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67 KB
  • 2021-04-22 发布

“9+3”免费教育调研分析报告供借鉴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9+3”免费教育调研分析报告供借鉴 “9+3”免费教育计划是省委、省政府富民安康、促进民族地区 发展稳定的重大战略举措,多渠道促进“9+3”毕业生就业对推动经 济社会和谐发展,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保持稳定,实现长治久安具 有重要意义,我局会同县教育部门、县人武部从就业现状、就业措施、 就业问题等方面深入分析,现就调研分析情况报告如下: 一、“9+3”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9+3”毕业生总体情况 2009 年至 2017 年从我县考录,到内地接受“9+3”免费职业教 育的本县籍学生 1987 人。自 2012 年首批本县籍“9+3”学生毕业至 今共计毕业六批次,共计 1538 人。 从户籍来看,选择“9+3”免费职业教育的农村学生比例高于城 镇户籍,超过 85%。 从所学专业来看,学生们是以学习职业技能为主要目的,主要涉 及医学护理专业、畜牧兽医、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技术应用、电子 商务及电器应用维修、计算机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机械加工技术、 水电运行与控制、电气设备与安装、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通信技术、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机械运用与维修)、服装设计制作与营销、 唐卡绘画、物流管理、铁道施工与养护、化工工艺、园林、焊接技术、 数控技术应用、烹饪、测量工程技术和会计等。 就业分布地来看,我县就业 214 人,县外省内就业 1246 人。 (二)“9+3”毕业生就业情况 已落实就业岗位的就业方式主要为:考取州内行政事业单位、自 主创业、参军以及灵活就业。据不完全统计,2012 年首期毕业以来, 在我县就业的“9+3”毕业生总人数 1460 余人。其中,公务员考录 23 人、事业单位考录 114 人,公益性岗位 60 人,自主创业 120 人, 推荐就业 507 人,参军 56 人,灵活就业 580 人,就业率达 95%。 (三)“9+3”毕业生未就业情况 因“9+3”毕业生经校方推荐就业人数、继续升入高等学校继续 学习人数无法确定,“9+3”毕业生未就业不完全统计人数为 78 人。 未就业主要原因:一是未通过行政事业单位考录;二是认为公益 性岗位安置工资较低,不愿意从事此项工作;三是对人社部门举办的 现场招聘会岗位不满意,就业期待值过高,同时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是经“9+3”升学考试政策,升入高等院校,继续接受高等教育。 二、“9+3”毕业生就业采取的措施 (一)通过公开招录实现就业 我县根据省州“9+3”毕业生考录决策部署,认真拟定考录计划, 填报考录需求,做好接收安置等各项工作。同时针对“9+3”毕业生 自身学历较低,多数人不能完成分内工作,我县积极开展“9+3”毕 业生岗前培训工作,力求其尽快适应岗位需求。 (二)通过公开招聘实现就业 2012 年首期“9+3”学生毕业以来,我县切实将帮助“9+3”学 生就业摆在突出位置,按照“确保愿意回县的有就业岗位、愿意自主 创业的能够得到扶持、人人都有就业机会”的原则,着力构建政策完 善、责任明确、组织有力、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9+3”学生就业 促进工作格局,通过学生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企业吸纳就业等 多种途径,确保“9+3”学生就业有出路、创业有帮扶,全面促进“9+3” 学生稳定就业。 2012 年以来,我局每年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 “就业扶贫现场招聘会”等专项就业服务活动,积极为“9+3”毕业 生等求职责搭建劳务供需平台。近三年我县举办大型、微型就业扶贫 招聘会共计 5 场,州内外用工单位累计提供岗位 16400 余个,岗位主 要涉及电工、文员、保管、加工、物流、服务员、保安等行业,吸引 了含“9+3”毕业生在内的大批求职者进场求职咨询。据不完全统计, 2012 年至今,参与我县现场招聘会求职登记的“9+3”学生累计达 1000 余人。 (三)通过托底安置实现就业 为千方百扩大就业,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效能,我县把 公益性岗位开发摆在了突出位置,根据“中央关于支持贫困县统筹整 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重要指示,按照“能够整合、尽量整合”的原 则,三年来投入资金 3169 万元,累计安置公益性岗位 10568 个,其 中“9+3”毕业生 60 余人,有效缓解了“9+3”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 问题。 三、对“9+3”毕业生就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专业选择盲目性较高 根据攀枝花市经贸旅游学校何斌老师《“9+3”学生就业趋向调 查分析》指出,学生在选择就读专业原因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35% 的学生是依据个人兴趣爱好或专业就业前景好才选择所学专业的,而 15%的学生是接受家人建议选择专业,这与家庭背景、家长社会经验、 社会关系等有一定的联系,还有部分学生是完全不清楚专业性质,随 意填报。