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00 KB
  • 2021-06-09 发布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2单元训练卷

  • 3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最新】精选高二语文上学期第2单元训练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 32 - / 32‎ 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但人对作为理性的核心成分的逻辑的了解还十分有限。正因如此,逻辑不是被戴上神秘、深奥、抽象的光环,被敬而远之,就是被轻蔑地视为虚无、刻板、教条、缺乏活力。很多人没有受过基本的逻辑训练,任凭外部刺激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对人类历史发展真正起作用的人来说,观念的力量尤为重要,而观念的运作正是一种逻辑运作。可见,具备良好的逻辑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进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 32 - / 32‎ 逻辑不仅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净尽。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强化逻辑训练。‎ ‎(有删改)‎ ‎1.下列关于第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逻辑的目的可以成为艺术的目的,但前提是逻辑是艺术同时也是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 B. 人类自在的理性存在一种先天的不确定性,需要用逻辑的力量克服这种弊端,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 C. 从知与行的角度看,逻辑既是一门独特的科学,又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和艺术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理性臻于完善。‎ D.‎ - 32 - / 32‎ ‎ 人类理性的活动是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常常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 理性的核心成分是逻辑,但人们对逻辑的了解却十分有限,这使人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 B. 一种理论要想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具有结构性力量和活力,就需确立其自身逻辑的有效性,获得一种逻辑的品行。‎ C. 逻辑能力存在于人的大脑,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 D. 生活中,人们要么认为逻辑神秘、深奥、抽象,敬而远之,要么认为逻辑虚无、刻板、教条、缺乏活力,轻蔑对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公理化的逻辑体系包括逻辑公理、逻辑规则和定义等,可以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 B. 因为没有受过基本的逻辑训练,很多人的行动常常会在外部刺激指导下进行,这就需要以观念的力量使逻辑得以运作。‎ C. 逻辑作为一种理性的精神,能够促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探求和确立最深刻和最完美的知识内涵。‎ D. 在证明定理的过程中,可以从公理出发,先证明一些简单的定理,再以这些简单的定理作为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初识苗歌 - 32 - / 32‎ 罗昭伦 很早以前,就听朋友讲,重庆万盛苗家山寨的姑娘长得水灵灵,姑娘小伙子们唱的苗歌尤为动听。据说,这都是由于当地一条名叫孝子河的河水滋养的缘故。否则,在这偏僻幽静的山旮旯里,何以会长出这样貌若天仙的苗家妹子,何以会飞出这样优美动听的苗家歌声。‎ 万盛苗族因有语言而无文字,由此,苗歌便是苗族同胞们的口头即兴创作。喜欢欣赏民族音乐的我,平时虽爱听听歌曲,但总觉得,卡拉OK厅内的曲调与民歌民乐(尤其是这里的苗歌、乐曲)相比,总少了些许老百姓的那种粗犷与淳厚。于是便萌发了选择一个适当时机到“踩山坪”,去感受体味一下苗歌的念头。‎ 每年春节前后,在国家4A级风景区万盛石林,都要举办一年一度的苗族踩山会。清晨,我和几位朋友冒雨赶向那个预定中的苗家山寨——万盛石林“万马奔腾”景观处。下了车,我们便顺着七弯八拐的游道往上走。沿路两侧,到处盛开着各种时令的野花,星星点点;悄无声息的山风,也忙着为我们送来几缕花香;骤雨也不住地打在我们的伞上、身上、心头。刚爬上烟雾缭绕的香炉山,便听见前方不远处飘来了高亢的苗歌声:‎ 吹起木叶唱首歌,‎ 木叶送妹几重坡;‎ ‎……‎ 虽然是个素打扮,‎ 跟那仙女差不多。‎ - 32 - / 32‎ 这歌声混着花香,被山风吹到很远的地方后,很久很久才从山谷里传来回响。听着这优美动听的歌声,我感觉尤为亲切而美丽。‎ 有人说,苗族是一个十分自信和不屈不挠的民族。因而,他们无论是遇到生活中的挫折或在工作、学习上取得了成绩,都自觉不自觉地把苦涩或欢乐凝聚在苗歌里。由于终年毫无休止的田间劳作,养成了他们苦中寻乐的习惯,无论是在挥汗如雨的烈日下,或是在肩挑重担爬山涉水的山坡上、小溪边,随时都会传出或高亢、或沙哑、或坦荡的歌声。这些苗族歌曲倘若用艺术的水准来衡量,也许一无是处。然而,就是这些“一无是处”的歌曲,用他(她)们的歌喉来吟唱,却唱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苗歌。“想唱苗歌唱起来,要唱苗歌遍地开……”或许这正是苗家人的秉性,用沙哑的嗓子唱出了生活本身的欢乐、苦恼、焦灼、挣扎。听着这歌声,最易让人体味到一个真实的生命历程。我想,这大概便是这些原汁原味苗歌永恒的魄力所在吧。要不,为什么每年的苗族踩山会,都吸引那么多的中外游人,千里迢迢赶到这里体味呢?‎ 想起以前曾听过的一首名叫《看妹知心不知心》的万盛苗家情歌,身心疲惫的我又注入了新的兴奋剂。此时此刻的心情,比往日在城里歌厅欣赏通俗歌曲演唱还令人心焦,恨不能几步赶到苗寨去。幸好在这游道上还时时回响着响亮的芦笙曲调,混着“滴嗒滴嗒”的雨声,慰藉着心焦的旅人。