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34 KB
- 2021-04-1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市开发区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调研报告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市开发区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调研报告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市开发区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调研报告,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市开发区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调结构转方式作为工作主线,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产业作为强县之本,积极推动放大特色与产业转型相结合、做大规模与提升质效相结合,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建湖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坚持以绿色发展为方向,以产业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千方百计抓创新、促转型、增后劲。
瞄准产业中高端方向,推动新特产业扩量提质、转型发展。石油装备产业加快向海工装备、精密机械等方向拓展;节能电光源产业全行业LED产品份额超过80%,正在向电子信息、灯饰灯具等前后道延伸;通用航空、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通用机场10月份飞机进场试飞,金永发公司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光伏产品(HJT)国际领先。以中国云谷、北京网库、创迈达智能工厂为代表的数字创意、电商平台、服务型制造等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加速兴起,具有国际T4级水平、苏北规模最大的先云云计算中心建成投运,总投资25亿元的i5智能制造生态谷项目正在抓紧推进,克胜、荃航、丰信等3家企业入选江苏省服务型制造示范(培育)企业。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用制度创新的红利激发企业创新的动力,创造出百家企业联姻百家高校院所、百名专家支撑百亿特色产业的成功实践。与清华大学等10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9家、省级以上公共技术创新平台3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8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2件。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6%,新特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超过50%。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升三集中、三到位水平,大力推行一窗受理、一表跟踪、一票收费、并联审批服务模式,清理和压缩登记前置改后置审批事项171项,努力营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大力弘扬店小二精神,不断提升两服务水平,加快两招一降政策落地,坚持以市场化的手段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用工等方面难题,努力营造更加优良的小气候。
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农业强基础、调结构、转方式,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坚持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特色精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加快实施接二连三,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富民效益最大化。根据建湖地域特点科学安排农业布局,全县形成了东部沿岗地区蔬菜林果、中部内圩地区优质稻米、西部沿荡地区水产养殖三大板块。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种田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实现土地效益和农民收益同步提高。强化农业发展支撑保障,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三年行动计划、农业科技推广工程。加强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示范基地12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6个、农业三品275个,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成全国最大的工业化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基地,建湖大米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三虹牌有机米荣获中国国际稻博会金奖。
把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方向,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
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做大钢材、灯饰灯具、五金机电等专业市场,大力引进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产业配套项目,为新特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引进实施城市综合体、大型精品商业中心等高端商贸项目,积极培育养老、健康、家政等消费热点,切实满足群众生活需求。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大力培育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互联网平台经济等新兴业态,扎实推进智慧产业园、文化产业集聚区等载体建设,加快项目集聚,形成规模效应。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年交易额突破100亿元,被评为全国电子商务百佳县、中国快递服务50佳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把九龙口景区的保护开发作为生态旅游业发展的龙头项目,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有序推进九龙口旅游度假区建设。在注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加快人文生态景点打造,在县城建成双湖公园、西塘河风光带等生态公园。积极整合开发湿地、淮杂、人文、乡村等特色旅游资源,推动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旅游饭,去年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亿元。
