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5.50 KB
  • 2021-06-09 发布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六)‎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国天下”传统的现代意义 儒家文化体系中的“家国天下”意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如今制度化儒家已然解体,社会形态、家庭结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如此,汲取“家国天下”意识传统,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家国天下”意识作为积极的入世精神,将个人发展的诉求与社会进步的诉求结合在一起,基于这一道德自觉,社会成员才具有了责任担当、价值共识。‎ 首先,在今天,家作为基本情感纽带对我们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弘扬传统孝道,强化纽带和责任意识。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其次,“家国天下”意识是现代中国伦理的重要维度,它既连接传统的修齐治平,也连接社会、民族国家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最后,支撑和实现“家国天下”精神的是仁爱的“生生”之德。仁爱原则是动态原则,最早的儒家主张根据内在的“生生”之德,在矛盾的转化中“穷达以时”“与时偕行”。宋儒也以“生生”释“仁”,把最早儒家的仁范畴与《易》之“生生”相结合,使仁升格为表示天人合一的本体范畴,把“相生”当作自然万物蕴含的内在目的。仁爱原则也是“相生”的凝合原则,这在伦理意识上表现为中正平和、诚实无欺、敬爱相与,虽有竞争,但在竞争中能够冷静达观、互利互惠,实现“里仁”之美,建构互助型社会。‎ - 27 -‎ 由此可见,儒家教化传统中的“家国天下”意识体现了传统时期的“中国智慧”。它成为“大一统”的重要思想基础与施政方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统的“家国同构”早已超越了其原始意义,从社会结构升华为精神结构,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时代已变,儒家教化论内秉的优秀文化部分也将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断性发展。“家国天下”意识,以其温柔敦厚的底色、生生不息的活力、和合共生的包容心,不仅能为个体生命提供精神关怀,而且有助于维系各民族的和睦共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积极的精神动力,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大力弘扬。‎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8日15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制度化儒家已然解体,但汲取儒家文化体系中的家国天下意识传统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B. 作为积极的人世精神,“家国天下”意识将个人发展的诉求与社会进步的诉求结合在一起,只要具备这种道德自觉,社会成员就具有了责任担当、价值共识。‎ C. 在社会形态、家庭结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的今天,家作为基本情感纽带对我们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弘扬传统孝道,强化纽带和责任意识。‎ D. 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所有经济的“成本一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证结构清晰,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后,层层递进,最后指出“家国天下”的现代意义。‎ B. 文章第一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目的是强调“家国天下”意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作用。‎ C. 文章在论述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建设的关系时,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D. 文章论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一致的关系时,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家园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修齐治平”深人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 B. 儒家以“生生”释“仁”,把原始的仁的范畴与《易》之“生生”相结合,使仁升格为表示天人合一的本体范畴,把“相生”当作自然万物蕴含的内在目的。‎ C. 传统的“家国同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早已超越了其原始意义,从社会结构升华为精神结构,已经成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 27 -‎ D. “家国天下”意识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以其温柔教厚的底色、生生不息的活力、和合共生的包容心,为个体生命提供精神关怀。‎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把握原文内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每一个选项的内容都来自原文,只有找到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间,然后从关键词、关键语句等入手,将选项的表述与原文加以比较,辨析其细微差别。设误类型包括:以偏概全、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因果混乱、主次颠倒、偷换概念、混淆时间、混淆条件。‎ B项,“只要……就……”逻辑错误,绝对化。‎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错,根据原文“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可判断,应是类比。‎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 27 -‎ B项,错在扩大范围,根据原文“宋儒也以‘生生’释‘仁’”可知,不是“儒家”,是“宋儒”。‎ C项,错在“各民族”,根据原文“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可知,应是“中华民族”;‎ D项,错在“最重要”。