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01 KB
- 2021-10-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家风征文四篇与家风家规传承教育征文五篇
家风征文四篇
【篇一】
家风与家教是一个家庭健康生活的根基。我所理解的家风和家教,是家庭给予孩子们最初始化教育。好的家风,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的保证,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
浅谈生活中的家风与家教,也许并不能用文字去定义它的正解,也不能任意评判它的对错,我认为它们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因此,我的家风与家教体现出最重要的三个字,那就是:“孝,俭,谦”。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人类最朴素最基本的情感,孝敬父母也是创建和睦家庭,进而创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和母亲照顾瘫痪卧床的爷爷7年之久的情形总会不时浮现。那时的我刚上初中,每天清晨父亲都会比我们提前半小时起床熬粥。等到6点钟爷爷醒来,父亲会趁着天上的日头还不太大,先推着爷爷去外面散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回来后母亲把脸盆端过来,毛巾拧干,帮爷爷洗脸刷牙。等到7点钟粥熬得浓稠之后,父亲把粥吹凉,喂爷爷吃下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和母亲重复做着同样的事而毫无厌烦之心,就是为了让爷爷能够平平安安的度过晚年,那时的我就告诉自己,等父母老了也要对他们孝顺,诚然,简简单单的陪伴比世界上任何的誓言更能打动人更让人心中充满温暖和力量。
正所谓:“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是一种公认的好习惯,更是一种美德。说起节俭,父母从小就教育我,只有勤劳、节俭日子才能过得好,安逸享乐将一事无成。
记得那是2012年的一天,父亲要在家里请客人,中午的时候,家里来了许多亲戚,这下该我们忙活的时候到了。我为亲戚们洗水果,父亲为大家沏茶,要说最忙活的就是我的母亲了,不长时间,她就为大家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午餐,他们都吃的津津有味,赞不绝口夸母亲手艺好,下午客人走了,我帮母亲收拾吃剩的饭菜,当我把饭菜倒进了垃圾箱时,母亲看见了严肃地对我说:“干嘛到掉了,别浪费粮食啊,不要因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就感觉有资本了,该珍惜的劳动成果还是必须要珍惜,你不知道我和你爸年轻时候有多不容易,过年也吃不上这么一顿饭”。母亲的一番话让我感触很深,从那以后,我懂得了节约,懂得了珍惜。现在已经结婚的我更加能体会到生活的不易,母亲的话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
父母常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虚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待人处事的态度,也是品行和修养的重要体现。这些话都说明了谦虚对于成长的重要性。因为只有谦虚才能不断地接受新思想新知识从而不断进步,骄傲自满只能停步不前。
说到谦逊,不得不提起我的父亲,他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在他的职业生涯获得了大大小小的奖项不少,培养出的徒弟也遍布各地,领导们对他赞赏有加,但他总是谦虚的说着同样的一句话:“这都是我的本职工作”。虽然现在父亲已经退休了,但是他对工作还是充满热情,家里也经常有一些年轻上进的小同志向他来“取经”,父亲喜欢这些年轻有为谦虚好学的孩子,然而父亲在我眼里就是这么一个谦虚的人,父亲的言传身教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也渗透在我的生活和工作中。
点点滴滴的回忆,让我对父母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和感恩,家是起点,是寄托,是归宿。家人是师长,是朋友,是另一个自己。好的家风与家教可以帮助一个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然而,没有国哪有家,正如那句唱词“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千万个家庭有好的家风,国家就和谐稳定、蓬勃向上、国富民强。
我相信,在党中央正确指引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下,我们会重视家教、涵养家风,着力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尽善尽美,牢固树立社会文明和谐新风。