市开发区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调研报告
开发区是一个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2001年2015年,我市开发区从无到有、渐成规模的发展历程,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证明了开发区在XX市经济发展中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集聚的平台,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的重要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我市开发区也遇到了很多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如发展空间受限、建设资金紧张、承载功能不完备、产业基础薄弱等一系列难题。面对这些难题,必须从创新发展思路和工作方法入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千方百计破解难题,才能实现我市开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我市开发区发展现状
我市现有各类开发区六个。其中:省级开发区1个,即辽源经济开发区;省备案的开发区5个,即东丰经济开发区、东辽经济开发区、龙山工业开发区、XX区的辽源清洁能源产业开发区和辽源金州农业生态产业园区。总规划面积为183.36平方公里,审核批准面积130.87平方公里,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建设,我市各级开发区面貌有了较大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经济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开发区坚持以发展为主旋律,千方百计加大投入,不断扩大总量,提高质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综合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15年1-6月,全市开发区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0.45亿元,同比增长9.12%;工业总产值预计实现463.47亿元,同比增长1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实现 143.34亿元,同比增长46.95%;工业增加值预计实现131.57亿元,同比增长12.21%;地方级财政收入预计完成4.9亿元,同比增长 15.12%。
二是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开发区始终坚持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签约入园项目76个,累计完成投资300亿元。其中,新建、续建项目47个。初步形成高精铝加工、新能源、纺织袜业、医药健康、汽车零部件、现代商贸物流、梅花鹿特色产业、冶金铸造产业、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随着吉林强身药业、中粮生化、元隆达冲压件、辽源佳利轻合金、天楹垃圾焚烧、鸿峰汽车、泰鑫工业气体、华润天燃气综合利用等一大批重点项目落户园区并相继开工建设,开发区已成为XX市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和新的增长极,逐步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载体和招商引资的主阵地。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两级开发区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区投资硬环境实现较大改善。截止目前,全市各级开发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资金52亿元,修建道路110公里,安装路灯2359盏,绿化面积5.98平方公里,上下水管网完成150公里,电信电缆完成146公里,基础设施辐射面积已经达到46.8平方公里,基本满足了入区企业的投资需求。2015年上半年,新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46亿元,全力完善园区硬件设施。
四是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深入。我市各级开发区全部实行了管委会的管理模式,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围绕深化内部改革和优化外部环境的总体要求,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开发区的运行机制不断适应开发建设的需要。在机构设置上,进一步加强了招商部门的力量,实行区域和产业招商,大大提高了成功率,有的开发区还成立了担保公司,为投融资搭建了平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次到开发区调查研究,深入走访,我市各级开发区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建设资金紧张。开发区开发建设一般是按照土地开发、融资建设、滚动发展的运行模式进行的。我市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依靠财政解决,由于受财力和融资渠道狭窄的制约,发展格局和框架无法拉开,基本上是围绕着单个项目进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开发区项目承载能力较弱。
(二)发展空间受限。 随着开发区日益发展,开发区规划面积中建设用地指标不足,开发区工业用地现已基本用完,虽然通过移山造地规划整理出部分土地,但仍满足不了项目建设所需,尚未形成晒地招商、地等项目的局面;在开发区规划面积中涉及到基本农田无法置换、土地征收困难等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开发区发展建设,造成我市开发区未来所面临的地荒。
