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2.50 KB
  • 2021-06-09 发布

上海市金山区金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金山中学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考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积累应用 ‎1.按要求填空。‎ ‎(1)东边日出西边雨,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竹枝词》)‎ ‎(2)________________,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 ‎(3)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________·________》)‎ ‎(4)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毛泽东伫立在橘子洲头,忆起往昔不平凡的岁月,引用典故,写下“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描绘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答案】 (1). 道是无晴却有晴 (2). 昨夜雨疏风骤 (3). 怅寥廓 (4). 沁园春 (5). 长沙 (6). 浪遏飞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篇名句和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晴、疏、骤、寥廓、沁、遏。‎ ‎【点睛】1.要整体背诵,不要孤立记诵名句。‎ ‎2.古代诗歌、散文名篇里的名句都要同等重视。‎ ‎3.要记忆准确,默写正确。要格外注意难写、易混易错的字。‎ ‎4.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背诵。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记得牢。‎ ‎5.平时背诵既要“口到”,更要“心到”“手到”。‎ ‎6.要把握字的准确读音,要克服粗心的毛病、要日积月累,学以致用。‎ ‎2.按要求选择。‎ ‎(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李与小黄常常共同学习,相互探讨,可谓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24 -‎ B.小李同伴都很贪玩,而他勤奋读书,老师赞他“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C.小黄因考试失利而懊丧不已,朋友们安慰他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D.小黄自己家境贫寒,却还想资助小李,小李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倒逼,是一种天然容易不舒适的感受。只有真心意识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次进博会“倒计时”,仅公开报道的推进会,就有200天、150天、100天、90天、80天、60天、55天、30天、10天等各种节点。‎ ‎①说到做到的重要 ②才会由此出发 ③结果效果的重要 ‎④走向“实干为要” ⑤习惯于甚至是乐于打破舒适区 ⑥摆脱空对空 A.③①②⑤⑥④ B.①③②⑤④⑥ C.③①②⑥⑤④ D.①③②⑤⑥④‎ ‎【答案】 (1). A (2). A ‎【解析】‎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语言(名句)表达得体的能力。得体的具体要求是:第一要考虑对象。即根据不同交际对象的社会背景、文化修养、语言习惯等采用相应的语言形式。第二要考虑场合。在不同场合(如正式场合、工作场合、日常生活、娱乐场所等)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第三要考虑目的。目的不同,语言表达自然有别。如广播稿是念给人听的,所以要多用短句、口语、不容易引起歧义的词,少用生僻的词等。再如失物招领启事语言要简洁,寻物启事语言要较详细等。第四要考虑语体。不同语体所用的表达方式不同。语体分谈话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谈话语体包括日常谈话、演讲、辩论等;书面语体分为文学语体、政论语体、科学语体、事务语体等。‎ A项,“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制成器物,也形容文采好,有修养;后引申为学问上的研究、探讨,指共同研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名句使用恰当。‎ B项,“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蓬草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句意与“勤奋读书”的语境不合。‎ C项,“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句意不合“小黄因考试失利而懊丧不已”的语境。‎ D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句意不合此处帮助别人的语境。‎ - 24 -‎ 故选A ‎(2)本题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我们要注意句子中代词、关联词的连接作用,在内容上注意逻辑关系(时间、空间、事理转折、递进、并列、条件、假设、总分、因果),主语一致与否。本段文字在阐述有关“倒逼”这样的行为的特点。根据⑤⑥的内容,“打破舒适区”和“摆脱空对空”这两句是必连句,且⑤一定放在前面,打破舒适区,摆脱空对空属于做法,习惯于甚至是乐于属于在前面领起的句子,因此排除B项和C项,A项和D项属于①③哪个在前的问题,前面先谈论了“倒逼,是一种天然容易不舒适的感受”,因此③承接前面内容更恰当,排除D项。‎ 故选A。‎ ‎【点睛】解答得体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方面:‎ ‎1.语境要求:讲对象(称谓、语气),讲场合(时间、地点、氛围),讲目的(说什么、怎么说)。‎ ‎2.