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01 KB
- 2021-04-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 5 篇_精准
扶贫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 5 篇_精
准扶贫
【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目标,也是
我们党确立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
出的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举措,…
优秀范文网小编为您整理了《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
深刻价值意义 5 篇》,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文化是小
康社会的精神基石
到 2020 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届时,我们的
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比 2010 年翻一番,国
民的物质生活将比较富裕。物质生活富裕起来后,人们对精
神和文化的需求将越来越高,因此“文化小康”必将成为未
来一个时期我们重要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书记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文化是民族
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的重要论述。在书记总书记系
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未来一个时期,文化建设必将加
速推进。文化小康的内涵是什么,文化小康可能有哪些实现
路径?今日,光明日报特邀请专家进行笔谈,以期碰撞出思
想的火花。
文化价值将越来越凸显
举凡社会,都是对“人”而言的,因为只有人才具有社
会性,也才能建成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其鲜明标志
和主要指标就是:经济与文化相因相生、高度发达,物质与
精神互济互励、充分融合。而此间的一个鲜明标识与突出特
点,便是智慧与道德的全程对接、富裕与文明的高度契合、
愿景与理想的充分实现。小康社会的标准性和标志性内涵,
永远都应当是和必须是富裕、文明、和谐、幸福。只有这些
因素和条件完全生成和充分具备,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小康社
会。否则,如若只有物质充足和生活富裕,而没有文明相伴
并为之托底,那就绝对不会有和谐与幸福可言。
古人云:“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说的是
一旦没有道德约束和精神依托,人的欲望就会恶性膨胀和肆
意泛滥,并必将造成祸害与灾难。于此情况下,小康社会又
怎么能真正“康”起来呢?有一次,欧阳修与友人饮酒行令,
约定每人作诗两句,内容须触犯刑律,且罪在徒刑以上。其
中一人说:“持刀哄寡妇,下海劫人船。”另一人说:“月黑
杀人夜,风高放火天。”轮到欧阳修时,他却慢条斯理地吟
道:“酒粘衫袖重,花压帽檐偏。”众人不解,齐声诘疑,惊
呼道:这哪里有什么犯罪内容呢?但欧阳修却反诘道:“人都
到了这种程度,还能不干犯罪的事么?”他的意思是说,没
有文化素质和道德底线,只有单纯的物质富裕,必然会引发
奢靡生活,而奢侈生活又必然会导致作奸犯科。所以,小康
社会必然也必须是经济与文化并举、富裕与文明同在、物质
与精神共存。只有这样,才是人民的大幸,才是国家的鸿运。
在小康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只要坚守经济与文化共济同
存、物质与精神相益互励,就会赢得小康社会的快速到来,
并使其得以不断优化与提升。一如河南兰考县,风沙、盐碱
和内涝使这个地处黄泛区的中原小县长期停滞在贫困状态,
但自焦裕禄起,一连 15 任县委书记都坚持走经济与文化并
重,以精神引领经济、驱动发展的改革之路,终于在 20XX
年宣告全县脱贫,开始进入小康社会,创造性地以文化之燧
点燃精神之火,大踏步地从精神高地跨出了“经济洼地”。
又如山西运城,作为关公故里和舜帝之梓,当地围绕忠信、
孝悌这一核心理念,连续多年举办以“德政千秋、孝行天下”
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广泛设置德孝大讲堂、德孝文化墙、德
孝文化苑,长期活跃着农家书屋、文艺宣传队、志愿服务队
等,通过充分发掘根植于当地老百姓内心的文化基因和价值
认同,并将之同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与培养和践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理结合起
来,不仅富了农民的口袋,也富了农民的脑袋,收到多重效
益,产生良好效果,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
和谐进步。
在现代条件下,文化的形态、业态、价值、意义,都正
在发生巨变、全面发展、迅猛提升。文化不仅在精神高地上
灼灼绽放,而且更深深地厚植到了经济领域,以致在许多时
候和许多地方,文化本身就既是精神,又是经济,或以精神
与经济的混合体而兀然崛起、灿然出现,形成以产业为“体”、
产品为“桥”、文化为“魂”的新文化产业体系,在满足人
物质需求的过程中,更使人得到情操陶冶与精神享受。而这,
便是以“文化+科技”“文化+创意”和“互联网+文创”为基
本模式和主要特征的大文化产业的蓬勃兴起所带来的巨大
变革,其主要通过文化与经济、文化与创意、文化与平台的
融合创新,而将文化 DNA 深植于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并使
之不断催生出新创意、新业态、新产业,从而全面实现“发
展空间重塑”,力促其产品同时具有物质层面与意识形态双
重属性和复合意义,以臻形成全方位展示“优”“绿”“新”
的经济趋势与文化业态。
总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文化的价值必将越来越凸显,文化的作用必定越来越重要,
文化的意义必然越来越宏大。<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补齐公共
文化服务的短板
所谓文化小康,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体角度看,是
指作为全面小康社会重要组成部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
体进程相同步,与全面小康社会对文化发展的水平、质量和
要求相适应,与全面小康社会各领域各要素相协调,以及与
在全面小康社会中应有积极作用相匹配的文化发展形态。文
化小康的主要目标,大致可从文化的理念、价值、生产、服
务、传承、产业、改革创新以及国际发展等多角度、多方面
进行梳理分析。
从理念角度看,文化领域全面深入贯彻书记总书记系列
重要讲话精神,牢固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
发展理念,文化小康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行。从价值角
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全体人民拥有共同的
思想基础,政界风清气正、舆论引导有力、社会凝成共识、
民众向上向善,社会形成丰富而健康的一体化、多层次信仰
体系。从文化生产看,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呈现出繁荣景象,
文艺精品硕果累累,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文化创新创造
创作的热情和活力得以涌现。从“硬件”条件看,各级各类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准大幅度提高,体系完善、网络健全、
技术先进、服务高效,特别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人群之
间享受文化成果的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形成均衡发展格局。