(三)承载功能不完备。 我市各级开发区除起步区达到五通一平,其中辽源经济开发区起步区达到
七通一平的水平外,园区内部均未完全达到五通一平,尤其是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相对缓慢,存在道路、水电气热等公共设施总量不足、配套率低、设备老化,与城市规模和发展速度不相适应。供热、供水、排水等源网建设滞后,基础设施薄弱,支撑发展的作用有限。
(四)产业基础薄弱。由于开发区为了利益各自为战,存在产业趋同现象,出现资源浪费、聚集度小、项目竞争激烈等局面,造成开发区内没有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缺乏带动型立县(区)产业,两区的工业集中区产业集聚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主导产业向集群产业发展缓慢。
由于存在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市开发区的发展建设,导致经济效益上不来,整体发展水平不均衡。
三、几点建议
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把开发区的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市开发区工作未来将重点围绕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为目标,努力提升开发区整体发展水平。为破解上述难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拓宽融资渠道,提供资金保障。
充足的建设资金是保证开发区建设快速推进的前提和保障,建立多渠道、宽领域的融资体系,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是破解资金难题的有效途径。一是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性投资和发展扶持资金,采用多种形式筹措社会闲散资金,积极推进bt、bot、ppp等模式,为开发区未来的发展提供资金保证,缓解资金短缺的矛盾;二是完善现有融资平台,加快担保公司组建,通过股权、债券、租赁、信托、基金、保险等多渠道扩大融资能力,为园区企业融资创造更大收益;三是建议各类市场主体在开发区设立银行、小贷公司、风投公司、创投公司等金融机构,多渠道解决园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紧张的问题,缓解资金压力。如:中关村科技园主要是以政府资金为引导,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苏州工业园区是政府与银行的紧密合作;青岛开发区则是以冠名权的出让来获取利益的。
(二)调整用地思路,提高产出效益。
坚持土地往上往下立体发展,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开发区土地资源的利用空间和潜在价值,大幅度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实现园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按照开发区实际需要合理规划核心区、集约区;二是调整用地指标和用地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用地效率;三是充分利用闲置用地,实行空地招商;四是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实行无地增资或零地招商,把现有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大企业。
(三)科学规划布局,完善基础设施。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立足长远、适度超前的原则,制定完善科学的开发区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加快道路、供水、供电、供热、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规划区内的土地要统一预征、统一规划,尽量避免不可置换农田,合理调整规划;二是进一步改善开发区周边投资环境,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从框架型建设向功能性建设转变,营造宜业、宜居的良好环境,不断提升承载力和吸引力。
(四)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集聚。
按照合理规划分区、优化整合资源、加快产业集聚的原则,以主导产业带动优势骨干企业发展,不断壮大主导产业聚群式和链条式发展。一是整合辽源经济开发区与龙山工业开发区、辽源清洁能源产业开发区,实施一区两园深度融合发展,扩大辽源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空间,通过辽源经济开发区的体制机制创新,带动龙山、西安两园的发展。达到产业集聚、投资集中、资源集约。二是明确各开发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完善自身的优势产业,与周边区域产业形成错位竞争,做到产业发展与功能分区相协调。如:广东珠江三角洲的建制镇中,起初由1人生产到十人、百人乃至整个镇都生产同一种产品,并且从各乡镇分散办企业到开发区集中办企业,再由集中办企业到集中做产业,由产业集聚最终形成产业集群。
市开发区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调研报告
为对接好市工业发展366工程和创新驱动1133工程,更好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打造现代工业板块推动端州工业新发展的部署要求,从今年7月份起,市政协端州联络处联同区政协成立了专题调研组,围绕加快推进我区工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主题,组织政协委员深入到区直有关部门和部分街道、企业,通过调查摸底、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形式进行调研,并于8月份赴江门市蓬江区、佛山市三水区考察,学习先进、借鉴经验、以及到本地广东腾胜真空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和肇庆市洪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调研,共商发展对策。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端州工业发展现状
工业经济逐步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十三五以来,端州工业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大力实施优二强三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规模工业经济稳步增长,技术创新含量明显提高,实体经济发展质量得到提升。
