- 110.74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时作业 17 阿房宫赋 六国论
第一课时 基础巩固
阿房宫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C )
A.六王毕,四海一.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奈何取.之尽锱铢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解析:A 项,动词,统一/数词。B 项,喜欢/吝啬,吝惜。C 项,
均为动词,搜刮,拿。D 项,动词,灭族,杀尽/名词,家族。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直走.咸阳(通达) 蜀山兀.,阿房出(光秃)
B.不霁.何虹(雨过天晴) 尽态极妍.(美丽)
C.而望幸.焉(幸运) 秦爱.纷奢(喜欢)
D.负.栋之柱(支撑) 使六国各爱.其人(爱护)
解析:C 项,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
3.下列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C )
A.戍卒叫,函谷举. 举.孝廉不行
B.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燕赵之.收藏
C.奈何取.之尽锱铢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
D.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吾其.还也
解析:C 项,两个“取”都是动词,可译为“搜刮,拿”。A 项,
动词,攻占/推荐;B 项,代词,指财物/的;D 项,领属性代词,指
老百姓/语气副词,表商量,还是。
4.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C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⑥⑦⑧
解析:①②④⑦为古今异义词,据此可用排除法确定 C 项为正
确项。
5.下列加点词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六王毕,四海一.
②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③骊山北.构而西折
④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⑥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⑦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⑧族.秦者秦也
A.①④⑧/②③/⑤⑥/⑦
B.①②③⑦/④⑧/⑤/⑥
C.①/②③⑦/④⑧/⑤/⑥
D.①③⑦/②④⑧/⑤/⑥
解析:①数词用作动词,②③⑦名词作状语,④⑧名词用作动词,
⑤意动用法,⑥使动用法。
6.下列各句中与“渭流涨腻,弃脂水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C )
A.戍卒叫,函谷举
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C.族秦者,秦也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解析:例句“渭流涨腻,弃脂水也”属于判断句。A 项,属于被
动句;B 项,属于状语后置句;C 项,属于判断句;D 项,属于宾语
前置句。
7.下列关于课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
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
“小李杜”。
B.《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
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
侈行仁政,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C.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
《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
点睛,揭示主旨。
D.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
多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
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
堪称典范之作。
解析: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8.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妃嫔媵嫱:在文中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她们各有等级,妃的
等级比嫔、嫱高,媵是陪嫁的人。
B.王子皇孙:在文中指六国王侯的儿子、孙子。
C.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
叫“得幸”。
D.燕、赵、韩、魏、齐、楚:公元前 230 年至公元前 221 年之
间被秦国灭掉的六国。
解析:王子皇孙:在文中指的是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2 题。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
人。①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
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
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
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
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
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
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
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
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
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
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
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
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辇:乘辇车
B.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歌:唱歌
C.燕赵之收藏.. 收藏: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借鉴
解析:意动用法,以……为鉴。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B )
A.
杳不知其所之.也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B.
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日初出大如.车盖