【篇二】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良好的家风家教是立家之本。诸葛亮《诫子书》《傅雷家书》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著名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良好的家风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终身的财富。
我出生在瓦布渡,那是藏在弥渡牛街哀牢彝乡大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庄。整个村子不过50户人家,都为白姓。虽地处边远,属贫困山区,却人才辈出,被誉为“文墨之地”“秀才之乡”。这里的人们勤劳节俭,善良淳朴,尤其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家风源远流长。
在我的记忆中,父辈们虽多为农民,整日在贫瘠的土地上耕作,却有好多人写得一手好字,出口便能成章。他们以懂知识为荣,以做人质朴谦逊为荣。父辈中有好几个是当老师的,并教过我。还有一些人,靠读书走出了大山,走上了各种工作岗位,实现了自我人生价值。
80年代,我出生的时候。我们的小山村,乡亲们才刚刚解决了温饱。我,姐姐,年迈的爷爷,还有一个未成年的叔叔,一个家一穷二白,生活的重担山一般的压在了父母肩头。他们每天早出晚归,在贫瘠的土地上精耕细作,但一家人也只能以吃玉米面为主,极少吃肉。
尽管如此,父母从不落下对我们的教育。“见到认识的人要叫一声”“走路遇人要先让”“砸锅卖铁,我也要把你们送出大山去”……父亲的声声叮嘱至今在我耳畔回荡。偶有闲暇,父亲常读书看报,对我有很深的影响。有一次,父亲将我带到楼上供奉祖宗牌位的家坛前,指着当中一个领牌,教我读上面的字:“天地君亲师位 ”告诉我,老师是天地,父母之外最亲最重要的人,必须尊敬。那严肃的神情,深沉的目光,一直在我记忆深处。我在村里的小学校旁,玩的时候经常看到大人们把青菜、鸡蛋送给老师去,经常为他找柴,打水。后来我读书了,便专心跟老师学习,从未跟老师顶过嘴。
父亲年轻时教过几年书,命运多舛,最终回了家;妈妈不识几个字。然而都懂得知识的重要。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在田间地头学会了爸爸教的一些简单的汉字。他们潜移默化地教给我们勤奋做事,踏实做人的朴素道理。这些,恰恰是我受用一生的财富。他们的勤劳持家,使家里的生活也慢慢有了起色。
我在父亲潜移默化的教育下,爱上了学习和看书。我在读小学的时候,就常常把书包背到放牛山上,在看顾牛羊的间隙,抓紧时间做作业和看书。左邻右舍,大伯大爷家,没有好的家具,却每家都会有那么几本连环画,故事书。我常常跑到他们家借来读。《360个民间故事》《哪吒》《铁道游击队》……我如饥似渴地翻读着。书籍带给了我太多益处!当然,这是我在多年以后才明白的。
我在完小读书时,校长是村子里的一位大伯,语文老师是我二叔,我成绩还算可以,他们便给了我很多鼓励,增强了我学习的信心。家族中有位大哥,是牛街乡的第一个大学生,在弥渡一中教书,他成了我的偶像。我那时已暗暗立下志向,要靠读好书走出大山去。
最难忘记那个雨季,我考上了师范学校。全家人欢喜得睡不着。然而,欢喜之余,昂贵的学费又使父母发愁。他们们拿出了所有积蓄,仍然差很多,于是不得不四处借债。雨季,正是家乡的野生菌遍地生长的季节,采来可以换取微薄的收入。那个雨季,除了晚上睡觉的时间,父母几乎都在山林中穿梭奔走。多少次,大雨将衣服全部淋湿淋透,鞋子磨破了,衣服被灌木勾刺勾坏了,还不舍得回家休息。
有一天早上,鸡还没叫父母便出去了。但到中午12点都还没回来吃午饭。大雨如注,一直不停。我担心极了,留好的午饭热了又热。一直到1点多他们才回来。当时我见爸妈衣服上淋淋漓漓全是水,嘴唇因为疲惫和寒冷的煎熬而没有一丝血色。母亲的头发都散开了,父亲的脚上不知被什么刺勾到了,鲜血还在流。我吓坏了,忙上前去看他的脚。妈妈忙说:“别担心,我们采到了好多菌子,你的学费已经差不多了。”爸爸也是一脸欣慰地笑。我转过头去,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我到师范学校报到前的一个晚上,我家屋里围满了人。乡亲们你10元、我20的给我送钱来。村里一位教书刚退休了的大爷,特地在我家门前放了一串鞭炮庆祝,并把100元钱塞到我手中,殷切地嘱咐我好好学习。父母不愿收大家的钱,结果大家都生气了,方才收下。等人散尽了我数一数,一共有500多呢!在那个生活拮据的年代,已够我三个月的生活费了。我心中感动,泪水湿润了眼眶。乡亲们这么做,既是帮助和鼓励我,也是他们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在我身上寄托着深深的希望啊。
如今,住进了钢筋混泥土的城市后,我几次想接父亲出来一起生活,父亲不愿拖累我,仍然在老家一个人耕作着那几亩薄地,自力更生。但他时不时给我打电话,总要问起我的工作情况,叮嘱我勤勉工作,不能辜负了社会的期望。
现在,我离小山村是越来越远了。而家风家训却深深种进了我的血脉。如今,教育女儿,我亦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每次回乡,见到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还是那么亲切。看到他们仍旧在耕读传家,又由衷地欣慰。我们的小山村,已经有更多的人靠读书走了出来。从我出生到现在,搬出来的就有10多户了。而更多的孩子,还在认真地读着书。
