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5.00 KB
  • 2021-06-09 发布

西藏拉萨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绝密★启用前 拉萨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语文 姓名_______________准考证号码_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趣,和枯燥、乏味相对,是一个人身上闪闪发光的品质,是平淡生活里的“调味剂”。说一个人有趣,是很高的评价。‎ 那么,何为有趣?明人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对“什么是趣”,古今中外,尚无定论,只能见仁见智。在文人墨客笔下,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趣者,存乎一心,大凡让人心生快意、心旷神怡的,都莫不有趣。‎ 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有时,即便身处逆境,他们也能过得兴致盎然;即便眼前满是苟且,他们也总能找到诗和远方。苏轼就是个十足有趣的人。被贬官后,他没有愁肠百结,而是发现了生活的真和趣。在黄州,他把“价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猪肉,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并撰文《猪肉颂》,讲述烧制心得。‎ 有趣的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为万般好奇,凡事都想探个究竟、弄个明白,自然就能找到常人一般难以发现的趣和乐。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他笔下的文字也是妙趣横生,比如,“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如此趣味盎然的文字,若非有趣之人,肯定抓耳挠腮、冥思苦想也写不出来。‎ 有趣的人,深藏大智慧。要从平淡的日子中咂摸出趣味,离不开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悉,对知识阅历的深厚积淀。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针砭时弊,入木三分。而鲁迅本人,却幽默、有趣得很。一次,友人给鲁迅捎来一些柿霜糖,“吃起来又凉又细腻”。听说有药用效果,他本想留着以后吃。谁料,“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又吃了一大半。”读到此处,让人忍俊不禁,掩卷而笑。‎ 有趣的人,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的“开心果”。而人一旦无趣,就不免面目可憎,让人避之不及。现在,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平日以“斗图”为乐,从各类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快意,而一旦合上电脑、锁住手机,往往双眼发胀,大脑茫然,趣味尽失。这样的趣,终非真趣。不妨学学前人,多发现、挖掘生活的趣味,多吸收、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识,让自己有趣,让生活有味。‎ ‎(摘编自孟祥夫《有趣的人不苟且》,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平时所说的“趣”,就是让人心中产生心旷神怡感觉的人趣、物趣和天趣。‎ B. 妙趣横生、趣味盎然的文字,是有趣的人所找到的常人公认的趣和乐的产物。‎ C. 趣味需从平淡的日子中咂摸,需对生活、人情世故的洞察和知识阅历的积淀。‎ D. 凡是在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快意的人,都是思想空虚、毫无趣味可言的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借助名人名言和比喻论证的方法,阐明了趣味的深刻内涵,观点鲜明。‎ B. 文章通过苏轼、沈复和鲁迅的事例,为人们有趣地生活树立了效法的榜样。‎ C. 文章不但广征博引,使行文富有审美厚度,而且语言雅谐并举,十分有趣。‎ D. 文章在论证有趣的人如何收获快乐时提及网上娱乐的现状,有其现实指向。‎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品质闪闪发光、得到很高评价的人,必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趣味广泛的人。‎ B. 大凡身处逆境、眼前满是苟且,也能过得兴致盎然的人,多是在生活中有趣的人。‎ C. 对生活没有大爱、没有好奇心、胸中没有大智慧的人,不能称之为有趣味的人。‎ D. 只有自己收获到快乐的同时,也使别人收获快乐的人,才有资格成为有趣的人。‎ ‎【答案】1. C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相符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人们平时所说的‘趣’”错。让人心中产生心旷神怡感觉的人趣、物趣和天趣的“趣”,是文人墨客笔下的“趣”,而不是“人们平时所说的‘趣’”。‎ B项,“有趣的人所找到的常人公认的趣和乐的产物”错。原文是“有趣的人,……自然就能找到常人一般难以发现的趣和乐”,文本中是“常人一般难以发现的”,而非“常人公认的”。‎ D项,“凡是……思想空虚、毫无趣味可言的人”概括过于绝对,文中没有此类说法,属夸大范围。‎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圏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为人们有趣地生活树立了效法的榜样”错。文章列举苏轼、沈复和鲁迅的事例,意在阐明有趣的人的生活态度,而不是要树立效法榜样。‎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A项,“趣味广泛”错,将论题“有趣”偷换为“趣味广泛”。原文的意思是,有趣“是一个人身上闪闪发光的品质”,“说一个人有趣,是很高的评价”。‎ 故选A。‎ ‎【点睛】解答以上三道选择题,关键是依靠题干找准答题区间,着重研读相关段落。一是要注意熟悉原文的大致内容,二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基础上,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照分析,辨清意思是否有差异,做题一定要认真,不能马虎大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揭示了我国需求结构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转变,也为推进教育公平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反映在教育领域。