C.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D.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解析:A 项,动词,到/助词,无实义;B 项,副词,好像;C
项,代词,他们的/副词,还是;D 项,介词,比/介词,在。
11.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这里仅仅用了八个字就描写出在
阿房宫里秦人奢侈浪费无度的状况,为下文论述天下兴亡的道理做了
铺垫。
B.选文画波浪线①句中作者连用了六个“也”字,既流露出对
宫女之多的感慨,又表现出对宫女们豪华奢侈生活的羡慕之情。
C.选文画波浪线②句写阿房宫的构件之多,又以百姓的生活和
秦王朝统治者的生活进行比较,一方是辛苦的劳作,一方是奢靡的生
活,讽刺之意不言而喻。
D.“独夫之心,日益骄固”,这里称秦始皇为“独夫”,作者
对荒淫奢侈、专横残暴的统治者的愤怒心情已溢于言表。
解析:作者连用了六个“也”字,既流露出对宫女之多的感慨,
又揭示出秦始皇的荒淫生活。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译文: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并不是秦国;灭亡秦国的是秦国
自己,并不是天下的人。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
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秦国人来不及哀叹自己的灭亡,而让后来的人哀叹它;后
来的人哀叹它的灭亡却不引以为戒,也会让更后来的人再来哀叹后人
了。
三、语言表达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
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见历史及其叙述在国家、民
族、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借鉴意义。
①历史之所以能为后世所借鉴,正在于其著述者对待过往的历史
有严肃认真的态度,有后人应有的敬意,而非凭空想象,随意为之,
并使其庸俗化。否则,其著述非但起不到以史为鉴的作用,②反而可
能扭曲历史,使后来者通过一面夸张变形的“哈哈镜”观察过往的历
史。近些年来,③一些历史读物的庸俗化倾向,已经在读者尤其是那
些并不专门研究历史的非专业读者中造成了不良后果,影响到他们对
历史的正确认知。
解析:首先要准确理解所给材料的基本意思:对以史为鉴的态度。
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可知第一个空是对下文的总结,从正面来谈以史
为鉴的意义;第二个空从反面谈庸俗化历史的危害;第三个空则是谈
一种社会现象,从下文的内容比较容易推断出来。
14.仿照例句,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用浅显易懂的白话文进
行点评。
例句:不敢言而敢怒。
点评:秦始皇的暴虐,天下人的愤恨,一语道破。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点评:夸张手法写尽秦的贪婪、挥霍、豪奢极侈。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点评:肯定与否定相互补充,一语道破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六国论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C )
A.暴秦之欲无厌
B.当与秦相较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秦伯说,与郑人盟
解析:A 项,“厌”同“餍”;B 项,“当”同“倘”;D 项,
“说”同“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弊.在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或.未易量
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
解析:A 项,名词,弊病/名词,困顿;B 项,动词,爱惜/动词,
吝惜;C 项,代词,有人/副词,或许;D 项,均为连词,表因果关
系,“所以”。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C.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D.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解析:C 项,两个“固”,都是“本来”的意思;A 项,前一个
“或”是不定代词,“有人”,后一个是“或许”;B 项,前一个
“而”是“就”,后一个是“可是”;D 项,前一个“以”是“才”,
后一个是“以致”。
4.下列加点的“其”,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D )
A.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B.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D.路曼曼其.修远兮
解析:D 项,语气词,其余为代词。
5.下列各句中的“以”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③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④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⑤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⑥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⑧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A.①⑥/②⑧/③/④⑤⑦
B.①⑤⑥/②⑧/③/④⑦
C.①⑥/②⑧/③/④⑦/⑤
D.①⑤⑥/②⑧/③/④⑦
解析:A 项,表原因/表结果/表凭借/表手段,用。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都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B )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③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⑤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⑥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⑦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⑧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③④⑦ B.②④⑥⑧
C.①③⑦⑧ D.②④⑤⑦
解析:⑦古今义相同,可排除。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C )
①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④内.立法度,务耕织
⑤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⑥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⑦吞二周而亡.诸侯
A.①⑥⑦ B.②④⑦
C.①④⑥ D.③⑤⑥
解析:①④⑥名词作状语,②⑦为使动用法,③形容词作动词,
⑤形容词作名词。
