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40 KB
- 2021-04-1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五项修炼》读书笔记感想总结 第五项修炼读后感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第五项修炼》读书笔记感想总结 第五项修炼读后感
彼得圣吉这次重新修订畅销经典《第五项修炼》,背后是15年来把原书理念付诸实践的经验和案例。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第五项修炼》读书笔记感想总结,供大家参考选择。
《第五项修炼》读书笔记感想总结
(一) 何谓第五项修炼?
何谓第五项修炼?借助周星驰饰演的电影《武状元苏乞儿》的一个情节来做个引述,电影中讲到武状元苏乞儿学习参悟武学秘笈降龙十八掌的一个细节,即十八掌仅仅只有十七招,而第十八招竟然只是一张空白纸!在最后与敌作战最危急的时刻,一阵不经意的风,让前十七招瞬间连成一个整体,这触动了苏乞儿系统思考的灵感,他终于领悟了这最厉害的第十八掌原来竟是前十七招的结合。
第五项修炼与降龙十八掌的命名取意相同,不仅是因为它有五项修炼的内容,而且第五项修炼的内容是全部思想的精华所在,是前四项进行整体系统性的关键。这五招分别是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
《第五项修炼》不是一本讲如何实务操作的管理操作指南,它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内在的修炼。管理实质上是人的一种行为艺术,人的一生各种活动无时不刻都处于管理的范畴之中,现代社会随着对于人的个体价值的高度重视,各种组织不再被视为毫无生命的利益团体。
《第五项修炼》就是向我们传达这样的一个讯息,组织不是无生命意义的整体,它是由一个个性鲜活的个体人组成,因而,组织有自己的灵魂,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价值,有自己的追求,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作为组织就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这就有了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总而言之,管理如人生,不论是个体人还是集体组织,都应该活出本应有的生命价值。
(二) 《第五项修炼》的理论性
目前,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急需的是,一部能教育管理人员如何操作管理实务的书,翻看这样一本近于管理哲学的书看似远不如企业培训来的更有实效。我们不妨做个对比,一部经典军事著作《孙子兵法》流传了上千年,在短短十三篇关于战争理论的叙述中,其实真正具备普遍指导意义的是前几篇关于战争形而上学的叙述,一部千年前的小书是如何囊括几千年来不计其数的具体战争、战役,以至于当代著名美国西点军校都将其列为必读书目?
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一个经典的理论想要散发持久的价值,就需要从人们的理念上进行指导,让人们从心灵深处能够得到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体会和启发,而不是具体地简单地去阐述一场战役的如何实际操作。所以,如果想从本书中找到如何迅速实现高效管理、如何在竞争淘汰中迅速获胜的绝招,恐怕就会令人失望而归。但是,如果你能够理解并接受这本书的理念,从你身边周围的环境开始,去尝试用此信念支配下的另外一种心态和行动来看待同事上下级之间的交往与过节,我想你一定会逐渐感觉到生活和工作变成了一种愉快的生命体验。
有时候,我更多的感觉第五项修炼是体现了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在这种思想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和组织中的每个个体生命,不应再把商界中的竞争看作一种自然生存法则的无奈。而应该是,在组织内部的和谐发展和对世界的创造与贡献中,使自己的生命变得有意义,从而获得生命的真谛,让经济管理具有了一种终极人文关怀的意义。
二、五项修炼的精神主线
(一) 五项修炼的精神探源
新世纪我们面对着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它充满着危机与挑战,也充满着机遇与成功。那么,社会上不同的组织,尤其是企业,应当如何进行对应的调整与改造,才能在变化的环境中有效的生存和发展呢?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彼得圣吉博士1990年在《第五项修炼》一书,抓住了未来组织应对环境变化生存所需具备的优秀品质学习,彼得圣吉博士所说的学习,不能做一般意义上的简单理解,以为它只是指吸收新知识,获取新信息,以使个人适应新环境。这里说的学习应当包含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学习不仅限于组织中的个人的学习,而更强调集体的学习,即组织化的学习;二是此种学习所涉及的思维方式或心智模式的转变,已不同于学懂或学会某一领域的某一具体知识,而是深入到哲学的方法论层次,它是要改变人们传统的思维习惯,下力气强制和约束自己进入新的心智模式,以破旧立新,摒弃陋习,这是一种修炼,并要实现心灵的感悟;三是这种学习应是终身持续不断的。
彼得圣吉博士学习理论灵感来源于他对于学习是人天然本能的认识,他认为,学习本是人的天性,人的绝大多数行为、知识和能力,并非天生的本能,而是后天学习得来的。在社会还处于生产力相对较低,人们普遍贫困落后的情况下,人们追求的主要是物质性的财富,工作是获得财富的手段,因而工作观是工具性的。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普遍开始变得富足起来,人们就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要充实和发展自己,实现自身价值,就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获取知识和动力。于是,学习被提高到与人的生命意义相联系的高度上来,学习成了生活中关重要的因素,人就需要活出生命的此种真谛!
