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00 KB
- 2021-04-2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数学计划总结之研究性学习高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方案
一、 问题的提出:
1、 课题提出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的产生过程,初步理解直观和严谨的关系,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以,学科教学中如何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贯彻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以此推进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只有克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才能把这一新理念落到实处。因此,研究和开发适合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案例,解决研究性学习进课堂是理论界教育界的一大难题,故提出此课题成为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然要求。
2、 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
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发现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专门系统研究过本课题,因此,我们确定的本研究课题具有独创性。
3、 课题研究的价值 通过对本课题研究,将开发出适合研究性学习的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以及适合研究性学习的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学生研究能力的评价方法,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数学教学的原则和策略,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努力研究改进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研究的意义
(1)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改革课堂教学单一、封闭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焕发数学课堂的生命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探索出高中数学教学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构建“问题—研究—发现—创新”的学习体系和“学生创新精神的”的评价体系。
(2)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本课题的研究实施将会探索出高中数学教学与学生探索研究、创新能力发展有机结合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将会探索出开发研究性学习教学资源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找到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最佳切入点,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广,使所有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学习中去发现数学问题、分析研究解决数学问题,理解科学探索的途径和方法,从而热爱数学,培养科学精神。
三、 理论假设: 如果我们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通过对现行高中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选择适合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进行研究性教学设计,根据设计结合学生特点进行现场教学实践,使数学教学内容呈现学生的探索研究、发现过程,不断向学生渗透创新意识,长此以往,不断深化,就能逐步让学生学会发现、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从学习生活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和完善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①
关于学习的含义: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② 关于学习的方法: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2、 教育部关于研究性学习文件精神:
“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部教基[2000]3号文件)
3、 新课程标准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理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4、 拟解决的问题 解决当前数学教学中带研究性学习内容少,内容封闭,教与学的方式单一,忽视学生学习及能力发展需要的状况,建立一种探索的、开放的、生动的教学模式,唤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五、课题的界定: “针对高中数学内容中符合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按照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要求针对高中数学内容选择符合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设计出教学案例以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六、研究内容:
①研究适合研究性学习的高中数学教学内容。
②适合研究性学习的高中数学内容的研究性教学设计。
③学生数学研究能力的评价。
④研究性学习数学教学的原则和策略。 ⑤研究性学习数学教学模式。
七、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研究性学习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2、行动研究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及学生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培养的教学案例。 3、对比实验法:在研究过程中设置对比实验班,掌握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并对实验过程进行适时调控。
八、具体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纲要》精神,把握《数学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建构主义思想理论、研究性学习方法理论,行动研究方法理论,努力把握这些理论的精髓和实质,用以指导课题研究实践。同时,及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发展动态和信息,不断调整本课题实验的研究工作。
2、认真分析现状。通过各种途径的调查了解现行教材、教学基本方法和手段、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学生研究性学习经验等诸多方面存在各种问题,加以认真详细的分析,从而针对性制订工作策略。
3、关注学生学习方法。从学生课内、课外学习中,有目的地收集和挖掘与研究性学习方法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把这些问题加工整理,形成案例,移进课堂。使学生的研究能和研究性学习方法更科学化。
4、联系教学实际重组教材。把教材中缺少研究性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研究课题,力求将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问题、探究、发现、创新过程之中,贴近学生探究经验,使学生发现创造就在身边,从而使学生用科学态度,创新精神来看待学习。
5、加强研究性学习数学教学。一方面重视数学概念的演变过程教学,在数学概念教学中体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使学生弄清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获得探索发现的体验。
6、教学内容安排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创设课堂的生活情景,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以更便捷的方式沟通书本知识与数学现象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中拓展实践思路,不断享受成功的体验,感爱创造过程中的无限乐趣。
7、建立学生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经验积累档案、学生数学学习探索、研究、创新能力发展评估报告册、学生数学学习(含学习兴趣、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情况)跟踪观察记录册、学生研究性学习作业评价标准等相关过程性资料,以便能在研究工作中有效调控实验对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行为,保证课题实施能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下,具有充足的实践条件和依据。
8、成立以教学副校长、后勤副校长、教科室主任为顾问指导,教研组长为课题组长,有一定科研经验和科研水平的一线高级教师为课题主持人,全体数学组21位一线老师为成员的课题领导组织机构。从教学、后勤服务、技术指导上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保障课题研究能顺利进行。 9、实验过程采取模块方式,收集整理案例。
九、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04.11-12)
(1)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进行相关的实践研究活动。
(3)对学生的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全面调查学生数学探索、研究能力发展水平,分析整理。
(4)撰写课题方案。申报课题、开题论证。
2、实施阶段(2005.1—2006.12)
(1)按教学内容分块分阶段设计案例,开展实验。
(2)做好观察记录、数据收集、整理。
3、汇总阶段(2007.1—2007.8)
(1)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统计分析。
(2)进行全面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3)整理汇编实验成果。
十、预计成果形式:
①、 学生写小论文在刊物发表;
②、 优秀课例以光盘形式发表;
③、 对学生探究能力进行相关测试;
④、 注重研究性学习对其它学科的学习影响; ⑤、 教师写课后感,发表论文。
十一、课题组织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