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00 KB
  • 2021-04-19 发布

班主任工作范文之浅谈规范在学校德育管理中的运用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班主任工作范文之浅谈规范在学校德育管理中的运用 ‎ ‎  学生的道德行为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经过一个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制定各种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既是德育的重要方法,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  规范就是行为的规则。学校的行为规范包括一切规章制度,如学生守则、校规、日常行为规范、生活常规等。但是我们发现,虽然一些学校的行为规范越来越多,可学生的行为却越来越不合“规范”。原因可能来自各方面,单从德育管理的角度看,主要在于管理者对行为规范的错误理解和运用不当造成的。为了使学校的行为规范达到预期的目的,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  一、规范只是德育管理的手段,而非目的 ‎  制定行为规范是为了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管理,但是其用心并不在于管理学生的行为,而在于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许多规范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有不少的行为规范的制定只是为了“管住”学生,如某中学要求学生在校一定要佩带姓名牌,对于这一规定的目的,该校一位负责这项工作的老师倒是直言不讳,那就是为了让那些违反校规的学生“无处可逃”‎ ‎。而且,在行为规范的执行中,也以是否符合特定行为规范作为评价学生行为的标准。因此,学校对学生进行某些行为习惯的训练,好像就是为了让学生的行为符合某些规章制度,并没有认真地考虑过他们与学生道德发展的关系。显然,这种对待规范的态度就背离了学校德育和德育管理的初衷。所以,我们时刻要记住,规范的目的是“育人”,而非“管人”。但是要达到“育人”的目的,规范本身还应该是科学的。‎ ‎  二、规范应该符合学生道德发展的客观规律 ‎  马卡连柯说,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其实,要求不合理也没有教育。因此,作为对学生行为要求的体现,各种行为规范必须符合学生德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要求行为规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只有当行为规范是学生认知上能够理解,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可以接受的,学生才可能主动地、积极地去履行,并且在履行过程中养成自我教育的能力。只有养成了自我教育的能力,学生才可能自觉地培养某种行为方式和习惯,各种行为规范才能有他律变成自律。因此,对小学一年级的儿童,我们可以要求他们“尊敬父母”“讲究礼貌”,却不能训练他们“严于律己”“自尊自爱”。因为像“自尊自爱”这种比较抽象的词语是这一阶段的小学生所不能理解的。‎ ‎  三、应该发挥规范的激励作用,消除规范的消极作用 ‎  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指导、控制和评价的同时,也向他们暗示了其行为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他们会认为自己“只要做到什么”或“只要不做什么”‎ 就可以了。这样的想法可能会使他们降低了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或完全放弃这方面的努力。而现在,学校的许多行为规范都是以防范为主,其行文往往运用“不准作什么”一类的语言。用这样的行为规范来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借用杜威的话来说,就是一种“病态”的训练。因为这种训练把“重点放在纠正错误行为而不是放在养成积极有用的习惯”上。在这种病态的训练中,“往往教师对学生的道德生活的关心所采取的形式是警惕他不遵守学校的规则和常规”。‎ ‎  四、规范的作用是有限的 ‎  通过制定和执行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除了能使学校有一个“安定”的教育秩序外,还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许多学校非常重视规范在德育管理中的作用,对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表现了过分的热情,并大有以此代替德育的势头。我们认为,德育的内容除了日常行为规范以外,还有伦理道德、原则和信仰价值的追求,故德育不能等同于行为规范的训练。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不允许把全人类的道德真理变成一些狭隘的日常生活的准则和规则。”德育的目的是要形成一种道德信念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使学生过一种有意义的、健康的道德生活。这一目的实现只靠行为规范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德育管理中,我们不能只强调行为规范的作用而忽视或放松德育的其他工作。‎ ‎  教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必须改变当前学校德育实效低迷的现状。因此,我们要大力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其中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制定科学的规范,并且要科学地运用,让它们在德育管理中发挥最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