‎ - 32 - / 32‎ 有一篇文章说,苗家山民们大多不喜欢时下流行的通俗音乐,不知此话是否当真。在城镇里少男少女们疯狂痴迷偶像派歌手的今天,竟会有这样的事么?颇有点玄乎。我的年龄虽已过了当歌迷的年代,但在工作之余也爱听几首流行歌曲,放松一下过于紧张的神经。以己度人,总以为时下流行的通俗歌曲在山乡小镇,尤其是僻静的山区也是受欢迎的,殊不知,在这里却还保存着一份独处和固执。不过,当我在踏上万盛石林这块神秘土地的一刹那,似乎也有所感悟,但总觉得十分飘渺,理不清纷乱的头绪。此刻顺着游道左弯右拐,踏着苗歌的节奏,终于明白,有这样淳厚的苗歌,难怪苗胞们能拥有一份难得的独处与固执。就便是我,倘若能与苗胞们共饮一壶水,同唱一支歌,长住苗寨,哪还有心思去理会如今的流行歌坛谁主沉浮呢。‎ 就这样顶风冒雨走走想想,不知不觉便来到了“踩山坪”。正恍惚间,一高亢而爽朗的歌声浮在耳畔:‎ 太阳出来晒白岩,‎ 金花银花滚下来;‎ 金花银花我不爱,‎ 只爱情妹好人才……‎ 这神奇的乐章是音乐还是其它什么,此时的我也分辨不清,只是心里觉得,倘仅说是音乐,似乎有点矜持。遐想之余,我忽然想起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的那句话:“人民和历史最终接受的,是坦诚而透彻的生命。”或许,这便是生活吧!‎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 32 - / 32‎ ‎ 作者开篇写去“踩山坪”感受苗歌的缘由,其一是对苗家山寨的神往,其二是出于对民族音乐的喜爱。‎ B. 第3段中山风、骤雨、烟雾等景象体现出鲜明的时令特点,表现出了此次出行路程的艰难,烘托出作者焦灼的心态。‎ C. 虽然从艺术的角度看,苗歌一无是处,但苗家人用他们的歌喉来吟唱生活,唱出了原汁原味的魅力,令人耳目一新。‎ D. 文中两次引用苗歌,既充实了文章内容,也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听到了这些歌曲,更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顿悟。‎ ‎5.应怎样理解文章画线句中“独处和固执”的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 ‎6.文章结尾处引用余秋雨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数据统计显示,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长速度为8.42%,而中国垃圾增长速度超过了10%。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目前,全国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且有1/4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垃圾问题已成为近年的热议话题。对于生活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等,如何实施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成为每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科学生态系统的重要工作。‎ - 32 - / 32‎ 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其中,继传统的卫生填埋之后,考虑到垃圾增量、土地资源紧张、循环利用等因素,不少国家开始加大焚烧发电的规划。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便着手通过焚烧垃圾来发电。据统计,目前日本、丹麦、瑞士等国家的生活垃圾焚烧率达到70%—80%。‎ 不过,焚烧发电也并非是直接“变废为宝”。焚烧是一种能够处理混合垃圾的典型技术,垃圾分类是焚烧的充分条件,它可以起到减少垃圾处理量、减少污染排放量、改善燃烧工况、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受技术和工艺制约,发电时燃烧产生的有毒废气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健康,这也是居民担忧并导致焚烧厂建设受阻的原因。另外,垃圾发电原理是将纸张、塑料、菜叶等生活垃圾经过分拣、干燥等工序处理后,进行高温焚烧,将焚烧中产生的热能转化为高温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发电所需助燃物量大,因此垃圾发电成本很高,投资惊人。目前垃圾分拣存在很大难度,世界上采用垃圾焚烧的城市中约有一半城市没有做到垃圾完全分类。‎ 给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在我国,垃圾分类仍然存在很大困难。一方面,巨型垃圾场内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混倒,没有进行必要的分类,使垃圾处理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民间自发的拾荒大军,虽在一定程度上变废品为资源,但大多是无照经营,缺乏规范和检验,使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取材于霍文琦《直击城市垃圾之困》)‎ 材料二:‎ - 32 - / 32‎ 常有人拿垃圾问题来批判工业文明。有学者反驳说,垃圾问题不是工业社会所独有,传统社会也存在。“垃圾”一词,至少从宋代开始,就已经有了与现在大体一致的含义和用法。但是工业化之后的垃圾,无论从量还是从质上看,与“传统垃圾”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工业文明。‎ 从质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作为工业文明基础的科学与技术。构成“传统垃圾”的物质大多是大自然在自身的漫长演化中产生出来的,来于自然,也容易回到自然,所以传统垃圾即使存在问题,也是局部的、缓慢的;构成现代垃圾的物质则大多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制造出来的,这些物质在自然界缺少与之对应的微生物,难以降解。因而,垃圾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污染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是科技广泛应用的结果。‎ 从量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与核心理念。