【篇三】
高耸险峻的众山,变幻万千的云彩,形态各异的生物,每一件东西都有自己独特的样子,那么如空气般无色无形的“家风”又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家风是爷爷闲时泡煮的香茗,清香、宁静。
“爷爷泡的茶,有一种味道叫做家”,耳机里是周杰伦的歌曲,手捧着一杯爷爷泡的茶,翠绿的茶叶在热水中翻腾上下,茶香四溢,爷爷趁此机会教我一些家训箴言,从咿呀学语“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到舞勺之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再到弱冠之时“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他常教诲我:“学会喝茶,就要学会保持空杯的状态,学知识也是一样。”而后的我也慢慢养成了手捧一本书,细品一杯茗的爱好,在其中,我感受到的是精神食粮慰藉心灵的暖意,体会到的是修身学习的积淀。爷爷的一杯热茶,泡的是香茗,蕴藏的是丰富的人生智慧,品味的是在书中行走的旅途,也是中华民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文化传承。
家风是爸爸宽厚有力的肩膀,坚韧、踏实。
父亲的爱是深沉的,犹记得小时候,我有些顽皮懒惰,父亲常用他的成长经历来说服我、纠正我,引导我正确的方向,“养不教,父之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两句从小就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字里行间透露着父亲的为人之本。父亲的爱也是让人敬畏的,他将一家人扛在肩上,为我们遮风挡雨毫无怨言,家庭条件不好,他为了补贴家用,曾开过放映厅、当过电工、做过园丁,凭一己之力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印象中父亲的衣裳总是被汗水浸湿,手掌也因劳作而变得粗糙。但父亲用他的实际行动为我树立了一个正直、踏实的中华男儿的伟岸形象,也不断提醒着我要做一个不折不挠、正直刚强的人。
家风是妈妈烹煮菜肴的背影,勤劳、暖心。
忙碌的一天过去,回家的脚步总是轻盈飞快,因为家是温馨的港湾让人依靠,也因为家像风筝的线索让人牵挂,更因为家里有你热爱的亲人等你归来。每每下班回家,总能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洗菜、淘米、煮饭、炒菜,而我则在一旁切菜、捣蒜,各司其职,配合默契。不一会儿,一道道鲜香可口的家常菜新鲜出锅,一家人围桌而坐,其乐融融。席坐谈笑间,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人生其实就像这些家常菜,虽不是山珍海味,但照样能满足味蕾,要懂得知足常乐。”正如母亲所说,家常菜里虽没有鲍鱼龙虾,但其中饱含母亲对孩子的爱,对人生的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态度却胜过山珍海味百倍有余。
人有百态,物有千姿,家风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品质,爷爷茶杯中的“乐学之道”,父亲肩膀上的“立身之本”,母亲背影里的“豁达之心”,都将使我受用一生。
【篇四】
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广大民众习惯上将这一天当作父亲节。父亲,是绝大多数男性都要经历的角色,现如今越来越多80后、90后的青年干部立业成家,在工作上成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排头兵”,在家庭中成了承上启下、以身垂范的“主心骨”,青年干部要扮演好这个起承转合的角色,成长成为群众和家人都靠得住的“顶梁柱”。
继承父辈精神,让优良传统得以传承。“如果没有父亲的严厉,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还真是不好说。”莫言在《父亲的严厉》里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父爱如山,静默而辽远,终其一生,父亲都在影响着我们。习近平总书记
在写给父亲的一封拜寿信中深情写道:“希望从父亲这里继承和吸取的宝贵与高尚品质很多。”习近平发自内心地崇敬父亲“像一头老黄牛,为中国人民默默地耕耘着”,他誓言:“这也激励着我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中,报销养育我的锦绣中华和父老乡亲”。青年干部要认识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要学会继承父辈勤俭节约、勤政务实的优良品质。