新时期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热切期盼与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且发展不均衡”。这种不均衡不充分是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是教育发展的速度与程度的差异性体现。不均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直接制约新时期教育公平的实现。为此,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做着保障教育公平的努力,致力于教育领域中的“精准扶贫”。这对于处境不利的家庭来说确实极大程度地缓解了其接受教育的物质压力。可是,教育投入水平并不决定教育公平程度。‎ 传统的教育公平观以物质分配为衡量标准,通过举全国之力对教育物质资源进行宏观调控,以期尽快使百姓获得最广泛的收益,从而实现“由外而内”的教育公平。但由于新时期教育公平具有不平衡、不充分的多层次性特征,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仍存在明显差距的背景下,期望利用“补偿原则”实现教育公平,效率有余但公平不足,是治标不治本。‎ 可以预见的是,加大投入虽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有学上”的基本需要,但无法迎合新时期“上好学”的深度价值追求。而新教育公平需要教育重视以质量为核心的价值追寻,以回应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的期待从“有数量”到“有质量”的根本转变。‎ ‎(摘编自程天君《以人为核心评估域:新教育公平理论的基石》)‎ 材料二:‎ ‎(数据来源于教育部)‎ 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出台一系列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同时,在新教育公平理念的指导下,秉持以“人”为核心的理念,努力为每个学习者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些努力有效推进了教育不公平问题的解决。但是现实生活中仍然有很多人强烈抨击教育的不公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和教育公平评价有关。‎ 教育公平评价是衡量教育公平与否的重要手段,科学的评价方式对推进教育公平尤为重要。传统的教育公平评价立足于统计学相关方法,常以入学率、升学率、生师比、办学条件、生均教育经费等指标来体现。‎ 但在日常生活中对教育公平的评价直接来源于人们的教育公平感,作为惠及每个人的教育公平也必须是被每个人合理承认的公平。教育公平感作为人的主观感受是多种因素不断叠加和作用的结果,教育公平感与客观存在的教育公平,既有一致性,又有不对称性。从理论上来说,没有公平的客观事实,就不应该有公平感。反之,如果缺乏感受公平的必要条件和能力,即便得到了实质公平,也不一定就有公平感。在此意义上,应树立新的教育公平评价观,从教育公平论迈向教育公平感,关注教育热点问题,引导人民群众表达合理的教育诉求,促使新时期教育公平的成果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 当然,将公平感作为教育公平评价的重要标准,并非是个体的自我感觉良好,只有以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为前提,获得与维持人们的公平感,才是教育发展所追求的理想状态,这样的教育和教育公平也值得所有人期待。‎ ‎(摘编自张善鑫《公平感:教育公平的深度价值追求》)‎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既给我国推进教育公平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我国应该抓住机遇,运用新观念,有效推进教育公平。‎ B. 政府不断加大投入虽解决了人们接受教育的物质问题,但因现阶段各层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差距明显,它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教育公平。‎ C. 从各地支出情况看,2019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广东、江苏、山东,排在后三位的分别是西藏、青海、宁夏。‎ D. 传统的教育公平评价常以入学率、升学率、生师比、办学条件、生均教育经费等指标为标准,这是把统计学相关方法运用于教育评价领域。‎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政府加大投入实现的是“由外而内”的教育公平,虽然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有学上”的基本需要,但无法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深度需求。‎ B. 在新时期,我国教育公平仍有不平衡、不充分的多层次性特征,仅从2019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来看,教育投入多和少的省份差距明显。‎ C. 近年来我国采取多种措施富有成效地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但依然遭到很多人的强烈抨击,这是因为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实质性公平。‎ D. 教育公平感是个体对教育的自我感觉,但把它作为标准来评价教育公平依然强调要提升教育质量。唯有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才能使人们持续获得教育公平感。‎ ‎6. 从材料中看,新教育公平理念有哪些主要观点?请加以概括。‎ ‎【答案】4. B 5. C ‎ ‎6. ①重视以教育质量为核心的价值追寻。②秉持以“人”为核心的理念,努力为每个学习者提供适合的教育。③将教育公平感作为教育公平评价的重要标准。‎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 B项,曲解文意。“解决了人们接受教育的物质问题”错,原文是说“极大程度地缓解了其接受教育的物质压力”。‎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C项,“这是因为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实质性公平”错,原文说,“如果缺乏感受公平的必要条件和能力,即便得到了实质公平,也不一定就有公平感”,换言之,即使这些人得到了实质性公平,依然可能抨击教育不公平问题。这和评价标准有关。‎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回归文本,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本题,材料一,“新教育公平需要教育重视以质量为核心的价值追寻,以回应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的期待从‘有数量’到‘有质量’的根本转变”概括为:重视以教育质量为核心的价值追寻。