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21 KB
  • 2021-04-17 发布

习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网评二篇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习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网评二篇 习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网评二篇 ‎【篇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这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的深厚情怀,而贫困群众始终是他牵挂最深的一群人。为了找到摆脱贫困的路子,他深入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考察调研、推动工作。截至2019年底,我国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确保剩余0.6%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赢的一场硬仗,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需要我们付出100%的努力。‎ 绷紧“思想之弦”,以100%的紧迫感投入战斗。“欲事立,须是心立”,思想决定行动,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思想认识的深度决定工作所能达到的高度,脱贫攻坚工作也是如此。2020年已将近过掉一半,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任务,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的嘱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深化对打赢脱贫攻坚战重大意义的认识,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的紧迫感投入脱贫攻坚战中,坚决啃下这0.6%的“硬骨头”。‎ 把稳“作风之舵”,以100%的责任感投入战斗。作风的好坏,关系到脱贫攻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当前,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扶贫资金使用不规范、扶贫实效不明显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仍偶有发生,归根结底,是扶贫干部责任心不强、落实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决策不到位的问题。脱贫攻坚战场是“炼金炉”,不是“镀金池”,“假把式”“造盆景”“空响炮”们在这个战场上是经不起淬炼的,想靠混脱贫攻坚经历完成“华丽转身”,只会得到华而不实的假象,最终不堪一击。因此,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要切实把脱贫攻坚责任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当好“领跑员”,引领带动各级扶贫干部做好“主攻手”,坚决搬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绊脚石”,以真抓实干的过硬作风和强烈的责任感落细落实各项脱贫举措,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人民检验、经得起历史检验。‎ 拉满“行动之弓”,以100%的使命感投入战斗。“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脱贫攻坚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决不能搞“一脱贫就撒手”,而是“扶上马送一程”,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好脱贫成果。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担负起“为民造福”的使命,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既要坚决查处扶贫领域违纪行为,又要积极应对疫情影响,促进就业、推进生产,同时开展脱贫攻坚成果“回头看”,着力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切实防止“脱帽”群众再“戴帽”,真正让贫困群众吃上“黄金米”“金窝头”,确保小康路上一户不落、一人不少。‎ ‎“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只要我们以100%的努力,做到利民的实事做一件成一件,件件落实;为民的承诺说一项是一项、项项兑现,才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篇二】‎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祖国北疆内蒙古。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后,习近平再次参加他所在的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同时,也把我的记忆拉回到在内蒙古的一次旅游。‎ 对我而言,那一年的初夏我遇到的她来自于有着草原游牧文化和北方农耕文化交融的内蒙古包头市。偶然一次在南方闻见热气腾腾的奶茶香时,她饱含深情的告诉我:“闻到飘香的奶茶就像回到了家,奶茶就是家乡的温暖,是故土的眷恋。”‎ 终于,我在2017年坐上了一路向北的列车,实现了儿时对草原的向往,也许这就是我和她天生注定的缘分。我在这次旅游中,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理念”的真谛,一个又一个关于多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美丽故事在这里上演,我看到了党把对人民最真诚的赤子之心谱写在了每一寸土地。‎ 有一种对人民的爱纯净而全面。初次踏上内蒙古的土地,我对包头市的第一印象就是以开放包容的胸襟热忱地迎接在外游子和八方游客、以文明和谐的风气展现出草原钢城、休闲之都的独特风采。当我走过爱国教育基地的北方兵器城、少数民族文化宝库的五当召、素有“塞外西湖”美誉的南海湿地,我沉醉于这座现代工业、科技创新、生态宜居的城市。今天的包头市,只是一个“决不让一个困难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工作成就的缩影,体现了守住民生底线、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这样一份对人民纯净的爱源于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把全部的爱都聚焦在如何真正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我在昆都仑河畔散步时,我仿佛看到一条悠长的缎带,紧紧环绕在这座城市的胸前,牢牢系在党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交接处,它的下摆轻盈欲翔,一头飘向富民的实践、一头导引城乡的统筹、一头联系绿色的生态、一头延伸发展的方向。‎ 有一种对人民的爱要用心感受。都说内蒙古不仅有着一尘不染的碧空、一望无际的草原,更有热情好客的牧民和悠扬情深的长调。当我来到希拉穆仁草原时,在蓝天白云之下,平滑得如毡如毯的碧草、蜿蜒穿行的幽静小河、零星散落的蒙古包、奔腾嘶鸣的骏马以及远处传来的马头琴声,让我分不清现实与梦境。晚间的篝火舞会,导游告诉我“今天牧民的温饱问题早已解决,全面小康胜利在望,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得放心、吃出健康,我们的党不仅帮大家解决了具体困难,更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和美、越过越幸福”。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年,要以更大的力度守住民生底线,扎实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工作。广袤的草原彰显出了在绿水青山中发展的生动实践,人民对生活宜居、绿色生态的需要也是一种幸福的需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我想起《远方有更美的天国》里的那一句“期盼,在生命里是多么甜美的一刻。”今天,作为基层干部,在我的生命里多了一个明亮的点在遥远处情牵,“愿得苍生俱饱暖”的追求让我的脚步从未停歇。‎ 有一种对人民的爱听着就美好。从歌唱家德德玛《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中深情地表达出家乡辽阔土地的赞美,到乌兰图雅《站在草原望北京》这首歌展现少数民族人民热爱祖国、积极投身中国梦伟大事业的深厚情感,传递出了“小我”信念与“大我”情怀的同频共振,体现出了“小家”幸福与“大家”昌盛的休戚与共。人民有了幸福的生活才有精力去开拓文化的软实力,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作为一种理想信仰与价值体系,和谐文化在民族团结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草原歌曲的风格高度集中在歌颂祖国的美好、幸福的生活、甜蜜的爱情、真挚的友情等内容,今天的内蒙古已经挥起饱蘸曙光的巨笔,写出了人们不懈追求的梦想与幸福,人们用最美的声音唱出了对国家的祝福和敬意。只要用心倾听就会发现在这份爱的歌声里,每一个音节都凝聚着党和人民血浓于水的鱼水深情、每一个音符都能够感受到人民至上的信仰力量。‎ 从1947年的沧海桑田到2020年的换了人间,团结祥和、繁荣稳定的景象随处可见,热情好客、豪爽不羁的性格深入人心,当我即将离开内蒙古的时候,我曾深情地久久回望,这里有我的感受、有我的理想,有我心爱的她。回首内蒙古自治区走过的奋斗历程、坚持的人民理念,让我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更加坚定了信念使命,走稳了人生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