端州区现有工业企业约50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0家(区属110家、市直20家),超亿元工业企业53家(风华高科被列为重点培育超百亿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3个,上市及新三板挂牌企业10家,省高成长性企业9家,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8家。
20XX年以来累计引导企业开展工业技术改造项目63个,建成科技孵化器6家、众创空间7家,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20XX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17.4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9.28亿元,占全区GDP比重的25.1%,规模工业对GDP支撑作用明显;工业税收入库10.6亿元,同比增长20.6%,工业财税增收态势向好。
支柱产业拉动工业经济发展作用明显。
当前,端州区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业和机械装备制造业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格局,成功培育了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省市共建汽车配件基地、省电子元器件专业镇(睦岗)、省LED驱动长寿命电容器创新产业化示范基地(绿宝石电子)等一批优质平台,涌现了诸如绿宝石电子、立得电子、振华真空、骏驰科技、丰驰精密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
20XX年,两大支柱产业规上企业合计62家,占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60.2%;累计完成规模工业产值134.7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1.9%,拉动我区规模工业经济增长。同时对接市工业发展366工程,融入全市新能源汽车与先进装备制造集群发展,强化扶持培育,20XX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分别完成规模工业产值17.3亿元、40.9亿元。
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工业发展载体紧缺。
初步调研结果显示,20XX年有用地(厂房)需求的工业企业52家,其中租赁厂房需求达14万平方米,用地需求约1800亩;但目前我区可供利用的工业用地仅有看守所侧约150亩地块,全区闲置厂房建筑面积仅有9.36万平方米、闲置用地总面积仅13.76亩,当前园区土地整合盘活及通用厂房建设进度远远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工业用地(厂房)紧缺导致我区难以安排新工业项目落地,现有企业无法实施增资扩产,不少重点企业面临着厂房租赁期满急需搬迁、缺乏扩大生产场地的困境,羚光电子、风华邦科、力大、力森等规模工业企业陆续外迁,华锋股份、骏驰科技、绿宝石电子等一批企业到外地投资建厂,对我区存量工业的发展壮大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工业载体缺乏已成为制约端州工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二)产业规划布局尚需完善。
十三五以来我区虽然提出了优二强三、建设都市型经济的发展战略,但在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发展定位、行业及空间布局等方面的总体规划未能健全完善。
例如三榕工业园产业布局仍旧处于企业自主发展、行业插花分布状态,未能实现集聚发展;双龙现代产业园未能开展实质性开发,园区规划不清晰、产业定位不明确、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空有大片土地却无法发挥经济效益;受原退二进三产业政策影响,我区对工业经济缺乏正确有力的引导,原有工业基础被不断消磨,近年来甚至遭遇萎缩危机。
(三)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现有工业产业以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制鞋等传统产业为主,缺乏行业龙头企业,缺乏自有核心技术,企业贴牌、代加工生产多,产品附加值不高,在珠三角产业链中地位偏低。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和培育阶段,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技术基础薄弱,缺乏完整的产业链和集群,同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低,改造传统产业的作用成效还不够明显。印染、固废加工利用等传统低效产业仍然存在,不适应工业转型升级要求。
(四)企业自主创新动能不足。
区属科技型企业规模偏小,技术装备整体水平不高,创新研发资金投入不足,从事生产、科研第一线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较为短缺,品牌建设、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培育、科研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发展不快,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应用不够成熟,导致企业创新竞争力较弱。大多数企业经济实力偏弱,只能维持日常的生产经营,难以做到紧跟产业创新升级的步伐。
(五)招商引资实效性不高。
近两年来,我区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新增合同项目数量及投资额成绩喜人,但多为服务业项目,无法满足我区新增工业项目、强化发展后劲的需要,且落地建设投产项目不多、产生经济效益有限。
(六)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虽然近两年来我区新出台了不少扶持鼓励政策,但与周边地市相比,在财政税收、土地厂房、技术研发、人才服务等方面的政策不够完善、吸引力仍不够强。我区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与适用范围有限,部分政策申报门槛偏高,调动企业积极性效果不大。