在彼得圣吉博士之前的管理学者大都是用西方传统的片断思考方式看待企业,将企业管理切割成各功能管理。但是,一面镜子被分割后再拼合起来,还会恢复其原貌吗?彼得圣吉博士突破了原有方法的模式,以系统思考代替机械思考,以整体思考代替片断思考,以动态思考代替静止思考。彼得圣吉博士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观察企业的问题,而是积极探寻本源,试图通过一套完整的修炼办法提升企业的群体智力。
彼得圣吉博士认为,企业要适应市场复杂多变的形势,只有加强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素质。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使企业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企业,也就是学习型组织企业,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好。
(二) 以人为本的精神主线
在本文第一部分题解中提到,五项修练是一套完整的管理技术体系,包括了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五个部分。
自我超越要求人们不断实现他们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不断创造和超越,是一种真正的终身学习,组织对于学习的意愿与能力,正是植根于个体对于习的意愿与能力;心智模式,我们通常不易察觉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对我们行为的影响,例如对于常说笑话的人,我们可能认为他乐观豁达,对于不修边幅的人,我们可能觉得他不在乎别人的想法,其实它影响我们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或图像、印象等;建立共同愿景,有了衷心渴望实现的目标,大家会努力学习,追求卓越,不是因为他们被要求这样做,而是因为衷心想要如此,将个人的愿望整合发掘出共有的未来景象,这将能帮助组织培养成员主动、真诚地奉献和投入,而非被动的遵从;团体学习,在运动、表演艺术、科学界,甚至企业中,有不少惊人的实例显示:集体智慧高于个人智慧,团体拥有整体搭配的能力,团体学习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现代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体而不是个人。
最后是系统思考,我们知道,当乌云密布,天色昏暗时,就快要下雨了;当暴风雨过后,地面的水在渗入地下时,天空就会放晴。这一切虽有时空的差距,但事实上它们都息息相关,且每次运行的模式相同,每个环节也相互影响。这些影响通常是隐匿而不易被察觉的,惟有对整体,而不是对部分深入地加以思考后,你才能系统地了解这一切。企业和人类其他活动,也是一种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所有行动相互牵连,彼此影响着,这种影响往往要经年累月才完全展现出来。身为群体中的一小部分,而想要看清整体变化,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通过刻意的学习修炼才能培养起系统意识。
五项修炼的本领尽管集中在第五项修炼的系统思考上,但五项修炼的背后一直有一条精神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人的作用。五项修炼是管理的艺术,也是人的艺术,是生命的艺术,正因为重新认识和发现了人的价值,才会让我们去自我超越、建设良好愿景、改善心智模式、注重团队合作学习,是人将这些加以系统化思考,只有人才能进行第五项修炼。
但是,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又是如何将这一切纷繁复杂的事物做到系统化的整理与思考的呢?没有人能在头脑里装进所见所闻的一切,所装的只能是对重要事物的印象、看法和理论假设。人们依据所得的印象、所拥护的理论假设和所形成的看法、观念,构成了认识周遭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标准方式,就是这里所说的心智模式。
我觉得,彼得圣吉博士心智模式的提出,相对于第五项修炼的系统思考而言同样具有非常重要意义。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困惑:一些很好的想法、直至经过小规模试验的成功经验,为什么在实施和推展中都困难重重?彼得圣吉博士告诉我们:常是因为和人们深植心中、对于周遭世界如何运作的看法和行为相抵触。看来,要进入真正的学习,正确地认识和改造周遭世界,就必须注意检视、改善自己和有关人员的心智模式。领导者不能只做规划者、业务上的咨询者,还必是一个心智模式的管理者。