原文“不仅能为个体生命提供精神关怀,而且有助于维系各民族的和睦共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积极的精神动力”,不能推断出“最重要”。‎ 故选A。‎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网北京12月5日电 为了通过先进成熟的数字技术,系统纪录、整理中国濒危的传统音乐,11月26日,记者在“中国非遗音乐数字工程”启动仪式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由艺术中国与摩登天空共同打造的“中国非遗音乐数字工程”将通过艺术中国的声音中国频道呈现,建造中国非遗音乐资源的国际互联网传播平台,向全球传播、推介中国的非遗音乐艺术。‎ 中国网总工程师田玉成在启动仪式上致辞:“出于对民族瑰宝保护的责任感,艺术中国与摩登天空共同打造‘中国非遗音乐数字库’。此次艺术中国携手摩登天空,传承中国非遗音乐,向世界为中国传统音乐发声,将不仅系统地整理保护珍贵音乐遗产,同时让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发布会后,在船山书院的庭院还举办了一场小型音乐会。80岁的北京老艺人李洪森用珍稀的古乐器——方响,演奏了一首自己作曲的《云南印象》。方响始于南朝梁代,用于宫廷礼乐,距今约1500年历史,后渐渐失传。李洪森先生手里的这个方响,是绝世珍品。‎ 音乐家秦思源、黄锦、邓博宇、张蔚,则演奏了一部由秦思源和黄锦作曲的18分钟的作品,他们用老北京响器——震惊闺、唤头、大拨浪鼓、对君坐、油梆子、铜点儿、报喜锣等——与电子打击乐结合,把传统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声音,带进未来的时空。‎ ‎(摘自人民网文化频道,2019年12月6日)‎ 材料二:‎ - 27 -‎ 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灶头画了解情况统计表 嘉兴的灶头画在保护和继承上面临的最大问题情况统计表 材料三:‎ 本月23日,作为第四届海艺节的重要活动之一,以“一条海上丝路,万千非遗瑰宝”为主题的“海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将在新落成的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正式开幕,主要展区位于2楼和5楼。‎ 本次非遗展将突出非遗保护成果、产品开发创新和项目活态展示三大特色,邀请到11个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及国内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展出130个非遗项目,展品超过千件,展期从23日持续至27日。‎ 正在现场布展的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国际展区的非遗传承项目,不仅都是各个国家的“国字号”精品,参展的非遗传承人也都是有故事的大师。‎ 以土耳其彩瓷为例,参展的艺术家梅赫迈特·古尔逊,是一位著名的陶瓷艺术家,他从事陶瓷艺术已有43年之久。在土耳其国内,古尔逊几乎成了土耳其彩瓷的“代言人”,因为这位艺术家,复兴了几乎失传的“伊兹尼克陶瓷艺术”。他也是目前最为人所熟知、最为成功的伊兹尼克陶瓷艺术家。古尔逊通过对这一古老的艺术进行深入研究,成功创新了艺术主题和模式,使濒临失传的艺术重获新生。不仅如此,他重新发现了失传已久的黏土混合物的颜色配方。2009年,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活态传承人”奖。‎ - 27 -‎ 而来自泰国的女艺术家萨兰娅·赛西里,从祖父和父亲那里学会了泰国传统五彩瓷工艺。除了五彩瓷保留古老的图形和图案外,她还通过混合传统五彩,用新的色调丰富五彩瓷艺术。她的五彩瓷制品,用高质量的液态黄金制作而成,同时,保留了以前只用于装饰罐子的泰国威卡延图案,并将其应用于餐具制作。萨兰娅被泰国国际促进手工艺产业中心评为2014年“手工艺继承人”,获奖理由就是她不但延续了前辈工艺,还将其进一步发展,满足当代审美和商业市场需求。‎ 波斯地毯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它代表了当地古老的文化和文明,参展地毯均为艺术家制作,每个颜色和图案都有独特意思,比如,地毯上的树木和动物,源自数千年以前,住在洞穴的当地先民,在墙上雕刻的具有语言文字功能的树木和动物。此外,波斯地毯的染色也是一绝,都为天然染色。来自伊朗首都德黑兰的艺术家阿巴斯·塔瓦纳伊,出生在波斯地毯制作世家,爷爷、爸爸、妈妈都从事地毯制作。他从小就对波斯手工地毯充满热情,2008年年底,因喜爱中国,专程到中国学习中文。‎ 此外,参展项目还有意大利西西里传统手绘和木雕、约旦马赛克拼接、科威特蛋雕、韩国的韩纸纸绳编、马来西亚蜡染、突尼斯手工纺织毯和红珊瑚首饰、南非兽皮画等。‎ ‎(摘自泉州晚报,2019年11月21日)‎ ‎4.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非遗音乐数字工程”依托先进成熟数字技术,系统纪录、整理中国濒危的传统音乐,将通过一定的频道呈现,建造相关的国际互联网传播平台,向全球传播、推介中国的非遗音乐艺术。‎ B. 中国非遗音乐数字库的意义在于,传承中国非遗音乐,向世界为中国音乐发声,系统整理保护珍贵音乐.遗产,同时让它焕发新的生命力。‎ C. 从发布会后演奏的音乐节目来看,非遗音乐艺术的特点是老艺人使用古乐器,演奏传统音乐曲目。‎ D. 艺术中国与摩登天空共同打造“中国非遗音乐数字库”,旨在保护民族瑰宝,体现了艺术团体的社会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二以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灶头画为调研对象,体现出人们对非遗的了解不够。非遗的传承与保护还有待于政府、文化传承人、群众等各方努力。‎ B. “海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将突出非遗保护成果、产品开发创新和项目活态展示三大特色,体现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活力。‎ C. 波斯地毯在世界上之所以享有盛名,是因为每个颜色和图案都有独特意思,此外,波斯地毯的染色也是一绝,都为天然染色。‎ D. 国际展区的非遗传承项目,不仅都是各个国家的“国字号”精品,参展的非遗传承人也都是有故事的大师。如梅赫迈特·古尔逊创新中复兴,萨兰娅·赛西里传承中创新。‎ ‎6. 怎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27 -‎ ‎【答案】4. A 5. C ‎ ‎6. ①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政府应在规划、立法、政策、投入等方面加大对“非遗”的扶持,体现政府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②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技术。以强有力的数字化手段保护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交往中的话语权。③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形式宣传,让非遗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④保障传承人的合法权利,规范其义务。