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01 KB
- 2021-04-1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003年4月,市政协科技教育委员会组织部分教育界委员和教育界专家,由公方泉副主席带队,对全市职业教育重点是中等职业教育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听取了市教育局和铜山县教育局的情况介绍,实地考察了市二职中、机械中专、农机中专、医药中专和铜山县职教中心等学校。从校园布局到教学设施,从教学管理到后勤管理,从班子建设情况到教职工队伍素质,委员和专家们在看与听的过程中,联系实际进行思考与探讨,发表了很好的见解。
调查结束后,委员和专家们进行了深入的座谈分析。认为近几年来,我市在职业教育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同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形势,特别是同“两个率先”目标的内在要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职教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于今后形成人才智力优势,确保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造成潜在的危机,必须引起全市的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针对存在的问题,委员们坦诚直言,献计献策,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职业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职业教育有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市已拥有各级各类职校67所,其中应用型大学1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3所,普通中专6所,成人中专18所,职业高中29所,技校10所,形成了在校生8.7万人的规模。先后有7所学校成为国家级重点职校,15所学校成为省级重点职校,基本构成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初、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总体来看,我市职业教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职业教育招生量逐年回升。从2000年起,中等职业学校采取有效措施,有力拉动了职业学校的招生。近三年招生数分别为2万人、2.4万人、3.3万人。去年的招生数同比增长38%。市经贸学校、财校、医药中专等中专校招生大幅度增长;市职教中心、铜山工业职中、睢宁职教中心、沛县职教中心等职业高中招生超千人,受到省教育厅通报表扬和奖励。
二是骨干学校建设取得较大突破。新沂职教中心、睢宁职教中心成功创建省合格职教中心;贾汪职教中心正在积极组建之中;市职教中心、模特艺术学校新校区的规划、征地、设计、勘探等已基本完成,今年3月已正式动工兴建;睢宁职教中心、徐州机电工程学校等大规模新建校舍,投入设备,扩大学校容量,增强办学实力。大部分职业学校都在抢抓机遇,谋求发展。
三是教学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理顺了职教教研工作机构,加强了职教教研力量;组建了主要学科教研中心组,健全了全市职教教研网络;加强了对教学工作尤其是实训教学工作的检查督导,召开全市职教教学工作会议,交流了经验,明确了今后的目标。
四是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绩显著。全市职业学校加强了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巩固和扩大了原有的就业市场;通过校企合作、南北联合办学等形式,积极开辟新的就业空间;去年举办用工招聘会12次,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大部分学校毕业生供不应求;成立了“徐州市金蓝领就业服务中心”。
五是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一步沟通融合。一些条件较好的乡镇成教中心校挂上了县职教中心分校或职教中心技能培训站的牌子;扎扎实实推进“5112”教育富民工程,全市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44万人,其中教育系统转移培训21万人;开展农村致富骨干和科技带头人培训14万人;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指导机构123个,农业信息服务网吧182个。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联手发展,为提高劳动者队伍素质,实现富民强市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当前制约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问题
委员们认为,虽然我市职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历史、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原因,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职业教育的一些矛盾问题日益凸现,职业教育仍然是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不足,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重视普通教育、学历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情况较为普遍。甚至一些领导干部、教育部门内部也存在着轻视职教的现象。读普高、上重点、考名校,是家长、学生的努力方向和主要目标。升学率、高考率、名牌大学入学率成为衡量普通初中、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由于就学、择业观念滞后,加之宣传引导不够,导致社会上盲目追捧高学历,普高过热,造成普职比例明显失调,个别县(市)严重失调。部分农民思想中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对依靠科学技能劳动致富认识不足,认为在家种地打工照样养家糊口。相对来讲,职业教育在我市仍处于弱势地位,尚没有形成全社会理解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管理体制不顺,资源配置不合理
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封闭办学、重复建设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多头分散管理。职业教育分属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各行业部门领导;二是证书各发各部的。教育部门发学历证书,劳动部门发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不同行业又有各自的执业证,造成学生面对重复多头考试。三是人才培养与就业分离。突出表现在“你办你的学,我招我的工”,教育、劳动、人事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联系。由于中职校分属不同的系统和部门,还存在着分散重复办学、资源配置不当,办学效率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比较典型的如机械中专和农机中专。两校仅一墙之隔,所设专业相似。机械中专在财政没有一分钱投入的情况下,依靠自力更生谋求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供不应求。而农机中专依赖财政拨款不思进取,举步维艰,生存困难。因为两校隶属于不同行业,想整合调整教育资源却难上加难。
(三)经费投入渠道不畅,办学条件相对滞后
长期以来,市县财政对教育的有限投入主要是在义务教育,用于职业教育微乎其微。由于我市普高过热,不少职业学校为了吸引生源,扩大招生,只好降低收费标准,加之农村职中一部分学生交不足学费,使职业教育经费来源大大减少。另外,受生产经营状况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行业和企业应承担的联合办学经费没有到位,学校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不强,也无法对职业教育提供经费支持。经费短缺已经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提高。目前一些职业学校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设备老化,无力更新。经费拮据,办学条件较差,也造成了现有师资人心不稳。另外,由于工科类职业教育投入较多,办学难度较大,造成我市文科类职业教育比重偏大。
(四)高素质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市职业教育的师资大多数是从学校走向学校,缺乏企业生产经历。由于涉及单位性质、编制等问题,学校急需的人才引不进来,一些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工作的人又不能流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录用、选拔完全沿用普通教育的政策,造成专业师资不足,质量不高,“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另外,一些职业学校办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方法陈旧,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个别学校质量意识不强,抓招生不遗余力,抓教学敷衍了事,短期行为严重,也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声誉和社会认可度。职业教育内部管理和人事制度改革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五)技工队伍薄弱,劳动就业制度执行不严
