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 MB
  • 2021-06-09 发布

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一抢分点二观点推断题--选项看逻辑文内找依据课件

  • 4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观点推断题的选项形式与表述逻辑 选项 的表述形式 选项 多采用 “ 应该 ”“ 当 ”“ 也会 ”“ 要 …… 要 ……”“ 如果 …… 就 ”“ 只有 …… 才 ”“ 为了 ”“ 可见 ”“ 由此 ”“ 说明 ” 之类的词语,含有在把握作者观点态度之上的分析推断、合理想象能力。 选项 的逻辑问题 ① 对原文中的说法变换叙述角度或表达的方式。 ② 对部分信息片面理解,或对整体材料中居于次要地位的性能、作用等进行夸大,从而得出一个不符合实际的结论。 ③ 对原文中有关材料进行错误的引申与分析,然后推断出一种错误的发展趋势等等。 考点诠释 近几年 ,论述类文本的第 3 小题,考查对文本观点态度的把握,采用的表述方式常常带有逻辑推断的形式。 选项 中常有 “ 如果 …… 就 ”“ 只有 …… 才 ……”“ 因此 ”“ 那么 ” 等表因果、条件、假设等关系的关联词语。因此,注意 选项 的表述,把握 选项 的逻辑问题,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 典题示例 】 —————————————————————————————————— [ 典例 1]   ( 2019 · 肇庆市高三统一检测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 “ 新时代 ” 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包括文学文化在内的各项事业发展的崭新历史坐标。对于文学来说,如何认识新时代之 “ 新 ” 的丰富内涵,如何认识 “ 新时代 ” 与 “ 中国故事 ” 之间的辩证关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重要的理论课题。 ②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深刻认识 “ 时代 ” 之新变与 “ 中国 ” 之恒常之间的辩证关系。文学既存在于 “ 时代 ” 的变量中,也必存在于 “ 民族文化 ” 的常量中。对我们来说,这个常量就是 “ 中国 ” 。不能把握住时代的变量,文学就会在日新月异的新经验面前惊慌失措、孤芳自赏而故步自封,被时代所淘汰;不能把握住民族文化的常量,文学就会在瞬息万变的新事物面前方寸大乱、随波逐流而丧失初心,丢失了来路和根据地。我们所处的 “ 新时代 ” ,新生活、新技术和新矛盾正在打破原有的文学想象。越来越多的人,乐于寻找新的文学观念装置,来显影新时代的文学之魂。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意识到在趋时以应新变之余,也要守望来路以寻民族文化之根。对于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来说, “ 中国 ” 不仅是当下的,也是历史的;不仅是变动不居的,也是具有坚韧根性的。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时代巨浪召唤定海神针。让我们在时代之巨变中始终成为我们的正是 “ 中国 ” 这一份精神共同体的认同。讲好 “ 新时代 ” 中国故事,不仅在变,也在常;不仅在新创,也在守望。只有不断将新时代中国故事编织进并充实于 “ 中国 ” 浩浩荡荡的精神河流中,才能更有效地 “ 以中国为方法 ” ,在中国的特殊性和历史性中诠释 “ 新时代 ” 的独特风采。 ③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历史地呈现中国的丰富和纵深。历史地呈现 “ 新时代 ” ,意味着要在文化和时间的连续性表现流变;历史地表现中国,则意味着既要站在 “ 新时代 ” 观照历史,又要引几千年中国文化河流以灌溉 “ 新时代 ” 的精神园地,使 “ 历史 ” 成为照亮新时代的重要精神资源。我们不提供一个西方视野中的景观中国,我们必须提供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综合的中国。我们不但要阐释中国传统的浩荡江河,也要阐释这种传统江河的丰富构成。讲述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精神,不应把传统作为一种僵硬的知识,而应讲透传统背后的幽微,触摸知识背后的人心。在这方面,李敬泽的 《 小春秋 》《 咏而归 》 等写作就提供了书写中国传统独特而有效的路径。而张定浩、黄德海等批评家,近年也深入到中国历史的腹地,去重新阐释中国复杂的文化精神。这种从中国表情到历史化的中国精神的对照和辩证,无疑也是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有益探索。 ④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还涉及如何坚持现实主义立场的问题。无论是时代之新变还是中国之辽阔,都决定了其催生的经验必有驳杂含混及尚未获得充分理性观照的特点。