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增加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B项,“向世界为中国音乐发声”错在扩大范围,根据原文“向全球传播、推介中国的非遗音乐艺术可知,“中国非遗音乐数字库”应为“为中国传统音乐发声”。‎ C项,错在非遗音乐艺术特点归纳错误,不一定是老艺人,演奏乐器也可以有现代元素,不一定是传统曲目;‎ D项,错在家国情怀。‎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C项,强加因果。 波斯地毯在世界上之所以享有盛名,不仅仅因为他的颜色和图案,还包括其他的,比如染色。‎ 故选C。‎ ‎【6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回归文本,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有效答题区域及概括答案要点如下:‎ 通过“出于对民族瑰宝保护的责任感,艺术中国与摩登天空共同打造‘中国非遗音乐数字库’。此次艺术中国携手摩登天空,传承中国非遗音乐,向世界为中国传统音乐发声,将不仅系统地整理保护珍贵音乐遗产,同时让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可概括出,为了更好地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技术。以强有力的数字化手段保护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交往中的话语权。‎ 通过“建造中国非遗音乐资源的国际互联网传播平台,向全球传播、推介中国的非遗音乐艺术。”可以概括出,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形式宣传,让非遗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 通过材料三其他国家地非遗继承人地故事,“他也是目前最为人所熟知、最为成功的伊兹尼克陶瓷艺术家。古尔逊通过对这一古老的艺术进行深入研究,成功创新了艺术主题和模式,使濒临失传的艺术重获新生” “萨兰娅被泰国国际促进手工艺产业中心评为2014年“手工艺继承人”,获奖理由就是她不但延续了前辈工艺,还将其进一步发展,满足当代审美和商业市场需求”“来自伊朗首都德黑兰的艺术家阿巴斯·塔瓦纳伊,出生在波斯地毯制作世家,爷爷、爸爸、妈妈都从事地毯制作。他从小就对波斯手工地毯充满热情,2008年年底,因喜爱中国,专程到中国学习中文”可以概括出,为了更好的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障传承人的合法权利,规范其义务。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增加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初的一滴水 凌鹰 我在四十岁的时候,开始寻找自己的第一滴水了。我再不找到那滴水,我就要干涸了。我知道这是一种很遥远的寻找,但我更知道这是我应该寻找的时候了。‎ - 27 -‎ 这样的寻找,使我不能不想起我很喜爱的画家高更。他去塔希提,去离他的国家他的家园那么遥远的一个地方,是不是也是去寻找一滴水呢?他的那幅很吓人的名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我们是谁?》应该就是用他寻找到的那一滴水画出来的吧?一滴水的禅境到底有多深?一滴水通向我们心灵的距离到底有多远?站在高更这幅画面前,我的身体告诉我,我一直就飘在一片无边的水里。这片无边的水里有我的一滴,也有你的一滴。我们的那一滴水都滴在一条河里,我们的那一滴水都混在了一起,混在一起就成了一条河流。然后,我们就拥挤在这条河流里各自地飘着,越飘越远。这是我们的身体给我们提供的一个美好而又危险的信号,但我们都没有在意。我们没有时间在意或者根本就不想在意这个信号。我们在意的是谁在这条河流里飘得更快飘得更远,我们在意的是河流两岸的树木和花朵,村庄和城市,以及头顶上的云彩。因为这些场景都与我们漂泊的目的有着密切的关联。这就让我们忽略了许多与我们的目的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许多事物。‎ 更多的时候,那滴水其实就在我们的身体里,在我们的身体内部。但我们的身体内部有时候实在是太庞大了,大到我们无法看清寻找那一滴水的具体路径。因此,那滴水就那样静静地闪烁在我们身体的某个角落,但它的光芒却无法照耀我们前行的道路。因为我们基本上都在排斥它,基本上都在想怎样把它熄灭掉。我们就用这样一种心理自残的方式相互漂泊在一条河流里,一条我们用彼此的那一滴水组合汇聚的河流里,或激情澎湃或气息奄奄的随波随流着,怀着一种基本上共同的目的寻找我们自以为很美好的彼岸。‎ 而这种渴望抵达我们彼此那个目的地的过程,却是一场漫长的挣扎。但我们似乎特别迷恋这种挣扎。这是一种充满诱惑的挣扎。这样的挣扎让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快感,一种疼痛的快感。‎ 在早些年的南方乡村,我们会看到一些稻田,那些稻田一片一片的连在一起,或卡在某些山岭的角角落落里。还有一些千遍一律的树木和野花,还有一两条河流和几口鱼塘,还有一些麻雀和画眉,还有成群的鸡鸭和几声狗叫,还有土砖房子木板房子和一两座老式火砖房子,屋顶上总是站着几只麻雀或者几株野草,房子上空飘着一缕炊烟,那炊烟一直要飘到云朵里。如果是北方的乡村,就会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的平原,看到平原里一大片一大片的麦子和玉米,看到低矮的土墙和一些山梁,看到一些白马黑马红马和一些骡子,看到一些杨树白桦和树上的大鸟窝,看到大漠和西域,看到一种空旷和大气。‎ - 27 -‎ 我们现在正在各个大大小小的城市里相互拥挤着的人,其实绝大多数都是从这些南方乡村和北方乡村里走出来的。最早走出来,我们都是一滴水,或者是一泓细流。我们从那里把自己流出来,是碰到了很多石头的阻拦和泥沙的堵塞的。更多的时候,我们流了一圈,最终又流回了我们的村庄。就这样反复的流啊流,就这样反复的受到石头和泥沙的阻扰,我们开始有点浑浊了。但是,因为我们毕竟还没有真正把自己给流出去,我们还被堵塞在纯净的家门口,我们这一滴刚刚有点浑浊的水很快就再次融入了那种巨大的纯净里。我们变得不纯净的时候是终于流出村庄之后。流出了村庄,就有更多村庄以外的水不断的流进我们的身体里和我们的内心里。我们就是冲着这些水才要流出去的,所以我们基本上不会拒绝这些水的融入。外面这么多陌生的水的温暖和惬意使我们无法抗拒。就这样由最初的一滴水,我们变成了一片水,就这样由最初的一泓细流,我们变成了一条小溪,再变成一条河流。最后,我们变得汹涌澎湃,再也没有了最初的宁静。‎ ‎7.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其高远的格调和独特的文学表达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体现了作者对乡土世界的关注和对现代人生存体验的独特感知。‎ B. 凌鹰对“自我”迷失于众人之中的比喻,让人想起了博尔赫斯写到佩罗得·达米安生命消逝时的比喻:“仿佛水消失在水中。”这样形神兼备、直抵人心的句子,体现了凌鹰散文语言对事物的穿透力。‎ C. 《最初的一滴水》开篇就提到高更的那幅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我们是谁?》,正面回答了人的终极存在问题。‎ D. 文中的乡村不仅是地缘意义上的故乡,更是精神层面的故乡。“我”在不断地反顾与前行、否定与自我否定之中寻找精神的故乡和灵魂的栖居地。‎ ‎8. 文章第五段写南方北方的村庄的用意是什么?