语体要求:①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 特点: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②书面语可以分为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其中,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 二、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更值得“官宣”的是什么 晁星 ‎①这几天,一对明星结婚带火了“官宣体”。一时间,五花八门的“官宣”刷屏。在这场全民娱乐中,脱颖而出的是人民日报新媒体发出的一张“号外”: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再看54年前的报纸,泛黄的铅字难掩当时的举国振奋,网友们不由感慨,“这才叫‘官宣’!”‎ ‎②平心而论,明星结婚分享喜悦合情合理,粉丝纷纷送上祝福也没问题。但这类消息的影响之巨,确实出人意料,评论量、点赞数动辄数百万,而在这股风气愈演愈烈的背景下,那张旧报纸犹如黄钟大吕,点醒世人:到底什么是一个时代最值得关注、最值得“官宣”的大事?‎ - 24 -‎ ‎③就拿10月16日来说,没有54年前那团蘑菇云的腾空而起,“中国就不能叫有更大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15年前,神舟五号成功着陆,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如果说这些都已是历史,那不妨再看今朝,“官宣热”的同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一颗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意在纪念将“中国天文学带到世界第一梯队”的“天眼之父”南仁东。可以说,恰是这些国之重器,奠定了中国的崛起之路;恰是这些科学巨匠,夯实着中国的实力根基。但遗憾的是,这些本该大书特书的内容,分得的流量却不多。‎ ‎④“官宣”是一个切口,从中我们看到注意力资源的滥用与失衡。娱乐新闻可以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类似消息不该是全民追捧的“主食”。虽然众多心无旁骛的科学家并不在乎自己获得了多少关注,更不需要所谓“热搜”“名气”,但就整个社会而言,如果大部分人对这些默默奉献的国之栋梁知之甚少,对事关家国命运的大事要事不甚关注,无疑是一种危险。在瞬息万变的今天,假如国人一味在“小时代”的浮华轻飘、熙熙攘攘里沉溺,不仅视野与格局越缩越小,更会消解掉蓬勃向上、锐意进取的精气神。长远来看,这也是对大时代大未来的不负责。今天我们翻出老报纸,尚能鲜明感受到那一代人比学赶超、心系家国的赤子之心,我们更该发问,这个时代需要留下什么,又能让子孙后代记住什么?难道希望后人回溯今日时,看到的大热号外都是娱乐圈动态吗?‎ ‎⑤流量重新聚焦,这不仅是适时纠偏,更是时代所需。当此之时,“中国号”正行进至复兴路上的关键一站,中国人念兹在兹的小康梦可望可即。然而,“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我们国家各个发展领域的“娄山关”“腊子口”不少,外部环境又波谲云诡,可以说是激流之上、不进别退。作为一分子的你我,关注什么,思考什么,憧憬什么,展现出什么样的精神面貌,构成了这个社会的底色,影响着国家发展的走向。享受岁月静好当然可以,但切莫被莺歌燕舞、纸醉金迷蒙蔽。与大时代和大叙事的疏离,其实是另一种对未来的不负责。‎ ‎⑥什么是今天值得“官宣”的大事,是一道所有人都该好好思考的命题。这其中,媒体当有使命感,在流量与责任的权衡中,在放任与引领的博弈中,作出鲜明的选择。“能让中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一帮人在拼命,不是我一个人,一帮人全是这种心态,我们在一块儿可热闹了,这是一个群体。”这是巨匠的心声,更是这个时代的潮涌。更多“官宣”那些“大写人生”“大国故事”,关注这个澎湃的时代,我们方能书写厚重的大历史。‎ ‎(有删改)‎ ‎3. 第⑤段中加点词“娄山关”“腊子口”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4 -‎ A. 神舟五号、“天眼之父”南仁东等,都应该是“官宣”大力宣传的内容,得到的关注却不多。‎ B. “官宣”聚焦娱乐新闻,反映出注意力资源的滥用与失衡,也体现了国人与大时代、大叙事的疏离。‎ C. 众多科学家并不在乎名气,再加上媒体关注流量,使得很多人对默默奉献的国之栋梁知之甚少。‎ D. 流量重新聚焦,使国人走出“官宣”误区,不仅是适时纠偏,更是时代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由一对明星结婚带火了“官宣体”这一事件引出话题:什么是最值得“官宣”的大事。‎ B. 第②段辩证的指出:明星结婚“官宣”合情合理,但要分清主次轻重。‎ C. 第④⑤段着重分析了“官宣”聚焦娱乐新闻的弊端和流量重新聚焦的必要性。‎ D. 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并以中国的复兴梦为立论基础,具有现实针对性。‎ ‎6. 文章第③段指出了“到底什么是一个时代最值得关注、最值得‘官宣’的大事”,你认为论证是否充分?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7. 结合文本,概述如何走出“官宣”的误区。‎ ‎【答案】3. 今天更值得“官宣”的内容与大时代和大叙事之间的疏离。 4. C 5. B ‎ ‎6. 我认为论证充分。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正是科学巨匠奠定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夯实着中国的实力根基”,这是从正面立论,是为了论证“官宣”应该大力宣传国之栋梁,大国故事的论点。 ‎ ‎7. ①国人要树立家国意识和责任意识,多关注和思考“大写人生”“大国故事”等,扩大视野和格局;②媒体要真正担起自己的引领使命,聚焦厚重的大历史。‎ ‎【解析】‎ ‎【3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清楚词语一般的意义,然后在理解语句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娄山关”被称黔北第一险,“腊子口”被称“天险”,这两个词语的意思都是艰难险阻的关隘;原文“我们国家各个发展领域的‘娄山关’‘腊子口’不少,外部环境又波谲云诡,可以说是激流之上、不进别退。作为一分子的你我,关注什么,思考什么,憧憬什么,展现出什么样的精神面貌,构成了这个社会的底色,影响着国家发展的走向。享受岁月静好当然可以,但切莫被莺歌燕舞、纸醉金迷蒙蔽。与大时代和大叙事的疏离,其实是另一种对未来的不负责”,各个领域都有艰难险阻,本文指的是今天更值得“官宣”的内容与大时代和大叙事之间的疏离。‎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C项,“众多科学家并不在乎名气……使得很多人对默默奉献的国之栋梁知之甚少”错误,原文“虽然众多心无旁骛的科学家并不在乎自己获得了多少关注,更不需要所谓‘热搜’‘名气’,但就整个社会而言,如果大部分人对这些默默奉献的国之栋梁知之甚少,对事关家国命运的大事要事不甚关注,无疑是一种危险”分析可知,“众多科学家并不在乎名气”不是“很多人对默默奉献的国之栋梁知之甚少”的原因。