人们的心智模式,是由存在决定,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面对相同的事物,之所以会有不同的描述和理解,常是由于人们根据各自不同的心智模式进行选择性观察的结果。
心智模式是可以改变的,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从一定意义上讲,心智模式能不能适应现实是组织和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经常检视,才能察觉心智模式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并改善它。特别是在变革时期,更要注意检视,找出差距,加以改善。如果是领导管理者,不仅要检视、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还要帮助别人检视、改善心智模式,保持和发扬组织的优势,同心协力做好工作。
心智模式修炼的第一要务是检视,第二是找出一套精心的价值观,第三是发展面对而的学习机能,第四是建立必要机制,把组织成员的心智模式纳入管理之中。检视,就是通过反思和探询把隐藏在企业重要问题背后的假设找出来,特别是决策者们的共有心智模式一定要找出来,否则组织的行为将限于熟悉而安适的范围之内。大多数的成年学习者极易掉人自己的陷阱习惯性防卫,因而无法审视自我心智模式,也学不到如何改善自己心智模式的技能,所以检视极为重要也极为困难。
心智模式的学习技巧,可以划分为两种广泛的类别:反思的.技巧和探询的技巧。反思的技巧用来放慢思考过程,使我们更能发觉到自己的心智模式如何形成,以及如何影响我们的行动。探询的技巧则是关十我们如何跟别人进行面对面的互动,特别是处理复杂与冲突的问题。
三、传统文化角度观照西方管理理念
(一) 文化观照《第五项修炼》小感
正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五项修炼十分重视人本价值视,这和几千年来华夏文明的重人的思想核心不谋而合,而且第五项修炼的很多思想来自于东方智慧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一种融合的趋势。今天,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化渊源的古老国度,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东西方文化、新旧文化彼此间碰撞交汇,我们应该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创造性,在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和外来文化的承接中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和道德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宗,兼释、道,三家虽殊途但是在思想核心上当属同归。它们所处理的无非天、人、地之间的关系且以人作为三者的核心要素,前两者的关系尤为受到关注,故古人强调天人合一,便是指包括人类在内的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的思想。
这种思想有种种表达方式,并反映在中国传统文化各个角落。例如,儒家经典《易经》所述,宇宙中的一切万物都是由太极生发而来的,虽然万事万物表面上看起来彼此不同,纷繁复杂。其实他们都是一个来源,都统一于太极,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系辞上》)。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看来,人与天地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人与万物的关系,也不是互斥的关系,而是共生共处的关系。古人运用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去把握研究对象的时候,首先就是从整体出发,通过取象,并在象的转换与流动中进行直观或直觉、内省与体悟。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整体思维并不是像西方科学思维那样,在研究对象时,把研究对象抽象为一种静态对象或模型,而是把整体看成是一个处于无穷变化中和发展着的整体。因此,古代的先贤圣哲不仅能把人与自然看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还能看到天人合一的整体处在水恒的、无穷尽的变化、发展中,并据此审时度势,提出自己的宇宙观和社会改造方案。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整体思维主张在主客体的统一中把握整体系统及其动态平衡,其根本目的是维持整体自我的平衡,稳定完整以及必需的持续、长久。其和合、兼有、阴阳之道等主要形式与圣吉彼得博士的系统思考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契合。