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文章以“最初的一滴水”为标题,简要分析其内涵及作用。‎ ‎【答案】7. C 8.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寻找最初的一滴水的根源,又开启下文,为后文写“我们”不得不从乡村走向城市的隐痛作铺垫。②环境描写,细腻地刻画了南北乡村特有的乡土风情,渲染了乡土气息。借此抒发了对古老的农耕文明的眷恋不舍。引发读者对生命的严肃思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9. ①内涵:对心灵故乡的回归。即炎黄子孙们的故园情结、乡土情结。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对生命意识的探索。②作用:行文线索,文章围绕“最初的一滴水”寻找——失去的原因——怎样寻回构建文本,形散神聚。比喻(象征),形象地表现深刻哲理,体现了乡土散文的故土情结、家园意识和生命思考。‎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 27 -‎ C项,提到高更的画,是引发读者思考“最初的一滴水”与人的终极存在的内在联系。不是正面回答。‎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内容的创作意图,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分析语段的用意,首先要准确理解作品主题,然后结合内容具体、全面的解答其作用。解答时可从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手法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其中内容方面要考虑语段性质,如环境描写语段就要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答,结构方面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 第五段文字是一段环境描写,描写了南方和北方乡村各自特有的乡土风情,渲染出浓烈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的眷念。‎ 从结构上而言,本段文字处于文章中间,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上文“我在四十岁的时候,开始寻找自己的第一滴水了”可以判断出,这段文字所看到景象,正是作者为了寻找自己的第一滴水而走南闯北所看的。 有引出了下文“我们现在正在各个大大小小的城市里相互拥挤着的人,其实绝大多数都是从这些南方乡村和北方乡村里走出来的”,为写为后文写“我们”不得不从乡村走向城市的隐痛作铺垫。‎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含意和作用的鉴赏能力。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角度思考。把握小说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小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概括起来有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和效果五个方面。‎ ‎“最后一滴水”的内涵:根据原文“那滴水其实就在我们的身体里,在我们的身体内部。但我们的身体内部有时候实在是太庞大了,大到我们无法看清寻找那一滴水的具体路径。因此,那滴水就那样静静地闪烁在我们身体的某个角落,但它的光芒却无法照耀我们前行的道路。因为我们基本上都在排斥它,基本上都在想怎样把它熄灭掉”可以理解出“最后一滴水”指的是我们身体里的某种情感。根据“我们变得不纯净的时候是终于流出村庄之后。流出了村庄,就有更多村庄以外的水不断的流进我们的身体里和我们的内心里”我们可以理解出离开故乡,心灵的水就变得不纯净,那么心灵的最后一滴水就是对心灵故乡的回归,也就是乡土情节。‎ - 27 -‎ ‎“最后一滴水”的作用:全文都是围绕寻找“最后一滴水”展开的,寻找最后一滴水,接着写之所以失去“最后一滴水”的原因,最后写怎样才能找回。所以,这是文章行文线索 其次,这里采用了避雨的修辞手法,将回归故乡的情感比喻成“最后一滴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对人的重要性,体现了乡土散文的故土情结、家园意识和生命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王葬、更始之际,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及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漏逸。先是,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自是莫不抱负坟策,云会京师,范升、陈元、郑兴、杜林、卫宏、刘昆、桓荣之徒,继踵而集。于是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礼》大小戴,《春秋》严、颜、凡十四博士,太常差次总领焉。‎ 建武五年,乃修起太学,稽古典,笾豆干戚之容,备之于列,服方领习矩步者,委它乎其中。中元元年,初建三雍。明帝即位,亲行其礼。天子始冠通天衣日月备法物之驾盛清道之仪坐明堂而朝群后登灵台以望云物袒割辟雍之上尊养三老五更。飨射礼毕,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其后复为功臣子孙、四姓末属别立校舍,搜选高能以受其业,自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经》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学。济济乎,洋洋乎,盛于永平矣!‎ 建初中,大会诸儒于白虎观,考详同异,连月乃罢。肃宗亲临称制,如石渠故事,顾命史臣,著为通义。又诏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给事近署,所以网罗遗逸,博存众家。孝和亦数幸东观,览阅书林。及邓后称制,学者颇懈。时,樊准、徐防并陈敦学之宜,又言儒职多非其人,于是制诏公卿妙简其选,三署郎能通经术者,皆得察举。‎ 自安帝览政,薄于艺文,博士倚席不讲,朋徒相视怠散,学舍颓敝,鞠为园蔬,牧儿荛竖,至于薪刈其下。顺帝感翟酺之言,乃更修黉宇,凡所结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试明经下第补弟子,增甲乙之科员各十人,除郡国耆儒皆补郎、舍人。‎ 本初元年,梁太后诏曰:“大将军下至六百石,悉遣子就学, 每岁辄于乡射月一飨会之,以此为常。”自是游学增盛,至三万余生。然章句渐疏,而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盖衰矣。‎ ‎(节选自《后汉书·儒林列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7 -‎ A. 天子始冠/通天衣/日月备/法物之驾盛/清道之仪坐明堂/而朝群后登/灵台以望云物/袒割辟雍之上尊/养三老五更 B. 天子始冠通天/衣日月备法物之驾/盛清道之仪/坐明堂而朝群后/登灵台以望云物/袒割辟雍之上/尊养三老五更 C. 天子始冠/通天衣/日月备/法物之驾盛/清道之仪坐明堂而朝群后/登灵台以望云物/祖割辟雍之上/尊养三老五更 D. 