教育后人担当,让伟大精神发扬光大。作家路遥回忆父亲时,曾这样说过,“我的启蒙老师是我的父亲,虽然懦弱,但很会劳动,种地时,把什么都准备得尽善尽美。”最美逆行援鄂医师杨娟,他的父亲从来不主动给她打电话,却在她报名援鄂的时候,专门打电话支持她。临行前父亲只对她说了两句话:一是做好防护、二是勇往直前,不要退缩。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影响着广大成年人,也让每一个孩子接受了一次残酷教育。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给社会树新风,给家庭立榜样,若盼儿女览遍祖国,便为山河尽绵薄之力,要教育孩子,让他们看见抗疫英雄们逆行的身影,看见一个国家的奋斗,看见这个世界的真相和中国的担当,将每一个中国人披荆斩棘、无畏无惧的坚强品质发扬光大,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传承使命、再创辉煌。
重视家风文化,让社会风气向善向上。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等家风家训都已在岁月的积淀中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领导干部的家风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而青年干部正处在事业的上升期和家庭的新建期,更应该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问题,以自身之担当作为,扛起家庭的重担、挑起建设的大梁。
家风家规传承教育征文五篇
【篇一】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没有国家的繁荣昌盛,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教,提倡勤俭、文明、诚实、友善,讲究传统文化,我的父母文化程度并不高,他们对我的教育一直很保守、很传统,从小教会了我许多做人处事的大道理,而在我小时候立下的哪些家规家训,在之后的成长和生活中越回味就越显珍贵。
刚上小学的时候,年纪虽小但好奇心却极强,那位同学买了新鲜玩具、新款文具很容易被围观、被羡慕,这在妈妈眼里却成了小孩子一个非常容易犯错误的起源,每天放学回家,妈妈都会对我的书包进行“例行检查”,记得有一次,我看我同桌的彩虹橡皮讨喜,同桌看我的米奇转笔刀可爱,达成共识,互相交换,这可让回家后的我遇了难,妈妈没收了我满心欣喜换来的橡皮,一通审讯后不但没有得到理解,还严厉的给我立下了家规:不是自己的东西就算再好、再喜欢也不要去羡慕,不能拿,交换也不可以,别人给你也不可以要,今天可能是一块橡皮、明天就可能是更贵重的东西,想要什么可以回家跟家长说。记得当时我哭的很委屈,在我心里并未觉得有何不妥,但是现在想来,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从小养成的,童年时期并不能意识到自己执意的行为会养成什么不良的习惯,也不会想到任其发展下去养成不良习惯,自己的任性、无知很容易酿成大错,更有甚者还会触碰到法律,而妈妈给我立下的家规无时无刻不在警示我,让我养成了勤俭、诚实、自律的习惯,在人生路上避开了很多弯路。
父母还特别注重生活中的礼节,记得有一次,家里来客人,母亲做了一桌子的饭菜,席间,大人们谈笑风生,我夹菜的一个动作却引起了父亲的注意,并呵斥道:“怎么吃饭呢,有没有礼貌?”父亲的朋友赶忙解围说:“哎,别这样,小孩子嘛,那有那么多规矩”当时我疑惑不解,后来妈妈私下告诉我很多吃饭的规矩:吃饭前要先招呼长辈坐下,长辈说吃饭才能吃;夹菜不过盘中线,不许满盘子乱翻,在靠近自己的方向夹菜不能转到别人面前去夹;吃饭的时候闭上嘴,不许发出声音;手拿食物时小拇指不要翘起来,尽量合上手指;筷子不能插在饭碗里,要放平;敬酒的时候酒杯一定要比尊长的底一些……你是女孩子,这些餐桌上的规矩一定要注意,不然显得没礼貌。
一个家庭的家风家训透漏着民风,中国人继承着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优秀品质、爱国情操,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无论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还是“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勤俭忠诚,家国情怀、传统文化早已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
【篇二】
“老爷爷,您先吃第一口。”这是七岁的儿子用稚嫩的声音在请爷爷吃饭,这是我们的家风家训——“百善孝为先”。我从小受父母的影响,虽然他们不会为我们讲多大的道理,但却默默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慢慢影响着我们,比如家里做了好吃的让我和弟弟去把爷爷奶奶请过来、吃饭的时候要等长辈先动筷子等等。
印象最深的一件事那是大概发生在我十几岁的时候,家里有了一点积蓄要盖房子。当时爷爷住在后院的三叔家,在农村盖房讲究院子要方方正正,我们家的房子不太方正,所以需要占用一点爷爷住的院子里,但是爷爷说这是留给老三的房子不能挪。妈妈气的躲在屋里哭了半天,出来以后跟爸爸说,咱们不挪了就这样盖,老人岁数已经那么大了,房子盖的斜一点没关系不影响我们住,可是如果把老人气病了我们是我们不孝。到现在老家的房子就一直斜着,可是妈妈的做法成为村里的好长时间一段佳话,像这样的事在我们家比比皆是,他们又说了“孝敬无底线”。