因此,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并不是在一般意义上讲述发生在当下时代、当下中国的故事,而是要在形形色色的中国表情和来来往往的中国经验中由偶然抵达必然,有机地融合偶然与必然,从而提炼、捕捉和定格真正具有内在性的 “ 新时代中国精神 ” 。这既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现实主义的要求。 ( 陈培浩 《 “ 新时代 ” 与 “ 中国故事 ” 的理论辩证 》 ,有删改 ) ( 一 ) 论证思路 1 .引论 ( 提出问题 ) 文章第①自然段是引论部分,提出了本文论述的中心: 。 2 . 本论 ( 分析问题 ) 本论部分共分三层: 第一层 ( 第②自然段 ) : 。 第二层 ( 第③自然段 ) : 。 第三层 ( 第④自然段 ) : 。 文学应如何认识新时代之 “ 新 ” 的丰富内涵,如何认识 “ 新时代 ” 与 “ 中国故事 ” 之间的辩证关系 要深刻认识 “ 时代 ” 之新变与 “ 中国 ” 之恒常之间的辩证关系 要历史地呈现中国的丰富和纵深 要坚持现实主义立场 3 . 结论 ( 解决问题 ) 本文是 “ 总 — 分 ” 关系的论述 , 没有结论部分 。 ( 二 ) 论证结构 二、以题读文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 错误的要注明原因 ) ① 文章从三个角度阐述了正确认识 “ 新时代 ” 与 “ 中国故事 ” 之间辩证关系的必要性。 ( ) ② 文章既有充分的理论分析,也有典型的事实论据,有理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 ) ③ 文章第②自然段辩证地分析 “ 变 ” 与 “ 常 ”“ 新创 ” 与 “ 守望 ” 的关系,逻辑严密。 ( ) ④ 文章采用了 “ 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 ” 的结构模式,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 ) √ √ √ ×  文章采用的是总分结构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时代巨浪召唤定海神针, “ 变 ” 和 “ 新创 ” 就是这样的定海神针。 B .身处新时代,人们容易认识到文学 “ 新创 ” 的重要性,但对于民族文化的 “ 守望 ” 可能会有所忽略。 C .如果能深刻认识 “ 时代 ” 之新变与 “ 中国 ” 之恒常之间的辩证关系,就能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D .只有像李敬泽的 《 小春秋 》《 咏而归 》 等作品那样书写中国传统,才能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 答题流程 ]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 1 步:把握文本观点 文章针对  者没有提出明确的观点,只是提出了   。 第 2 步:落实题文对应 根据各选项表述的内容,在文中找出其对应处。 文学创作如何认识 “ 新时代 ” 的内涵和如何处理 好 “ 新时代 ” 与 “ 中国故事 ” 之间的辩证关系 而论的。作 要注意的三个方面的问 题 第 3 步:关注逻辑表述 选项 表述形式 与文本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 A “ 就是 ” 判断句 “‘ 变 ’ 和 ‘ 新创 ’ 就是这样的定海神针 ” 的说法有误, “       ” 才是 “ 定海神针 ” 。       。 B “ 可能会 ” 表示或然性 依据是 “ 越来越多的人们,乐于寻找新的文学观念装置,来显影新时代的文学之魂。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意识到在趋时以应新变之余,也要守望来路以寻民族文化之根 ” 。 中国精神 偷换概念 选项 表述形式 与文本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 C “ 如果 …… 就 ” 假设关系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深刻认识 “ 时代 ” 之新变与 “ 中国 ” 之恒常之间的辩证关系。         。 D “ 只有 …… 才 ” 条件关系 在这方面,李敬泽的 《 小春秋 》《 咏而归 》 等写作就提供了书写中国传统独特而有效的路径。      。 条件与结果倒置 表述绝对 [ 类题拓展 ] 1 . 根据原文内容 , 下列说法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正确认识 “ 新时代 ” 与 “ 中国故事 ” 之间的辩证关系,是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重要前提。 B .在时代巨变中,正是有了 “ 中国 ” 这一精神共同体的认同,我们才不会迷失自我。 C .历史地表现中国,既要站在 “ 新时代 ” 观照历史,也要以中国文化涵养 “ 新时代 ” 的精神。 D .只有把握住时代的变量,与时俱进,文学才不会在瞬息万变的新事物面前随波逐流而丧失初心。 解析: D 项张冠李戴, “ 文学才不会在瞬息万变的新事物面前随波逐流而丧失初心 ” 是就 “ 把握住民族文化的常量 ” 而言的。 