天子始冠通天/衣日月/备法物之驾盛/清道之仪坐明堂/而朝群后登灵台/以望云物/袒割辟雍之上/尊养三老五更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它是中国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选聘学优德劭的人任教授,称为博士;招收学生随教授学习,称为博士弟子。‎ B. 缙绅原意是插笏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缙,也写作“搢”: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 C.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和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 D.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察举制不同于世官制和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中央直接派出专门人员到各地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莽、更始帝时期,天下混乱,礼乐分崩,典籍经文毁坏遗失,四方的学士大多带着经书逃到山林野泽中隐居起来。‎ B. 东汉时期的帝王大多崇尚儒学,其中光武帝、明帝、安帝、顺帝都为提倡儒道做出了贡献,使得儒学思想成为东汉时期百姓的普遍价值观念。‎ C. 明帝曾经在飨射礼结束之后亲自讲解经书,而儒生们则拿着经书询问辩驳,当时围绕在桥门处观看听讲的人多得不可胜数。‎ D. 本初元年,梁太后下诏,要求大将军以下至六百石的官员都要让儿子上学,每年还要在飨射月举办乡射会。自此游学之风更加盛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漏逸。‎ - 27 -‎ ‎(2)然皆擢高第为讲郎,给事近署,所以网罗遗逸,博存众家。‎ ‎【答案】10. B 11. D 12. B ‎ ‎13. (1)等到光武中兴时期,光武帝喜好经学儒术,还未即帝位,便寻访儒雅之士,收集残缺的典文,补全连缀缺漏散失的典籍。‎ ‎(2)然而都选拔优秀的人当讲郎,任职近署,用来搜罗遗散的学说,博学众家。‎ ‎【解析】‎ ‎【10题详解】‎ 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本题中,这句话的大意是:天子开始戴通天冠,衣日月星辰之衣,乘坐法物齐备的车架,举行隆重的清道仪式,坐在明堂之上朝见各诸侯国,登上灵台以观望天象,袒着衣服在辟雍之上亲自切割牲口,尊养三老五更。‎ ‎“通天”是皇冠的名称,是名词,第一句“天子始冠通天”,天子开始戴通天冠,意思表达完整,排除AC。“坐明堂”的主语应该是天子,不是“清道之仪”,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由中央直接派出专门人员到各地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中央”错,应该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故选D。‎ ‎【12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中,‎ B项,“光武帝、明帝、安帝、顺帝”错,其中“安帝”例外,由原文“自安帝览政,薄于蓺文,博士倚席不讲,朋徒相视怠散,学舍穨敝,鞠为园蔬,牧儿荛竖,至于薪刈其下”得知。‎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及”,等到;“经术”,经学儒术;“下车”,登上帝位“儒雅”,形容词作名词,儒雅之士;“阙”,丢失的,残缺的;“逸”,散失的。‎ 第二句得分点:“擢”选拔;“高第”,优秀的人;“给事”,任职;“所以”,用来。‎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参考译文:‎ 从前,在王莽、更始帝的时候,天下纷纷扰扰,礼乐分崩,典籍经文损坏遗失。等到光武中兴时期,光武帝喜好经学儒术,还未即帝位,就寻访儒雅之士,收集残缺的典文,补全连缀缺漏散失的典籍。以前,四方学人,多带着图书,逃入山林湖泽。自此以后,都携带典籍,齐集京师。范升、陈元、郑兴、杜林、卫宏、刘昆、桓荣之流,也相继而来。于是国家设立《五经》博士,各人按各人的家法教授学生,《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有欧阳、大小夏侯,《诗》有齐、鲁、韩,《礼》有大小戴,《春秋》有严、颜,共十四博士,太常依次总领。‎ - 27 -‎ 建武五年,修建太学,效法古代的典章制度,(祭祀所用的)用竹做的笾、用木做的豆以及舞蹈所执的盾和钺,都列于太学之中,穿儒生服饰学习矩步的诸生,在里面蜿蜒前行。中元元年修建了辟雍、明堂、灵台。明帝即位,亲自行礼。天子开始戴通天冠,衣日月星辰之衣,乘坐法物齐备的车架,举行隆重的清道仪式,坐在明堂之上朝见各诸侯国,登上灵台以观望天象,袒着衣服在辟雍之上亲自切割牲口,尊养三老五更。飨食礼仪完毕之后,天子端坐亲自讲授,诸儒拿着经书上前询问辩驳,士大夫和绕桥门观看听讲的多得不可胜数。这以后,又为功臣子孙,四姓亲属另立校舍,挑选有才能的人来传授他们学业,从期门羽林之士开始,统统让他们学《孝经》章句,匈奴也派子弟前来学习。人很多!很盛大!在永平时期就很盛大!‎ 建初中,皇帝在白虎观大会儒生,考核《五经》的异同,一连几个月才结束。肃宗亲临指示,效法宣帝石渠故事,命令史臣,编著通义。又诏令高才生学习《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然不设立学官,然而都选拔优秀的人当讲郎,任职近署,用来搜罗遗散的学说,博学众家。孝和皇帝也多次到东观,览阅群书。等到邓后行使天子权力时,学者多有懈怠。这时,樊准、徐防都上书陈述教学的重要,又说儒职多不胜任,于是诏令公卿慎重选拔,三署郎通经术的,都得到举荐选拔。‎ 自从安帝听政以后,不讲究艺文,博士废止讲学,门人弟子们彼此游惰散漫,学舍也坏败,成为蔬园,牧童樵夫,在这里采薪刈草。顺帝有感于翟酺的话,于是重新修缮学舍,共造二百四十栋房子,一千八百五十间屋子。明经考试落选的人补为太学的弟子,又增加甲乙两科各十人,除了郡中国中年迈儒者之外皆补任为郎、舍人。‎ 本初元年,梁太后下诏:“大将军以下至六百石的官员,都要让自己的儿子入学,每年都在乡射月举办飨射会,并此作为惯例。”自此游学的人增加了,多到三万余生。然而学士对于章句渐渐疏远,而大多推崇浮华之风,儒者之风渐渐地衰败了。‎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宫怨 杜荀鹤(注)‎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注)杜荀鹤: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 ‎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诗将叙事和写景结合,细腻地描绘了失宠宫人复杂的心理活动,将“春”与“宫怨”结合在一起,颇具打动力。‎ - 27 -‎ B. 诗歌前四句写宫女由于貌美而被召入宫,却从此长伴孤独。宫女因不得宠幸只能用心梳妆打扮,以求重获君王的恩宠。‎ C. 第三联诗笔从镜前宫女转到室外春景,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明丽春光图。‎ D. 诗歌结尾两句,由现实转人回忆。结尾写入宫前与家乡女伴一同采莲的幸福情景,加深了宫女对宫中生活的怨恨。‎ ‎15. 诗中的颈联历来为人们称道,请结合全诗赏析这一联。