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50 KB
  • 2021-06-09 发布

高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第4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 教学目的:‎ ‎ 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 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 3、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 教学重点难点:‎ ‎ 1、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 2、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 教学课时:2课时 ‎ 课前预习:‎ ‎ 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对不了解的字、词、句做标记。‎ ‎ 2、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 3、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 4、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 ‎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 一、导入 ‎ (显示文可与、郑板桥等人墨画图)‎ 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北宋时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与可。‎ ‎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 无独有偶,据说我国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也曾在室内置一器,养虾其中,时时观其姿,体其态,以致齐老先生笔下之虾,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两则故事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最终才能创作出完整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 ‎ 苏轼自己不擅作画,但文章却从“胸有成竹”中精辟的展示了从观察到构思,从学习到实践,再到表达这一艺术创作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其实,文章并非仅仅在告诉人们该如何去作画,“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 ‎ 二、题解 ‎ 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 。‎ ‎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 4‎ ‎,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 三、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的音 ‎ 与可以书遗余( ) 近语士大夫( ) 萃( ) 寒梢( ) ‎ 笔砚( ) 斤斧何曾赦箨龙( ) 喷饭( ) 畴昔( )‎ 四、朗读课文并思考 ‎ 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把你在阅读本文时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 五、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段 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 第1层 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 第2层 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 第3层 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 第二段 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 第1件 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 第2件 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 第3件 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 第三段 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厚、亲密无间。‎ ‎ 六、知识积累 ‎ (一)重点掌握词语 ‎ 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 2、投诸地而骂 ‎ 3、以为口实 4、而读书者与之 ‎ 5、余因而实之 6、月落庭空影许长 ‎ 7、近语士大夫 8、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 ‎ 9、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 ‎ (二)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 1、与可没与陈州 2、少纵即逝矣 ‎ 3、初不自贵重 4、月落庭空影许长 ‎ 5、废卷而哭失声 6、吾将以为袜 ‎ 7、发函得诗 8、而读书者与之 ‎ 9、以书遗余曰 ‎ (三)词类活用现象 ‎ 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2、余因而实之 ‎ 3、与可厌之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 5、初不自贵重 ‎ (四)虚词 ‎ 为 ‎ ‎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 4‎ ‎ 2、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 3、余为徐州 ‎ ‎ 4、而予以为有道者 ‎ 5、吾将以为袜 ‎ 乃 ‎ ‎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 ‎ 2、乃见其所欲画者 ‎ 其 ‎ ‎ 1、乃见其所欲画者 ‎ ‎ 2、岂独得其意 ‎ 3、而予亦悔其随之 ‎ ‎ 4、以追其所见 ‎ 5、其所以然 ‎ ‎ 6、岂独得其意 ‎ 然 ‎ ‎ 1、自视了然 ‎ ‎ 2、予不能然也 ‎ 3、然二百五十匹绢 ‎ 以 ‎ ‎ 1、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 ‎ 2、与可以书遗予曰 ‎ 3、吾将以为袜 ‎ 之 ‎ ‎ 1、竹之始生 ‎ ‎ 2、一寸之萌耳 ‎ 3、生而有之也 ‎ ‎ 4、临事忽丧之 ‎ 5、士大夫传之 ‎ ‎ 6、而读书者与之 ‎ (五)文言句式 ‎ 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 2、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 3、足相蹑于其门 ‎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 5、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 6、吾将以为袜 ‎ 7、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 8、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 9、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 10、轮扁,斫轮者也 ‎ 11、岂复有竹乎:‎ ‎ 12、世岂有万尺竹哉?‎ ‎ ‎ 4‎ ‎(六)难句翻译 ‎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 2、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 3、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 4、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 5、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 6、袜材当萃于子矣。‎ ‎ 7、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第二课时 ‎ 一、导入(略)‎ ‎ 二、仔细阅读,思考以下问题 ‎ 1、本文侧重于阐发“胸有成竹”、“心手相应”的创作思想,还是追述与文与可的深厚友谊?‎ ‎ 2、文章主旨写理还是写情?‎ ‎ 3、本文的体裁是什么?文中记叙了与文与可的哪些事件,分别说明了文与可的什么个性?‎ ‎ 4、文章第一节描绘了那幅画,其用意何在?‎ ‎ 5、文章题目既然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为何作画经过描写甚少?文末作者借曹操与桥玄之事侧面反映了自己与文与可的亲密,这与文章主旨有何关联?‎ ‎ 三、问题探讨 ‎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 2、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 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 ‎ 明确:‎ ‎ 1、文体,杂文;‎ ‎ 2、记叙了文与可厌世俗求画,不自贵重,说明了他的脱俗淡泊,与苏轼诗画互答,说明了他是个才情过人、无拘率直的人;‎ ‎ 3、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叙述两人的深挚友谊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文章不仅仅通过日常趣事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且又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厚情谊,从而写出了对文与可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 四、感悟与思考 ‎ 通过阅读苏文,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启迪和教益?‎ 参考:我们要在作任何一件事前,都要对预作之事认真分析,掌握客观事物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预先做好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对所要做的事“胸有成竹”,这样才能克服盲目性、无目的性和无把握性。‎ ‎ 五、作业 ‎ 1、熟读课文; 2、预习新课。‎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