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50 KB
  • 2021-04-12 发布

教导处范文之小学课改工作实验总结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导处范文之小学课改工作实验总结 ‎ 小学课改工作实验总结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区从启动到实施,已有七年的时间了。在这七年里,我校以国家课程改革精神为纲,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已发现的问题为切入口,脚踏实地地将课改实验逐步推向纵深,取得了一些实效。    实施课改的主要工作:    一、抓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课改工作专业化    所有改革的关键在于人,没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队伍,新一轮课改不可能深入。经过五年多的实践,我们认为,抓课改队伍建设,对象不同,重点也不同。    校长是课改实验的灵魂人物,决定着学校课改工作的方向。因此,几年来,我们学校领导参加了校长高级研修班,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通过听讲座、外出学习等,吸收新思想,新理念。在此基础上,运用课改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制订整改措施,开发学校发展的新亮点,全面推动各校的课改工作。    学校教导处和教科组,担任学校课改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他们的组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学校课改工作的进程。因此,学校教导依据课改进程和学校实际情况组织和实施扎实有效的中心级、校际课改教研活动;每学期还利用假期参加培训班,请进来、走出去,聆听专家的讲座,组织相互交流、切磋探讨。努力成长为课改工作的中坚力量。   ‎ ‎ 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理念的灌输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他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使他们在行为层面能够真正地走进新课程。我校采取了以下一些形式对一线教师进行实践指导。    (1)更新教师的行为角色。    按“放眼世界,聚焦改革”、“注重理念,抓住要点”、“探索反馈,辩证分析”三个方面提出了每位老师将课标上的例题做一遍的要求,以进一步推动我校的学习、执行新课标的进程。与此同时,我们着重抓了一、二、三年级新课程的实验实施工作,平时我们发挥各科教研组的作用,分一、二、三年级三个年级组,坚持每月一次的集体研讨活动,并分别以“备课”、“上课”与“评价”为重点,进行研究和探索。在此基础上,促使教师的行为角色至少作如下几方面的转变: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青年教师入门培训。对上岗三年以内的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帮助新教师与骨干教师“结对子”,促使新教师尽快站稳讲台,从适应期走向入门期。骨干教师积极参加优质培训。接受区内优秀教师的指导,进行相关学科的理论学习、教学实践、互动研讨,他们正翱翔在教学课程改革的蓝天,成为学校课改实验的领头羊。     (2)开展各种竞赛活动。    我校本着“以赛促学”,“以赛促研”的精神,定期组织了各种竞赛活动。开展“教师综合技能大赛”,分别对新课标理念、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等项目进行比赛;开展“‎ 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活动按上课、说课和课后反思三步进行。我们注重的并不是比赛的结果,而是广大教师参赛前的准备过程,它是一个更新观念、领会精神、钻研教材、体验尝试、反复练习、不断积累的过程,这才是我们组织比赛的真正目的,这才是比赛活动的真正价值的体现。这些比赛活动不仅极大地调动了一线教师学习新课标、贯彻新课标的积极性,而且带动了一批年轻教师潜心研究业务的风气,让这一批有抱负、有实力的青年教师成为课改的中坚力量。    二、抓课堂教学建设,促进课改工作实效化    先进的教育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来体现,再好的教学改革设想也要靠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和完善。因此,我们立足课堂,加强指导,整体优化教学过程,促进课改工作实效化。    1、广泛调研,跟踪指导   ‎ ‎ 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就是课堂教学,为了使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真正的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校教导处每学期选择两至三名教师进行为期一周的巡课调研,检查新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落实情况,特别是对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方面的具体做法与措施、师生对新教材实施的反映、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以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体办法等问题进行全面的调研。通过深入该校每一位教师的课堂听课,召开学生、教师、学校领导等多层面的座谈会;查阅教师教学设计和学生作业情况等途径,对实验中出现的好典型、好做法收集积累,广泛宣传,大力推广;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尤其是对新教材新课标进行了跟踪指导,帮助教师把握学科特点和课标要求,按教材编写系统,分段拿出教学指导意见,做到边指导,边实验,边研究,边开发,使实验教师受益匪浅。最后,在此基础上再由教研组对全体教师进行专题讲座。    2、观摩研究,示范指导    每学期,定期参加多层次的市级、区级课改观摩课、研究课的展示活动。