‎ 材料三,“在新教育公平理念的指导下,秉持以‘人’为核心的理念,努力为每个学习者提供适合的教育”概括为:秉持以“人”为核心的理念,努力为每个学习者提供适合的教育。‎ 材料三,“在日常生活中对教育公平的评价直接来源于人们的教育公平感,作为惠及每个人的教育公平也必须是被每个人合理承认的公平”“将公平感作为教育公平评价的重要标准,并非是个体的自我感觉良好,只有以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为前提,获得与维持人们的公平感,才是教育发展所追求的理想状态,这样的教育和教育公平也值得所有人期待”概括为:将教育公平感作为教育公平评价的重要标准。‎ 综上分析,本题从以上三个方面分点回答即可。‎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的选择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牵风记(节选)‎ 徐怀中 ‎(一)‎ 来到一处山洼里,三面为陡峭的悬崖石壁所环抱,一道瀑布从岩壁上抖落下来。远远看见一棵高大挺拔而又枝杈稠密的古树,顶端处有两个硕大的老鸹窝。‎ 司令员齐竞走在前面,他首先发现一头完整的大牲口骨骼,白花花的,犹如古脊椎动物展览馆一件弥足珍贵的陈列品。‎ ‎“滩枣!滩枣!”齐竞自语道。‎ 想象得到,勉强将汪可逾的遗体运出来,老军马“滩枣”已奄奄一息,便卧下动不了啦。成群的鹰鹫在上空盘旋已久,不等老军马死去,便发起了集团攻击,不几分钟,只剩了一副骨架。‎ 齐竞的坐骑屡立战功,现在更是这等荣耀,享受了如此尊贵的“天葬”仪式。他热泪盈盈,捡起一块肋骨,悄悄珍藏在衣袋里。‎ 在一片乱石中发现了汪可逾的古琴,进一步证实,司令员的推断完全符合事件的真实经过。“一号”从木盒中取出古琴,脸贴在琴面上,然后仔细观察被损坏处,如同查看一位亲人尚在渗血的伤口。‎ 当初初次见面,他一眼就认出,北平女学生抱着的是一张宋代老琴。事情竟然是如此急促,挥手之间已经物是人非。永远不会再有七弦琴弹奏应和,两人联袂上演的异常激越而又足够凄苦的战地恋歌,就此烟消云散。‎ ‎“在那里,在那棵老树的树洞里!”是谁忽然喊道。‎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于那株大树,至少要四五个人伸展手臂,才可以环绕对接。树的根部出现分裂,形成了多个树洞。远远望去,汪可逾参谋的遗体背靠树干,站立在那里。‎ ‎“一号”视力不好,他观望了许久,没有看见汪参谋的遗体在哪里,倒是辨认出了面前的是一株银杏树。他激动地对随行人员说:“没错!是一棵银杏,小汪最喜欢的树种!”‎ 有过多次,“一号”齐竞佯装自己对银杏树一无所知,总是饶有兴味地听小汪给他上课。而讲起银杏,小汪总是两眼闪动激情的泪花,显露出她对于这个神奇树种的喜好,到了何等痴迷的程度。‎ 银杏出现在地球上有两亿五千万年了,同时代的恐龙灭绝了,古生代植物也绝迹了,唯有银杏坚韧地活了下来。它的生长演化绵长不绝而又生机勃发。‎ 小汪回忆,她每年有两次跟随父母去北京潭柘寺看银杏。春夏时节,扇形树叶葱绿葱绿,显得沉静庄重。秋冬之际,金黄金黄,优雅而灿烂。当最后一片树叶刚刚飘落,你踮起脚尖仔细去看,枝条上每一个小小的冬芽,全都笑眯眯地张开了口。‎ ‎“一号”眯缝着双眼,向银杏树洞内观察。终于他看清楚了,汪可逾头部微微偏向一侧,两臂松弛下垂,一条腿略作弯曲,欲迈步前行。她显然是意犹未尽,不甘心在两亿五千万年处迟滞下来,想必稍事休整,将会沿着她预定的路线,继续寻找自己的未来。‎ 距离银杏树很近了,齐竞忽然注意到,各种小虫比如蚂蚁、地鳖、黑虫等绕行银杏树庞大的根部,不停转圈圈,却没有一只小虫超越无形的界限,爬到树干上去。也许,银杏树原本就是不招虫的,不必大惊小怪。‎ 但是,“滩枣”尸体被鹰鹫争抢一空,只剩下一堆白骨,汪参谋遗体距此不过几步路,却保全了下来,为什么?‎ ‎(二)‎ 战争结束,将领们早着手编织升级版的凯旋门之梦,齐竞却彻底把自己封闭了起来。陪伴老将军的,是汪可逾留下的那张宋琴。老人每晚就寝之前,必不可少的,是坐在琴桌前,久久抚摸古老的宋琴,间或弹出一两个空弦音。‎ 齐竞原想为汪可逾举办一次正式的安葬仪式,在大别山主峰下那一棵银杏树旁,立一个石碑以供悼念,他要亲自起草悼文。那天,他忽地联想起汪可逾父亲为女儿取的“纸团儿”的乳名,茅塞顿开,一挥而就,写下“银杏碑”:‎ 汪可逾于一九二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生于北平市一个诗书之家,一九四五年初入伍,在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独立第九旅司令部任参谋。一九四七年九月九日在战斗中受重伤,逝世于大别山主峰下一个老银杏树洞中,时年一十八岁。‎ 人的一生,不外是沿着各自设计的一条直线延伸,极力进取。而汪可逾却刚刚起步,便已踏上归途。从呱呱坠地,便如同一个揉皱的纸团儿,被丢进盛满清水的玻璃杯。她用去整整十八个冬春,才在清水浸泡中渐渐展平开来,直至回复为本来的一张白纸。‎ 与她相识的人,无不希望以她为蓝本,重新塑造自己,她的标志性微笑总会随着一缕春风浮现在我们面前。‎ 祝愿汪纸团儿一路走好!‎ 齐竞泣血顿首敬书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汪可逾的形象清丽纯净,小说用层层递进和对比映衬的手法,细腻地描绘战友寻找她遗体的经过,使她的牺牲带上了圣洁的光芒。‎ B. 小说通过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齐竞这位“一号”首长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示了他的侠骨柔肠,使这一人物栩栩如生。‎ C. 老马“滩枣”能解人意,它历经艰辛将汪可逾的遗体运出来。小说通过对齐竞的心理刻画,表现了对“滩枣”惨死的遗憾与痛惜。‎ D. 古琴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道具”,它贯串于故事情节发展的始终,增添了人物的个性色彩,也使主人公形象更为丰满、感人。‎ ‎8. 在小说中,银杏树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牵风记》曾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有人评论说这部作品是“一部具有深沉的现实主义质地和清朗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小说”。请结合节选文本,简要说明你对此评论的理解。‎ ‎【答案】7. C 8. ①“银杏树”展现了小说的典型环境。汪可逾的遗体是在银杏树洞里发现的,齐竞要为汪可逾立碑,也在大别山主峰的一株银杏树旁。②“银杏树”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银杏树”寄托着汪可逾的童年与家国记忆,也是齐竞和汪可逾传递相互情感的媒介。③“银杏树”象征主人公汪可逾的高贵品格。它历尽磨难坎坷,却仍然生机勃发;它沉静庄重,优雅灿烂。这些都是主人公品格的象征。 ‎ ‎9. ①《牵风记》不回避写战争的残酷与苦难。女主人公汪可逾18岁时就英勇牺牲,生命刚刚起步,就“踏上归途”。②《牵风记》写出了严酷环境下美好的人性人情,令人感奋。