和合是指文化中诸多元素在相互冲突中实现自身优质成分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过程,它突显出整体的稳定性要求,正如彼得圣吉博士说的一个反复调节的系统是一个寻求稳定的系统而大自然倾向于平衡,一旦我们的决策与那些平衡的原则背道而驰,会因此付出极高的代价;兼有则要求从对立的两个方面来思考问题,在彼得圣吉博士看来,也就是不要对一个组织及其运行中的问题作瞎子摸象般的处理,在组织设计的方式中,也要使人们注意重要的互动关系,不要实行硬性的内部分工;
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的交替变化让我们自然地想到了彼得圣吉博士所制订的系统环路,无论是增强环路、调节环路以及其中的时间滞延,都让我们感觉到了整个内部蕴藏着无限的动机和巨大的变迁循环。
结 语
读毕《第五项修炼》,想起曾有学者戏言,如果专业学的不是管理学,那么会非常迷茫,因为不知道管理学研究什么,但是如果您的专业是管理学,会更加迷茫,因为您不知道管理学会走向何方。这恰如人选择生命的方向一样重要,西方的管理学理念的确给我们以极大的启发与思考,但是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符合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真正属于自己的管理圣经。
《第五项修炼》读书笔记感想总结
踏入大学校门让我为之新奇的是外国语学院独特的班级自组织管理。经过一学期的亲身体验,它以岗位制调动了团体中每位成员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整体办事效率,深感其模式新颖、高效。而后得知这样的组织模式借鉴了学习型组织的相关概念,所以在寒假悉心拜读了《第五项修炼》,这本书深入阐述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战略和方法。
首先通览全书,了解到了前四项修炼的大致内容第一项:自我超越;第二项:改变心智模式;第三项:建立共同愿景;第四项:团体学习;而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系统思考。
由于这本书的专业性较强,我挑选出与目前学习生活联系紧密的几个部分,并结合个人读书思考,把读书心得分为四步一一阐述。
起步核心挑战。
学习《第五项修炼》指导置身于组织集体生活肥沃土壤中的我们,如何在实现个人梦想的同时也能让组织更加有效地运作。这是读此书的目的。首先推进学习型组织的战略思考至关重要,而其中最危险的阶段是受到尊重。一个人在社会中应当有尊严,一个组织同样如此。就近纵观中国社会经历的变革,当人们尝试改变社会时,大家通常先是漠不关心,然后嘲笑,跟着是辱骂、迫害。最后将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受到尊重。怎样顺利的完成这一阶段,这要从思考所在团体面临的核心挑战着手,它的深入要靠对聚焦点的理解和时机的把握。比如我们大学班级,聚焦点就是如何增强大家的凝聚力然后在此基础上使学习和工作能力得到质的飞跃。变革往往不是一蹴而就,所以必须耐心,在等待中抓住大家积极性高且意愿统一的时机促成变革的完成,也就是学习型组织建立的初步。然后我认为深层学习环路要素是起步时应当经历的过程。技巧能力,认识和感知,态度和信念,这三个要素形成环路。一个团体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才更有能力创造他们正真想要的东西。这些要素中大家会忽视的是:反思与交流,聆听整体。就我自己而言在这两方面很欠缺,就拿第一学期中组织的圣诞晚会来说,虽然准备充分,大家也认真对待了,但是还是缺乏了预想中的高积极性,整场圣诞晚会略显拘束,参与者似乎并没有乐在其中。晚会结束觉得有些遗憾,但就此为这个活动画上句点。其实那时候最需要的是集体的反思与交流,道出各自观点,如何改进、有何意见,同时也要让每个成员及时了解到集体的总的想法。这样才会一步步地增强成员的向心力。
迈步自我超越
十二年的苦读让我们了解到,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火花,人们只是被动接受培训,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所以自我超越至关重要。自我超越强调创造性张力。要想成为优秀的领导者,必须把自己在学习型组织的角色定位为教练,首要任务就是用自己的行为表现提高自己能力,实现创造性张力。榜样作用是最为有效的!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精熟自我超越的人,能够不断实现他们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就如同艺术家对艺术作品一般,全心投入、不断创造和超越,是一种真正的终身学习。