工业文明的核心理念就是“赚钱”,整个社会都以资本增殖为核心运行。一切经济链条,归根结底,都伴随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链条,资本运行起来,则必然以科学技术为利器,不断地把森林、矿藏和天然水体变成各种形态的垃圾——固态垃圾、液态垃圾、气态垃圾等。‎ 因而,垃圾问题是内在于工业文明的,在工业文明的社会结构之内是难以解决的。由于垃圾问题之不可解决,工业文明注定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形态。‎ - 32 - / 32‎ 近年来,垃圾问题全面爆发,频频成为新闻头条。这表明工业文明的惯性过于强大,及时转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或许才能得以延续。生态文明不可能是工业文明的简单延续,而是超越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建设要具备两个前提:一是要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批判,二是要从各个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 很多非政府环境组织成员联合成立了国际性的“零废弃联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零废弃”理念,以减少垃圾的产生。例如,在加州洛杉矶附近的小城克莱蒙有一种生态屋,它利用本地土壤作为建筑材料,屋墙使用了类似中国干打垒的技术,屋子的整体形状很像陕北的窑洞,其经过特殊设计,可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和水源;波士顿还曾经展出过洛克菲勒•艾比的马桶,它是一个瑞典人设计的专利产品,完全不用冲水,经过自身沉淀,粪便和厨余垃圾自然地转化成有机肥,可以直接送到农田或者花园。‎ ‎(取材于田松《在生态文明形态下解决垃圾痼疾》)‎ 材料三:‎ 垃圾资源化之路的可行性毋庸置疑。当前,我国已有不少城市提出“垃圾分类”、“垃圾资源化”的理念,未来,会有更多的地区加入这一行列。‎ ‎20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一些地区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为“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这是一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照此运行下去,必然会出现资源日益减少、废弃物日益增多的局面,其结果必然发生资源和环境两个危机。因此,我们需要从根本上尽快改变这种发展模式,走上人类在多年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 - 32 - / 32‎ 这是一种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拟出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为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而以生态理念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了新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垃圾中的大多数成分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垃圾减量化的目标应放在综合利用上:即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分开就是资源,混合就是垃圾。当前严峻的环境危机迫使人们对垃圾处理展开一场更加深入的绿色革命。用循环经济的思维对垃圾进行综合利用,使垃圾资源化,生产再生产品,才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 垃圾危机也可变成商机。据有关报道,德国一些企业能提供从收集、运输到再利用的服务,营业额丰厚;瑞士环保产业拥有欧洲最先进和最高效的垃圾再循环处理系统,进口国外的垃圾,经回收处理后,赚取高额回报。这让我们看到垃圾处理的一线曙光。‎ ‎(取材于赵章元《用循环经济思维处理垃圾》)‎ ‎7.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中国多半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 B. 垃圾处理成为城市发展重要工作。‎ C. 垃圾焚烧发电能实现“变废为宝”。‎ D. 垃圾焚烧发电成本高且危害健康。‎ ‎8.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工业文明”的解释,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两项是(5分)( )( )‎ A. 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制造了难以自然降解的垃圾物质。‎ - 32 - / 32‎ B. 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应用越广泛,制造的垃圾就会越多。‎ C. 工业文明对资本增殖的追求导致资源转变为各种垃圾。‎ D. 解决了垃圾问题就解决了工业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E. 工业文明的核心理念就是“赚钱”,以资本增殖为核心运行。‎ ‎9.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述解决城市垃圾之困的主要办法。(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 32 - / 32‎ 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改动)‎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 32 - / 32‎ ‎ 刺史,汉初,文帝因为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称为“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B. 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条小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人因以“三径”代隐士住处。