8.下列各句的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解析:B、C、D 三项均为被动句,A 项是状语后置句。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B )
苏洵的《六国论》把六国灭亡的原因归结于“赂秦”,________
①单从某种视角看到了某些事实,便以为抓住了事物的全部,这
是人类很容易陷入的误区。
②因为从本质上讲,六国灭亡是由于不思改革进取,不采取富国
强兵之策,从而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被历史淘汰。
③尽管文章在论证上、语气上给人势如破竹的感觉,但今天看来
显然失之偏颇。
④当然也有战略、策略(包括“赂秦”)等方面的种种具体原因。
A.②③①④ B.③②④①
C.②④③① D.①②④③
解析:抓住中心词语“原因”和这四句话中的中心语句③,再根
据关联词,就可以断定。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
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
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
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
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
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
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
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
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
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
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
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
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B.终继五国迁灭.. 迁灭:灭亡
C.始速.祸焉 速:招致
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解析:“厌”应为“满足”的意思。
11.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B )
A.赂秦而.力亏 而.秦兵又至矣
B.破灭之.道也 暴秦之.欲无厌
C.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秦之所大欲
解析:A 项,表顺承/表转折;B 项,二者都是助词,译为“的”;
C 项,因为/用;D 项,“则……,则……”并用,有加强对比的作
用/那么。
1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D )
A.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论点。
在阐述这一论点的过程中,作者先用双重否定摒除了人们在分析战争
成败时强调客观因素(“兵不利,战不善”)的浅陋之见,既而又运用
设问,针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解:“不
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从而使
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B.第二段大量使用对比论证的手法。秦之得、诸侯之失,祖父
之艰难、子孙之不甚惜,秦之欲无厌、诸侯之地有限皆是对比论证。
C.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巧妙引用战国时
期苏代(苏秦之弟)劝阻魏王时的一段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
不尽,火不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
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的论点。
D.第三段总结齐国、燕国、赵国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
秦国,并假设这三国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那么它们三国胜败存亡的命
运就不能被轻易判定了。
解析:第三段总结齐国、燕国、赵国失败的原因在于“不赂者以
赂者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译文: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得
到很少的土地。(翻译时必须落实对“厥”“祖父”“以”“尺寸”
的理解)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译文:有这样的国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土地天天
削 减 月 月 割 让 , 以 至 于 走 向 灭 亡 。 ( 关 键 点 在 被 动 句 、
“日”“月”“亡”)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降低身份跟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
就又在六国之下了。(翻译时必须落实“天下之大”“故事”“是”)
三、语言表达
14.下面是一段关于“网络购物”的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横
线处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 15 字。
随着国内居民收入稳步增长,①互联网技术迅速普及,电子商务
也随之不断发展。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兴的购物方式,②为越来越多
的青少年所喜爱(欢迎)。网络购物价格低廉、方便快捷,正好符合年
轻人观念新潮、追求高效的特征。
网购的特点之一是效用递增规律。大家都会有这样一种体验:当
你吃第一颗糖时感觉最甜,吃第二颗糖感觉甜度稍逊,以后逐颗下降,
这是传统经济学的效用递减规律。而在网络经济中则不然:当你尝第
一口新餐时感觉有点香,尝第二口时觉得更加香甜,③以后越吃越香,
这就是网络消费的效用递增特点。
第二课时 能力拓展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12 月 13 日,由四川省歌舞剧院创作、讲述“悬崖村”脱贫故事
的民族舞剧《大凉山的回响》正式首演。该剧作为国家艺术基金 2018
年度资助项目,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表演故
事的形式,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们感受到“悬崖村”近年来发生的前所未
有的变化。在脱贫攻坚战打响时,外出打工的青年回到了家乡,
( )。舞台背景上,山民世代攀爬的藤梯被安全、耐用的钢梯代
替,这象征着“悬崖村”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舞剧中,
新生代的表演热情奔放,老一辈的表演丝丝入扣,塑造出一个个饱满
鲜活的形象,如柔美温婉的阿果、隐忍顽强的阿达、庄重贤惠的阿
嫫……;他们用富有表现力的肢体语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大凉山的人