实事上受妈妈的影响,我结婚后和公婆相处的特别融洽。“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结婚后发现,爱人家的家风和我家的很像,比如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先去爷爷屋坐一会,哪怕什么话都不说,看到老人欣慰的的表情我们觉得这样做是对的。所以现在我们也有了我们孩子,慢慢时间长了儿子也是很自然的每次到家后先去跟老爷爷见个面,也会在有好吃的时候先让老人第一口吃。后来我想了想,其实家风家训并不是用大道理去跟孩子讲,也不用把家风这个词挂在嘴边,作为父母默默去做好自己就好,因为一言一行无不在为子女树立榜样。
很多人学习过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第一篇便是入则孝,记得里面有一句“冬则温 夏则凊”,这是出自二十四孝的一个小故事《扇枕温衾》:汉朝时期,孝子黄香的母亲早逝,他知书达理,在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扇凉席子让父亲睡。冬天则先钻进被窝温热被子让父亲睡。他当魏郡太守时当地遭遇洪灾,他拿出自己的俸禄和家产救济灾民。人们称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是呀!孝道是从古至今的传统美德,说一千道一万家风家训是说不完也道不尽的,而且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个家的家风会是在不断更新着,可唯一不变的家庭的成员是要遵循的,这样才能代代相传,才能使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传承下去才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篇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风、家训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家庭的教育环境,对儿童成长和心理发育的影响至关重要。家风中对孩子的勤奋、节俭、忠孝、谦虚礼让等美德会有一定的要求。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家庭。
我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做事要认真,活到老学到老,我的父母就是对知识有赤诚的崇拜之情。小时候,我家的电视并不常开,取而代之的是他们两个经常捧着书在读。这从小就在我的心中种下了学习的种子,直到现在父母的习惯一直保留了下来,我带着儿子回家的时候还经常看见爸爸带着一副老花镜趴在桌子上在读书。我虽然并不天资聪颖,但我有一颗上进和爱学习的心。
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还教会我要善良,善良是送给我最好的礼物。妈妈经常买一些老人家推着破旧三轮车的菜,有一次我问妈妈为什么不去超市买那些新鲜干净的反而买这些全是土又不好打理的菜呐,妈妈的回答说:“总是要买菜,而且这些菜一看就是老人家自己辛苦种得,勤买点就可以让那些老人家多赚点早点回家。”父母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我们,也教会我善良,现在我也已经成了家,有了孩子,我会把这家风传递下去,这样的善良像水一样,滋润万物,不求回报,这种学习的精神充实每个人的心灵。
【篇四】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是一个家庭的精神风气,也是一个家族的处世原则。在现代家庭来讲,就是个人家教修养的素质体现。
人近中年,有些记忆仍在心头,是它们指引我前行的方向,给了我人生的动力。小时候爸爸在县城上班,忙于工作,大概半月二十天才能回家一次,他的话语不多,每次回来都带给我一个个惊喜,一本图画册或者一支笔一个本子等等,当爸爸送给我时,我都开心的不得了,就像得到了宝贝一样。记得那是个雨天,爸爸回家刚放下自行车,便从布袋子里拿出一张图画,上面赫然写着几个大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正猜测字面的意思,爸爸喊我拿把凳子,找来钉子把这张字画要固定到墙上,来鼓励正要踏入校门的我。我不明白其中的意思,爸爸拿来字典,教我如何查找字词句,并搞清楚这两句话的深刻含义: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如果你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刻苦”是必不可少的。学习上哪怕不聪明,只有勤奋、坚持不懈,才会有所收获,走向成功。后来我把这句诗贴到了我的书桌上,做为座右铭来时刻激励着自己,积极上进认真求学。以至于后来延伸到工作中,成为一种严谨勤奋的工作态度,因此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都与父母的指引和言传身教密不可分。
我日渐长大,也成为了一位母亲,用父亲的好办法言传身教,从儿子牙牙学语之时,在我的熏陶带领下给他读书讲故事,慢慢他成长为阳光自信、开朗乐观的小男孩。在进入小学一年级后,由于不适应学校环境和规定,他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做事情也缺乏耐心和认真。我便用心陪伴孩子,给他讲解字母的书写,数字的计算过程,一天两天......慢慢来不着急,只要我们坚持,没有困难能够阻挡我们学习的脚步,在学习中让孩子感受成长的进步,给他分享我小时候的故事,多鼓励肯定孩子的行为,让他增强了自信心,后来学习成绩越来越好。