‎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第②段辩证的指出:明星结婚‘官宣’合情合理,但要分清主次轻重”错误,原文“平心而论,明星结婚分享喜悦合情合理,粉丝纷纷送上祝福也没问题。但这类消息的影响之巨,确实出人意料,评论量、点赞数动辄数百万,而在这股风气愈演愈烈的背景下,那张旧报纸犹如黄钟大吕,点醒世人:到底什么是一个时代最值得关注、最值得‘官宣’的大事”,主要提出什么是一个时代最值得关注、最值得“官宣”的大事;没有辩证的关系。‎ 故选B。‎ ‎【6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解答本题要先明确观点:我认为论证充分。再说明理由:原文“恰是这些国之重器,莫定了中国的崛起之路;恰是这些科学巨匠,夯实着中国的实力根基。但遗憾的是,这些本该大书特书的内容,分得的流量却不多”分析可知,第三段指出正是科学巨匠奠定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夯实者中国的实力根基,是为了论证“官宣”应该大力宣传国之栋梁,大国故事的论点。‎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分条作答。原文“流量重新聚焦,这不仅是适时纠偏,更是时代所需”“作为一分子的你我,关注什么,思考什么,憧憬什么,展现出什么样的精神面貌,构成了这个社会的底色,影响着国家发展的走向”“与大时代和大叙事的疏离,其实是另一种对未来的不负责”“假如国人一味……不仅视野与格局越缩越小,更会消解掉蓬勃向上、锐意进取的精气神。长远来看,这也是对大时代大未来的不负责”等分析可知,国人要树立家国意识和责任意识,多关注和思考“大写人生”“大国故事”等,扩大视野和格局;结合“这其中,媒体当有使命感,在流量与责任的权衡中,在放任与引领的博弈中,作出鲜明的选择”“更多‘官宣’那些‘大写人生’‘大国故事’,关注这个澎湃的时代,我们方能书写厚重的大历史”等分析可知,媒体要真正担起自己的引领使命,聚焦厚重的大历史。‎ ‎【点睛】常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1.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道理论证也包括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俗语谚语等情况,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3.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三分钟的高贵 威康·保西 ‎①阿普达是英国伯明翰南部山区的旅游观光小镇,保留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很多特色,至今仍然使用马车代步。艾迪是镇上一家出售特色草帽的小工艺店老板。半年前,艾迪和邻近的迪克鲁斯镇上的姑娘苏菲相爱了,可镇上大法官的儿子洛克也看上了苏菲,发誓非她不娶。‎ - 24 -‎ ‎②几天前,苏菲告诉艾迪,她父亲对洛克家的背景很满意,但在听说苏菲爱上了卖草帽的艾迪后非常生气,并且打电话给远在伯明翰当医生的苏菲的哥哥博格,要他回家阻止妹妹。另外,博格也打算近期回家给父亲做一个手术,切除父亲额头上的良性肿瘤。“百合节”要到了,按照当地习俗,镇上的男孩都会在这天到心爱的女孩家送上一份价值不菲的礼物,借此表明心迹。苏菲抽泣着要艾迪想办法,送一份能够打动她父母的厚礼。‎ ‎③艾迪咬咬牙,取出了全部积蓄,共6000英镑,但他想来想去不知买什么,于是就把这些钱都放在他母亲留下来的一个梳妆匣子里,他想都带给苏非,让她自己用这些钱去挑选礼物。‎ ‎④“百合节”这天早晨空降暴雨,艾迪急匆匆起床。阿普达和迪克鲁斯两镇相隔几十公里,山路崎岖不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马车夫亨特驾着马车来到了艾迪门前,半小时后,马车来到镇中心,艾迪远远看见洛克站在路边,洛克也要去苏菲家送礼。‎ ‎⑤“亨特,给我把画搬上去,千万小心,光那个檀香木框就抵得上你十几辆马车!”洛克大声嚷嚷着跳上了车,“嘿,这不是艾迪吗,你不会也要到苏菲家去吧,准备了什么礼物啊?”听着洛克的揶揄,艾迪没接腔,他很是自卑。‎ ‎⑥飘泼大雨让马车速度愈加慢了,以前只要三四个小时的路他们走了七八个小时还没到,现在离迪克鲁斯镇还有好几里山路呢!此时大雨滂沱,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马车在过一条岔道口时,一个浑身湿透的中年男子拦在前面,他提着一只便带式手术箱,“对不起,能让我搭乘一段吗?我到前面的迪克鲁斯镇。”这个中年男子告诉他们,他坐的马车半路坏了,他只好徒步前行了十几里路。‎ ‎⑦“快上来吧!”艾迪忙招呼这名男子坐下,他得知男子叫博格。洛克不满地哼了一声:“小心些,别弄坏了我的画!你可赔不起!”‎ ‎⑧道路越来越泥泞,突然马停下来不走了,它可能累坏了。洛克气急败坏地猛踹马屁股,马受到惊吓,飞快地向前冲去,前方正是一个斜坡,还没等他们回过神来,马车就向路旁倾覆,他们滚进了数英尺深的坡底。‎ ‎⑨一阵眩晕过后,艾迪睁开了眼睛,四周一片昏暗,洛克和博格也躺在附近的泥泞里呻吟,不过他们还可以站起来。但艾迪突然发现亨特半天没有爬起来。“噢!上帝,他腿上流了好多血!”在艾迪点燃的打火机的光芒里,洛克惊恐地指着亨特右大腿下的一汪鲜血叫道。‎ ‎⑩“让我看看,”博格蹲下身察看伤情,亨特已经昏迷,鲜血从他的大腿股动脉汩汩流出,一根尖树枝刺穿了他的大腿。“动脉破裂了,他失血过多,必须立即缝合动脉止血!”博格果断地说,接着他又以医生的口吻命令艾迪和洛克道:“去把我的手术箱找来!”‎ - 24 -‎ ‎(11)博格接过艾迪从泥泞中找到的手术箱,取出手术刀和缝事伤口的针线,然后和艾迪合力将亨特抬到一块突出的崖壁下。‎ ‎(12)就在博格准备开始手术时,他发现天色实在是太暗了,让他看不清楚亨特伤口的准确位置,“快点燃打火机。”博格急切地说。衣物都被雨水打湿了,无法点燃,艾迪只好一直摁着打火机,借着微弱的光芒,博格开始给亨特实施手术。然而,打火机油就快消耗光了,火光越来越微弱。“我还需要3分钟,你们身上还有什么可以用来照明吗?”博格心急如焚地问。‎ ‎(13)“对了,年轻人,你的画用塑料包着,应该可以点燃的。”听到博格问起了自己,洛克开始支支吾吾:“这……下着雨……要是打开就毁了,那可是幅名画,值很多钱。”‎ ‎(14)这时,艾迪突然想起了匣子里的6000英榜,他赶紧将它找出来,还好,钞票还没有被打湿。“快缝合伤口!”艾迪迅速点燃了一张张钞票,微弱的光映着他有些苍白的脸。‎ ‎(15)3分钟过去了6000英榜烧成了灰烬,手术也终于完成了,艾迪和博格都瘫软地坐在了泥地上。“小伙子,你身上怎么带着这么多的现金?”博格忍不住发问了。“那是我准备给心爱的苏菲买礼物的,现在,我可一无所有了。”‎ ‎(16)“苏菲?”博格轻轻念道,很快地拍了拍艾迪的肩膀,“放心吧,好小伙,这个女孩会属于你的!”