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50 KB
- 2021-04-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导处范文之农村中学学困生转化措施初探
六中 陈金旺前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关心和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新时期教育教学理念的需要。学校教育是搞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只有认真搞好学校教育工作,抓好每一位学生,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才有可能向社会输送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农村,绝大多数学生家里的书寥寥无几,从小就很少看书,接触了解的人和事,仅限于身边的一点点,直到走进小学甚至中学后,才听老师讲,外面的世界更精彩,才知道读书可以知道很多从未听说过的事。在这样的条件下形成的“学困生”人数之多就不难想像了。对于广大农村教师如何搞好教育质量之言,搞好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也就搞好了素质教育从而也达到控辍目的。因此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最大的困难就是“学困生”转化工作。我校“学困生”主要是非智力型学困生。非智力型学困生是指那些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意志、情感、动机、信心、习惯、性格)较差的学生。我作为一位农村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如何对他们实施教育转化,已是摆在农村中学面前的重要课题了,为此,我校于2006年申报了地区级课题,在“学困生”
的现状、特点及形成原因等方面做了调查了解,并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透视,大胆的探索转化的途径和方法,于2008年初以沙龙的形式承办了“基于自主阅读的学困生的转化”的现场研讨会。受到我们宁德市领导及各兄弟县、市同行的重视、认可与好评。摘要: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在农村中学教学中,总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完成这一阶段的学习任务。他们智力正常,成绩低下。表现在:对中学学习缺乏兴趣,上课精神不集中,喜欢开小差甚至放弃学习。他们感到课业负担过重,缺乏学好的信心,有的甚至放弃学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农村中学“学困生”。随着“学困生”的增加,“学困生”的转化问题成为农村中学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和研究的问题。帮助他们从困境中走出来,使其各种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我们不容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农村中学;学困生;成因;对策 当学生最初接触初中总是充满热情,充满兴趣,但随着学科知识的不断扩大,学习科目、学业知识的增多,教学要求和目标的提高,部分同学由于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且基础不够扎实,随着好奇心的逐步消失,学习兴趣的淡化,成绩不断下降,逐步丧失学习信心,甚至对中学学习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这在农村中学教学中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通常称为农村中学上的“两极分化”现象。也造成了我们平时所说的“学困生”
,这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稳定,意志薄弱,自制能力差,学习方法不当,家庭启蒙教育制缺乏科学性等因素,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农村中学教师,就应不断研究学生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引导他们喜欢学习,学会学习,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重新树立信心。在我校的教学班里有三分之一的“学困生”,我们对他们采取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一、学困生的现状及特点1、底子薄,恶性循环 “学困生”成绩一般不好,他们在小学阶段就在学习方式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意力等方面落后于他人,到中学导致他们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跟不上教师的正常授课速度,这样一来,问题被一天天的积压而得不到解决,渐渐的成了问题学生,试想连小学的基础知识都掌握不了,何谈初中的学习呀,正所谓万丈高楼从地起,基础不牢固,怎样建高楼啊,如此这般恶性循环,以后的成绩就可想而知了。2、学习漫无目的,缺少学习动力 部分学生自认为是“最差学生”,一切都不如其他同学,没有了自信心的他们对自己学习目的不明确,加之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打工挣钱成了一种时尚,不读书出去也能找到工作挣到钱,有些打工者挣的钱还远远多于单位工作人员;读了大学也不分配,这种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学生中影响较大,原本学习就有困难的这部分学生就更不想读书了,对自己已没有更多更高的期望。这类学生在农村中学学生总数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甚至一些原本读书还可以的学生,也受到这种新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也不去勤奋学习了。逐渐滑入“学困生“之列。3、心理自卑,自信缺乏
有些同学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得不到老师、家长、社会的表扬和关心与帮助,得到大多却是指责、批评,受到更多的是带有"颜色"的眼光,致使他们自认为是“最差学生”,一切都不如其他同学,导致他们应有的那份自信丧失殆尽了,增强的是自卑心理,“信心”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而他们已无信心可言,就只会是混天过日。 二、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一)家庭教育方面 一位哲人曾说过:“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两个"第一"有力地说明了家庭教育是"良好养成习惯"教育的重要环节。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家庭是儿童进入社会的桥梁,是儿童认识世界的起点;它从物质上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可能,家长的期望、爱护、教养态度等家庭教育因素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致关重要。家庭是学生的避风港,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学生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极端的“爱” 爱子乃天性,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孩子感受到爱的情感时,就会得到精神上满足,从而产生向上的动力。爱又是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随着农村独生子女的增加致使爱不得法:孩子的一切需求,家长都竭力予以满足,一切以孩子为中心。长此以往,使孩子变得孤傲、冷漠、自私或者怯懦。孩子成人之后不能吃苦,意志薄弱,经不起任何挫折,独立生活困难,人际关系紧张,遇到问题束手无策。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孩子遭到毁灭。