答案: D 把握作者观点态度三法 根据位置找观点 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在中间部分提出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在层层论述之后归纳出中心论点;还有的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分析论题找观点 读论述类文本,先要明确作者议论的问题是什么,然后依照段落的安排,理清层次,找出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的见解、主张,这样就抓住了中心论点。围绕中心论点,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展开的,每一个方面的中心句,往往就是分论点。 分析论据找观点 由于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通过分析论据证明了什么,也可以把握文章的论点。这种方法在阅读节选的文本时至关重要。 考点诠释 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是阅读论述类文本的首要任务,也是试题的重要考查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既包括文章的中心论点,也包括各部分的分论点。论述类文本与小说、散文相比,其结构形式相对固定,文章展开的方式相对定型。其观点态度所在的位置、论证观点态度的方法也有章可循。一般可从位置、论题、论据等方面分析把握。 【 典题示例 】 ————————————————————————————————— [ 典例 2]   ( 2019 · 湖北名校联盟联考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 日本、印度茶业虽然在制度的构建主体、组织形式等方面呈现出不同,但有着根本的共同之处,即实现全体茶业参与者的利益均衡而非仅仅一部分茶业参与者的既得利益,构建有利于整个茶业发展的有效秩序,即他们在整个社会能够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生产、销售、组织制度体系,这是其成功的关键。 ② 反观中国情形,正如 1891 年湖北盐茶牙厘局针对华茶为何衰落进行的调查所指出的那样:华茶在生产、收集以及加工过程中,都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而资金短缺的部分原因是体制的松散结构。这种结构不仅导致了产品质量的下降,而且还由于茶叶运抵汉口出售之前要换好几手,层层加码使其价格抬升,其标价就比其竞争对手高得多。总之,数百年来在国内贸易中运行得很好的由收集代理人与中间人组成的精致的网络,一旦面对新的体制外竞争形势,却被证明是笨拙的、无能为力的了。 ③ 为什么中国不能构建印度、日本等国有效的茶业制度呢?在近代中国,特别是在晚清和北洋政府时期,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相当弱,也不可能为市场的运作提供具体的规则,同时由于单个企业力量是有限的,那么市场交易规则的构建主体由谁来承担?杜恂诚教授认为: “ 商会和同业公会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市场操作层面的创建和完善制度秩序的责任。 ” 如果我们将问题的视角放大到中外贸易领域,市场制度的构建不仅需要商会和同业公会肩负其责,而且我们也不能忽略洋商的作用。问题在于,他们构建的制度对利益各方有着怎样的 “ 好处 ” ,以及对经济有着怎样的效果,更值得我们关注。 ④ 在中国近代,对外贸易方面和其他行业,国家被排除在制定规范各方之制度的权威之外。中国茶叶对外贸易情况就是如此。 19 世纪 70 年代后,中国茶业垄断货源、主导国际市场茶叶价格的优势不复存在,加之贸易不能直营,故在争夺茶叶贸易主导权方面,洋行、买办与茶栈三者之间进行了相互博弈,在此过程中,中国原有的贸易网络与洋行进行了自然的结合。在制度构建方面,洋行、买办与茶栈居于市场支配的地位,一方面他们是市场运行规则的制定者,另一方面他们更是市场的参与者。在这种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双重身份条件下,他们之间通过 “ 合作 ” 构建了稳固的利益共存关系,在 “ 妥协 ” 中寻求 “ 共识 ” ,在 “ 合作 ” 中共获 “ 好处 ” 。这样,他们构建了另外几大产茶国都没有的组织、制度框架,这些是实现他们各自利益的一种根本保障。 ( 摘编自 《 利益共同体与中国近代茶叶对外贸易 衰落 —— 基于上海茶叶市场的考察 》) 一、文本梳理 1 . 引论 ( 提出问题 ) 文章第 ①② 自然段属于引论 。 第①自然段,作者认为: 。 第②自然段,作者认为: 。 日、印茶叶有一套有利于整个茶业 发展的有效秩序,这是其成功的关键 中国茶叶营销衰落的原因是资金短 缺、体制松散 2 .本论 ( 分析问题 ) 第 ③ 自然段和第 ④ 自然段是本论部分 , 分析其原因 。 第③自然段,原因之一 :   。 第④自然段,原因之二:   。 3 . 结论 ( 解决问题 ) 文章在分析完造成中国茶叶衰落的原因后结束,没有直接指明解决问题的方法。 