们走出贫穷、奔向未来的心路历程。全场雷鸣般的掌声证明,《大凉
山的回响》赢得了人们普遍的“心灵回响”。
舞剧《大凉山的回响》独辟蹊径,以写意的手法,充分运用舞台
的空间延伸力、民族音乐的穿透力,让脱贫攻坚的故事展现在舞台之
上,带着观众走进那遥远却又温暖的大山深处,走进那遥远而又温情
的故乡深处。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巧妙利用了“悬崖村天梯”的意象,以舞蹈的形式串联故事,
让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B.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表演故事的形
式,让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C.巧妙利用了“悬崖村天梯”的意象,以舞蹈的形式表演故事,
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D.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串联故事的形
式,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解析:句中有两处错误:第一,搭配不当,“舞蹈”是形式,“故
事”是内容,“形式”不能“再现历程”。第二,结构混乱,中途易
辙,前面的主语是“该剧”,没有说完,又出现新的主语“人们”,
应在“人们”前加“让”。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阿嫫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
B.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的阿嫫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
C.阿嫫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
D.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的阿嫫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
解析:根据前文“外出打工的青年回到了家乡”,应该用“人物
发展村寨”的语序,故用“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的阿嫫带领大家发展
起村寨旅游”。
3.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庄重贤惠的阿嫫……”省略号
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D )
A.上级……派我……到这儿……工作,我没……有……完
成……上级……交给我的……任务。
B.“老栓只是忙。要是他的儿子……”驼背五少爷话还未完,
突然闯进……
C.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
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D.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
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解析:A 项,表说话的断续。B 项,表示语言的中断。C 项,表
话还未说完,被别人打断。D 项与例句,表示内容的省略。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
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一切艺术都要有一个创造主体和一个创造对象,因此,它就既要
有人的条件,__①__。人的条件包括艺术家的人生经验和文化教养等,
物的条件包括时代精神、民族特色等,这些都是需要不断加工改造的
对象;此外,__②__,例如绘画的线条和颜色,音乐中的声音和乐器,
文学的语言之类等。所以艺术既离不开人,也离不开物,它和美感一
样,__③__。
答:①也要有物的条件
②还要加上加工改造的工具和媒介
③也是主客观的统一体
解析:语段的第一句话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根据“因
此”和其后的关联词“既”可知,①处填写的分句应与前文“既”所
引导的条件相搭配且分别对应前面的“一个创造主体”和“一个创
造对象”;又据后文“创造主体”是“人”可知,“创造对象”应是
“物”,故此处应填“也要有物的条件”。②处,首先由“此外”可
知,此处引出了另一方面的内容,可用“还要……”的句式,其次通
过“例如”可知,此处应是对后文内容的总结,因后文主要介绍了创
造主体对创造对象进行加工改造时所用的具体的工具、媒介,故应填
类似“还要加上加工改造的工具和媒介”的内容。③处前文是“艺术
既离不开人,也离不开物”,由于“人”和“物”的关系正是主体和
客体的关系,因此此处应填类似“也是主客观的统一体”的内容。
5.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某电视台播出了一则新闻:一男子因要钱不成殴打六旬
母亲,遭到周围群众的强烈谴责。面对镜头,他居然说:“来拍吧,
拍近点,这下我就出名了,比李易峰还要出名。”
材料二:一学生在值日时,积极劳动,却招来某些同学“假积极”
的嘲讽,让其觉得“很受伤”。到底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人们在认
识上存在着不少的困惑。
针对上面材料中男子的言辞和学生积极劳动招致的结果,你会对
两人分别说些什么呢?(每小题回答不超过 40 字)
(1)面对殴打母亲不以为耻的男人,你对他说:美名流传千古,
恶名遗臭万年。你想出什么样的名呢?
(2)面对受到讥讽深感受伤的学生,你对他说:劳动永远是最光
荣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二、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善于运用比喻和比较结合的句式,极写秦
朝统治者的豪奢,比如说“负栋之柱”竟然“多于南亩之农夫”,而
“直栏横槛”竟然“多于九土之城郭”,无不令人震惊。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以“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的质问,对秦王朝极尽贪婪的掠夺和肆意无度的挥霍,表达强烈的愤
怒。
(3)苏洵在《六国论》中以“暴霜露,斩荆棘”两句回忆了先辈
开辟事业的艰辛。
三、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0 题。
唐太宗论
苏 辙
唐太宗之贤,自西汉以来,一人而已。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
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见其比也。然传子至孙遭
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观之惜乎其未
闻大道也哉!
贞观..之间,天下既平,征伐四夷,灭突厥,夷高昌,残吐谷浑,
兵出四克,务胜而不知止。最后亲征高丽,大臣力争不从,仅而克之,
其贤于隋氏者,幸一胜耳。而帝安为之,原其意,亦欲夸当世、高后
世耳。太子承乾既立十余年,复宠魏王泰,使兄弟相倾。承乾既废,
晋王,嫡子也,欲立泰,而使异日传位晋王,疑不能决,至引佩刀自
刺,大臣救之而止。父子之间,以爱故轻予夺至于如此。
帝尝得秘谶,言唐后必中微,有女武代王。以问李淳风,欲求而
杀之。淳风曰:“其兆既已成,在宫中矣。天之所命,不可去也。徒
使疑似之戮,淫及无辜,且自今已往四十年,其人已老,老则仁。虽
受终易姓,必不能绝李氏,若杀之复生壮者,多杀而逞,则子孙无遗
类矣。”帝用其言而止。然犹以疑似杀李君羡。夫天命之不可易,惟
修德或能已之,而帝欲以杀人弭之,难哉!