无论是两人激越而又凄苦的战地恋歌,还是齐竞对汪可逾的终生怀恋,都震撼人心,催人泪下。③《牵风记》的情节大胆、新奇,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如写鹰鹫和昆虫都无法接近汪可逾的遗体,似乎不可思议,但却表达了对英烈无比尊崇的敬意。‎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表现了对‘滩枣’惨死的遗憾与痛惜”分析欠妥,从小说中对齐竞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可知,他认为“滩枣”如此之死是一种荣耀。‎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分析文本中重要物象的作用的能力。小说中重要物象的作用有:①对人物的作用:交代人物背景,烘托人物情感,衬托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②对情节的作用:预示情节走势,推动情节的发展;显示线索,做铺垫,引起下文或总结上文,前后呼应。③对环境的作用:营造氛围,创造美感,衬托环境,暗示社会环境。④对主题的作用:暗示或深化主题,触发情思,寄托情感,或具有象征意义。‎ 本题要求分析小说中银杏树有哪些作用。这就要首先阅读小说,找到描写银杏树的段落或语句,从塑造人物、展现环境极其象征意义等角度分析。“树的根部出现分裂,形成了多个树洞。远远望去,汪可逾参谋的遗体背靠树干,站立在那里”“齐竞原想为汪可逾举办一次正式的安葬仪式,在大别山主峰下那一棵银杏树旁,立一个石碑以供悼念,他要亲自起草悼文……茅塞顿开,一挥而就,写下‘银杏碑’”“一九四七年九月九日在战斗中受重伤,逝世于大别山主峰下一个老银杏树洞中,时年一十八岁”概括为:“银杏树”展现了小说的典型环境。汪可逾的遗体是在银杏树洞里发现的,齐竞要为汪可逾立碑,也在大别山主峰的一株银杏树旁。‎ ‎“有过多次,‘一号’齐竞佯装自己对银杏树一无所知,总是饶有兴味地听小汪给他上课。而讲起银杏,小汪总是两眼闪动激情的泪花,显露出她对于这个神奇树种的喜好,到了何等痴迷的程度”“永远不会再有七弦琴弹奏应和,两人联袂上演的异常激越而又足够凄苦的战地恋歌,就此烟消云散”“小汪回忆,她每年有两次跟随父母去北京潭柘寺看银杏。春夏时节,扇形树叶葱绿葱绿,显得沉静庄重。秋冬之际,金黄金黄,优雅而灿烂。当最后一片树叶刚刚飘落,你踮起脚尖仔细去看,枝条上每一个小小的冬芽,全都笑眯眯地张开了口”概括为:“银杏树”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银杏树”寄托着汪可逾的童年与家国记忆,也是齐竞和汪可逾传递相互情感的媒介。‎ ‎“银杏出现在地球上有两亿五千万年了,同时代的恐龙灭绝了,古生代植物也绝迹了,唯有银杏坚韧地活了下来。它的生长演化绵长不绝而又生机勃发”概括为:“银杏树”象征主人公汪可逾的高贵品格。它历尽磨难坎坷,却仍然生机勃发;它沉静庄重,优雅灿烂。‎ 据此分析,本题从以上三个方面分点回答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能力。题干已经说这部作品是“一部具有深沉的现实主义质地和清朗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小说”,考生在读懂节选文本的基础上谈自己的理解时,首先要抓住“深沉的现实主义质地”和“清朗的浪漫主义气息”这两点分析。首先是小说中深沉的现实主义在小说中的表现:一是不回避写战争的残酷与苦难。比如写女主人公汪可逾年仅18岁的生命刚刚起步就英勇地“踏上归途”;二是真实再现了严酷环境下美好的人性人情。如齐竞和汪可逾激越而又凄苦的战地恋歌,以及齐竞对汪可逾的终生怀恋,再现了战争中美好的情感,读来都真实感人,催人泪下。其次,要抓住“朗的浪漫主义”在小说中的表现:情节大胆、新奇。如小说中说“各种小虫比如蚂蚁、地鳖、黑虫等绕行银杏树庞大的根部,不停转圈圈,却没有一只小虫超越无形的界限,爬到树干上去”“‘滩枣’尸体被鹰鹫争抢一空,只剩下一堆白骨,汪参谋遗体距此不过几步路,却保全了下来”,这样写鹰鹫和昆虫都无法接近汪可逾的遗体,似乎不可思议,却表达作者对英烈无比尊崇的敬意。‎ ‎【点睛】小说阅读选择题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所涉及的考点有分析人物形象、梳理小说情节、概括小说主题、鉴赏表达技巧等,可以说是一种综合型试题。做好这种题目,既要通观全文,又要分析细节。‎ ‎(1)首先要分析人物,明辨感情。小说中的人物是鲜活的,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会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或爱或憎,或褒扬或贬抑。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亲贬错位、轻重失误的角度设置陷阱。‎ ‎(2)然后根据情节,分析因果。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强加因果、曲解原文、断章取义等角度设置陷阱。遇到这类选项,考生要结合相关情节仔细推究小说的因果关系。‎ ‎(3)借助原文,明辨技巧。这道题时常考查表达技巧,在选项中,命题人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小说进行赏析,一般会从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角度设置陷阱。考生要对表达技巧的基础知识心中有数,准确判断小说是否采用某种表达技巧。‎ ‎(4)最后还要梳理内容把握主旨。一篇小说中有情节设计、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多项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又都和主旨情感有关。命题人往往会在内容和主旨上设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韦思谦,郑州阳武人也。本名仁约,字思谦,以音类则天父讳,故称字焉。其先自京兆南徙,家于襄阳。举进士,补应城令,岁余调选。思谦在官,坐公事微殿,旧制多未叙进。吏部尚书高季辅曰:“自居选部,今始得此一人,岂以小疵而弃大德?”擢授监察御史,由是知名。尝谓人日:“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时中书令褚遂良市田地不如直,思谦奏劾其事,遂良左授同州刺史。及遂良复用,思谦不得进,出为清水令。谓人曰:“吾狂鄙之性,假以雄权,触机便发,固宜为身贾祸也 ‎。大丈夫当正色之地,必明目张胆以报国恩,终不能为碌碌之臣保妻子耳。”沛王府长史皇甫公义引思谦为同府仓曹,谓思谦曰:“公岂池中之物?屈公为数旬之客,以望此府耳。”累迁右司郎中。永淳初,迁御史大夫。时武侯将军田仁会与侍御史张仁祎不协而诬奏之。高宗临轩问仁祎,仁祎惶惧,应对失次。思谦历阶而进曰:“臣与仁祎连曹,颇知事由。仁祎懦而不能自理。若仁会眩惑圣聪,致仁祎非常之罪,臣之恨也。请专对其状。”高宗深纳之。思谦在宪司,每见王公,未尝行拜礼。或劝之,答曰:“雕鹗鹰鹯,岂众禽之偶,奈何设拜以狎之?且耳目之官,固当独立也。”初拜左丞奏曰陛下为官择人非其人则阙今不惜美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之深亦微臣尽命之秋振举纲目,朝廷肃然。则天临朝,转宗正卿。