从保护传承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保护、传
承进入最佳时期,珍视历史遗存、爱惜名胜古迹、保护人文
风貌、敬畏忠良圣贤、研读古籍经典、传习非遗技艺成为全
社会自觉意识。从产业发展看,文化市场产品丰富、消费旺
盛、运营有序,文化产业布局科学、结构合理,重点产业领
域保持健康稳定发展态势,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在国际上占有的市场份额明显提升。从改革创新看,文化体
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一步深入推进并取得新的进展,有利于
文化长期持续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定型,全社会依法参
与文化建设的运行环境宽松而有序。从国际发展看,对外文
化交流互鉴上升到新的台阶,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文
化交流频繁开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主张、中国故
事、中国声音、中国力量、中国贡献在世界各地具有广泛的
感召力、影响力。
在当下,文化小康面临扩大总量、丰富品种、优化结构、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文
化事业领域还存在“短板”现象,文化小康还面临强基础、
补短板、促均衡的突出矛盾。
首先,要抓紧补好公共文化服务的“短板”。重点以《中
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为依据,扩大转移支付,
加快提升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公共
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协调发展。
要持续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文化需求传导
机制,鼓励和吸引全社会参与文化创造和文化供给。变群众
被动接受到人民自主选择,让百姓除了能读书、看报、听广
播、看电视、看演出,还能懂艺术、学非遗、练绝活、组团
队、搞演出、开春晚、创品牌。改变各自为政、孤岛、零散
格局,形成设施互联、资源共享、服务联动、城乡一体文化
网络体系。积极运用现代先进科技,改变小众化、近距离服
务方式,最大限度地释放文化发展潜力和服务效能。
其次,要扎实推进全社会信仰体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凝聚思想共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
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多元”中加强“主导”,巩固各族人
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此前提下,以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为引领,把社会道德、传统美德、公序良俗纳入信仰
体系,在“主导”中扩大“包容”,形成具有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根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信仰体系。
再次,要从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文化认同是政治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的基础,对
于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意义重大。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复杂
多变、城乡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中,更要注重发挥好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定海神针”的核心功能,构筑好全体人民的精神
家园。围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繁荣文化艺术创作生
产,优化文化产品结构和供给方式,完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的公共阅读、艺术活动、群众文化、博览展示、科技普及、
体育健身等文化设施体系,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
及、全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全民健身、全民普法、全民科
普,培育人们向上向善、崇尚知识、爱好艺术,自主自觉地
追求丰富健康的精神生活。此外,还要建立技术先进、制度
完善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一手抓现代数字网络技术日新月
异条件下文化传播体系的基础建设和技术创新,始终保持我
国文化传播内容、渠道、平台、运营、管理等能力和技术的
先进性;一手抓文化传播体系公信力、引导力和社会责任感
建设,为文化小康及全面小康大局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
<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重塑我们
的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是精神的栖息地,也是精神的养生堂,还
是精神的孵化器。当我们“直挂云帆济沧海”之时,当我们
“酒酣胸胆尚开张”之时,当我们“敢为丹心借一枝”之时,
当我们“白浪如山寄豪壮”之时,我们意气风华的精神何曾
眷顾过“家园”!一旦我们回望家园的温馨、惬意与和美,
我们其实是想为彷徨的精神注入定力,为黏滞的精神注入活
力,为疲软的精神注入锐力。文化小康建设中精神家园的营
造即是重新梳理精神的取向。“爱国、创新、包容、厚德”
的北京精神,“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上海价值取向,
从“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到“来了,就是深圳人”的深
圳“十大观念”……诸多城市精神其实是现代人精神家园的
一种外在表现。
在精神家园的营造过程中,尤其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的引领作用。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民族众多、人口众多的
发展中国家,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不同价值差异共存、精神
需求千姿百态的广阔社会,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知
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对于我们
这样一个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相对落后的社会
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的国度,更需要利用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让人民群众的精神有归宿感和自豪感,有自信心和创造力。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文化小康建设就必须关注“集体人格”
的建构,关注“文化人格”的层次攀升。
我们处于一个“文化”无处不在、无处不说且无处不火
的时代!实际上,我们所处的文化时代是一个呈现为层次多
样的时代。认识文化构成的“多层次”,有助于增强文化小
康建设的自觉性——不仅有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的自觉,而
且有助于引导文化攀升性的自觉。作为一种“集体人格”的
建构,文化人格层次攀升的梯级分别是文化素质、文化水平、
文化涵养和文化境界。
在上述层次梯级中,文化素质是对一个人有无“文化”