家长对孩子溺爱之后、失望之余的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过激行为表现出-------暴力。 “棍棒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才”。这种情况在农村中比较多见。有些父母性情粗暴,当孩子成绩不好,行为不对时,不是帮助孩子查找原因,而是以自己的心情、好恶作为是非标准,采取打骂的“暴力教育”方式,更有甚者棒棍相加。有些家长把夫妻矛盾酿制的不良情绪反复发泄到孩子身上,使孩子身心受到摧残。 (2)、家庭教育不当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非标准、做事原则讲得头头是道,可遇到实际问题往往另有一套,说归说,做归做。有些家长教育孩子宽严失度,高兴时孩子犯再大的错误也能原谅,不高兴时对孩子的一点小错揪住不放;或者一段时间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一段时间又事无巨细、棍棒相加,搞得孩子无所适从。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为人处事、待人接物和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灌输一些诸如“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以毒攻毒”、“以恶扬恶”甚至“缺德、损德”的“自我保护”之道。这些家长为了狭隘自私的自我利益保护,对待他人疾苦、弱势群体所持的“漠然不关心态”和“虚伪冷漠状”
,往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有些家长在碰到孩子与他人发生纠纷时,指责他人过多,检讨自己不够。甚至为了一点小纠纷带着自己的孩子对其他孩子大打出手。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对孩子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唯我独尊、明哲保身和野蛮堕落欲望的培植、发展和放纵,是对孩子错误的推波助澜,也是造成孩子人格矮化和理想缺失、道德沦丧的根源。(二)学校教育方面 (1)、新教育教学理念与传统理念教育的不一致。现代学校教育与传统教育不论是教育体制还是管理模式,以及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有了较大的差距,传统教育适应不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它带有统一性的特点和家长制的作风,在农村中学中传统思想更加严重,产生了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师生关系的发展,都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现时或潜在的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影响。 (2)、教师方法不当。不少教师积极探索,尝试素质教育中学困生如何转化的问题,往往是费时费劳神都收效甚微,我发现在如何对待学困生这一问题上存在以下问题: ①延长学习时间。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某些教师只在时间上下功夫,中午留,放学留,采取机械重复的方法等。这是一种费时间、体力、拼精力的做法,它在农村中学比较普遍,它既违背了教育规律和素质教育要求、损伤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渐渐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负担。 ②恨铁不成钢心理。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所谓“学困生”,并不是没有能力的“笨孩子”,而是一批潜能未被开发的学生。某些教师认为困难生太难转化,因而歧视困难生,轻则责怪、厌弃,有意
无意地嘲笑;重则以粗暴的言行将学生赶出教室,哄回家去,造成困难生自尊心受到伤害,破罐子破摔,的心理。长此以往,困难生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帮助,也就逐步丧失学习的毅力和动力,这样教师不但培养不出优秀人才,反而会制造一批批学习的叛逆者。因为他们没有责任心,缺乏责任心必然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方式。”,对于学困生来说,如果没遇到这种缺乏责任心的教师,则是他不幸中的万幸。 ③拒绝施“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许多教师只要一提到学困生,常会给其定性,哎,这个学生这么差,没救了?不要管他了!他们将师爱奉献给优秀学生,对困难生讨厌万分,这势必加大困难生同教师间的距离,产生人为的疏远,更无益于学生的发展,这种“爱”完全与“师爱”背道而驰。而对困难生,粗暴草率,简单消极的教育法是不足取的,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者应积极而非消极,主动而非被动,发展而非静止的探索行之有效的转化方法。教师必须用自己的关爱之心去发现,去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而不能将其“一棍子打死”。(三)社会环境方面 学校教育它受到许多方面的制约。社会的进步,难免也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现象,并在潜移默化地毒害着少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和不断深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经济消费的狂潮,把一个五彩斑澜的社会呈现在尚未成熟的少男少女面前,特别是农村学生在接受外面思潮后,让他们无所适从,不会选择的去适应社会。如:电子游戏厅、网络游戏、恐怖、色情、暴力影像以及不健康的言情小说和社会上暴露出来的一些不道德事件等,提供了产生“学困生”的温床。(四)学生自身方面 (1)、学习态度方面 在被调查的“学困生”
中,有的学生厌学,有的不独立完成作业专门抄袭,有的学生对考试存在侥幸心理,寄望于作弊;有的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课,不认真作笔记,不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干脆不去上课,当然更谈不上课前预习了,不懂又不问,久而久之就成了“学困生”。“学困生”的这种学习态度致使他们的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2)、情感方面 从情感角度分析,在调查的“学困生”中有98%以上的“学困生”希望老师“对待他们也能倾注爱心”,有90%以上的“学困生”得到老师表扬后表示“要好好学习”,这些都说明了“学困生”渴望表扬、渴望尊重、渴望得到老师关爱的心理需求。然而学困生一般思维特别,不那么听老师的话,他们没有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从而成绩差,也正是因为成绩差,使得他们有很多优秀的方面被老师们忽略或不能发现,使学生最终可能放弃学业。(3)、意志方面 对“学困生”的调查表明:“学困生”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和难点的增多,心理基础逐渐崩溃。丧失了迎难而上、奋力追赶的决心和勇气,意志是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之一,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因此在意志上要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三、转化的措施 “学困生”的转化是当今教育界的一大难题,更是我们农村中学普遍存在的一大块“恶瘤”不少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农村教育工作者为此负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探索,至今仍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而且我校很多老师都在“学困生”上留下很多的遗憾。因此要说到落实具体的转化措施,可以肯定地说,“学困生”