‎ ‎【答案】14. B 15. ①化无形为有形,“碎”写出了鸟声的轻而多,“重”可以想见花开的繁茂,非常形象地呈现了盛春的绮丽美景。②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以盛春之景反衬了宫女寂寞空虚的情感,同时也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心境。③视触听觉结合,“花影”视觉,“风暖”触觉,“鸟声”听觉,多感觉写景,全面突出盛春之特点,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解答此类试题时,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中,‎ B项,由“慵”可知应该写的是宫女懒得妆扮自己。诗句“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的意思是:早年我被容貌美丽所误,落入宫中;我懒得对镜梳妆打扮,是没有受宠。蒙恩受幸,其实不在于俏丽的容颜;到底为取悦谁,叫我梳妆修饰仪容。因此,宫女懒得打扮自己,而且也不会应为容貌受到君王的宠爱。‎ 故选B。‎ ‎【15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赏析诗句,首先指出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运用该表现手法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风暖”“鸟声”“花影”多角度写景;用自然界美好春天之景“春风骀荡,鸟声轻碎,丽日高照,花影层叠”,反衬宫女心中无春的寂寞空虚之感,乐景写哀情;“碎”言鸟声轻而多,“重”言花开繁而茂,用字精工。颈联“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在意义上一转,诗笔从镜前宫女“懒梳妆”一下子转到描写室外春景,照应了诗题中的“春”。诗句描写出“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的明媚的景象。这是一种美景,一种富有生命气息的境界。可是,这样的春光明媚的自然之景似乎与宫女产生的忧愁之感不相吻合。我们都知道,在文学描写中,往往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动于中”是“物使之然”的,“情动于衷而行语言”,因而“借景抒情”又是诗人们常用的表现手法。这里,宫女在欲妆又罢的一刻,感受到暖风习习,听到清脆的鸟声,透过帘栊也见到了“日高花影重”的景象。在这美好的春光中,引发了宫女的怨苦,唤起了她心中无限的寂寞与空虚之感。在艺术手法上,诗人运用“以乐景表哀情”之法,使宫女的哀情倍增,从而提高了诗歌的审美效果。‎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我们可以从“_______________”感受到周瑜儒将的风采,也可以在“____________”感受到苏轼苍老的形象,两者对比不禁让人感叹。‎ ‎(2)《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女主人公的刚烈和决绝。‎ ‎(3)陆游的《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游意未尽、与农民关系和谐的诗人形象。‎ ‎【答案】 (1). 羽扇纶巾 (2). 早生华发 (3). 反是不思 (4). 亦已焉哉 (5). 从今若许闲乘月 (6). 拄杖无时夜叩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此题难写的字词有:纶巾、焉哉、若许、拄杖等。‎ ‎【点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27 -‎ 笺纸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因有的艺术形式和交流载体。表面看来,它的作用就是诗文唱和、书札往来。但是,由于它一产生就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因此就带有明显的精神印记。‎ 从古代的竹简、木牍到缣帛、纸张,中国的先人们一直在寻找便捷而低糜的文化载体。最后,纸张成了传承文明、传播信息、记录历史最为理想的方式。因此,人们对纸张 。爱美是人的天性。( ),便有了染色、砑花、描绘花纹图案等完全出于审美追求的举措。之后,便以雕版、饾版、拱花的形式赋予笺纸更多的艺术含量。可以说,笺纸的发展史不仅是印刷技术的发展史,更是历代知识分子对美的自觉追求史。‎ 中国的笺纸内涵丰富, ,给人以 、美不胜收之慼。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国家将笺纸印制成一种 的艺术品,赋予其如此多的文化内涵,使其承载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的使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关注笺纸的人愈来愈少。随着电脑的普及,微信、短信、邮件的常态化,除了极少数人,已经很少有人再写信了,更遑论用毛笔在笺纸上书写信件和诗文了。如何把笺纸及其文化传承下去,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思考。‎ ‎17.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纸张成了传播信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最为理想的方式。‎ B. 纸张成了传承文明、传播信息、记录历史最为理想的载体。‎ C. 纸张成了传播信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最为理想的载体。‎ D. 纸张成了传播信息、传承文明、记录历史最为理想的方式。‎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情有独钟 琳琅满目 目不暇接 精妙绝伦 B 一见钟情 浩如烟海 目不交睫 流光溢彩 C. 一见钟情 琳琅满目 目不交睫 精妙绝伦 D. 情有独钟 浩如烟海 目不暇接 流光溢彩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项是 A. 由于素纸基本能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 B. 由于人们审美的需求在素纸上基本能满足 C. 由于人们审美的需求在素纸上不能得到满足 D. 由于素纸不能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 ‎【答案】17. C 18. A 19. D - 27 -‎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原句存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和不合逻辑等语病。‎ 原句有两处语病,第一:“传承文明、传播信息、记录历史”的排序不当,正确的语序应该是“传播信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排除BD。第二:“纸张成了”和“方式”搭配不当,排除A。‎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情有独钟”,对某一事物特别喜欢。“一见钟情”,对事物一见就产生了感情。语境是人们对纸张的喜爱,应该用“情有独钟”。‎ 第二处:“琳琅满目”,形容美好的东西很多。