国家被排除在制定规范各方之制度 的权威之外 洋行、买办与茶栈构建了稳固的利 益共存关系,仅仅一部分茶业参与者获得了利益 二、以题读文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 ( 错误的要注明原因 ) ① 文章对日、印茶业的成功与中国茶业的衰落进行比较,并对衰落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 ) ② 文章主要从政府管理的角度论述中国不能如日、印等国构建有效的茶业制度的原因。 ( ) ③ 对中国茶业的衰落,文章先从体制、政府因素分析,后从外部势力的介入加以论述。 ( ) √ ×  应为 “ 从中国茶业体制的 角度 ” 。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 .如果实现了各个环节利益均衡,中国也能像日、印那样在茶叶贸易中获得成功。 B .如果国家当时能够为茶叶市场的运作提供具体的规则,中国茶业就不会走向衰落。 C .华茶在生产、收集以及加工过程中,都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而资金短缺导致了体制结构的松散。 D .洋行、买办与茶栈兼具裁判员与运动员的身份,考虑的必然是三方利益的最大化。 [ 答题流程 ]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 第 1 步:把握文本观点 从文章的题目 “       ” 看,这篇文章论述了中国茶叶衰落的原因。具体到文本内容,作者比较了日本和印度茶叶营销的体系,指出中国茶叶营销衰落的原因是: ① 政府           ; ② 洋行、买办与茶栈 。 第 2 步:落实题文对应 根据各选项表述的内容,在文中找出其对应处。 利益共同体与中国近代茶叶对外贸易衰落 没有参与到规范的制定 谋取了其中的利益,没有实现全体茶业参 与者的利益均衡 第 3 步:关注逻辑表述 选项 表述形式 与文本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 A “ 如果 …… 也能 ” ,假设推断 文中说日本、印度 “ 有着根本的共同之处,即实现全体茶业参与者的利益均衡 ” ,可见, “        ” 只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其他条件保障,中国不一定 “ ” 。 实现了各个环节利益均衡 茶叶贸易中获得成功 能像日、印那样在 选项 表述形式 与文本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 B “ 如果 …… 就 ” ,假设推断 “ 就不会走向衰落 ” 的说法太绝对,茶业的衰落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只是原因之一。 C “ 导致了 ” ,因果推断 因果关系倒置,原文为 “    ” 。 国家没有为茶叶市场的运作提 供具体的规则 而资金短 缺的部分原因是体制的松散结构 选项 表述形式 与文本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 D —— “ 洋行、买办与茶栈居于市场支配的地位,一方面他们是市场运作规则的制定者,另一方面他们更是市场的参与者。 …… 他们构建了另外几大产茶国都没有的组织、制度框架,这些是实现他们各自利益的一种根本保障。 ” [ 类题拓展 ] 2 .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层层加码导致标价比其竞争对手高,这也是近代华茶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B .政府没有能力管理好市场,华茶的利益受到商会、同业公会和洋商的影响。 C .由于国家没有介入茶叶贸易,中国原有的茶叶贸易网络只能选择与洋行结合。 D .洋行、买办与茶栈在茶叶市场中构建了利益共存关系,从而获得了各自利益。 解析: C 项 “ 国家没有介入茶叶贸易 ” 曲解文意,原文第④自然段只是说 “ 国家被排除在制定规范各方之制度的权威之外 ” ,并不是被排除 “ 介入茶叶贸易 ” ;另外, “ 中国原有的茶叶贸易网络只能选择与洋行结合 ” 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为 “ 在争夺茶叶贸易主导权方面 …… 中国原有的贸易网络与洋行进行了自然的结合 ” 。 答案 :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 所谓家集,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汇辑了家族历代成员著述的特殊学集。科名累世的家族,会将其先辈的制艺、朱卷等搜辑成集以彰显荣耀,还可 “ 用诏后人 ” ,起到示范、教育的功用。有的家族整理家集不限于采选诗文,而是将一族的文学及学术成果辑为丛书,内容丰赡,体现家族积淀;有的则在家集中专收某一特定文体,这种集中性地创作与搜集,突出了家族的诗文创作理念。这些不同的家集形态,令家族文学传承的可能性变得多样。 ② 家集的文献材料虽是采于家族历代成员,但要纂成一集,自然要有一人或几人来谋定体例。因此,家集虽然是一个家族的文学创作结晶,但同时也会受到个人意志的影响。正是在家族整体与整理者个人的双重影响下,清代家集才表现出如此的多样性。 ③ 清代家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这对于家族文学与地域文学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清代家集在地域分布上不平衡。