三、推动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的新征程中,委员认为端州区可学习参考江门市蓬江区、佛山市三水区工业发展以及本地科创企业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明确工作指导思想:以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肇庆市园区建设年招商引资年项目落地年部署,积极主动攻坚克难,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集群发展、企业向创新迈步的思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园区扩能增效、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努力再造端州新工业,为肇庆建设广东面向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贡献端州力量。
(一)突出政府引导,推动产业有序发展
优化发展环境,为工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条件,是政府能够且必须做的,江门市政府在产业规划引导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该市将教育装备产业作为十三五时期重点发展的五大产业集群之一,联合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高起点打造部市共建平台,通过与村集体合作盘活用地建设厂房、携手高校建设教育装备人才输送平台、引进第三方力量打造南方教育装备创新研究院共性支撑平台以及市场化运营服务平台、出台教育装备产业专项扶持办法等做法,扶持教育装备产业集群发展。
建议市、区政府在工业市场经济中站好位置,积极发挥统筹谋划引导作用,从规划引领、政策保障、财税扶持、设施建设、人才支撑等方面,服务和保障工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进一步明确工业发展路径,对产业转型升级作战略性部署,保持专注发展和耐心发展的定力,一以贯之地统筹产业、创新、招商、人才等要素,坚定市、区政府及广大企业家发展工业的决心和信心。
二是完善产业政策环境,探索制定工业地产、工业企业增资扩产做大做强、人才安家补助及科研工作经费等相关扶持措施,激发广大企业家及产业人才的工作热情。
三是推动暖企行动常态化,抓好实地走访、调查研究、协调服务等环节,落实惠企减负政策措施,完善企业诉求协调解决机制,做到真服务真落实,不断改善投资发展环境。
四是强化区级经济发展工作协调队伍建设,成立一个强有力的工作机构,由区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落实好分管领导及工作人员,搭建起区领导综合统筹、各职能部门团结协作无缝对接的工作框架,对工业企业发展以及项目引进落地过程中的各环节实施一条龙跟踪服务。
五是积极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以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为核心,在行政体制改革、商事制度改革、一门一网式改革等关键环节,加大力度,加快进度,为企业开办、审批各环节提供高效便捷服务,激发市场主体和社会活力。
(二)加快园区建设,打造产业发展载体
蓬江区作为江门市中心城区,同样遭遇环保、用地难题,近年来全力整合各街道土地发展现代工业,形成南方教育装备创新产业城三大板块五大平台发展格局,值得端州借鉴与参考。
端州区应把工业园区建设放在首位,全力破解载体难题,结合当前城市化经济发展与规划调整实际,加快推进土地整合开发、通用厂房建设改造以及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作,打造产业集聚发展增长极。
一是全力整合盘活睦岗片区可利用工业用地,加快置换收储黄岗片区企业权属土地,抓好低效园区整改转化,为现有企业增资扩产及新项目落地提供基本载体,缓解企业被迫外迁的燃眉之急。
二是积极推进通用厂房建设,由政府主导,整合国有土地自建或出资参股、引导村集体提供土地合作开展通用厂房建设;探索工业地产建设模式,鼓励企业利用现有闲置土地自建或购地自建通用厂房,厂房建成后自用、出租或出售给其他工业企业;加快盘活改造闲置厂房,面向现有工业企业开展二次招商,重点安置辖区内急需厂房且成长性较高、发展前景良好的优质中小企业,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产业集聚化发展的目标。
三是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做好工业用地及相关产业用地总体规划工作,完善通用厂房集聚区周边的配套基础设施,实现五通一平(通道路、电力、自来水、通讯、排水,平土)及污水处理等功能配套,重点谋划好双龙片区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探索建设隧道引流等途径解决企业排污问题;完善园区员工宿舍、商场、医疗卫生机构、公交等生活配套设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四是完善园区产业管理职能,健全园区经济开发机制,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园区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跟踪服务与数据统计等工作。
五是探索引进园区建设及运营的专业化企业,通过优选有资质的第三方投资或参股工业园区建设,运用专业化力量推动工程建设、园区管理、项目融资等环节,提升园区建设与管理效率。
(三)完善产业规划,构建工业发展新格局
工业规划与产业定位是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工程,在端州区房地产与服务业不足以支撑起全区经济、而工业经济却被迫萎缩的形势下,抓好产业规划尤为重要。
以江门市南方教育装备创新产业城为例,该城瞄准教育装备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合理规划集研发设计、产业孵化、展示交易、互动体验、教育培训于一体的现代教育装备智造全产业链,目前已初具成效。
建议端州区进一步明确产业的规划定位,依托传统工业产业,发展重点新兴产业,不断优化工业产业结构,积极打造高端电子信息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三大产业集群。
一是科学规划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发挥现有工业园区的产业承载能力,谋划一园多区布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区域整体竞争优势,重点以三榕工业园为主战场,积极扶持培育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打造现代工业板块;综合考虑双龙产业园距离西江三榕水厂饮用水源保护区较近的实际,积极发展新技术、新能源、新产业,打造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智慧产业板块;利用城东片区原有工业园区基础,充分利用三旧改造工改工政策,盘活旧厂房,提升利用率,实施腾笼换鸟,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业态产业,破解城东片区企业发展困局。