“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极为丰富。根据语境“中国的笺纸内涵丰富”,这里指笺纸内涵丰富,应选“琳琅满目”。‎ 第三处:“目不暇接”,指东西多,眼睛都看不过来。“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根据语境,这里是指笺纸丰富的内涵让人看不过来,此处应该选“目不暇接”。‎ 第四处:“精妙绝伦”,精致巧妙,无与伦比。“流光溢彩”,一般用在形容车灯、霓虹等,有时也用来形容时装表演和珠宝的色彩艳丽。根据语境,这里指笺纸成为了艺术品,应该选”精妙绝伦“。‎ 故选A。‎ ‎【19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根据语境“完全出于审美追求的举措”可知素纸应该是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排除A和B。根据下文的“便有了……的举措”可知补上的句子最好以“素纸”为主语。‎ 故选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目前,南方城市一般使用空调和电暖器来度过寒冬,而这种方式不仅浪费资源,不利于节能减排① __。南方冬季温度不是很低,②___ ,这些技术适合分户或分栋的分散供暖方式。③___,分散供暖,每平方米每冬季只需5公斤标准煤,是大规模集中供暖所耗能源的一半。另一方面用户的经济负担也更低。现在,在南方的一些小区已经开始采用污水源热泵(以城市污水作为冷热源的一项制冷制暖新技术)或地源热泵(利用地球所储藏的太阳能资源作为冷热源进行能源转换的能源技术)集中供暖。‎ ‎【答案】 (1). ①而且加重了居民的经济负担 (2). ②适合采用各类热泵技术供暖 (3). ③一方面节约能源 ‎【解析】‎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语句补写通常补写三种类型的句子:总括句、展开句、总结句。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根据语境“而这种方式不仅浪费资源,不利于节能减排”可以判断第一句要填的语句是“而且”开头,根据后文“是大规模集中供暖所耗能源的一半。另一方面用户的经济负担也更低”可以判断,目前南方供暖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会让用户的经济负担加重。所以第一句应该填“而且加重了居民的经济负担”。根据后文语境“这些技术适合分户或分栋的分散供暖方式”可以判断,第二句处应该填供暖技术,根据后文“在南方的一些小区已经开始采用污水源热泵(以城市污水作为冷热源的一项制冷制暖新技术)或地源热泵(利用地球所储藏的太阳能资源作为冷热源进行能源转换的能源技术)集中供暖”可以判断,此处应该填“适合采用各类热泵技术供暖”。根据后文“分散供暖,每平方米每冬季只需5公斤标准煤,是大规模集中供暖所耗能源的一半”可以判断,此句应该填“节约能源”,根据后文“另一方面用户的经济负担也更低”,此处应该填“一方面节约能源”。‎ ‎【点睛】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 - 27 -‎ 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二轮复习中,要做好这种题型的训练,既要抓好答题步骤的规范训练,又要重点抓好三类语句(总起句、总结句、展开句)的补写训练。具体来说有效的答题技巧如下:(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下面是某厂的生产加工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原材料进厂,检验不合格的退货处理,合格的进行生产加工,加工的半成品检验不合格的整改、纠正后再检验,不合格的作为废品处理,合格的装配后,进行成品检验,合格的作为成品入库,否则作废品处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题时,首先看清楚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是什么。其次把握概念间的关系;方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不能遗漏)带箭头的横线展示着事件发展的趋势或动作行为的走向。横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起过渡和连贯作用。最后分析几个概念在整个事件或行为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其间的关系,看是否属于因果、条件、递进、并列、转折、承接等。根据此来选定过渡词语或关联词语实施连缀。‎ 本题题干的提示“是某厂的生产加工流程图”“不超过100个字”,根据流程图可以看出, 原材料进厂之后要继续宁原材料检验,检验不合格的产品直接进行退货处理,合格的产品才能进行下一步生产加工,生产加工的半成品若是不合格,则进行整改和纠正,合格之后才能进行检验,若是合格,则进行装配,若是不合格,则进行废品处理。在半成品检验中合格的产品直接进行装配,之后则进行成品检验,若是合格,则进行成品入库,若是不合格,则进行废品处理。学生在写的过程中,要注意箭头的指向。‎ 四、写作 - 27 -‎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哈佛,中国孩子摩肩接踵;创桥,中国孩子成群结队:牛津,中国孩子鱼贯而入;悉尼大剧院,满眼望去台阶上几乎也都是中国孩……暑假来临,不少中国孩子又踏上了游学之路。近些年,中小学生出国“游学热”不断升温。‎ ‎“跟着课本去旅行”,去结识不一样的少年鲁迅,去看看叶圣陶笔下的苏州园林等等;“西安游学记”包括游西安交通大学,穿红军服,唱陕北歌,品“忆苦思甜饭”……‎ 要求:结合图片及文字的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范文 别让假期游学“游”于表面 暑假来临,市场上针对青少年群体的各种游学产品层出不穷,各大旅行社、教育机构等都纷纷推出自己的特色游学产品。让孩子参加游学活动,既能轻松旅游、开拓视野,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家长的陪伴难题,正成为越来越多家长的假期选择。‎ ‎  但在追捧背后,一些游学产品有“游”无“学”、价格畸高、内容注水等情况也让该市场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比如,在高额利润驱动下,一些商家把普通旅游产品贴上“游学”标签,就改头换面成了高价的游学产品。但这样的“游学”,有可能就是花了几万元到国外高校参观一圈,消费体验令人失望,学习效果更无从谈起。‎ ‎  究其原因,准入门槛低,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对于游学和游学机构的范围,市场上没有给出明确定义,对于游学的实施主体和承办主体也尚不明确,以至大量不具备资质的机构争相涌入,整个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呈现出“野蛮生长”态势。‎ ‎  游学应该注重深度的“学”,而非走马观花的“游”;游学产品不单单是旅游产品,还属于教育产品。 对父母来说,海外游学当以体验文化和生活、提升孩子综合素养为出发点,高质量的游学产品,应配以专门的从业人员、专业的课程设计以及健康可持续的运营链条,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和教育资源。