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导致就业预期目标的不确定性。 (二)择业期望值过高 “9+3”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性质期望值趋于理想化,主要集中在 政府及事业单位、国企,比例高达 80%,追求稳定性、待遇优厚、环 境好的工作的现象更为明显,表明他们择业期望值过高,需要结合自 身特点进行重新定位。 (三)就业主动性不够强 “9+3”免费教育计划的实施,是省委、省政府为了推动跨越式 发展、提升人口素质、改善民生、促进长治久安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 略决策。学校的招生、培养和就业都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和 大力帮助,这一客观原因,使得“9+3”毕业生逐渐产生依赖心里, 滋生“等靠要”的思想,主动寻找工作的人员比例较低,在实现就业 途径中缺乏主动性和开创性。 (四)就业信心不足 “9+3”学生接受免费教育之前,社会阅历、求学目的各不相同, 甚至年龄差距也较大,学历水平也各不相同,有初中毕业的、也有长 期在家务农、务工的,虽然接受了免费职业教育,但是学历较低、专 业及综合能力较弱,面对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信心明显不足, 不敢主动参与社会就业竞争。 (五)企业的就业主渠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不少企业直接或变相拒绝接收“9+3”学生实习和就业,其主要 原因是“9+3”学生征兵和公招考试工作影响学生工作稳定性;部分 学生不能将自己的兴趣和专业与企业需求进行有效对接,不太适应企 业用工要求和企业文化;企业认为招收“9+3”学生涉及民族问题, 对接纳“9+3”学生持有保留态度。 四、对“9+3”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保持政策延续性,为提高就业质量提供机制保障。 在“9+3”学生的就业率中,通过针对性政策,如参军、招录乡 镇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等,这在帮助“9+3” 学生就业问题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建议,保持各项就业扶持政策 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在统一的导向、组织和协调中,共同行动,拓宽 渠道,挖掘岗位,保障配套经费,千方百计帮助“9+3”学生充分高 质量就业。 (二)建议建立毕业生就业公告制度,为提高就业质量提供科学 参照。 尝试建立“9+3”学生毕业生就业公告制度,建构毕业生就业状 况统计指标体系,全面科学地反映“9+3”学生就业状况和质量,其 中可包括就业率、就业趋向分布、就业产业分布、就业稳定率和流失 率、专业对口率、毕业生及企业评价等内容。通过探索建立以就业质 量为核心的“9+3”学生就业状况评价体系,为提高就业质量提供科 学参照,供相关部门作行政和决策的依据。 (三)合理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树立科学就业观。 观念决定态度,什么样的就业观决定说明样的学习观。为了端正 学习态度,奠定就业基础,学校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教 育,切实转变其在就业观和就业心理上的局限。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 就业意愿和困惑,认真分析总结,通过主题班会、举办专题讲座、举 办优秀毕业生或创业先进事迹报告会、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参加招 聘会、介绍企业文化等形式,介绍当前就业形势,分析专业就业前景, 引导他们逐步摒弃“重公招轻就业”“等、靠、要”等思想,引导学 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先生存、后发展”的科学就业观。 (四)强化技能培训,增强就业竞争力。 “9+3”学生文化素质与内地学生相比有差距,但他们对专业学 习兴趣浓厚,且动手能力强。建议各地“9+3”学校首先应根据他们 的实际情况,以实践教学改革为切入口,量身为“9+3”学生订制实 践教学方案,努力探索“先会后懂”“做中学,学中做”的有效方法。 同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及时掌握“9+3”学生在实习时存在的技 能差距,与企业联动,共同分析研究讨论,开设专门化课程或训练, 将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结合起来,帮助更多“9+3”学生获 得相应职业领域的从业资格和能力。 (五)加强长期有效就业跟踪服务,促进就业稳定。 目前“9+3”毕业生就业后,常常出现专业对口率不高,工资待 遇低,工作稳定性差等就业质量低的问题。特别是在内地或省外就业 后,在工作压力之外,他们还会在语言、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宗教 信仰等各方面迎来更大的挑战,如果没有有效克服种种困难,学生大 多倾向辞工回家,造成就业流失率偏高和就业稳定性差的问题。因此 “9+3”毕业生主管部门应协调各方,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就业跟踪 服务,如落实就业岗位后又返校、返乡的人数和原因等就业信息进行 跟踪统计和上报,学校提前干预,沟通学生和企业双方,完善就业指 导服务,保证就业岗位的最大稳定。避免出现初次就业率高,但流失 率也偏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