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0.5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苏武传
作者卡片
姓 名
班 固
时 代(生卒年)
东 汉(32-92)
字号称谓
字孟坚
籍 贯
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
相关材料
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青年时代在太学读书,后继父亲班彪之志续写《史记后传》,被人告发私改国史而入狱。汉明帝读其原稿颇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奉诏修史。历二十余年基本完成《汉书》。晚年因窦宪事牵连入狱死。一部分“志”“表”由其妹班昭和马续相继完成。著有辞赋《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诗歌有《明堂诗》《辟雍诗》《灵台诗》《宝鼎诗》《白雉诗》《咏史》等;经学著作《白虎通义》等
背景呈现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的政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知识链接
《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速读感知
1.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有何作用?
6
2.文中主要写了几次匈奴招降的情况?
精要探究
1.如何理解苏武所说的“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这句话?
2.文中写张胜请降,有何用意?
3.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件事,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4.苏武入匈奴遭遇变故曾两度欲引刀自决,后来被困地窖、牧羊北海时却又千方百计要活下去。这前后不一的做法是否矛盾?会不会影响他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5.匈奴与汉已经和亲,为何还要“诡言武死”?
6.这篇文章在塑造苏武的形象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6
请将文中多个人物的性格和苏武进行对比。
重难探究
真正的忠诚就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做无谓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文脉图示
写法指导
《苏武传》中作者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这些细节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动人、高大的英雄形象。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具体描写时,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让人感到可信,要抓住典型细节即最能反映人物性格、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细节。
细节描写注意抓住以下几点:
1.细节描写要真实可信。
2.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
6
3.恰当地对所选细节进行描写,既不过分详细,也不过分简略,为写作目的服务。
6
【参考答案】
速读感知
1.【答案】 文章先后记叙了苏武的自刎、拒降和北海牧羊等几件事,表现了苏武坚定的信念和矢志不渝的民族气节。
2.【答案】 共三次。第一次写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第二次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使其投降;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
精要探究
1.[名师指津] 解读这句话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找出苏武所要表达的三层意思,也可由此看出他的性格特征。
[我的理解] 苏武的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明自己没有参与谋反事件,二是表明汉朝没有指使他们这样做,三是教育张胜等不要贪生怕死。后文的“引佩刀自刺”大大增加了说话的分量,不仅为国雪耻,扭转了外交上的被动局面,而且赢得了单于的尊敬。
2.[名师指津] 作者善于运用反衬手法,借张胜的“请降”,来突出苏武的“拒降”,以此来刻画其坚贞不屈的品格。
[我的理解] 从文中看,一个“请”字写出了张胜在卫律剑下丧失骨气、奴颜婢膝的形象,反衬了苏武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
3.[名师指津] 作者写苏武,选材时紧紧围绕他宁死不屈的品格,详略有度,从不同的角度来衬托其性格的忠贞不渝。
[我的理解] 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名师指津] 先表明观点,再从维护自身和国家尊严的角度思考作答。
[我的理解] 不矛盾。不会影响他的形象。引刀自决是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维护尊严。坚强地活下去是为了打消匈奴摧毁其肉体、征服其意志的念头,同样是在维护尊严。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5.[名师指津] 匈奴“诡言武死”,其目的在于继续扣留苏武,这里主要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来刻画苏武的精神品格。
[我的理解] 尽管已经和亲,但匈奴仰慕苏武的气节,仍幻想苏武可以归附,因而不想让他回去,所以以“诡言”掩盖真相,想继续扣留苏武。这也从侧面表现了苏武的气节。
6.
6
[名师指津] 主要通过张胜、卫律、李陵三种类型的人物与苏武对比突出苏武多方面的精神品格。
[我的理解]
其他人物
苏 武
张胜
头脑简单,糊涂谋反,事情败露,立即叛变
认识清醒,高瞻远瞩,欲以死息祸;面对劝降,始终保持气节
卫律
阴险狡诈,卖国求荣,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为国效命,忠贞不贰,不卑不亢,光明磊落
李陵
意志不坚,因私叛国,痛苦羞愧
忠贞不渝,心系祖国,无怨无悔
重难探究
[名师指津] 对于苏武的做法,可从多角度来分析,从国家和民族大义的角度来看,则不是愚忠;而从其一味愿为皇帝肝脑涂地的角度来说,则又有愚忠的影子。
[我的理解] (观点一)苏武的忠诚里有一些愚忠的成分。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对其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争取的权利也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
(观点二)如果我们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看,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被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国家的和平、利益放在第一位的。
6
相关文档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22:第2021-06-095页
- 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 专题12 苏武传2021-06-0917页
- 高中语文第12课苏武传学案4 人教版2021-06-096页
- 高中语文第12课苏武传课件6 人教版2021-06-0933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课后作业122021-06-0810页
- 高中语文第12课苏武传课件3 人教版2021-06-0821页
- 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 专题12 苏武传2021-06-0813页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17:第2021-06-0810页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20:第2021-06-076页
- 2020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2021-06-0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