作为家长,对待海外游学应量力而行,兼顾自身情况和实际效果,并正确引导,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帮助他们把所学所看应用于生活与学习,这远比游学本身更重要。‎ - 27 -‎ ‎  对于举办游学活动的机构来说,要科学、专业、深度地设计课程及行程,让参与者在旅游中获取知识,在学习的同时也收获身心愉悦。对于参与游学活动的孩子来说,游学是为了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增强与其他文化交流沟通的能力,而不应该成为盲目攀比和炫耀的资本。‎ 健康的行业发展期待井然有序的市场环境,需要成熟的行业规范和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保障。让游学回归本质、真正体现其自身价值,还需要更多理性思考和冷静对待。‎ 古人说,“一旦远游学,如舟涉江湖”“游学博闻,盖谓其因游学所以能博闻也”。不论是游学国内名校,还是海外游学,都应该回归教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本意,在增广见闻、开放融合之中找到教育自信,让自己获得更好的提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一幅漫画,第二部分是文字。‎ 材料信息:图片——画注:暑假游学。主体:利用暑假综合实践平台,打着游学旗号,抛掉书本作业,付出高昂费用。文字——海外游学,参观世界名校、游览世界名胜。国内游学,课本知识的课外延伸、文化拓展;红色游学。‎ 审读:材料都是针对假期游学客观现象。考查学生对社会热点现象的思辨力。可思考: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多样,为什么假期游学火爆。也可以思辨假期游学与假期研学的本质。还可以批评打着游学之名实则行旅游之实的欺骗行为。‎ 可以从肯定角度思考,如:让孩子到国外增长见识,看能否适应国外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将来的留学做准备;可以让孩子早一点接触海外文化与教育,对于已经准备要留学的孩子来说,利大于弊。有针对性地开阔眼界,才能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投身全英语的环境是一次难得的经历,与当地居民随时随地交流,有助于孩子学到很多日常用语,这对养成语 - 27 -‎ ‎ 言习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们真正见证国外生活,体验英语环境,体味世界著名顶尖学府的学术氛围,会极大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对未来的强烈憧憬,青少年可以先考虑国内游学,在对本国文化有充分了解、感受的基础上,再考虑国外游学。可以从否定角度思考,如:游学方式很商业化。很多游学是“只游不学”,走马观花,充其量是名校观光游。青少年对语言和社会的认同度并不清晰,而游学的目的是“学”,过早游学脱离了孩子的年龄和性格特点,难以达到游学的真正目的。一些家庭经济本身并不宽裕,看到其他家的孩子都“游学”去了,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面子”、“长见识”,硬是打肿脸充胖子,让孩子“国外走一回”。因为年龄小,所以只记得一些旅游景点,对当地大学和教育模式的了解甚少,对外语能力的提高没有太多的帮助。考生从中选取一个角度进行立意。材料在文体上没有具体的要求,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作,如写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观点,充足的论据,清晰的思路;如写记叙文,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参考立意:‎ 留学不可盲目跟风 面对留学热要理性谨慎 留学不一定好,要依据个人实际情况来决定 缺乏明确追求目标的留学弊大于利 没有主见,人云亦云,只会让留学害了自己 留学能开阔视野 留学能增长见识 走出去总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素材:‎ ‎1、走进中国抗日纪念馆,大家惊住了,映入眼帘是巨大的抗战英雄雕塑,他们正看着我们,从眼神里看得出他们奋勇杀敌的决心,视死如归的勇敢和对我们后辈的叮嘱:中华民族的复兴交给你们了!踏入纪念馆内部,“国共大合作”,“南京大屠杀”等系列展品震撼了去的每一位老师和学生。看到日军刑罚中国人用的带刺的铁笼子,大家的心都被揪紧了,尽管大屠杀已经过去了70多年,可站在纪念馆的我们面对眼前的这一切,心里仍像欲喷薄的火山,大家都沉默了:是的,曾经的中国是落后的,丑陋的日本人又在已经泛黄的大布上泼上了鲜红的“墨水”,用刺刀刻出了血画。然而,现在的中国正在变得更加繁荣富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为了让国家更加强大我们必须挑起国家复兴的重任,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用我们的汗水去铸造新中国历史上的又一座丰碑,用中国宽大的臂膀告诉世人:我们很强大。‎ - 27 -‎ ‎2、游学应该注重深度的“学”,而非走马观花的“游”;游学产品不单单是旅游产品,还属于教育产品。高质量的游学产品,应配以专门的从业人员、专业的课程设计以及健康可持续的运营链条,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和教育资源。对于举办游学活动的机构来说,要科学、专业、深度地设计课程及行程,让参与者在旅游中获取知识,在学习的同时也收获身心愉悦。对于参与游学活动的孩子来说,游学是为了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增强与其他文化交流沟通的能力,而不应该成为盲目攀比和炫耀的资本。‎ ‎3、再看游学的效果。据说,游学有体验生活、学习自立、开拓眼界之用,感受所学之用,发现学科相关问题,提升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际效果是,由于孩子观察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限制,游学对孩子所起的作用,并不像很多父母期望的那么高。孩子游学归来之收获,普遍低于家长预期!“我想让孩子提高英语学习兴趣、感受异国文化,最起码也能让孩子通过游学确定一个奋斗目标。但孩子说,他们虽然上了一星期课,但宣传介绍的课程没有全部都体验,上过的课程里,英语作文课很难,数学课很简单。语言上,导游基本都讲中文,孩子也没机会与外国人交流”。“主要还是走马观花式的游玩,没学到太多东西”。只“游”不“学”“游”多“学”少。此外,家长们对游学过程中的时间安排吃住标准也有看法,收费高乱收费管理不规范虚假宣传。‎ 结构:‎ 首先结合材料指出目前“游学热”的现状,各种游学产品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家长抱着极大的期望选择游学。接着指出在准备背后存在的问题,游学市场不容乐观。并分析其原因。然后从不同方面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游学。对父母来说,应该量力而行,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举办游学活动的机构来说,要要科学、专业、深度地设计课程及行程,让参与者在旅游中获取知识。最后,呼吁家长要回归教育的本意,找到教育自信。‎ ‎ ‎ - 27 -‎ -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