光宅元年,复以思谦为右肃政大夫。大夫旧与御史抗礼,思谦独坐受其拜。或以为辞,思谦曰:“以礼,国家班列自有差等,奈何以姑息为事耶?”垂拱三年,上表致仕。许之,仍加太中大夫。永昌元年九月,卒于家,赠幽州都督。‎ ‎(节选自《旧唐书·韦思谦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拜/左丞奏曰/陛下为官择人/非其人则阙/今不惜美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之深/亦微臣尽命之秋/‎ B. 初拜左丞/奏曰/陛下为官择人/非其人则阙/今不惜美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之深亦微/臣尽命之秋/‎ C. 初拜左丞/奏曰/陛下为官择人/非其人则阙/今不惜美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之深/亦微臣尽命之秋/‎ D. 初拜左丞/奏曰/陛下为官/择人非其人则阙/今不惜美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之深/亦微臣尽命之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讳,指避讳,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韦思谦称字的原因是其名与武则天父亲的名字近音。‎ B. 京兆,文中指长安。作为控制西北和西南的重镇,备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历史上隋、唐、宋等多个朝代曾定都于此。‎ C. 中书令,古代官职名称。唐时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有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令为首席宰相,在三省长官中位居第一。‎ D.‎ ‎ 拜礼,和顿首、稽首都是表达恭敬的礼节,其中,稽首是指跪而头触地作较长时间停留,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韦思谦才能突出,屡次受到赏识。他政绩考核居末等,但高季辅认为他是人才而提拔他为监察御史;任清水令时,皇甫公义认为他非池中之物而升迁他为右司郎中。‎ B. 韦思谦怀忠秉正,遭到贬官报复。他弹劾褚遂良低价购买田地,使其受到应得的惩罚;后来褚遂良官复中书令,他被贬为清水令,但他不改忠正本色,不做碌碌之臣。‎ C. 韦思谦睥睨王公,保持独立本性。任职御史台时,他每次见到王公,不行跪拜之礼。面对他人劝导,他认为不能行跪拜之礼以讨好他们,而且身为谏官,理应独立。‎ D. 韦思谦对礼节独有看法,主张官阶有别。以前大夫和御史行对等之礼,但他做了右肃政大夫后却坐着接受对方的拜见,他认为朝廷班列本有等级,不能有违礼仪,姑息为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狂鄙之性,假以雄权,触机便发,固宜为身贾祸也。‎ ‎(2)仁祎懦而不能自理。若仁会眩惑圣聪,致仁祎非常之罪,臣之恨也。‎ ‎【答案】10. C 11. B 12. A ‎ ‎13. (1)我是狂放粗率之性,被授予大权,遇事就要发作,为自己招致祸患是必然的。‎ ‎(2)张仁祎懦弱,不能为自己申辩。如果田仁会迷惑圣上视听,致使张仁祎获得不是一般的罪行,这是我的遗憾。‎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A项,“初拜/左丞奏日”断句错误,“左丞”是“初拜”的宾语,“奏日”的主语应是韦思谦;‎ B项,“此陛下知臣之深亦微/臣尽命之秋”断句错误,“微臣”是一个固定称呼,不能断开; ‎ D项,“座下为官/择人非其人则阙”断句错误,“择人”是“陛下”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 句子翻译为:“他刚任左丞时,上奏说道:‘陛下任官择人,没有合适的人选则空缺不授。现在不惜美官,令臣来充任,这是皇上知臣之深,也是小臣尽命之时。’”‎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官职和科举、姓名和称谓、宗法和礼俗、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考生平时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看清题干要求,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对选项进行辨析。‎ B项,“宋…定都于此”错。北宋定都汴京,南宋定都临安。‎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A项,“皇甫公义认为他非池中之物而升迁他为右司郎中”错。皇甫公义引荐韦思谦担任同府仓曹,认为他非池中之物,将来一定升官。文中说他“累迁右司郎中”,并没有表明是皇甫公义力量所为。‎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翻译时应注意:狂鄙,狂放粗率;假,借;雄权,大权;触机,接触机会,遇到事情。‎ 第二句翻译时应注意:懦,懦弱;眩惑圣聪,迷惑圣上视听;非常,非同寻常的,不一般的;恨,遗憾。‎ ‎【点睛】‎ 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韦思谦,郑州阳武人。本名仁约,字思谦,因为原名与武则天之父名讳相似,故称字。他的祖先从京兆向南迁徙,定居在襄阳。考中进士科,多次受任为应城令,一年后参加选考。韦思谦在任上,因为政绩考核为末等,依照旧的制度,这类情况大多不能晋升。吏部尚书高季辅说:“自从我任职选考部门,今天才得到这样的一个人才,怎能因为小错就舍弃大德。”提升他做监察御史,由此知名。他曾经对人说:“御史走出国都,如果不能动摇一方,震慑州县,就是失职。”当时中书令褚遂良低价购买中书省翻译官的田地,韦思谦上书弹劾此事,褚遂良被降至同州刺史。等到褚遂良官复中书令,韦思谦不得升官,出任清水令。韦思谦对别人说:“我性格狂放粗率,被授予大权,遇事就要发作,遭祸害身理所应当。然而大丈夫身居刚正之位,必须无所畏惧来报答国恩,终不能做碌碌无为的臣子来保全妻子儿女。”左肃机皇甫公义任检校沛王府长史,引进韦思谦任同府仓曹,他对韦思谦说:“您哪里是池中之物,委屈您做几十天的宾客,来提高本府的声望。”多次升任为右司郎中。永淳初年,历任尚书左丞、御史大夫。当时武候将军田仁会与侍御史张仁祎不和,因而上奏诬陷张仁祎。高宗到殿前责问张仁祎,张仁祎慌张,对答不当。韦思谦登上大殿台阶进谏说:“臣与张仁祎同在一暑,很清楚事情的经过。张仁祎为人懦弱,而不能为自己申辩。如果田仁会迷惑圣上视听,使张仁祎获得不应该获得的罪,那就是臣子事奉君主不尽心了。请让两人专门为此事对证。”他言辞流利,含义鲜明畅达,高宗非常赞同。韦思谦在宪司任职,每次见到王公,从不行下跪拜礼。有人劝他,他回答说:“雕鹗鹰鹯,怎能与那些家禽为伴,为何行跪拜礼来讨好别人?况且身为谏官,本来就应该独立。”他刚任左丞时,上奏说道:“陛下任官择人,没有合适的人选则空缺不授。现在不惜美官,令臣来充任,这是皇上知臣之深,也是小臣尽命之时。”整顿制定法纲,朝廷肃然。武则天临朝称帝,他转任宗正卿,恰逢改换官名,改任司属卿。光宅元年,分别设置左、右肃政台,又任命韦思谦为右肃政大夫。大夫过去和御史行对等之礼,唯独韦思谦坐着接受对方的拜见。