的转化不当是学校、老师的工作,而应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体主动积极地参与。这里我只从学生方面和教师方面谈谈我校是如何落实转化措施的。(一)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我们转化学困生首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江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要把学生培养成“才”,首先要把学生培养成“人”。思想品德教育为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指导正确的方向,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因而严格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我校采用国旗下的讲话等团队活动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应注重因材施教,我们的孔夫子当年弟子三千,贤才也只有七十二人。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施教一个班,一个年级,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都成绩突出,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学生学有所悟,会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教学就是成功的。我们教育学生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为自己终生幸福奠基,同时必须要求教师不要用“有色”的眼光去看待“学困生”,不要一种标准去衡量、要求“学困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潜能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对于“学困生”我们的教育应因人而异的教育思想。(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 “学困生”特别需要情感呵护,“学困生”
的缘由十分复杂的。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必须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学生所处年龄阶段,认识水平及思想状况都还不够成熟,还处于很容易受外界影响,缺乏稳定性。故转化措施要具有灵活性、多样性,才能有针对性的转化,才能适应各种变化,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1),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主动精神。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切教育措施得以生效的前提。倘若在教育中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始终是一种强制性的填鸭式的教育,学生的学习也就始终是一种被动的、无奈的学习,夸美纽斯曾言:“教育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上进心!”无论我们培养的方向怎样,无论学习的兴趣如何,都只有让学生自己明确目标,并主动为之奋斗,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正所谓“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2),只要我们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就不仅会使他产生一股巨大的动力积极投入到实践中去,同时也会产生一种自我思考、自我反省的意识,以用于随时检查督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股动力,这种意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内在的动力”,它是保证这些“学困生”持久发展的最永恒的动力。可以说,没有主体的参与,就没有“学困生”的转化。 (三)具体转化措施 (1)、用亲情、友情、师生情靠近“学困生”心灵 "亲其师,信其道",要真正走进“学困生”心灵,必须从建立感情入手,以师生之情、朋友之情、亲人之情来对待学生,利用爱的教育来结出健康的果子,而这种爱又必须是真诚的。素质教育下的办学理念时时提醒着我:"每个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求同步的提高。每个学生都要合格,但不求相同的规格。"当我们与“学困生”
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时,当我们脱下"有色眼镜"自然而然把他们当成朋友时,他们就会主动向我们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与我们交朋友,这样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师,喜欢听教师的课,对老师的批语教育也乐于接受,从而自觉纠正自己的各种行为,这样我们的教育之舟就会驶向成功的港湾。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成功教育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2)、自信是成功的保证 不可否认,大多数学困生是班上的"另类",他们经常受冷潮热讽,感受不到爱的温暖,找不到自信,他们的自尊、自信在、无爱的环境中早已荡然无存,学习无兴趣,人生无目标,公然对抗教师的消极行为也时常发生,这要求老师们要把更多的关心洒在他们的身上,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战胜自我,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他们看到希望。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 (3)、成功教育的应用 由于“学困生”过去屡遭失败、挫折的,他们大多存在着自卑心理,缺乏学习的内驱力。只用批评指责的办法,他们是难以做到心服口服的,讽刺挖苦,体罚,是征服不了他们的,有时还会使师生积怨越来越深。而老师真诚的爱,经常性的鼓励,能使他们产生心理愉悦,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许多成功实践事例证明对“学困生”进行教育,"温柔胜于强力,成功的背后是激励",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可以唤起后进生的上进心,是一种费力小而见效大的好办法。我校现行大力推广成功教育也取得初见成效。 (4)大力提倡“发展性评价。”
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对教师而言,评价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不以一次考试的成绩评价学生,更不能以一年度的升学考试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要人性化,评价的内容要综合化,评价的标准要分层化,“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人才。”要关注人的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尽快建立起一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这是转变“学困生”关键所在。结束语: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很难一劳永逸,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农村中“学困生”也不例外,“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学困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农村中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的成败,它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在农村学校实施的成效,也是决定农村中学一大难题——控辍保学的成败。因此“学困生”的转化它需要我们特别是农村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总结,在教育过程中让我们永远记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