远处传来了马车声,原来苏菲的家人得知博格今天要回来,却迟迟没到后,派人来接他了。‎ ‎(17)当洛克知道来的人就是苏菲的家人,并且得悉博格就是苏菲的哥哥时,赶忙殷勤地问这问那。但是,博格只冷冷地看了他一眼,然后,他微笑地对着艾迪说:“小伙子,我的妹妹需要与高贵的人共度一生,3分钟里,你失去了6000英榜,却赢得了真正的高贵!”‎ ‎(18)半年后,苏菲成了艾迪的新娘。‎ ‎8. 小说第①段对阿普达镇及艾迪、洛克的介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9. 请从小说前三自然段中,找出为后文埋下的伏笔。‎ ‎10. 艾迪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艾迪的形象。‎ ‎11. 请结合全文,分析小说以“最后三分钟的高贵”为题的妙处。‎ ‎【答案】8.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主要人物;②介绍阿普达镇,阿普达是英国伯明翰南部山区的旅游观光小镇,至今仍然使用马车代步,为下文马车失事埋下伏笔;③点出艾迪和洛克身份地位的悬殊,引出下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 ‎9.‎ - 24 -‎ ‎ ①阿普达镇至今仍用马车代步,为后文人物在马车上相遇埋下伏笔;②艾迪和洛克同时爱上苏菲,苏菲的父母要求博格回家阻止妹妹与艾迪相爱,这为后文三人于“百合节”相遇埋下伏笔;③博格想给父亲做一个手术,这位后文博格能为亨特做手术埋下伏笔;④艾迪将自己的全部积蓄6000英镑带给苏菲买礼物,这为后文最后三分钟的高贵埋下伏笔。 ‎ ‎10. 艾迪是英国阿普达镇一个地位卑微而心灵高贵的小工艺店的年轻老板。①勤俭朴实(自食其力):经营一家小工艺店,有六千英镑的积蓄;②面对爱情勇敢争取:苏菲家对他不满意,面对地位悬殊的对手洛克,艾迪没有退缩;③友善热情:面对洛克揶揄,艾迪并没有针锋相对;碰上浑身湿透要搭车的博格,热情招呼;④乐于助人,品格高尚:为挽救生命,毫不犹豫点燃自己全部积蓄六千英镑。 ‎ ‎11. ①能体现人的高贵不在于身份地位而在于心灵,越是紧急情况,越能检验出人灵魂的高下这一主旨;②能表明作者对艾迪高贵心灵的赞美;③产生对比的效果,体现出作者对地位高贵的洛克的讽刺批评;④小说以“最后三分钟的高贵”为题,充满悬念,引人入胜。‎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结合语段位置分析作用,分析作用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构方面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此题是文章的开头,注意对小说相关内容的交代和为后文做铺垫、引起下文的作用。然后从内容方面分析,注意分析对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方面的作用。第一段交代阿普达镇,是因为故事发生于此,这是交代社会环境。介绍到艾迪是镇上一家出售特色草帽的小工艺店老板,还介绍洛克也喜欢苏菲,主要是介绍故事的主人公。从故事情节来看,交代阿普达至今仍然使用马车代步,为下文主人公出行而出现马车失事埋下伏笔。另外说艾迪是镇上一家出售特色草帽的小工艺店老板而洛克是大法官的儿子,两人身份悬殊,他们同时爱上一个女子,让我们有兴趣知道她会选择谁,吸引读者的兴趣。‎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 - 24 -‎ 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所谓伏笔,就是文章里前段为后段埋伏下的线。因此,应先梳理出文章前三段写了哪些情节,然后再去看下文有无与此相关的情节。小说的第一段首先告诉读者“阿普达是英国伯明翰南部山区的旅游观光小镇,保留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很多特色,至今仍然使用马车代步”,这就为后文艾迪、洛克和博格在马车上相遇埋下了伏笔;第一段还告诉读者,“半年前,艾迪和邻近的迪克鲁斯镇上的姑娘苏菲相爱了,可镇上大法官的儿子洛克也看上了苏菲,发誓非她不娶”,在小说的第二段,“苏菲告诉艾迪,她父亲对洛克家的背景很满意,但在听说苏菲爱上了卖草帽的艾迪后非常生气,并且打电话给远在伯明翰当医生的苏菲的哥哥博格,要他回家阻止妹妹”,这就为后文三人在“百合节”共乘一辆马车埋下伏笔;同时“另外,博格也打算近期回家给父亲做一个手术,切除父亲额头上的良性肿瘤”,这也就为后文博格给车夫做手术埋下伏笔;小说第三段,“艾迪咬咬牙,取出了全部积蓄,共6000英镑,但他想来想去不知买什么,于是就把这些钱都放在他母亲留下来的一个梳妆匣子里,他想都带给苏非,让她自己用这些钱去挑选礼物”,这就为后文用点燃6000英镑现金为手术照明显示三分钟的高贵埋下了伏笔。‎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原文“艾迪是镇上一家出售特色草帽的小工艺店老板”,“取出了全部积蓄,共6000英镑”,说明他的身份和勤俭朴实的特点;“听着洛克的揶揄,艾迪没接腔,他很是自卑”,表明他地位卑微有时候还有点自卑;“‘快上来吧!’艾迪忙招呼这名男子坐下,他得知男子叫博格”,表明他友善热情;“几天前,苏菲告诉艾迪,她父亲对洛克家的背景很满意,但在听说苏菲爱上了卖草帽的艾迪后非常生气,并且打电话给远在伯明翰当医生的苏菲的哥哥博格,要他回家阻止妹妹。另外,博格也打算近期回家给父亲做一个手术,切除父亲额头上的良性肿瘤。‘百合节’要到了,按照当地习俗,镇上的男孩都会在这天到心爱的女孩家送上一份价值不菲的礼物,借此表明心迹。苏菲抽泣着要艾迪想办法,送一份能够打动她父母的厚礼”,表明他面对爱情勇敢争取;“艾迪迅速点燃了一张张钞票,微弱的光映着他有些苍白的脸。3分钟过去了6000英榜烧成了灰烬,手术也终于完成了,艾迪和博格都瘫软地坐在了泥地上”,表明他乐于助人,品格高尚的特征。‎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标题妙处的能力。要注意标题中的关键之处,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环境这几个方面分析其妙处。“最后三分钟”,这是最宝贵的最紧急的三分钟,越是紧急情况越能看清一个人的心灵,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赞扬了能够急人之难、不计牺牲的奉献精神,同时也批判了在人命关天的时刻还斤斤计较的卑劣行径,富有者未必高贵,贫寒者未必低贱;“小伙子,我的妹妹需要与高贵的人共度一生,3分钟里,你失去了6000英榜,却赢得了真正的高贵”,“高贵”一词表现出作者对主人公艾迪心灵的高度赞美,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高尚;另外与地位高贵而心灵丑陋的洛克形成鲜明的对比,讽刺效果强烈;以“最后三分钟的高贵”为题,使文章充满悬念,紧凑有序。‎ ‎【点睛】人物形象切入方法:‎ ‎1.人物的身份、经历、教养、气质等;‎ - 24 -‎ ‎2.