有人对此提出意见,韦思谦说:“朝廷班列,本有等级差别,为何无原则地行事呢?”垂拱初年,赐爵博昌县男,升任凤阁台三品。二年,接替苏良嗣任纳言。三年,上表告老辞官,武则天答应了他,并加授太中大夫。永昌元年九月,死于家中,追赠幽州都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乙亥岁除渔梁村①‎ 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②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释:①宋高宗二十五年,秦桧死,朝廷召回一些曾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作者也奉召回京,大年三十途经渔梁村,写下此诗。②更:经历。‎ ‎14. 从表达技巧来看,和“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不同的一项是( )‎ A.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B.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C.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D.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5. 这首诗蕴含着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光阴虚度、功业无成的感伤。旧岁将尽,年复一年,诗人宦海浮沉,老大无成,着一“空”字,感伤之情溢于言表。②对亲人的思念。除夕之夜,诗人仍客居他乡,思乡之梦又被爆竹声打破,残灯永夜,更觉孤寂。③宦游在外、羁旅漂泊的愁苦。雪意浓酣,恶劣的天气衬托了诗人的羁旅之苦。④诗人想象春回大地时柳叶初生、桃花盛开的旖旎风光,寄托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D项,“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运用虚写(想象),从对方落笔,写家中小儿女思念远行之人,含蓄深沉。A、B、C三项都运用了这种手法。D项直抒胸臆。‎ 故选D ‎【15题详解】‎ 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结合注释,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 首联,写自己多年来仕途奔波,宦海沉浮,阅历很多,仿佛是谙练世情,老马识途,却又觉得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未免有茫茫身世之感。当看到年复一年,时光流逝,而功业未就,老大无成,又有岁月蹉跎,流年虚度的嗟叹。‎ 颔联,除夕夜本该是合家团圆的夜晚,但这时诗人客居他乡,只好到梦境中去寻求家人团聚的欢乐,却被爆竹声惊醒了。在漫漫的长夜中,诗人独自伴着昏暗欲灭、摇曳不定的灯光,听着窗外传来的辞旧岁的爆竹声,更觉得旅况的孤单寂寞,叫人心碎,又添新愁。在诗句中,“爆竹”渲染了节日的气氛,“残灯”、“永夜”又刻画环境的凄凉,从中不难悟出诗人旧愁添新愁的内涵。‎ 颈联,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天气,“云容山意商量雪”描绘雪意浓酣,垂垂欲下的客中实景,进一步映衬游宦在外的艰辛和飘泊羁旅的寂苦,也暗含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柳眼桃腮领略春”句联想到腊尽春来,春回大地的旖旎风光。诗人用对偶,把不同时间的意象组合在一起,通过对比来增加境界之美,从而表达了他在长期贬谪之后,终于盼来了重新起用的喜悦心情。同时还可以看出他对这次临安之行充满了希望,因为残冬将尽,春天将临,他可以尽情领略“桃红柳绿”的春色,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了。‎ 尾联,展开想象,采用推己及人(对写)的写作技巧,不说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说儿女们在“围炉”时念叨自己,把思乡之情表达得委婉含蓄、生动真切。诗人入朝后,因秦桧党羽仍然把持朝政,只得了个考功员外郎的闲职。此时他才48岁,本是大展宏图的年华,却饱受精神催残,变成一个满头疏发、浑身残伤的人,不到半年就赍志以殁,所以他所憧憬的春天没有来临。据此分析,本题一联一联分析,分点回答即可。‎ ‎【点睛】‎ 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指出,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能达到“圣心备焉”的境界。‎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比表现出阿房宫出的钉子比谷仓里的谷粒还要多。‎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忆了往昔“沙场秋点兵”的雄壮场景,表达了词人对驰骋沙场的渴望。‎ ‎【答案】 (1). 积善成德 (2). 而神明自得 (3). 钉头磷磷 (4). 多于在庾之粟粒 (5). 八百里分麾下炙 (6). 五十弦翻塞外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善”“磷”“庾”“粟粒”“麾”“炙”“翻”,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延安时期,毛泽东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_____________的用语和风趣幽默的表述,用最通俗、最______________的语言向世界讲述伟大的中国革命,使各国人民看到了红色中国的真实情况。其宣传形式灵活多样,_____________。通过和外国记者谈话,毛泽东将延安故事向世界讲述,正如美国记者斯诺所说,“毕竟我是一种媒介,他通过我,第一次得到了向世界发表谈话的机会”。( ‎ ‎ ),他一方面组织力量翻译《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向海外发行,让世界了解共产党的方针;另一方面在法国和美国创办发行《救国时报》《纽约华侨日报》,直接向所在国人民讲述红色中国的故事。此外,延安广播电台经过毛泽东的指示下还开通了日语和英语,让世界直接听到中国人民的正义呼声和抗争决心。‎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非同凡响 简洁 不一而足 一如既往 B. 平易近人 简洁 不拘一格 一以贯之 C. 平易近人 精练 不一而足 一如既往 D. 非同凡响 精练 不拘一格 一以贯之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除了借助外国记者,主动扩大对外宣传也是毛泽东的策略 B. 外国记者常被借助外,毛泽东还主动扩大对外宣传 C. 除了外国记者外,毛泽东也借用其他一些宣传工具对外宣传 D. 除了借助外国记者,毛泽东更是主动扩大对外宣传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延安广播电台在毛泽东的指示下还开通了日语和英语广播,让世界直接听到中国人民的正义呼声和抗争呐喊。