“三径之资”指隐居的资本。‎ C. 督邮,汉代各郡的重要属吏。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兼司法等。‎ D. 原文“元嘉四年”中的“元嘉”是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陶渊明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B. 陶渊明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 陶渊明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 陶渊明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5分)‎ ‎(2)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5分)‎ - 32 - / 32‎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又呈吴郎[注]‎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中。‎ ‎【注】吴郎:系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瘳”之举,杜甫为此写诗劝阻。‎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诗题表明之前已经就西邻扑枣之事写过诗劝说过吴郎了,但效果不佳,故而“又呈”。‎ B. 前两联诗人用自己之前对待西邻贫妇扑枣的态度,来启发劝导吴郎,希望其理解体谅。‎ C. 颈联说吴郎“插疏篱”并非针对西邻贫妇,给吴郎留下回旋余地,有利于达到目的。‎ D. 尾联道出了人民贫困的社会根源,也表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的深情和心忧天下的胸怀。‎ ‎15.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请结合前两联的相关语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32 - / 32‎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的一句是“ ”。‎ ‎(2)杜牧《阿房宫赋》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 ,‎ ‎ ”。‎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三句是“ , ,‎ ‎ ”。‎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A. 历职郎署 ‎ B.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 C. 臣具以表闻 ‎ D.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臣具以表闻  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 ‎④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⑤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⑥谨拜表以闻 A. ②③ B. ⑤⑥ C. ①⑤ D. ②④‎ ‎19.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 32 - / 32‎ A.青,取之于蓝 B.既自以心为形役 C.农人告余以春及 D.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20.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另写一段话,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5分)‎ ‎ 《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因为它是有情的。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 ‎ 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 。‎ ‎21.扩展下面的句子,要求使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并保持原意。(不少于65字) (6分)‎ 无数的雪花落在了地上。‎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以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的目的。读了下面的寓言,你有怎样的思考?请以其中两三个寓言为基础确定立意,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①愚公移山(《列子·汤问》)‎ ‎②刻舟求剑(《吕氏春秋·察今》)‎ ‎③守株待兔(《韩非子·五蠹》)‎ ‎④郑人买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⑤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 ‎⑥杞人忧天(《列子·天瑞》)‎ - 32 - / 32‎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 ‎ ‎【答案】D ‎【解析】题干是“下列关于第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对文中相关信息的理解和概括能力。题干已经确定了答题范围“第二段内容”,阅读第二段,在第二段中找到与选项相对应的信息,仔细对比,判断正误。D项,“人类理性的活动是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常常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表述有误,根据原文第二段“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可知,“它”是指推演活动,偷换概念。故选D。‎ ‎2. ‎ ‎【答案】A ‎【解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辨析能力。