进行评价的基础层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
实际上与“文化”无关的争执,但争执的双方互不相让地指
责对方“素质差、没文化”。我们通常会认为,“文化素质”
的问题只会发生在具有一般文化程度的公众之中;但在相当
一个时期,公众人物的“文化素质”却每每成为吸引公众眼
球并困扰公众心智的话题。“文化素质”成为社会公众的关
注点,这一方面说明我们文化建设中“公共文化优先发展”
有了实质性成效,另一方面也说明某些大大小小的“文化人”
也有“文化素质”需要补课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的人格评价中,我们也常能听到说某某人
“有水平,有文化”。“文化水平”作为一种人格评价,已无
关“有无文化”而是关于“文化高低”的问题了。在“文化
素质”的基础上,“文化水平”关乎的是人的文化能力——
包括人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一个人文化水平的标高,
又必须体现为他对社会文化建设的认知乃至创造能力上。把
“文化涵养”作为人格攀升的更高层次,是因为这一层次更
强调对人的品位与格调的关注。“文化涵养”是一种内涵的
养成而不是外表的矫饰。它不仅需要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
养,更需要情操的陶冶、人生的历练。它是一种文化人格更
是一种道德人格。最后,当然是向“文化境界”的人格攀升。
古人论诗谓“有境界自成高格”,原因在于“诗境”乃是人
生之境、人格之境的投射。如同我们说某人“有涵养”一样,
说某人“有境界”也是对其高层次文化人格的评价。冯友兰
先生将人所可能有的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
界和天地境界四种。在最高的“天地境界”中的人,“了解
于社会的全之外,还有宇宙的全。人必于知有宇宙的全时,
始能使其所得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尽量发展,所能尽性”。这
也使我们想到北宋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构成,发挥文化的作用首先
意味着传播社会正能量。就内容而言,主要应通过表现人民
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表现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
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
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质结合起来。其次,发挥文化的作用还
意味着提高国家软实力。国家软实力,首要的和主要的就是
文化的凝聚力、创造力、公信力和感召力。在这方面发挥文
化的作用,一是要从社会风气抓起;二是要传播当代中国价
值观念;三是要塑造我国的文明大国形象;四是要增强对外
话语的公信力和感召力。最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
发挥文化作用的重中之重。这方面一是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借此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二是要挖掘和阐发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
展;三是要运用各类文化形式去生动具体表现,使核心价值
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四是将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增强人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
小康”建设重在改善精神生活、增强精神力量、搞好精神文
明。这也是文化以文化人的根本所在——不仅要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而且要引导人格的不断攀升。<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小康社会
与君子人格
“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民劳》:“民亦劳止,汔
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此处“小康”为安逸、安康
之意。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构思理想社会形态时,把
“小康”看作仅次于“大同”的一种理想社会模式。《礼记·礼
运》一方面极力称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
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
会;一方面又充分肯定“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
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以设制度,以立田里”的小康社会状态。值得注意的是,此
处特别提出建立小康社会要“礼义以为纪”,这表明在儒家
传统话语里,“小康”既是经济和物质发展水平的标志,又
有礼义规范和文明演进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起
点上,强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部署,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道上提档加速,取得有目共睹的成
就。从激活数千年的社会理想,到激扬数十年的执着追求,
中华民族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鼓点,披荆斩棘,砥砺前行,
不断赋予“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美好的前
景。“文化小康”的理念,正是在这种“小康”意蕴的不断
丰盈中孕育而生。
“文化小康”作为一个新词汇,它出现的本身反映出人
们对“全面小康”的深刻认识和系统理解,也来自我国在建
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一贯注重思想文化建设,推行文化强国战
略的实践启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挺进的过程中,
我们党一直把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现代化建设的总
体布局紧抓不放。以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治国理政的
高度,围绕思想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从《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到《关于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再到《关于深
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一系列重要文件
从不同方位绘就了文化小康的蓝图。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
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不论是树立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是开展社会公德、职业
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不论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还是多渠道拓展和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
创建活动;不论是提高文化供给水平,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