‎ B. 延安广播电台经过毛泽东的指示还开通了日语和英语广播,让世界直接听到中国人民的正义呼声和抗争决心。‎ C. 延安广播电台经过毛泽东的指示下还开通了日语和英语,让世界直接听到中国人民的正义呼声和抗争呼声。‎ D. 延安广播电台通过毛泽东的指示下还开通了日语和英语,让世界直接听到中国人民的正义呼声和抗争呐喊。‎ ‎【答案】17. B 18. C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最终确定正确答案。‎ 第一空处,平易近人: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非同凡响:形容不同一般。从后文语境中“最通俗”等字眼来看,文中指语言浅显,故选“平易近人”。‎ 第二空处,简洁:指说话、行文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精练:文章或说话的语言简洁扼要,多用于书面语体。语境中有“最通俗”一词,选“简洁”与之匹配更协调。‎ 第三空处,不拘一格:不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不一而足:形容同类的事情很多,不可尽举。语境中没有列举,也没有作为“同类事情”的参照;而语境中有“宣传形式灵活多样”一句,故选“不拘一格”与语境匹配更合理,更协调。‎ 第四空处,一以贯之: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一如既往:指态度和做法没有任何改变,还是和原来一样。其行为主体是人。语境中说的是“方针”,而不是人,所以选“一以贯之”更恰当。‎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归位、语句补写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补写的语句的内容往往来源于文本,具体来说,所补写的语句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具体作答时考生要结合上下文语境认真分析,筛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A项,残缺主语,应该为“除了外国记者外,毛泽东也借用其他一些宣传工具对外宣传”;‎ B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前半句还没说完,后句另起主语;‎ D项,不合逻辑,“除了借助外国记者,毛泽东更是主动扩大对外宣传”中,根据上文描述,不是“借助外国记者”,而是“外国记者借助(一些宣传工具对外宣传)”。‎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适当与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B项,“听到……决心”搭配不当;‎ C项,结构混乱,“经过……下”句式杂糅,且“开通”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 D项,结构混乱,“通过……下”句式杂糅,“开通日语和英语”缺少宾语中心语。‎ 故选A。‎ ‎【点睛】解答正确使用词语题,积累记忆是答题的基础,也是做对词语题的关键。首先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词语,结合词义、句意,正确代入原句中,逐一排除,之后,再进行整体检验,所涉及词语都代入原句,读起来正确顺畅就可以确定了。‎ ‎20.下面是一首题为《半山亭》的七言律诗,请根据相关知识把标有序号的四句诗分别填在诗中的横线上,使之成为一首合乎要求的七言律诗。‎ ‎①叶堕误惊幽鸟去②层崖峭壁疑无路③一径寒松僧独归④林空不碍断云飞⑤清泉白石锁烟扉 半山亭 万叠岚光冷滴衣,____________________。‎ 半山落日樵相语,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忽有钟声出翠微。‎ ‎【答案】 (1). ⑤ (2). ③ (3). ① (4). ④ (5). 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律诗体裁常识的把握和运用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对律诗的常识有所了解,然后借助这些常识进行答题。从结构上看,律诗包括八句四联,颔联和颈联使用对仗手法;从音韵角度来看,律诗的二四六八句押韵。‎ 根据七言律诗的对仗和押韵知识判断。先填写首联后一句,前一句“万叠岚光冷滴衣”,考虑律诗知识(词义相关,词性相对,仄起平收),第一空填“一径寒松僧独归”;再根据颈联必须对仗的要求,以及韵脚押韵的要求,在剩下的四句中拼出颈联为“叶堕误惊幽鸟去,林空不碍断云飞”;最后根据押韵的相关知识,可填出第二句和第七句分别为⑤和②。‎ 本题考查学生对律诗体裁常识 把握和运用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对律诗的常识有所了解,然后借助这些常识进行答题。从结构上看,律诗包括八句四联,颔联和颈联使用对仗手法;从音韵角度来看,律诗的二四六八句押韵。本题根据七言律诗的对仗和押韵知识进行判断。先填写首联后一句,根据前一句“万叠岚光冷滴衣”,可推知首联是景物描写,描写眼前见到的景色,然后考虑对仗知识,填⑤“清泉白石锁烟扉”,和尾联押韵都为“ei”;再看颔联,前一句为“半山落日樵相语”,考虑诗歌对仗的特点,后一句应为“一径寒松僧独归”③,正好和前一句构成对仗,也符合押韵要求;再看颈联,根据诗歌对仗的要求,以及韵脚押韵的要求,在剩下的①④②三句中很容易拼出颈联“叶堕误惊幽鸟去①,林空不碍断云飞④”;剩下的②句放入尾联查验,“层崖峭壁疑无路,忽有钟声出翠微”,语境上看符合诗歌要求。 ‎ ‎21.下图是O2O(即 Online To Offline)商业模式图,请根据图表信息,对O2O模式下定义。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答案】O2O模式是一种实体门店将服务、打折等信息提供到网络平台,消费者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挑选并下单,之后凭借平台给出的订单凭证,到实体门店提取商品或享受服务的商业模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连贯、简洁、通顺的能力。此题是一道流程图的语言表达题,作答流程图类试题,首先要找准流程图表述的中心主题,然后从流程图箭头的指向上去语言描述,最后是试题的要求,例如本题中心主题是:O2O(即 Online To Offline)商业模式图。考生在作答的时候要注意箭头的指向方向,按照由左到右由上到下的顺序,不要遗落流程图中的文字。最后要注意要求:请根据图表信息,对O2O模式下定义。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代学者赵翼曾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意思是说,国家不幸,社会动荡,这对文人而言是幸事,因为这样更能创作出优秀甚至伟大的作品。‎ 但也有人认为未必如此,应是“国家繁盛诗人幸”,如大唐盛世,产生的优秀诗人和伟大作品也灿若繁星,令后人景仰。