A项,“……这使人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说法不正确,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为“具备良好的逻辑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进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并不是说“理性的核心成分是逻辑,但人们对逻辑的了解却十分有限,这使人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故选A。‎ - 32 - / 32‎ ‎3. ‎ ‎【答案】C ‎【解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概括文章要点能力。解答本题,应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辨别。C项,“探求和确立最深刻和最完美的知识内涵”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为“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选项忽略了“已经确立”这一限制词。故选C。‎ ‎4. ‎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B项,“烘托出作者焦灼的心态”说法错误,此段中的山风、骤雨、烟雾等景象除了表现此次行程的艰难之外,也表现了作者对苗歌的喜爱和神往;C项,“虽然从艺术的角度看,苗歌一无是处”曲解文意,苗歌并非真的“一无是处”;D项,“文中两次引用苗歌,……更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顿悟”说法错误,“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顿悟”的是第二次听到苗歌。故选A。‎ ‎5. ‎ ‎【参考答案】①‎ - 32 - / 32‎ 苗家山民们大都不痴迷时下流行的通俗音乐,而是固守着淳厚的苗歌,在流行音乐大行其道的当下,苗家山民对苗歌的坚守正体现出了一种固执。②苗家山民对苗歌的热爱是深入骨髓的,苗歌里有着独属于他们自己的旋律,他们享受那种独处在自己的精神乐园里高歌欢唱的坦诚和透彻。‎ ‎【解析】题干是“应怎样理解文章画线句中‘独处和固执’的含义?请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找到含有要理解含义词语的句子,结合句子所在的上下文理解重要词语含义。本题理解划线句中“独处和固执”的含义,可根据前文“苗家山民们大多不喜欢时下流行的通俗音乐,不知此话是否当真。在城镇里少男少女们疯狂痴迷偶像派歌手的今天,竟会有这样的事么?颇有点玄乎。我的年龄虽已过了当歌迷的年代,但在工作之余也爱听几首流行歌曲,放松一下过于紧张的神经。以己度人,总以为时下流行的通俗歌曲在山乡小镇,尤其是僻静的山区也是受欢迎的”,和后文“当我在踏上万盛石林这块神秘土地的一刹那,似乎也有所感悟,但总觉得十分飘渺,理不清纷乱的头绪。此刻顺着游道左弯右拐,踏着苗歌的节奏,终于明白,有这样淳厚的苗歌,难怪苗胞们能拥有一份难得的独处与固执”来理解其含义。‎ ‎6. ‎ ‎【参考答案】①借余秋雨的话表达出苗歌具有永恒魅力的原因:苗歌唱出了生活本身的快乐、苦恼、焦虑、挣扎,能让人体会到生命的历程。②‎ - 32 - / 32‎ 深化主题,借余秋雨的话将文章主题从对苗歌和苗族的赞美升华到对生命和生活的感悟上,内涵深刻。‎ ‎【解析】题干是“文章结尾处引用余秋雨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是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散文中引用名言作用的能力。散文中引用的作用主要有:①点名(表达)了某一内容;②丰富文化(思想)内涵;③增添文采和趣味性;④升华文章主旨;⑤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⑥抒发某种情感。本题可以从点名(表达)文章某一内容和升华文章主旨方面考虑。联系上文,不难得出作者引用余秋雨的这句话表达出苗歌具有永恒魅力的原因。因为苗歌唱出了生活本身的快乐、苦恼、焦虑、挣扎,能让人体会到生命的历程,所以苗歌才具有永恒魅力。文章先写作者听朋友说苗族姑娘美丽,唱的苗歌好听,而作者平时喜欢欣赏民族音乐,总感觉“卡拉OK厅内的曲调与民歌民乐(尤其是这里的苗歌、乐曲)相比,总少了些许老百姓的那种粗犷与淳厚”,便萌发了去“感受体味一下苗歌的念头”。然后具体写了自己去参加苗族的踩山会听苗歌的感受,表达了对苗歌和苗族的赞美。作者到了“踩山坪”,正恍惚间,同到“一高亢而爽朗的歌声”,感觉“这神奇的乐章是音乐还是其它什么”“倘仅说是音乐,似乎有点矜持”,作者“遐想之余”,忽然想起余秋雨的话“人民和历史最终接受的,是坦诚而透彻的生命”,文章最后点出“或许,这便是生活吧”。所以文章结尾引用余秋雨的这句话,把文章主题从对苗歌和苗族的赞美升华到对生命和生活的感悟上,升华了文章的主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 32 - / 32‎ ‎7. ‎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D项,“危害健康”与原文“发电时燃烧产生的有毒废气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健康”表述不一致。‎ ‎8.‎ ‎【答案】DE ‎【解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D项,说法过于绝对,E项,原文是:“工业文明的核心理念就是“赚钱”,整个社会都以资本增殖为核心运行。”‎ ‎9. ‎ ‎【参考答案】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焚烧发电,变废为宝;建立生态文明,倡导“零废弃”理念,减少垃圾产生;用循环经济模式处理垃圾问题,使垃圾资源化。‎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概括解决城市垃圾之困的主要办法,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给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 - 32 - / 32‎ 很多非政府环境组织成员联合成立了国际性的‘零废弃联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零废弃’理念,以减少垃圾的产生”“垃圾资源化之路的可行性毋庸置疑”概括答题要点。‎ ‎10.