以典型引路,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新形式,引导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我们先后组织参加了“走进新课程”、“与新课程同行”等教师教学示范活动和青年教师优质课展示活动。这些活动,进一步推进了素质教育,进一步发挥了我校青年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示范、辐射作用,进一步展示了我校青年教师与新课程同成长的新貌,促进全体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同时,教研组带课进校,上公开课;率先垂范,上研究课。深入到课堂第一线,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课改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指导教师积极开展与实施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改革,倡导了行动研究的气氛。    3、教研活动,互动探究    每学期,除了参加大型的全区性教研活动,我们贯彻“教研活动重心下放”的原则,由各教研组具体负责组织教研活动,学校只提供学科建议,具体的研究课题、执教教师由各教研组召集商定。为了增强教研活动的互动性,我们增加了教研活动的时间,将原来的1小时延长到2小时。其间,除了听课之外,课后还请上课的教师谈谈自己的设计意图,听课教师谈谈自己的听课感想,大家畅所欲言,互动研讨。一改过去的教研员课后“一言堂”‎ 为一线教师的“平等对话”,让教师真正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既有所见所闻,又有所思所感。         4、引导反思,深入研讨    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经验反思的重要性也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只有教师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先进的教学观念和个人化教育哲学。因此,我们抓教师的反思研究,倡导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相结合。首先要求每位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做有心人,每次课后,要对照新课程的理念开展反思活动,看看本次教学是否符合课改精神,新课程的理念在本堂课中体现得如何,总结得失,写好每日教学随笔,积累典型案例,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其次,每学期以新的立意组织和开展两次全校性的“与新课程共成长”的教研活动,尝试短课实效性教研活动,在研究课后,采用互动评课的方式组织教师开展集体评课、研讨,把每一位教师个人的智慧、经验、思考转化为教师的集体智慧,把课堂教学改革推向深入。最后,我们把每一位教师平时收集、整理的典型教学案例编录成集,通过解读这些案例,每个实验教师都从自身和他人的行为中有所得,在记录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为今后的实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 现在,我校绝大多数教师都纷纷投入了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转变:课堂上学生站起来了,教师走下来了;学生乐起来了,教师忙起来了;学生的话多起来了,教师的话少起来……,教师正努力探索着“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趣化、趣味化”课堂教学新模式。一些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好课、优课不断推出。 三、抓课题研究建设,促进课改工作科学化    我们将课题研究与课改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课题带动课改,以课题提升课改,让教科研工作成为课改工作的助推器。    我校教研组课题——《小学探究性活动研究》,课题组人员由学校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学新秀、教导主任和第一学段实验班的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本着“边研究,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的研究思路,采取“独立研究”和“合作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围绕“小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小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操作样式”、“小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等专题开展研究。由各实验组和教师选择切合学校实际,符合自己研究特长的子课题开展研究,积累研究资料。课题组定期召开例会,交流研究进展情况,及时调整研究计划。课题组的研究活动并没有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经常深入课堂,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撰写案例分析,然后开展讨论研究,探寻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在规律。并且利用区教研活动的时间,定期向全校教师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果。    四、抓评价体系建设,促使课改工作深入化    评价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之所在,评价不改,课程改革很难深入,也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因此,我校将“评价研究”‎ 作为课改的研究重点。几年来,我们边实践、边修改,对新课标下的评价方案已修改了多次。新课标中的“评价”涉及到三个方面:“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对课程的评价”,目前,我们最为关注的是“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并且将这两部分作为研究的重点。    1、学生评价注意三个结合。    (1)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即将测验的客观成绩与教师的主观评价结合起来。对第一学段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分为“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习惯”两方面按80%和20%的比例进行,其中“情感、态度与习惯”方面从听(6分)、说(6分)和写(8分)三个方面根据日常的情况进行评价。    (2)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为了引导教师关注过程性评价,我们设计了“学生课堂行为观察记录表”,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计划、有针对性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进行观察,在此基础上进行等级评定,以此作为期终评定的重要依据。    (3)自主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也应该参与评价,我们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情况。    2、教师评价注意三个重视。    课改以后,一线教师面临着一系列新的价值定位问题:如何备课?如何上课?怎样的课才算是好课?我们在日常工作中,除了对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进行评价之外,针对我区的一些实际状况,着重确立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标准:   ‎ ‎ (1)教学设计重个性。第一学段教师使用的教师用书不仅图文并茂,而且分析到位、环节清晰。为了避免出现以往“抄教案”的现象,引导教师更多地关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关注教学活动的设计,我们提出了“教学设计个性化”的要求。一方面允许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如果与教学用书的内容相差不多,可以注明相应的位置,不必照抄。一方面要求在重点环节的处理上一定要体现个性化,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使之符合学生实际,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同时,为了引导教师更好地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按照“教”与“学”两条线来安排环节,特别是要重视“学”的环节的设计。(2)教学过程重反思。由于新的课堂教学可以借鉴的实例比较少,更多的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进行教学的个性化创造。为了引导教师自觉反思教学过程,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写好教学后记,从两个方面反思教学过程:哪些内容的选择、哪些环节的处理上自己感觉比较成功,原因何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原因何在?怎样补救?为了督促教师认真写好教学后记,我们要求各校教导处在抽查备课笔记时,重点检查这一项,从实际反馈来看,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开始记教学后记,而且指向明确,分析到位。个体反思的方式有:①每节课后“回头看”‎ ‎。在平时的研究课后记录下教学中的点滴收获,撰写教学后记。在教学结果中反思,在研究结果中反思,思考课题研究中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反应,有利于改进教学工作并逐渐形成反思的习惯,在一次又一次的思考和新的认识中,获得自身的不断发展。②教学案例剖析。老师们结合日常教学活动,围绕某一典型案例或教学细节,用新课程的理念和观点进行剖析,通过“我讲我的故事”,分析得失。他们还拍下老师的课并制作成光盘,作为课程改革的活材料,并要求全校教师观看,写好课堂实录,在教学环节中加上自己的评析……教师在向他人学习的同时又被他人所学,教研方式的改变丰富着教师的教研内容,带动了教师参与学习的热情。           (3)教学活动重主体。在评价教师的教学活动时,我们提出最为重要的是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学生能说的、能做的、能总结的、能评价的,教师都要放手让学生去实践。比如二年级的吴月珍老师,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一年级新生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坚持打破传统的“秧田式”组织形式,采用合作式的“学习小组”进行教学。通过一年时间的磨合,学生的合作意识、组织和参与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低年级合作学习常见的“低参与率”、“无序低效”等现象在她的班级里都看不见,课堂的教学氛围变得既轻松活泼,又富有成效。    课改过程中的困惑:   ‎ ‎ 在实施新课改的校园里我们确实看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然而也有许多急功近利、形式主义的东西。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盲目追求课堂形式,无论恰当与否,大量地使用多媒体、游戏、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使很多课变成了观赏课、表演课、活动课......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热闹,但是学生实际上既没学到知识,又没拓展思维,更没培养能力。由于新课程考试出题的方式更灵活,考试没有了明确的知识边界,为了确保学生的考试成绩,有些教师的训练范围和力度不断加大,课后只得大量采用“题海战”等一些传统的做法对学生进行“辅导”、“培优”。结果是课改后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很显然,这是违背了课改的初衷。    因此,我们深深感到,新课程实验的前景是美好的,任务也是艰巨的,我们将与同行们一起,为着我们共同拥有的教育事业,为着我们共同期待的新一轮教学改革成果早日实现,积极工作,主动学习,大胆实践,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