彩的文化需求,还是推选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等先进典型,
激发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道德情怀——所有这些努力,
最基本或者说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国民素质,简单说,
就是教人怎样做人!
在这一核心问题上,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经
数千年的摸索、甄选、陶冶、检验,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异常
珍贵的遗产,这就是做人做君子。《周易》中的名句:“天行
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对
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简要概括。君
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彰显着我们民族
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民族在数千年漫
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集体人格)。做人做君
子,这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祖训,也是今天每个中国人乐
于遵从和奉行的人生选择。“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爱
财,取之有道”“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不夺人所好”“君子
动口不动手”“近君子远小人”“君子之交淡如水”等等,这
些至今活跃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
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以一种习用而不察、日用而不觉
的方式,影响和调节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
小康社会、君子人格——这两个历久而弥新的概念,可
以说是打通历史与现实、涵盖古往今来,让传统与当代互联
互通的桥梁和纽带,是让中华民族传统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
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传输导线和融合平台。
在文化小康建设的进程中,大兴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风、
大行君子之道、塑造君子人格,不仅可以成为国民提升境界、
怡养情怀的有力抓手,也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爬坡冲刺
增添不竭动力。<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在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中大力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
“2020 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20 年也是脱贫攻坚决
战决胜之年。冲锋号已经吹响。”这是书记主席在新年贺词
中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的“动员令”“出征令”。在这场
令全世界瞩目的大决战中,大力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充分
发挥 9000 多万名中国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于确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
史意义。
共产党人价值观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一是政治性,就
是要求共产党员,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
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自觉把讲政治贯穿于党性修炼全过程,
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
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这是共产党人价
值观的核心要义。二是先进性,就是始终坚持工人阶级的先
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政党性质,共产党员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努力走在时代前列,带领群众
前进,这是共产党人价值观的重要基石。三是人民性,就是
共产党员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
人民,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的价值评价者,把人民群众
“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
为检验工作的标准,这是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四是
实践性,就是共产党员必须坚持把党的要求落实到行动上,
把党的先进性体现在日常工作实践中、闪光在岗位上,做到
“平常时期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出来,危难时刻豁得出
来”,这是共产党人价值观的鲜明底色。
正是基于上述特征,共产党人在人民群众眼里是先锋战
士、先进分子,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并铸造了共产
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特有政治优势。我们党自成立以来
就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
远大理想为引领,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
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并不断铸造着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事业
辉煌。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
出的庄严承诺。在这一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
意味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景、亿万人民的共同期盼将如期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迈出关键一步。这在中华民族发展
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在新时代的伟
大呈现。这要求我们共产党员必须更加勠力同心为党的事业
而奋斗,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中充分发挥好先锋
模范作用。实践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的最大优势。有了党的坚强领导,有了共产党员先锋模范
作用的引领,国家治理就有了坐镇中军帐的“帅”,现代化
建设就有了坚强的“领航者”,亿万人民就有了众志成城的
“主心骨”,我们就能创造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的实绩。
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就是要在全党范围内形成将人生