帝之老也,将择大臣以辅少主。李绩起于布衣..,忠力劲果,有节
侠之气,尝事李密,友单雄信。密败,不忍以其地求利。密死,不废
旧君之礼。雄信将戮,以股肉啖之,使与俱死。帝以是为可用,疾革,
谓高宗:“尔于绩无恩,今以事出之,我死,即授以仆射。”高宗从
之。及废皇后,立武昭仪..,召绩与长孙无忌、褚遂良计之,绩称疾不
至。帝曰:“皇后无子,罪莫大于绝嗣,将废之。”遂良等不可。他
日绩见,帝曰:“将立昭仪,而顾命大臣皆以为不可,今止矣。”曰:
“此陛下家事,不须问外人。”由此废立之议遂定。绩,匹夫之侠也,
以死徇人不以为难,至于礼义之重,社稷所由安危,绩不知也。而帝
以为可以属幼孤,寄天下,过矣!且使绩信贤,托国于父,竭忠力以
报其子,可矣。何至父逐之,子复之,而后可哉!挟数以待臣下,于
义既已薄矣。凡此皆不知道之过也。苟不知道,则凡所施于世,必有
逆天理,失人心,而不自知者。故楚昭王惟知大道,虽失国而必复。
太宗惟不知道,虽天下既安且治,而几至于绝灭。
(选自《栾城后集卷十》)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
A.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
不得/以吾观/之惜乎其未闻大道也哉
B.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
不得/以吾观之惜乎/其未闻大道也哉
C.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
而不得以吾观之/惜乎其未闻/大道也哉
D.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
不得/以吾观之/惜乎其未闻大道也哉
解析:据语境判断,句中“为”有被动的意义,“为戮”就是“被
杀戮”,其主语应是“子孙”,由此排除 A、B 两项。句中动词“闻”
后面应有其支配的对象,排除 C 项。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三代,也叫三朝,依次为夏朝、商朝、周朝。
B.贞观,是唐朝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而年号是我国古代
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用年号纪年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C.布衣,原指穿麻布衣服的人,后来成为一般平民的代称,其
中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及没有官爵的地主。
D.昭仪,古代嫔妃封号。为中国古代后宫嫔御的一种。始置于
西汉元帝时期,其位相当于丞相,爵比诸侯。魏晋至明均曾设置,但
地位已经下降。
解析:用年号纪年是从汉武帝开始的。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项是( C )
A.作者认为唐太宗能任人唯才,以仁德治国,是夏、商、周三
代以来独一无二的贤君。
B.作者认为唐太宗亲征高丽,就是想要在当世炫耀自己的武功,
提高自己在后世的影响罢了。
C.作者认为唐太宗不注意修养德行,却听信李淳风的话错杀了
李君羡,埋下了女武代王的祸根。
D.作者认为李绩虽能尽忠效力,却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唐太
宗把天下托付给他,铸成了大错。
解析:C 项,唐太宗杀李君羡并不是听信李淳风的话。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
译文:他任用有才能的人,手下的将相没有不是这样的人的,恭
谨俭约节省费用,治理天下几乎到了置刑法而不用的地步。
(2)苟不知道,则凡所施于世,必有逆天理,失人心,而不自知
者。
译文:如果不明白治世原则,那么凡是在世上施行的政策,一定
有违背天理,丧失人心,却不知道自己错误的。
参考译文:
像唐太宗这样有才能的人,从西汉以来,只有这一人罢了。他任
用有才能的人,手下的将相没有不是这样的人的,恭谨俭约节省费用,
治理天下几乎到了置刑法而不用的地步。自从夏、商、周三个朝代以
来,没有见过能够和他相匹敌的。然而传位给儿子再到孙子,就遭遇
武氏之乱,子孙被杀,局势危急,像差点儿就要断掉的线一样,后世
人从本原上推究落得这样结局的原因却找不到。以我看来,可惜的是
他不明白治世原则啊!