‎ ‎【解析】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根据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句中的“既”等词,都是断句的重要参考因素。‎ ‎11. ‎ ‎【答案】D ‎【解析】“元嘉”是年号。年号是古代皇帝纪年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才有的。‎ ‎12. ‎ ‎【答案】B ‎【解析】B项,错在“亲人去世”,应是“亲人年迈”。‎ ‎13. ‎ ‎【参考答案】(1)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交给酒店,以便来就能喝酒。‎ ‎(2)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 ‎【解析】注意重点词语“去”“悉”“安”“同志”的翻译。‎ ‎【参考译文】‎ - 32 - / 32‎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明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写作《五柳先生传》形容自己,当时的人称这篇文章为实录。‎ 陶渊明的双亲年迈,家里很穷,他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官职名),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他没有接受,亲自耕种自给自足,终因劳累得了疾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自己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却被他拒绝了。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想姑且做个县令,得点薪俸作为隐居的费用,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县令。(他)不带家眷独自上任,送了一个佣人给他的儿子,写信说:“你每天的用度,要自给自足。现在派给你一个佣人,帮助你砍柴打水。他也是别人的儿子,你要善待他。”官府的公田他都让人种高粱,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稻子。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到××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官俸去向乡里小人弯腰行礼!”当天就交出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兮辞》。‎ - 32 - / 32‎ 朝廷征召他为著作郎,没有接受。江州刺史王弘打算和他结交,却请不来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田地间邀请他。陶渊明脚上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儿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拒绝。起初颜延之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始安郡做官,经过浔阳,常常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交给酒店,以便来就能喝酒。曾经于(某年)九月九日在房子边上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捧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都弹拨一番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将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熟了,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滤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陶渊明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耻于自己作为后代居于人下,自从宋高祖(南北朝时期的宋,宋高祖刘裕)的基业渐渐兴盛,再也不愿意做官。元嘉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召,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后世称“靖节先生”。‎ ‎14. ‎ ‎【答案】A ‎【解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诗题表明之前已经就西邻扑枣之事写过诗劝说过吴郎了,但效果不佳”‎ - 32 - / 32‎ 说法不正确,从诗题到诗歌内容,均无信息表明“之前已经就西邻扑枣之事写过诗劝说过吴郎了,但效果不佳”。故选A。‎ ‎15. ‎ ‎【参考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杜甫慈祥平易的善心往往在诗歌语言上得以充分体现。①首联中一个“任”字可看出杜甫的善良。杜甫放任西邻扑枣,是因为体谅她“无食无儿”。②颔联中“转须亲”见出了杜甫的体贴。杜甫对贫妇不仅不加阻止,还考虑到了她的尊严和面子,担心她有思想负担,内心不安,反而主动亲近她。‎ ‎【解析】题干是“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请结合前两联的相关语词谈谈你的理解”。答题前首先理解“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的意思,这句话意思是说杜甫慈祥平易的善心往往在诗歌语言上得以充分体现。所以该题是要求考生结合前两联内容谈谈这首诗是如何体现杜甫慈祥平易的善心。首联“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 。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本联中一个“任”‎ - 32 - / 32‎ 字可看出杜甫的善良。杜甫放任西邻扑枣,是因为体谅她“无食无儿”。颔联“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紧接首联。意思是“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善,使她安心扑枣。