二是制定重点产业培育提升计划,扶持发展存量工业,抓住中国制造2025机遇,立足技改创新,走智能化发展之路,推动电子信息制造、机械装备制造行业转型升级,构建优势产业集群;落实工业发展366工程,培育一批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骨干企业,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打造新兴产业集聚高地;继续开展传统低效产业引导退出与整治提升工作,淘汰不符合端州工业发展方向的低效行业,进一步优化工业产业结构。
三是合理规划引导产业项目入园发展,进一步修订完善《端州区工业园区项目准入管理暂行办法》,严格产业项目准入门槛,综合考虑新引进招商引资项目及现有企业增资扩产项目需要,开展入园项目评审,规范园区土地使用管理,主要面向现有急需用地的重点优质企业、城东片区有意向置换土地的企业以及新的招商引资项目落实用地安排,达到优选科技型、 创税型、规模型、生态型项目入园的目的。
(四)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端州区应坚守科技创新阵地,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1133工程,全面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统筹推进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不断增强工业发展新动能、提升产业科技竞争力。
一是加快构建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学习佛山市柯博明珠数码电子有限公司、广东台一精工机械有限公司先进经验,突出人才要素、引进培养专业人才,注重产品研发、强化技术攻关,加大投入、建设各类创新平台,深化知识产权战略、打造自有品牌,引导企业全面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提升企业创新力和生产力。
二是探索建立政、产、学、研、资、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体系,学习蓬江区固高研究院经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成熟、有资质的建设主体,合作打造应用型协同创新研究院,立足成果转化运用,结合企业实际需求统筹做好产品研发、科技攻关、招商引资、企业孵化、技术应用等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提升整体行业的技术优势,推动工业产业实现更好发展、取得更大效益。
三是强化技术改造实现绿色升级,通过全面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加强机器人应用,深化互联网+工业,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加强绿色技术、工艺及产品研发应用,开展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循环化转型。
四是积极改善创新发展环境,加强财政资金保障,认真贯彻落实高企申报奖励、研发经费加计扣除、高企减免税等扶持创新发展政策,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同时搭建融资平台,推动银企合作,激发企业创新热情。
(五)强化产业招商,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坚持工业产业开放发展,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主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产业链延伸和产业溢出,发挥区招商委统筹作用,借鉴江门蓬江区固高研究院市场运作、专业招商模式,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年活动。
一是针对我区优势产业及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行业,实施有序、精准、专业招商,深化供应链协同发展,择优引进一批技术密集、环保低耗、高成长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技术研发项目,打造一批在省市、珠三角乃至全国有竞争优势的品牌、企业、产品,形成具有端州特色的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结合开展项目落地年活动,强化项目促建促产工作,对落实用地安排的企业项目,加强建设进度跟踪,不断提升资金到位率、动工率和投产率,促进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出效益,进一步推动产业规模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
三是健全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从财税、土地、容积率、规费、审批注册、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扶持鼓励措施,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
四是形成专业有序的招商机制,提高招商引资效益。发挥政府引领作用,整合招商引资的政策和产业规划需求,明确招商的目标和方向,摸清家底,实行有序招商;注重专业招商和中介招商,打造一支懂经济、懂政策、懂招商、责任心强的专业招商队伍,并长期派驻广州、深圳、上海等先进地区,实行精准招商,有效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
(六)坚持人才强企,壮大产业人才队伍
佛山市三水区柯博明珠、台一精工两家公司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要素。端州区应进一步解放人才工作思想,积极发挥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强化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之间工作联系,统一开展人才工作步伐。
一是整合区内人才工作服务资源,收集汇总全区各类人才的政策与数据,建立动态管理的数据库,提供创新创业政策咨询、人才政策待遇申报等服务,增强人才就业创业吸引力,同时推动本地企业与院校应届毕业生对接,留住本地培养的优秀人才。
二是贯彻落实西江人才计划智汇端州等现有政策,加强招才引智平台、创新创业团队、创业领军人才等评选工作,积极建设博士后工作站和一批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双创示范基地,建立产业人才良好工作平台。
三是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配套政策,尽快出台端州区人才扶持政策汇编,适当增加人才工作专项经费,为符合相关条件的高层次优秀人才提供安家补助、子女教育、医疗社保、户籍办理、提供工作经费及科研启动资金等优惠政策,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为端州区招揽更多人才,推动端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