贞观年间,天下平定以后,征伐四周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灭掉
突厥,平定高昌,打败吐谷浑,兵出四方,攻无不克,追求胜利却不
知停止。最后御驾亲征高丽,大臣极力劝阻却不听从,结果只是攻占
几座城池,他超过隋朝的是,幸而获得一次胜利罢了。而太宗对做这
些事感到很满足,推究他的本意,就是想要在当世炫耀,提高自己在
后世的影响罢了。长子承乾被立为太子已经十多年了,却又宠爱魏王
李泰,使兄弟互相倾轧。承乾被废太子以后,晋王李治,也是太宗的
嫡子,太宗想要立李泰为太子,让李泰将来传位给晋王,犹豫而不能
决断,以至于举起佩刀要刺自己,大臣阻止他才停下来。父子之间,
因为宠爱的缘故而随意赐予和剥夺到了这种地步。
唐太宗曾经得到一个奥秘的谶语,说大唐以后一定会中道衰微,
将有女主武王取代其天下。太宗拿这个谶语来问李淳风,想要找到这
个女人杀了她。李淳风说:“这预兆既然已经形成,(这人)就在宫中
啊。(这是)上天的定数,不可除掉。只会使似是而非的杀戮,祸及无
辜,况且从今以后四十年,那人已年老,年老了就会仁慈。即使承受
帝位改变姓氏,一定不能断绝李氏香火,如果杀了她,(上天)一定会
重新生出一个更年轻的,恣意多杀,那么你的子孙恐怕就没有幸存者
了。”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就不再追究。然而还是因为疑心杀了李君
羡。天命不能改变,只有修养德行或许才能使它消除,然而太宗想要
靠杀人消除它,难以办到啊!
太宗老了,将要挑选大臣来辅佐少主。李绩出身于平民,尽忠效
力,刚毅果敢,有重节操的侠士之气,曾侍奉李密,和单雄信交好。
李密战败,李绩不忍心凭借他的地盘谋求私利。李密死后,李绩没有
舍弃对旧君的礼节。单雄信将要被杀时,李绩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
单雄信吃,让自己的肉与单雄信一起死。太宗因此认为李绩可以重用。
太宗病情危急时,对高宗说:“你对李绩没有恩惠,我现在借故贬他
出京,我死后,你就任命他担任仆射。”高宗听从了太宗的安排。等
到高宗要废皇后,立武昭仪时,召李绩与长孙无忌、褚遂良商议这件
事,李绩称有病没有到。高宗说:“皇后没有生儿子,罪过没有比断
绝后代更大的了,(我)将要废掉她。”褚遂良等人没有答应。过了几
天,李绩晋见,高宗说:“我将要立武昭仪(为皇后),然而顾命大臣
都认为不可以,现在中止了。”李绩说:“这是陛下的家事,没有必
要问外人。”因此废立的事就确定了。李绩,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
以死来依从他人不认为困难,至于礼义之重,社稷安危的根源,李绩
却不明白。而太宗认为可以把幼孤托付给他,把天下托付给他,这就
错了!况且假使李绩确实有才能,太宗把国家托付给他,尽心尽力来
回报他的儿子,就可以了。何至于父亲驱逐他,儿子又起用他,这之
后才可以呢!怀着权术来对待臣下,在义的方面就已经不厚道了。所
有这些都是他不明白治世原则的过错啊。如果不明白治世原则,那么
凡是在世上施行的政策,一定有违背天理,丧失人心,却不知道自己
错误的。所以楚昭王正是因为明白治世原则,虽然丧失了国家却一定
能恢复。唐太宗正是因为不明白治世原则,虽然天下已经治理得非常
安定,却几乎到了绝灭的结局。
相关文档
- 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历史坐标2021-06-0811页
- 2020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万物静观皆2021-06-079页
-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2021-06-0722页
- 新教材2020-2021学年语文部编版必2021-06-0721页
-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第142021-06-0711页
- 高中人教必修下册课后习题:16 阿房2021-06-078页
- 2020秋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2021-06-0715页
- 部编版必修下册基础过关训练 阿房2021-06-0714页
- 高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42021-06-075页
- 2020秋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2021-06-06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