组织整体对于学习的意愿与能力,基于个别成员对于学习的意愿与能力。对于我们学生而言这也是至关重要的,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我,战胜自己,超越自我才是最实在的充电方法。内心的超越是自我超越的深入。这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的触电游戏,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圈,中间的当捉人者,仔细注意电的流动,总会有人一时惊愕没有及时抓住旁边小朋友的手,受惊小孩就极不情愿的成了捉人者。内心超越其实本质是与此相同,我们随时让自己应付流经我们和系统其他部分的谈话、思考、情绪、资源、选择、问题我们变得更能顺应时间的节奏,培养一种更强的内心体验。
跃步团队学习
我们经常听到团队精神这个词,其实通俗点团队学习的概念与此相近。所以这个点似乎不用多说什么了。但是团队学习有个特色也是关键,即深度汇谈。深度汇谈要求在谈话和争论中用心聆听每个人的语言、节奏、甚至是语调,随谈话进行,大家共享的意义越来越多,大家看到自己从来没洞察到的观点。大家通过集体思考建立了一种集体敏感度,其中的思想感情属于团体中每个成员。比如一直强调建设学习型宿舍,一个宿舍变成了一个团体,一个宿舍有极其优越的条件进行深度汇谈,大家集中探讨如何更好学习,形成一个总体的思路想法,这样每个舍员才能向同一个方向努力,建设和谐的学习型宿舍,而不会仅是表面的尊崇。
虽然对这本书透彻理解上存在一些难度,但是其中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对我们这些在团队中成长的大学生来说还是很有意义的,一些独特方法也会成为我们追求至高理想的锦囊妙计。
《第五项修炼》读书笔记感想总结
我一直认为学习是一件挺反人性的事情,但作者开篇就挑战了我的这个认知。作者用婴儿学习的事例论证自己的观点:学习型组织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我们不仅有学习的天性,而且热爱学习。好吧,既然读你的书,就先不和你争辩这个观点,先顺着作者的思路看他是如何来构建思维体系的。
一、什么是第五项修炼
这是我看到书名后,映入脑海的第一个问题,作者开篇就给出了答案。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按书中描述需要有五个技术构件:
1、系统思考:从更高的层面,用时间动态的模式去思考。
2、自我超越:发展自身,而不是除掉什么。
3、心智模式:改善自我表达的方式,并以开放的心态容纳别人的想法。
4、共同愿景:整合个人愿景,转化为能够鼓舞组织的共同愿景。
5、团队学习:突破乌合之众的集体智商下降问题。
书中强调要把这五个构件当成一个整体来考虑和修炼,并特别定义系统思考为第五项修炼。作者在列五项构件的时候,是把系统思考放在第一位介绍的,却称为第五项修炼,总感觉这样逻辑顺序上有点别扭。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书名为第五项修炼,而不是学习型组织构建的五项修炼?
我理解这是作者为了突出强调系统思考的重要性,如果这是本《葵花宝典》,那么系统思维就类比欲练神功必先自宫。读者如果不能先理解并建立起对系统思考的信仰,那么就容易根据个人的喜好只使用五项修炼中的某几项,这肯定会影响学习型组织的实施效果。
有了系统思考这个理论构建的基础,将本书的境界立马提升,如果没有这个立论,最多是本一流的成功学书籍,成为不了一本经典的商业教科书。在应用的过程中,对系统的理解和定义就是一个很有讲究的事情。这个系统是如何构建,不同的认知水平,不同的个人经历都会在系统构建和理解上产生差异。
所以下一步学习的重点,就是看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哪些系统思维的工具,我们要思考如何在工作中应用,并形成自己的套路。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是这五项,而不是四项或者更多?
作者通过大量的企业研究,发现这五个构件是最合适的。你用少了,效果不好,那是你经没有念好,不能怪我。再多,也没有必要,世界上颜色这么多,用红黄蓝三色为基础就可以描述绝大多数颜色了。实在不行,想想系统思考这个大杀招,啥不能统一进来。
二、什么是学习型组织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践,在读书之前,关于学习和学习型组织我首先想到的是一个老师给大家传道,然后大家为完成任务参加培训课。相信很多企业都为培训这个事情头疼不已:
工作本来就很忙,哪有时间参加培训呀。
总想听别人讲,让我讲的时候总觉得耽误我时间。
不是每个人都擅长讲东西,遇到有货倒不出来的主,就是耽误我时间。
而且,参加培训就意味着掌握吗? 如果说 我读了一本关于创业的好书 我已经学会创业了 ,这话就会很好笑 。
第一个问题:学习型组织为什么这么重要?