偶然的一天我去一个十字绣的商店,发现了这句诗的绣画,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并用一个月时间绣好装裱到了书房里,来警醒自己和家人们,世上无难事唯有努力和坚持,方能成功。这也许会作为家风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相信更多的人会受益于此。
【篇五】
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也叫门风。简单地说,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包括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准则。家风是由家庭成员的态度、行为和氛围营造的,存在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表现在人们处理日常生活各种关系的态度和行为中。它犹如一种磁场被人们深深地感受到,让人发自内心地服从和遵守。今天我们谈家风,没有世易时移的陌生感,因为家风仍是当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血脉,是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
家风是中华文化的积淀,虽然每个人对家风的理解和表达都富有个性,但其中终究还是有一个共性,这个共性就是我们中国人主流的价值观。例如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忠孝仁义、礼仪廉耻等等,这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每个家庭渊源的影响。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中国也有着世界上传承最悠久的家族,比如孔子家族,至今已传承两千五百多年了,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家族。这样的国,这样的家,必是文化深厚德行敦厚,并因此而承传绵久。这样的家,一定是有家风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重视门规家风的国度。但凡成大事者,都有严谨的家风约束。说到家风,必然要提到“家规”、“家训”。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业精于勤荒于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哲理名言,许多都是出自一些著名家训。可以说,家训是中华民族传承文明的缩影,许多家训曾一度引领一个家族甚至一个国家的兴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家族的变迁,人们观念的改变,现代社会家庭的分散和独立,家风家规已变得越加少见稀缺。我们不禁反思:近些年社会公德和价值观的各种扭曲现象是否与家风家规的日益衰败密不可分?
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家里的故事,一段家庭的记忆,都是家风的载体。每个家庭的家风可能不尽相同,但是一种积极、健康、正面的家风,却可以对家庭成员在个人修养、品德操守等方面,产生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二战前,欧洲学者曾探讨,四大古文明为何只有中国文明屹立至今?结论是“可能中国人特别重视家教”。重视人伦情感,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也是中国人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汉字“孝”的形义,不仅是“子”承“老”,而且是“老”传“子”。中华文化的人伦情义正是通过家庭代代相传。家风家教的唤醒和建设,是适时的善举,是道德建设从社会细微处抓起的具体措施、实际行动,是人伦教化的好载体,是延续优良文化传统的好方式。我们要像抢救文化遗产一样,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抢救家风家教,激活优良传统的基因,唤醒传统美德的基因。
习主席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千千万万的家庭家风好,就会促进全社会的风气好。各级领导干部的家风好,就会带动和促进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保持良好的家风。所以,重提家规、重振家风是时代的需求。相信,随着“重视家风、管好家风、扶正家风”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反“四风”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定能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