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 ‎3.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4.作者对人物的感情倾向。人物形象结合文本用形容词概括出来。‎ 完成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候馆梅残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2. 题目中“踏莎行”是________。‎ ‎13. 下列对《踏莎行》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草薰风暖摇征辔”,以乐景写离愁,从而达到烦恼倍增的效果。‎ B. 上片写词人所见所感,因为战乱,词人远离家乡,尽管看到春日美景,仍离愁难解。‎ C.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 D. 全词的意象具有绵密的特点,表现的情感是细腻动人的,逐层深化,委曲尽情。‎ ‎14. 请从“对面落笔”的角度,对“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一句进行赏析。‎ ‎【答案】12. 词牌名 13. B ‎ ‎14. ①“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是行人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在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在春山之外,渺不可寻;②这两句写少妇在楼上观望和对“行人”行踪的想象,这种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追踪的想象显示出少妇的深情,让人感到重情而感伤;③行者由自己的离愁推想到居者的离愁,又由居者有离愁而想到她会登高望远,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代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本题考的是关于词牌的知识点,“踏莎行”,词牌名,又名“踏雪行”“踏云行”“柳长春”“惜余春”“转调踏莎行”等,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另有双调六十六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双调六十四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变体。‎ - 24 -‎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B项,“因为战乱”错误,属于无中生有,诗句“草薰风暖掘征辔”,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的人就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缰,赶马行路,我们由此知道只是出现了远行的旅人,原因并没有告知。‎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能力。本题属于炼句题,解题时可以从炼字、手法等角度作答。注意要首先理解词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本题已经明确要从“对面落笔”欣赏着两句诗句。这两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如此写来,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这春山是倚楼远望的闺中人穷尽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又是她的想象所能达到的极限,远方到底怎样,她不得而知。然而越过了春山,也就是越过了她的目力和想像之所及,但她还是要倚那危栏。远行的旅人如此为闺人所想,就显得两人感情的愈加深厚,离别的愈加苦痛了。‎ ‎【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 ‎1.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2.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3.关注注释隐含意。‎ - 24 -‎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4.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5.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嶷传 ‎①张嶷字伯岐,巴郡南充国人也。弱冠为县功曹。先主定蜀之际,山寇攻县,县长捐家逃亡,嶷冒白刃,携负夫人,夫人得免。由是显名,州召为从事。时郡内士人龚录、姚铀位二千石,当世有声名,皆与嶷友善。‎ ‎②建兴五年,丞相亮北住汉中,广汉绵竹山贼张慕等钞盗军资,劫掠吏民,嶷以都尉将兵讨之。嶷度其鸟散,难以战禽,乃诈与和亲,克期置酒。酒酣,嶷身率左右,因斩慕等五十余级,渠帅悉殄。寻其余类,旬日清泰。后得疾病困笃,家素贫匮,广汉太守蜀郡何袛,名为通厚,嶷宿与疏阔,乃自舆诣袛,托以治疾。袛倾财医疗,数年除愈。其党道信义皆此类也。‎ ‎③拜为牙门将,属马忠,北讨汶山叛羌,南平四郡蛮夷,辄有筹画战克之功。‎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 ‎15. 解释加点字。‎ ‎(1)州召为从事 (2)嶷以都尉将兵讨之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捐家逃亡( )‎ A.捐献 B.舍弃 C.除去 D.通“全”‎ ‎(2)山贼张慕等钞盗军资,劫掠吏民。( )‎ A.一年的末尾,即冬季 B.同“抄”,抄录 C.纸币名 D.抢劫 ‎17. 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自舆诣袛 B. 席卷天下 C. 辇来于秦 D. 史可法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 ‎18. 翻译划线句子 - 24 -‎ 嶷度其鸟散,难以战禽,乃诈与和亲,克期置酒。‎ ‎19. 画波浪线部分写何祗“倾财医疗”,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文章展现了张嶷________和________的性格特征。‎ ‎【答案】15. 召:征召 以:凭借 ‎ ‎16. (1). B (2). D 17. D ‎ ‎18. 张嶷考虑到山贼像鸟兽一样分散,很难通过一战将他们擒杀,便假装与他们讲和亲善,约定日期设置酒宴招待他们。 ‎ ‎19. 