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00 KB
  • 2021-04-13 发布

班主任工作范文之班主任工作经验——批评:要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班主任工作范文之班主任工作经验——批评:要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 ‎  淡追查 止而不咎 ‎  对课堂上发生的违纪事件,许多老师往往不惜停课整顿,或厉声查询,或严辞训斥,甚至罚站、逐出课堂;有的老师则并不急于追究是非曲直,而只是稍稍调节课堂节奏,或提高音量,或稍作停顿,或用友善的目光注视,或以恳切的言语劝止,并不因此而中断正常的课堂教学。‎ ‎  这里,两种不同的处置方法,反映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思想,也必然产生两种不同的教育效果。前者注重即时效应,但势必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情绪;况且,大动干戈只能禁其行而不能感其心,甚至还会激化矛盾。后者对学生偶然的过失并不立即查询追究,闻而不怒,止而不咎,努力淡化查咎意识,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还其自尊,促其自爱,这是一种治标又治本的教育方法。试想,课堂上,一个随便讲话的学生,当你用和煦的目光注视他的时候,他会视而不见继续讲话吗?考场上,一个正企图作弊的学生,面对你诚挚的劝阻,他会因为你不“凶”不“狠”而无动于衷、继续我行我素吗?‎ ‎  事实上,教育者的作为能否对教育对象产生心灵效应,这效应大小如何,并不取决于教育者表面的凶狠与否。国外的一些研究人员曾把教师分为随机应变、专横和惩罚三种类型,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随机应变特征与学生的合作、参与和求成成正相关,而教师的专横和惩罚特征则与学生上述行为成负相关。可见,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过失闻而不怒,止而不咎,正是这里所说的随机应变,它不是无所作为的表现,而是一种积极、高明的教育方式。‎ ‎  暖批评 评而不责 ‎  批评是教育的重要形式,但是,手段人人会用,巧妙各有不同。有人的批评暖人心,有人的批评伤人心;有人的批评让你如坐春风,有人的批评却使你如鲠在喉。如何才能产生最佳批评效应呢?领导心理学指出,批评应当是对错误本身客观的剖析和中肯的评价,而不应是严厉的指责和训斥。指责和训斥常常伤人自尊,毁人自信,甚至造成批评者和被批评者的感情对立,这种批评最多只能让人怕你烦你,很难让人敬你服你。而以剖析和评价为内容的批评则不然,它强调对错误行为本身作客观的剖析和中肯的评价,而不是个人感情的主观发泄,不是简单的责任追究,这样就有利于沟通人的感情,为被批评者接受批评奠定心理基础,又容易使学生从本质上认识自己的错误,进而心悦诚服地改正这些错误,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 ‎  有一次,学校规定学生每人各带十棵树苗,我去班上检查完成任务的情况。一个学生竟然将自己所带的树苗恶狠狠地扔到我的脚旁,以示抗议。事后,我找他谈话,我说:“‎ 有人说你是怪物,我看你也真怪。别人对老师、对学校不满,想在心里放在肚里,你却是放在脸上做在手上;有人对学校带树苗的决定同样有反感,可以编造种种借口不带,但很少当面表示不满。你呢,虽然不满学校的决定,可是十棵树苗一棵也没有少带。任务坚决完成了,却又用让人无法接受的方式表示你的不满。精明的人会说你不够明智,其实他们的明智不过是圆滑的代名词;缺少辩证法的人只会说你顶撞老师,他们无法从你的举动里看到不刁不滑的内容;只有理解你的人才会从你的桀骜不驯里看出刚烈和率真的一面。可是,你能仅仅责怪别人不理解你,而不从待人处事方面主动找找自己的不足吗?难道非要用敌意的举动才能表现我们的刚烈和率真吗?”一席话,似贬实褒,既贬又褒,使他激动不巳,连声说:“老师,您太理解人了。”‎ ‎  实践证明,对缺点、过失、错误的剖析和评价越是客观和中肯,批评就越有力,而客观、中肯的剖析和评价又常常表现为对缺点、过失、错误的某些肯定性认识。一个学生上课时擅自去看世界杯足球赛,无疑,这是违纪行为,可是关心体坛赛事,这未尝不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某生常在课堂上提出刁钻古怪的问题来表现自己,这是一种不良的品行,但是他能用难题难住学生和老师,这说明他肯动脑筋,智力聪颖,而这正是学习所不可缺少的资质。老师在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不妨首先肯定这些积极的方面,然后再论及错误和缺点本身。这样,批评就显得客观而中肯,就有了力度和深度,学生也就容易接受了。‎ ‎  冷处理 论而不逼 ‎  一次语文课上,我叫贾鸿燕同学发言,后排突然冒出一个阴阳怪气的声音:“贾一—宝一——玉”弄得全班哄堂大笑。下课前,我想请这位同学站起来谈谈当时的想法,可是没有人肯站起来。课后我进行个别调查,在询问到第五个同学时,那个学生终于“投案自首”了。他说当时听到其他同学说“贾宝玉”,感到奇怪,就自言自语说了声“贾宝玉”,至于为什么不及时承认,他说原来以为老师找的不是他。显然,他是在搪塞应付,仍然缺乏承认错误的勇气。怎么办?我一不追,二不逼,只是平静地说:“我不相信你的解释,自言自语的疑问会是那样的口气?声音又会是那样响亮?其实,你也不必绞尽脑汁考虑如何过关了,我这里没有任何惩处,只想和你交换一下我的看法。我以为,第一,一个高三学生,用那样的方式来表现自己未免有浅薄、无聊之嫌;第二,知错不认错,敢做不敢当,这有损现代青年的形象。他没有辩解,也没有承认自己的错误,我也不作追问,事情就到此为止。事后,在一次无意的谈话中,他对我说:”刘老师,我们敬你又怕你,你有一双X光的眼睛,能透视人的灵魂。“‎ ‎  这件事使我想到一个问题,即批评教育学生,当他们对自己的错误没有认识或不愿承认的时候,不必穷追猛打,非要搞个水落石出不可,不妨采取一点”冷处理“,论而不逼,理到话止。有些老师在处理问题时,常常追求”最佳效果“‎ ‎,把学生口头的认错和检讨作为教育的唯一目标,殊不知这往往是一种”虚假的繁荣“。有一则顺口溜:”大小错误都无妨,最怕事后嘴逞强;半纸检讨息风波,三言两语免遭殃。“它形象地进出了许多同学对待批评的心态。事实上,高压之下的认错和检讨有多少是心灵的真正感化和顿悟而不是对付高压的权宜之计呢?论而不逼,理到话止的处理方式,乍看起来是”不了了之“;但是,因为这种教育方式注重心灵的透视和剖析,注重人格的评点和开导,所以,它往往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现代教育学要求我们教育学生既要有利于促进具体问题的解决,又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既要着眼于即时效应,又要着眼于长久效应;而有些老师教育学生只重视前者面忽视后者,严格地说,这是教育的失败,是教师的失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