追求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的价值导向。共产党人价值观,由其
政治属性所决定,只能是立党为公、为民谋福。从本质上讲,
这是一种忠诚,是无数共产党人用信仰和理想、生命和鲜血
淬炼的核心价值观,是共产党人最珍贵的红色基因。我们党
自成立之日起,就坚定地扛起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
民族谋复兴的历史大任。近百年来,我们党从提出“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思想”,都彰显着“公”这一核心价值的情怀与力量。在决
胜全面小康中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就
是要自觉与党的“动员令”“出征令”对标对表,牢牢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群众视为党和人
民事业的创造主体、发展主体和成果享有主体,确保一切对
人民负责,确保一切资源用于为人民服务,让发展更有温度
和厚度。而对于广大党员来说,就是要增强党员意识和为党
分忧意识,不忘、牢记使命,自觉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
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尽心竭力,努力在本职岗位上为群众
办实事、谋实利,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给党的形象增光添
彩,让群众说党好,坚定地听党话、跟党走。我们党的根基
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全党同志自觉将人生追
求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就能永远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永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
系,获得源源不竭的力量支持,确保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
位的不断巩固。
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就是要在全面决胜小康社会中凸
显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
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不同的时
期,党员的先进性内涵有所差别,但其实质没有改变。战争
年代冲锋在前、不怕牺牲,建设时期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强调的都是这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尽管我们党所处
的环境和所肩负的任务、党员队伍的状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党员先进性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时
时处处“走在群众前面”的价值观却一脉相承。俗话说:“村
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这个“看”,说
的就是共产党员的价值观,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在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自觉走在群众前面,在决战决胜脱贫
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披荆斩棘,带领群众前进,以新
姿态展现新作为,特别是在艰难险阻面前,自觉以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的担当精神,当伟大事业的“铺路石”,当引领群
众的“头雁”和“领头羊”。这是检验党员价值的重要标准,
也是我们党团结凝聚群众、深受群众拥护、立于不败之地的
重要保证。做不到这一点,不仅党的事业难以有效推进,也
失去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就是要在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中树立共产党员的旗帜形象。共产党人价值观,以马
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既与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同时标准要求更高,反映了中国社
会最先进分子群体的价值诉求,在整个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
风向标的引领作用。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要求广大党员必须
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面对当今世界正经历百
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在培育和弘扬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充分发挥“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
引领效应,自觉用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
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言行,带头坚定理想信念,
带头保持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带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做时代的先
锋、社会的楷模,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努
力成为人民群众学习的榜样。这当中既要在带领群众闯关夺
隘、攻城拔寨中,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
腐定力,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又要在守纪律、讲
规矩、重名节中做到严格自律,树立廉政勤政形象。同时,
要自觉执行党的纪律和规矩,陶冶高尚情操,远离低级趣味,
拒绝腐化堕落,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走
向崇高、坚守崇高,为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风尚提供榜样力
量。正如书记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明大德、守公德、严
私德”,在突出政治品德的同时,不断提升人格力量,确保
全面过硬。这样,我们就能在把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各项任务
一项一项抓好的奋斗中,更加有效地树立起共产党人的先进
形象。
“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
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书记总书记的这一金句,
代表了近 14 亿中国人民的心声,代表了 9000 多万中国共产
党人的坚定意志。在新的一年里,以必胜的信念、昂扬的斗
志、坚毅的行动,决胜全面小康,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在以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上下、全国
上下同心同德,努力奋斗,我们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们一
定能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迈上新台阶!