通过侧面描写,体现出张嶷德行之高,别人都愿意帮助他。 ‎ ‎20. (1). 骁勇善战(有勇有谋、多谋善虑) (2). 坚守道义 ‎【解析】‎ ‎【15题详解】‎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州召为从事”意思是益州府征召他担任从事,“召”解释成“征召”。‎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要梳理归纳教材中常见虚词含义、用法,结合语境准确辨析。“嶷以都尉将兵讨之”意思是张嶷凭借都尉的身份带领兵讨伐,“以”解释成“凭借”。‎ ‎【16题详解】‎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捐家逃亡”意思是县长弃家逃亡,“捐”解释成舍弃。‎ 故选B。‎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山贼张慕等钞盗军资,劫掠吏民”,根据结构,“钞盗军资”与“劫掠吏民”一样,因此“钞盗”意思是劫掠,而根据句意“钞”和“盗”是相同的,意思劫夺、抢劫。‎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类活用的能力。要掌握词类活用的类型,结合句子特点具体分析。‎ A项,“舆”名词活用作状语,用轿子抬着,译:让人用轿子抬着自己到何祗那里;‎ - 24 -‎ B项,“席”,名词活用作状语,象卷席子那样,译:象卷席子那样卷走天下;‎ C项,“辇”,名词活用作状语,乘着车子,译:乘着车子来到秦国;‎ D项,“手”,名词用作动词,手里拿着,译:史可法换上破旧衣服,穿上草鞋,背着筐,手里拿着长铲子。‎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关键词:“度”,考虑;“鸟”,名词活用作状语,像鸟一样;“禽”,通“擒”,擒杀、擒住;“克”,约定。‎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子的作用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读懂文章,把握作者写作的意图,然后依据上下文,找出句子出现的语境,依据语境作答句子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内容和主题方面分析。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某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往往是推动故事发展,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后得疾病困笃,家素贫匮,广汉太守蜀郡何祗,名为通厚,嶷宿与疏阔,乃自舆诣祗,托以治疾。祗倾财医疗,数年除愈”,意思是后来张嶷得了很重的疾病,而其家境一向贫寒,广汉郡太守何祗有通达宽厚的名声,张嶷向来与他关系疏远,而让人抬着自己到何祗那里,托他为自己治病。何祗拿出所有资财为他治疗,几年之后把他的病治好。这是侧面描写,通过写何祗倾其所有为张嶷治病,是为了表现张嶷德行之高,别人都愿意帮助他。‎ ‎【20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的理解的能力。要准确理解语句含义,结合语句具体分析概括人物的特征。原文“嶷度其鸟散,难以战禽,乃诈与和亲,克期置酒。酒酣,嶷身率左右,因斩慕等五十余级,渠帅悉殄。寻其余类,旬日清泰”,意思是张嶷考虑到山贼分散,很难通过一战将其擒杀,便假装与他们讲和亲善,约定日期设置酒宴招待他们。酒兴正浓的时候,张嶷亲自率领左右,斩杀张慕等五十多人的首级,匪首们被全部消灭。接着进剿他们的余党,十多天后就恢复了清净太平,可以看出他有勇有谋;“祗倾财医疗,数年除愈。其党道信义皆此类也”,意思是何祗拿出所有资财为他治疗,几年之后把他的病治好,张嶷结识信任有道义的人都是像这类,侧面烘托张嶷,表现出他坚守道义。‎ ‎【点睛】文言实词的记忆方法:‎ ‎1.联系课文内容记忆;‎ ‎2.记少不记多,即对自己熟悉的,能联想到的义项可以不必记忆,要记平时不熟悉的义项;‎ ‎3.注意举一反三,多迁移运用。‎ 参考译文:‎ 张嶷字伯岐,是巴郡南充国人。二十岁时担任县功曹。先主刘备平定益州的时候,山中强寇进攻县城,县长弃家逃亡,张嶷在刀剑交锋之中,救出县长夫人,使她免于灾难。因此张嶷名声显著。益州府征召他担任从事。当时郡内士人龚录、姚铀都是二千石的官位,在当时很有声名,他们都与张嶷关系很好。‎ 建兴五年,丞相诸葛亮北上,驻扎在汉中,广汉、绵竹的山贼张慕等人劫夺军事物资,抢掠官吏百姓,张嶷凭借都尉的身份带兵讨伐。张嶷考虑到山贼分散,很难通过一战将其擒杀,便假装与他们讲和亲善,约定日期设置酒宴招待他们。酒兴正浓的时候,张嶷亲自率领左右,斩杀张慕等五十多人的首级,匪首们被全部消灭。不久进剿他们的余党,十多天后就恢复了清净太平。后来张嶷得了很重的疾病,而其家境一向贫寒,广汉郡太守何祗有通达宽厚的名声,张嶷向来与他关系疏远,而让人抬着自己到何祗那里,托他为自己治病。何祗拿出所有资财为他治疗,几年之后把他的病治好。张嶷结识信任有道义的人都是像这类。‎ 后被任为牙门将,属于马忠部下,向北讨伐汶山郡叛羌,向南平定南中四郡的少数民族,全都建立运筹谋划、战斗取胜的功劳。‎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守天下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 ‎②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绝天下之望。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愁苦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而山泽皆应。由此观之,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 ‎③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 - 24 -‎ ‎,故其视失天下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及观秦,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文本有删减)‎ ‎21. 第②段方框内应填入的虚词是( )‎ A. 矣 B. 欤 C. 也 D. 焉 ‎22. 第一段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3. 对第③段划线句理解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 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治理天下,拥有天下或失去天下的原因,都取决于我。‎ B. 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使天下人归依,拥有天下或失去天下的原因,都取决于我。