目前,我市无论从各类各级人才拥有数量,还是劳动者受教育的整体水平都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据劳动部门提供的数字,全市拥有技术工人30万人,持有资格证书的18万人,占技术工人的60%,占城镇职工工资的44%。但是高级工仅占我市技术工人的4%,按省政府2005年高级工要占到技术工人的20%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高级技工队伍老化,技工匮乏,后继乏人状况十分突出,迫切需要企业在岗人员通过培训提高水平。另外,我市就业准入证制度在实施执行中还存在差距,先培训后上岗,转岗必须经过培训再上岗的制度尚没有真正落实,企业招收新增劳动力,没有很好地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而视自主用工为自由用工。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发展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三、加快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教育,是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具有专门技能人才的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科教兴市”
战略的教育,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的教育。小康大业,人才为本。要实现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宽裕型小康社会目标,要构建徐州都市圈,培育区域性人才高地,职业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要以贯彻落实三级职教会议精神为契机,深入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统一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特别是从实践“三个代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实现现代化要求的高度,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增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紧迫感。要把职业教育放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考虑,认真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并纳入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市政府应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大力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氛围,教育部门应主动与宣传、新闻单位联系,共同合作,制定宣传计划,开辟相关专栏。注重宣传职校毕业生就业有路、升学有望、致富有方、创业成才的典型事迹,宣传和表彰发展职业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要抓住当前我市高中入学高峰的机遇,对社会、家长和学生要进行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择业观的引导,特别是在每年中考、高考前,深入做好宣传引导工作,使他们全面了解职业教育,升学选择更加准确务实。针对职业教育当前的弱势地位,教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推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健康发展。通过不断增强职教的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扩大社会影响,促使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积极调整布局结构,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
政府应强化统筹力度,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我市职业教育实施积极的布局结构调整。一是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建议由市政府牵头,成立职业教育布局调整领导小组,在深入调查、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布局调整实施方案和分年度实施方案。二是分类指导,逐步实施。由于各类职校规模、质量、投入渠道、办学效益差别很大,必须调动政府部门、行业和学校各方面的积极性,利用行政、市场、经济多种手段,从实际出发,因校制宜,采取合并、重组、共建、联办、划转等形式进行积极的布局调整。先易后难,通过对现有职校办学条件进行评估,对那些规模偏小、资源贫乏、办学艰难的学校应果断进行调整,从根本上实行职教资源的优化组合。三是集中优势,加强重点学校建设。布局调整要坚持标准、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职教资源,走内涵发展的路子。对那些服务我市支柱产业、专业特色明显、办学效益显著的重点职校要加大扶持力度。四是制定政策,明确责任。资产处理和人员分流是统筹职业教育资源中必须解决的难点问题。应明确政府、部门和行业的责任,在资产评估、人员核定的基础上,制定有利于资产处理、人员分流的具体办法,保证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三)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增加对职教经费投入的关键,在于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改革和完善职教经费投入体制。根据我市的实际,应进一步拓宽职业教育筹资渠道。第一,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按照市政府[2002]135号文中的要求,保证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真正到位。第二,要积极运用金融、税收、社会捐助等手段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市人民银行应协调各专业银行,每年安排一定规模的贴息和低息贷款。从2003年起,我省将连续3年每年安排8000万元贴息贷款用于职业教育,建议市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争取这部分贴息贷款。第三,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筹建徐州市教育融资公司。把原来市政府管的教育资产经过严格评估后,由该公司代管,然后由公司面向银行,帮助一些职业学校申请贷款。第四,进一步拓宽行业、企业扶持职业教育的途径。除必要的经费资助、提供实习场所、专业技术人员兼职任教外,对原有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后,提前折旧、报废和闲置的技术设备,可低价或无偿转让给职业学校生产实习。第五,各类职业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通过兴办特色产业,举办各种培训,逐步增强办学实力和造血功能,促进办学条件改善。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师资整体素质
针对我市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强,特别是专业技术教师少、弱、缺的情况,应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对非职业师范技术学院毕业和没有生产经历、经验从事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应有计划地安排到有关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一定期限的实习锻炼,提高其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等级培训和技能鉴定,努力提高“双师型”
教师的比例。二是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改革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研究制定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职称评审条件和标准。从职业教育实际出发,科学确定文化课、专业课、实习课教师比例,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三是政府人事、劳动部门应建立企事业单位工程师、技师等能工巧匠的专业技术人才库。根据各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向学校提供人才信息。四是加快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研究制订职业学校向社会招聘、录用、选拔专门人才政策。打破单位性质、个人身份界限,向社会录用、选拔适合于职业教学的专门人才。徐州医药中专以“人事代理”的方式,对专业教师采取聘任制,符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应总结推广。
(五)加大骨干职业学校扶持力度,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层次和水平
近年来,我市创建出一批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专业特色突出,办学成绩显著的骨干职业学校,他们代表着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水平和方向。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对这些骨干职校给以重点扶持。对其在建校征地、有关收费、银行贷款、用人等方面给以适当倾斜,支持骨干职业学校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市机械中专,是我市也是淮海经济区唯一一所机械制造中专,所办专业符合我市支柱产业的特点,毕业生供不应求,学校发展前景看好。由于隶属行业关系,多年来不仅没有财政投入,而且银行也不愿贷款,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建议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从大职教的全局出发,对学校今后发展进行定位并给以必要的扶持。要进一步推进骨干职业学校和示范专业建设,积极开展示范型中等职校创建工作,不断提升我市职业教育的层次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