每次做员工调查问:你需要培训吗? 得到的答复都是需要。
作者也花了比较多的篇幅来讲述有学习障碍的组织的特征:
1、我就是我的职位
这一种障碍来自于大家受限于自己的职位,就是思考问题的时候仅仅从自己的职位出发,在自己职位之外的事情不做考虑。
2、敌人在外部
这种障碍起始是源自于人本能的推卸责任,即责任在外面的世界,而非自己。而实际上因为我们与世界产生了连接,才会出现了问题。这里的责任既有外部的,也有我们自己的。
3、掌控的幻觉
我感觉这种障碍就像一种诅咒一样。大家都知道积极主动,但是有的时候并非思考清楚为什么要积极主动,就去这样做,那就很容易导致问题变得反向,有点像邯郸学步。
4、执着于事件
这个也是我们常常会犯的问题,就是只关注与眼前这个事情发生的原因,而不是去关注整个事件背后一系列的事件。专注于某些片断或短期事件,使我们不能以较长远眼光来看事件背后变化的形态,更无法了解其真正原因。
5、温水煮青蛙的故事
煮蛙寓言指的是当我们用快火煮青蛙时,青蛙很快就跑了。但是当我们渐渐升高水温,青蛙会一动也不动的在水中被煮熟。同样的,在企业里,很多事情不是一下子就发生的,而是前面早已经历了很久的铺垫与渐进。如果看不到这个渐进的过程,可能就无法避免温水煮青蛙。
6、从经验学习的错觉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学习视界(learninghorizon),即我们只能在一定的时空和视力范围之内观察自己的行动效果。当我们行动的结果超越我们的学习视界时,就不可能通过直接经验来学习了。
7、管理团体的神化
大多数管理团队会在压力下分崩离析。争权夺利和害怕承认无知,造成团体中人人避免真正学习,不敢互相追根究底的质疑求真,往往作出表面和谐的妥协意见。
通过这些举例,让人觉得好有道理呀,我们好像都遇到过这些问题,也为这些问题所困扰,作者给我们开出的药方应该可以帮我解决这些问题,太好了!
但是冷静想一下,这些管理上的问题,在很多管理类书籍上都似曾相识,大家开出的药方各异,那个是能治我们企业病的?这时,我又想到了以心灵转变为核心的系统思考修炼,怎么感觉好像宗教,生活中有困惑,信上帝并做礼拜和忏悔能让你解脱到天堂。
第二个问题:学习型组织和企业培训有什么区别?
这个相对还是比较好理解的,真正能在未来获得成功的组织,将是那些发现有效途径去激励人们真心投入,并开发各级人员的学习能力的组织。简单理解企业培训是要我学,学习型组织是我要学。
第三个问题:学习型组织建设对创业公司重要吗?
重要也不重要,因为这是一个相关非因果的问题。一个成功的创业公司会表现出来很多学习型组织的特征,但一个学习型组织并不能保证你创业成功,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在起作用,例如:竞争对手、国家政策、资金链等。当然,深度信徒会说:可以把这些因素都纳入进来,构建一个大系统来学习呀,这样不就还是在教主的框架下帮你成功吗?
不抬杠,不抬杠,我还是很喜欢系统思考这个工具。
三、初步认识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简单来说就是对事情全面思考,不只就事论事。是把想要达到的结果、实现该结果的过程、过程优化以及对未来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研究。
作者举例构建一个由顾客、零售商、批发商和生产商参与的啤酒售卖游戏。假设在啤酒的市场销售过程中,零售商、批发商和生产商各自基于内部信息做决策,不做互相信息沟通的情况下,啤酒需求在短期增长一倍,会导致生产商出现市场信息失灵,库存大量积压的结果。
这个系统思考的故事相信大多数人看书后都可以理解,还可以举出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对我,如果用销售、产品经理和研发也可以构件一个类似的啤酒游戏,然后研发经常抱怨可恶的客户需求怎么老变,其实客户需求一直是相对稳定的,只是分割开以后,大家离客户远了,获得反馈的波动比较大。
另外一个对我比较大的收获是:系统思考不应该是静态的,而应该是动态的。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和接触的岗位多了之后,站在多个角度去看问题已经有了一些这方面的意识。但做决策的时候还是会很纠结,怎样是最好的? 如果用系统思考的方法,管理应该是动态的,给系统一个输入,获得一个输出,根据输出做判断再做决策,循环迭代,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