‎ C. 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治理天下,拥有天下或失去天下的人,都在我这。‎ D. 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使天下人归依,拥有天下或失去天下的人,都在我这。‎ ‎24. 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25. 结合文章第二段秦国艰难夺得天下后,所表现出的过于紧张,害怕失去的心理和行为,谈谈你对文中“术”的理解。‎ ‎【答案】21. B 22. (1). 设问 (2). 突出了“守天下必有大度”的重要性 23. B ‎ ‎24. 本文首段开门见山,提出了“守天下必有大度”的观点;第二段以秦亡的例子证明失天下是因为“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的观点;第三段以圣人和秦的对比提出要“修德”。 ‎ ‎25. “术”与“德”相对,是采用计谋权术来治理天下,具体体现为暴政愚民的政策。‎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的能力。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原文“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意思是这不是秦国因为害怕失去天下,防备过分的弊病吗?整个句意是表反问语气,“矣”“也”不能表反问语气,排除A项和C项;句首有“岂”字,应该与“欤”搭配表反问语气,排除D项。‎ 故选B。‎ ‎【22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理解修辞手法和修辞手法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指出是什么修辞手法,再要结合句子具体分析,指出表达效果。原文“守天下必有大度者也。何者”,提出问题,然后回答“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是通过设问,突出了“守天下必有大度”的重要性,强调了中心观点。‎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句子语境,落实字字对译。本题要求选出“对第③段划线句理解最为恰当的一项”,第③段划线句的关键词语的意思:“以”,连词,表修饰;“来”,使动用法,使……归依;“去就者”,拥有或失去的原因;“莫”,没有。A项,“通过修养德行来治理天下”,“来”理解错误;C项,“通过修养德行来治理天下,拥有天下或失去天下的人,都在我这”,“来”理解错误,“去就者”理解错误;D项,“拥有天下或失去天下的人,都在我这”,“去就者”理解错误。‎ 故选B。‎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本文首段“守天下必有大度者也”,开门见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的观点;第二段“是以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绝天下之望。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愁苦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以秦亡的例子证明失天下是因为“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的观点;第三段“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而“及观秦,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以圣人和秦的对比提出要“修德”。‎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整体把握词语所在段落的大意,再结合语句具体分析。原文“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意思是秦国看到夺取天下是如此的困难,于是认为如果不迅速地守护天下,天下就会重新陷入混乱的境地,秦得到天下不容易,要采取守护天下的方法,后文就是采取了什么方法;“是以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绝天下之望。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愁苦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意思是所以毁坏名城,杀戮英雄豪杰,熔铸兵器,来消灭分裂天下的念头。他们想到守护天下的办法是这么的周密、严谨。但是,四海之内的人民,却不堪忍受这种政策,都怀有离秦而去的念头,秦得到天下之后采取的是暴政和愚民的政策,防范的太过分了最终失掉了天下;这就是采取了计谋权术来治理天下,而这种计谋权术事与仁德相对的,秦朝没有采取休养生息和仁政,最终失掉了天下。‎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 24 -‎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守护天下必须要有大度的胸怀。为什么呢?那些没有宽广胸怀的人,时常担心天下会离自己而去,所以就玩弄权术来留住天下。用权术来留守天下,那天下就开始离去了。‎ 秦国的人披着甲胄、拿着兵器,七代都不能够解除,一寸一寸地夺取土地,直到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秦国看到夺取天下是如此的困难,于是认为如果不迅速地守护天下,天下就会重新陷入混乱的境地,所以毁坏名城,杀戮英雄豪杰,熔铸兵器,来消灭分裂天下的念头。他们想到守护天下的办法是这么的周密、严谨。但是,四海之内的人民,却不堪忍受这种政策,都怀有离秦而去的念头。因此,陈胜、项羽他们这些人能够借助百姓的这种不满,高呼起义。由此看来,这不是秦国因为害怕失去天下,防备过分的弊病吗?‎ 可悲啊!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使天下人归依,拥有天下或失去天下的原因,都取决于我,所以把天下看得很轻。只有把天下看得很轻,这样心态就平稳,所实行的政策就宽松。再来看看秦朝,正是因为舍不得天下,最后导致了灭亡,最后才明白圣人之所以作出这么不缓不急的行为,正是他用来稳固天下的办法啊。‎ 三、写作 ‎26.按要求写作。‎ 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选择怀疑,习惯抱怨,不愿去相信别人的真诚善良,不愿去相信世间的纯真。然而,一个动人的微笑,一句关切的话语,一个无私的举动,或是一幕感人的场景,又往往让我们的内心涌动着美好的暖流。