‎ 如果《人民日报》要举办“文学与时代”的征文比赛,请你写一篇文章参赛。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发表你的看法,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自拟标题,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文学歧长路,时代泽芳华 无论是赵翼所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还是他人所讲“国家繁荣诗人幸”,都表明了时代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所以,我认为:文学歧长路,时代泽芳华。无论是盛世还是衰世,文学总可自踏一路繁花。‎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是李太白笔下气吞山河的盛唐气象;“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这是杜子美在《兵车行》中对国破家亡的晚唐的由衷慨叹。毋庸置疑的是,他们二者都在文学创作中取得瞩目的成就。然而,在近乎相同的时代条件下,李白的豪情浪漫、杜甫的沉郁顿挫都彰显了无法湮灭的文学光辉。‎ 所以,仍是那句:文学歧长路,时代泽芳华。‎ 文学的繁荣并不由时代的盛衰决定,时代影响的唯有文学的风格与特性。因此,文学始终在长路上前行,时代便独加以润泽。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借时代变迁与文化存留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时代与文学在一个庭院里厮磨,所存留的无非是至甘于至苦之言”。的确,时代的不幸映射至文学上便同一杯苦茗,时代的幸折射至文学上则似一口甘汁。二者无论有何等差异,终可以品出一番沁人心脾的时代余味。‎ 文学家所创作的文学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可折射出世象万千。‎ 新中国伊始,农民文学成为时代特征,赵树理的《黄土扎根》彰显了社会主义建设时的一派欣欣向荣。文革时期,尽管整个社会呈现百废待兴的局面,文学创作始终生生不息,管成笔下的《回首往来》深刻阐述了对民主法治的渴望。时至今日,改革开发走过了四十多个年头,新时代的中国凯歌已经奏响,文学创作仍然向前发展。青年作家刘本华创作的《中国新世纪》成为畅销书籍并斩获多项大奖,文联主席徐骏用几首现代诗歌概括了中国所取得的世界成就。这些无不在说明着:时代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时代兴衰有时,文学高昂低沉有别。‎ 毛泽东曾言:“人间正道是沧桑。”以沧桑为肥,培育诗歌的花朵。不仅有忘忧花,亦有迎春花。罗曼•罗兰曾言:“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见时代之兴衰兮,美文学之未央。我相信,文学自会踏一条千里长路,时代终会回以润泽万分。‎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 审题:这是一道双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词“国家”“诗家”“幸”与“不幸”等关键词来分析。要运用理性思维,深入辨析二者的关系,选定主题,完成写作任务。题目对考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考生需要能够放开视野,具体分析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有与时代紧密结合的特点。要善于总结学过的素材,发现优秀文人的共性,剖析他们的成长、创作与时代的关系,把握文人自我精神塑造对于优秀文学作品产生的决定作用,明确时代对文人精神的影响。能辩证分析,提出创见者为上乘。行文时要有条理性、深刻性,尽可能展开横向、纵向对比,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更好地完成写作任务。‎ 本题任务要求部分,必须围绕“文学与时代”这个主题来写,在这个主题下,可以选择“国家不幸诗家幸”“国家繁盛诗人幸”中任何一种观点来写,也可以结合两种观点来写,能够自圆其说、辩证说理即可。另外,要求参加《人民日报》举办的征文比赛,其实暗含了要求:写作需联系当今时代,要结合当今时代来阐述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参考立意:(1)国家不幸诗家幸;(2)国家繁盛诗人幸;(3)生逢盛世,文学之幸;(4)任何时代都能产生伟大的作品。‎ 参考素材:‎ ‎(1)君可见,南唐后主李煜在经历了人间的浮沉、国家的兴亡后,创作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名句。诗将抽象的“愁”具体化、形象化。妙哉!妙哉!‎ 君可见,一代才女李清照在经历丧夫之痛后,创作出了“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千古名句,以直白重复的手法写出了愁之深、愁之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更是直接抒发愁之初。再看,“又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将愁化作有重量的事物,别出心裁。她在生活的苦难中,将诗词之花扎根下去。待他日回首,春满园。善哉!善哉!‎ 君可见,爱民诗人杜甫在经历宦海浮沉后,创作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这是何等的爱民思想。杜甫之苦,何可胜道也哉!‎ ‎(2)苏轼便是如此。在遭遇乌台诗案后,他并没有一振不起,而是更加超脱、更加向上。大雨滂沱时,他一人仰天长啸,对着老天爷喊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他对苦难的态度,可赞!苍颜白发时,苏轼仍意气风发,自信地说道:“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这是他对无情岁月的态度,可敬!‎ 你可知,诗词之美美在何处?美在它扎根于苦难的土壤,生长于狂风骤雨的时代,却能在诗人的创作下,长成忘忧花或是迎春花,盛放了千秋万代。‎ ‎(3)文人要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离不开对所处时代与社会生活的高度参与,或弘扬正气如孟子、文天祥;或忧国忧民如屈原、杜甫;或抨击时弊如白居易、鲁迅;或盛赞美好生活如李白、王维等。‎ 结构示例:《文学歧长路,时代泽芳华》,议论文文体。开篇引出双方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文学歧长路,时代泽芳华。无论是盛世还是衰世,文学总可自踏一路繁花。首先以李白、杜甫为例,举例论证“文学歧长路,时代泽芳华”;然后辩证分析文学与时代的关系,得出结论:时代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时代兴衰有时,文学高昂低沉有别。结尾扣题,总结收束。‎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