据统计,江浙两省仅占省数的 10% ,但家集数量已超全国的半数。在同一区域内, “ 声气相求 ” ,家族之间或仿效、或竞争,很容易就形成了某种风气,这或许还能反映出家集的编纂与清代文学在地域上的发展不平衡有密切关联。家集并非为 “ 仅一个家族可见的朋友圈 ” ,家族与地方风气、地域流派有频繁的互动。同一地域流派 ( 如桐城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等 ) 的家族之间相互仿效,唱和、题跋,形成超越姻亲谱系的地缘与血缘、学缘交融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而影响到家族文学和地域文学的创作与传承。故而在文学研究价值外,家集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它不仅可以反映出一段时间内的 “ 战争与和平 ” ,还可以揭示该背景之下家族成员如何推进文学的传承。 ④ 家集中所描绘的家族生活图景,诸如 “ 青灯伴子 ”“ 闺中唱和 ”“ 儿侄夜读 ”“ 兄弟酬唱 ”“ 卷轴自娱 ” 等,常常会令人感到非常温馨、和谐,并对家族文学的一脉相承而感动。就目前可得见的家集刻本而言,以道光至光绪年间数量为丰,尤以光绪朝为最,这并非说明战乱促进了家集的繁荣,而是从侧面反映出战乱后人们对家族文学传衍的断裂产生了深深的忧患意识,因此大家纷纷搜文理稿,整理家集,以盼能保存旧籍、继往开来,将书香风雅传承下去。 ( 摘编自杨珂 《 清代家集与家族文学传承 》 ,有删改 ) 一、整体读文: 梳理结构思路 ,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你的理解分析 。 全文共 4 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 第①自然段 ) :什么是家集以及     。 第二部分 ( 第②自然段 ) :家集多样性的影响因素 ——      。 第三部分 ( 第③④自然段 ) :清代家集的特性和作用 第一层 ( 第③自然段 ) :家集的地域性和       作用。 第二层 ( 第④自然段 ) :清代家集          作用。 家集的多样性 家族整体与整理者个人 文学研究及史料 对家族文学的传承 二、模拟训练: 根据文本及你的理解 , 完成下列题目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家集虽然收录一家文献,但并非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多样性有利于家族文学的传承。 B .虽然家集的文献资料来源于家族历代成员,但更为重要的是整理者个人的意志影响。 C .江浙地区家集最多,跟家族之间的仿效、竞争有关,也反映了当时当地文风之盛。 D .家集中一些诸如 “ 青灯伴子 ” 等温馨、和谐的家族生活图景,表达了对和平的追求。 解析: A 项曲解文意,原文第①自然段说: “ 不同的家集形态令家族文学传承的可能性变得多样。 ” 而不是说 “ 多样性有利于家族文学的传承 ” 。 B 项,文章第二段说的是 “ 正是在家族整体与整理者个人的双重影响下 ” ,并没有说哪个更重要,故 选项 中 “ 更为重要的是 ……” 错误。 D 项,原文第④自然段说这些家族生活图景 “ 常常会令人感到非常温馨、和谐,并对家族文学的一脉相承而感动 ” ,实际上反映的是对美好的耕读生活的追求,而不仅仅是和平,故本项错误。 答案: C 2 .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对清代家集的多样性、地域特征、描绘内容及繁荣原因等依次展开了论述。 B .文章举江浙地区家集数量超过全国半数的例子,论证了清代家集的分布特点。 C .在论述家集具有史料价值时,文章列举了桐城派等同一地域流派间交融的事例。 D .清代道光至光绪年间家集数量最多,证明了战乱是影响家集数量的最重要原因。 解析: D 项, “ 清代道光至光绪年间家集数量最多,证明了战乱是影响家集数量的最重要原因 ” 错误,从文中来看,战乱对家集有影响,但并不能证明是 “ 最重要原因 ” ,相反根据前文江浙地区家集最多,可以判断应该还是文化氛围等是最重要原因。 答案: D 3 . ( 观点推断题 ) 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连续有成员为官的家族,其家集的功名目的明显,而其诗文方面就会弱于其他家族。 B .家族文学与地域文学之间互动频繁,会形成家族文学传衍与地域文学发展相互间的影响。 C .文学、教育价值是家集编撰之初的主要用意,但它是时代的反映而具有了史料价值。 D .和平时期,虽然没有文化传衍断裂的忧患意识,但传承书香风雅依然推动家集编撰。 解析: A 项, “ 连续有成员为官的家族, …… 而其诗文方面就会弱于其他家族 ” 错误,从文中来看,第①自然段只是说 “ 科名累世的家族,会将其先辈的制艺、朱卷等搜辑成集以彰显荣耀 ……” ,但并没有说家集中就没有诗文的内容,或者诗文的内容就弱于其他家族,选项属于妄加猜测。 答案: A 答案:① 令家族文学传承的可能性变得多样 ;②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③有利于将书香风雅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