来源:宣讲家<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的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
了新的重大战略部署。站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上,深刻领会
和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空坐标中深
刻理解和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在实践中接力推进
历史上,小康社会一直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一个美好
梦想,早在《诗经》里就有“小康”这个词。但只有新中国
成立后,建设小康社会才真正被提上日程。1979 年邓小平同
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把“中国式的现代化”称之
为“小康之家”“小康的国家”。之后,邓小平同志又提出分
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即以 1980 年为基点,到 1990
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到 20 世纪末国民生
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再经过 50 年,到 21 世纪
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
现现代化。可见,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的一
个战略目标。
世纪之交,我们实际上已提前完成了原定的小康社会发
展目标。当时党中央提出“进入”小康以后,还有一个“建
设”小康社会的问题,并形成了新的翻两番、“三步走”战
略,以确保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正因为如此,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
六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都提到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作出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明确要求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从“进入”到“建设”和“全面建设”,再到“全面
建成”,表明我们党对如何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
也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更明确、内涵更丰富、要
求更高。这是对我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的表现,也是对人民
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回应。
“全面”“共享”是对全面小康社会认识的深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作了
新的阐述,主要包括:到 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
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
向中高端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
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
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
重大进展等。这充分表明,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发
展质量的社会,是一个更加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是一个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
全面小康,关键是“全面”。这个“全面”,不仅要求小
康所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社会;
而且要求小康所覆盖的人群、涉及的地域是全面的,是包括
老少边穷地区在内的所有地区,不让任何一个人、一个阶层、
一个民族掉队的全面小康。这样的“全面”就是共享。为此,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新理念,强调人人参与、
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
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
稳步前进。共享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
质要求和发展目的。可以说,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道路上,
从当年强调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今
天强调“全面”“共享”,是我们党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对如
何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五大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基本
遵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以
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正如书记同志所强调的,
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
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可以说,
任何人类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的,科学
的发展理念能动地指导发展实践,错误的发展理念必然导致
现实的困境。因此,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
展的成效乃至成败。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
的重要经验。新中国成立 60 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多
年来,我们党总是根据历史条件、形势任务、机遇挑战的变
化适时提出相应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每一次发展理念的
丰富和创新都源于实践的发展和变化。当前,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发展有不发展的问题,发
展起来有发展起来的问题,而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并不比
不发展时少,甚至更多更复杂了。当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目标,我们面临的问题更复杂、发展的任务更艰巨,这
主要表现在“五个突出”:发展动力不足问题突出,发展不
协调问题突出,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突出,对外开放总体水平
不高问题突出,共建共享不够问题突出。创新、协调、绿色、
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正是为了破解这五个方面
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其中,创新
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着眼于培育经济发展新常
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
问题,着眼于增强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绿色发展注重的
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着眼于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开
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着眼于用好国际国
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
义问题,着眼于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的根本目的。
“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源自发展实践的呼唤,是以
书记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行作出的
科学判断和理论创新,鲜明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新
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准确把握,进一步回答了我们要实现
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时代课题,集中体现了对社会
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
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遵循。只有
切实把“五大发展理念”转化为发展实践,我们才能如期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承上启下的发展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目标,也是
我们党确立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
出的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举措,
特别是强调要以“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发展,聚焦突出问题
和明显短板,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目的就是要确保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承新中国成
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改革发展,下启实现第二个百
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具有十分
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仅提出了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而且先后提出了两个“三步走”发展战略,连续制定和组织
实施了多个五年规划(计划),引领当代中国走到了全面小康
社会的大门口。现在,我们离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
有 5 年时间了。要确保在这短短 5 年内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关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
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理念,
制定和实施好“十三五”规划。尤其是要紧紧盯住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用力。例如,7000 多万农村
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一个突出短板。只有以更坚定的决心、更
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更大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
贫攻坚目标,才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为此后我国经
济社会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经过 30 年的不懈奋斗,到 21 世纪
中叶,我国一定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