‎ 请以“相信美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 24 -‎ 相信美好 世间许多纯真的美好,就似那秋日的雏菊,细微琐屑却又纯真质朴,在岁月的夹缝间绽 放笑颜。那么行走在纷纷扰扰中的我们,何不去想,相信那最纯真的美好,共同缔造美好的家园。‎ 曾经的我,竟是那般的满腹猜疑,竟让现如今的我不敢相信。 ‎ 白菊淡淡的清馥在微凉的秋风中飘过,我也与密友驻足在那朵朵灵秀却不失去高雅的菊前。白静的秋菊,花瓣轻卷,午后的阳光在柔美的菊上洒下一抔金辉,那份纯真的美丽竟让人不忍移开眼去。‎ 我和密友会心地笑了笑,从包中掏出相机,想要记录下我们与这白菊共存的美丽一瞬, 却又立马犯难起来,谁替我们照呢? ‎ 我们拿着相机不知如何是好。恰在这时,一名年轻女子走过来。只见她约莫二十多岁,涂脂抹粉,妖娆冷艳。她走上前来,似乎看出了我们的犯难。“你们需要我帮你们拍照吗?”她的声音十分冰冷,在我听来,不带一丝情感。我正在迟疑着,密友却一把把相机递给她,开心地笑着说:“那真是太好了,太谢谢你了!“我心中暗自嘀咕着:这丫头怎么随便就把相 机给别人了,要是她拿着相机跑了,那可怎么办? ‎ 我没有露出声色,只是凝神看着那个相机。红色相机随着女子一起向后退去,我的汗毛立即竖起,怒目而视:她究竟想干什么?我身上每一根神经都紧张起来,似乎只要她一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我就会立马扑上去。“向后退点,我要把花儿也照进去。”女子朝我们喊到。 密友拉了我一下,我却怎么也不愿意动,直直地站在那里。余光中那片白色的雏菊竟然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刺眼的光,我却不愿意眨一下那已经有些酸涩的眼眸。‎ 拍完后,那女子走过来,密友开心地接过相机,而我也终于长舒了一口气。“我本来想把菊花多拍一点进去的,可惜你们不愿意挪动。”‎ 这时的我,看向照片,背后那片白菊依然吐露芬芳,纯洁、高尚、却又纯真质朴。照片中的密友绽放着如菊般的璀璨笑颜,而我,虎虎地站在那里,瞠目而视,双眉紧蹙。我的心中似乎有些空落落的。那名女子径直走向我们,给予帮助,而我却是满腹狐疑,不敢相信。她毫无恶意的举动,却被我假想成坏人。相形之下,我觉得自己竟是如此不堪一击。‎ 渐渐地,我开始懂得,人的心灵便是方寸田园,人的信念便是颗颗种子。相信了丑恶, 便会种下丑恶的杂草;选择了不信任,便会埋下不信任的藤芽;而相信了美好,便会绽放美 丽的花朵。那方寸田园虽然不大,足以影响我们的举止、谈吐、高度。而每个人的言行举止、 道德思想又构建着祖国、世界的深度与广度。 ‎ - 24 -‎ 那么,何不在心中埋下美好的信念。相信美好,让美好的花朵如白菊在人们的心底吐香露蕊,绽放纯真的笑颜;相信美好,让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如白菊的芬芳袅袅传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本题为材料加命题的形式出现的,并且还规定了文体,“写一篇记叙文”。怀疑、抱怨、不愿去相信别人,与一个个让我们的内心涌动着美好的暖流的举动或场景构成了矛盾,因此,我们要学会不再怀疑,抱怨,要尝试着去相信别人,相信美好。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题目中“美好”所指的具体含义,“一个动人的微笑,一句关切的话语,一个无私的举动,或是一幕感人的场景,又往往让我们的内心涌动着美好的暖流”,“美好”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积极向上的,给人带来感动、温暖、幸福的情感,特别是情感要积极向上,给人带来希望,充满正能量。要着眼于此立意,然后从生活经历中,筛选与之相关的生活素材,通过精心构思布局,写出一篇记叙文。要注意适当的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还要运用恰当的比喻等修辞手法。‎ 参考立意:‎ ‎1.相信别人,相信美好;‎ ‎2.美好的生活; ‎ ‎3.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情;‎ ‎4.善良、真诚、乐于助人等都是美好的。‎ 行文结构:开篇由白菊点出中心“相信那最纯真的美好,共同缔造美好的家园”;接着记叙了“我”与密友欣赏白菊是照相时,一名涂脂抹粉,妖娆冷艳年轻女子主动给我们照相,“我”却怀疑她会把照相机拿走,最后这名女子给我们照了相,把相机也还给了我们的事情;最后点题相信美好,让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如白菊的芬芳袅袅传开!‎ 素材:‎ ‎1.多少次,泛舟于记忆的江河上;多少次,徜徉在心灵的苗圃里;只为捕捉到那一幕幕美好的景致,珍藏在心底。我始终相信美好,或许内心一直有美好的暖流在涌动。‎ ‎2.一路颠簸,我们没有一句话,耳旁只剩下“啪啪”的雨声。听雨声落下,看雨珠跳起,恍惚间,又回到童年。小时候,每当下雨,我会冲向雨中的伞下,爬上父亲已弯好的背上。一路上,父亲的大手抓住我不断晃动的腿,我的身体紧贴在父亲宽厚的背上,胳膊搂住父亲的脖子,手里擎着一把雨伞。有时候,我的手酸了,父亲便会用温热的脖子夹住冰凉的伞柄,替我一会儿。父亲的身体随着脚步的节奏一晃一晃的,就像儿时躺过的摇篮。我的心也随着那节奏晃动,晃动着甜蜜,晃动着温馨,晃动着美好。‎ - 24 -‎ ‎3.“风吹得冷吧,你把手放到我口袋里,把我抱紧点……”是为了打破尴尬吧,他开腔了。我犹豫着,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和父亲,争吵早多过亲昵。“还在为上个星期的事生气呀。不是爸爸舍不得,你一个学生,要手机做什么?”“我就这么一说,也不是非要不可……班上同学都有……”“但凡你想要的东西,只要是对你好的,爸爸什么时候亏欠过你?你好好想想,要是真觉得手机对你有帮助,那明天我们就去买一部。”父亲的话让我眼睛一潮,想起他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一直如细雨无声地滋润着我。我把头紧贴在父亲的背上,把整个身子都靠在父亲的背上。雨还在下,水珠在遮阳伞上拨拉轻弹,敲出一个个玉石一样的音符,流淌到内心深处,将心花浇灌。‎ ‎4. 善与恶原本就像并蒂双生花朵,很多时候邪恶之花的阴霾蒙蔽了我们的眼睛,让我们忘记了善良之花撒向人间的美好和希望。我们要相信美好,相信世间所有的真诚与善良。极端的善与恶都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但我愿意去忘却那些丑恶的,把美好的永远留在心间。‎ ‎5.人们年轻时容易被那些愤世嫉俗的人吸引,以为他们有深刻不俗的生活,认为人凡事要孤独面对,素颜修行才算是高雅。但还是多跟自觉生活美好的人在一起吧,真正幸福的人多对外部世界有正面反馈,不会伤害任何人。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期待而不是怀疑这个世界的美好。这个世界的美好在于,同欣赏的人在一起哭啊,笑啊,感动啊,尝遍苦涩,过尽悲伤,自然回甘。‎ - 24 -‎ ‎ ‎ -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