“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此联中“转须亲”见出了杜甫的体贴。杜甫对贫妇不仅不加阻止,还考虑到了她的尊严和面子,担心她有思想负担,内心不安,反而主动亲近她。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 ‎16. ‎ ‎【答案】(1)策扶老以流憩 ‎(2)二川溶溶 流入宫墙 ‎ ‎(3)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 ‎17. ‎ ‎【答案】B ‎【解析】例句加点词为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A项,名词活用作动词,任职;B项,名词作状语,向上;C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D项,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远离。‎ - 32 - / 32‎ ‎18.‎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重点文言虚词“以”的掌握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题中,①因为;②用;③凭借;④凭借;⑤因为;⑥连词,来。答案为C项。‎ ‎19. ‎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每一种句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A、C、D三项是状语后置句;B项是被动句。‎ ‎20. ‎ ‎【参考答案】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催促严厉的呵责,孝子真诚恳切的哀告。‎ ‎【解析】本题考查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能力。仿写的基本要求是神似和形似。这段话的仿写要,以例句为模板,句式要一致,重点在于“听”。‎ ‎21. ‎ ‎【参考答案】无数的雪花,像是朵朵柳絮在空中飞舞着,飞舞着……她们是那么的轻盈,那么的美丽。她们是在寻找途中的伴侣,还是在寻找地面的归宿?伴随着她们最后的一声叹息,她们落在了地上,热情地为大地穿上白色的礼服。‎ - 32 - / 32‎ ‎【解析】此题考查扩展语句和使用修辞的能力。要审清题目要求,结合自己的语言积累,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将原句内容进行丰富即可。题干要求“使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并保持原意。不少于65字”。扩展时可以采取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雪花是如何飘落在地上的。比如无数的雪花,像是朵朵柳絮在空中飞舞着,飞舞着……她们是那么的轻盈,那么的美丽。她们是在寻找途中的伴侣,还是在寻找地面的归宿?伴随着她们最后的一声叹息,她们落在了地上,热情地为大地穿上白色的礼服。‎ ‎22. ‎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要求从“愚公移山、刻舟求剑、守株待兔、郑人买履、庖丁解牛、杞人忧天中选取两三个寓言,确定立意,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首先要明确寓言的寓意,刻舟求剑、守株待兔、郑人买履三则都说办事不知道变通,愚公移山的内容是做事坚定不移;庖丁解牛,是做事要熟练并掌握关键;杞人忧天讲的过分的担忧。因此可以用刻舟求剑、守株待兔、郑人买履组合立意为“要懂得变通”;可以用愚公移山、庖丁解牛、刻舟求剑立意为“坚定不移、熟练技巧,不要教条”;可以用愚公移山、守株待兔、杞人忧天组合,立意为“勇往直前,不要畏手畏脚”等。行文时注意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论述,论述时可结合自身实际,也可结合实现“中国梦”等分析,让文章有针对性,注意文中要合理的引用寓言。‎ ‎【参考例文】‎ 踏出自己的芬芳 - 32 - / 32‎ 不甘于蜿蜒山涧的河流另辟蹊径,造筑“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一泄千里;不甘于埋没海滩的沙粒隐匿于黑暗,现出璀璨耀人的的稀世珍珠;不甘于“蹑足行伍之间”的跑酷一族,成就超越极限的美妙绝伦。爱因斯坦说过,踩着别人的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 没错,只有拥有像瀑布一样奔腾的河流的勇气,隐匿于黑暗之中沙子的坚忍,与跑酷一族的新颖出彩,才能走出自己的路,在人生路上留下自己的脚印。 ‎ 像扎克伯格那样的创新精神,是迈上人生之路的第一步。拥有新的思想,冲破传统魔障,才能发现自己的人生之路。正是不甘于踩着别人的脚步走路,使扎克伯格发现自己的人生之路,创立出别出心裁的交友网站,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正是不甘于踩着别人的脚步走路,使李清照在文坛独树一帜,用清新的文字破除古代女子三纲五常的束缚,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拥有新的思想,激发你不甘于平凡的想法,迈向人生之路。‎ 像越王勾践那样的执着坚毅,打下人生之路的坚实脚印。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是一个艰辛又未知的过程,敢作敢为,在人生之路上留下属于自己的脚印。新东方校长俞敏洪高考失利后,终于在第四次高考后踏进北大校园。他坚守着一个为人所质疑的梦想,最终凭借着坚毅与执着走出自己的脚印。爱迪生上千次试验后,仍不放弃,最终让电灯照亮地球。拥有坚毅执着的品质,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挺起胸膛走上前去,用坚毅和执着战胜人生之路的风雨,走出自己的脚印!‎ - 32 - / 32‎ 像居里夫人那样不拘泥于现状,踏出一路芬芳。不拘泥于现状,可以让我们不断更新自我,不被当下所阻挡,一路向前,留下一路芬芳。居里夫人在发现钋元素而获诺贝尔奖之际,没有被鲜花荣誉所约束,而是潜心研究,凭借对镭元素的发现成为第一个两次获此殊荣的女性。她的人生之路一路延伸,正因她的不拘泥于现状而留下一串串领先的脚印。‎ 只有发现自己的人生之路,用新的思想,永葆坚毅执着,不拘泥于现实,才会领先于人,留下自己的脚印,踏出属于自己的芬芳。‎ - 32 - /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