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50 KB
- 2021-04-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地理论文之用好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经常听到有教师抱怨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题的迁移能力太差,面对不同的背景材料,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而目前我们面临的高考试题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试题无论从命题的形式到难度系数,还是从考查的重点到考查方式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在地理试题中注重对地理素养的考查。那什么是地理素养呢?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一般来说,地理素养表现在三个层面上:物质层面,指地理学习者在地理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精神层面,指地理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包括地理学习动机、地理学习意志、地理学习态度等;社会层面,指地理学习者所带有的一定社会属性,表现为社会倾向、文化水准、品德素养等。
要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应立足于我们手中的地理教材和地理课堂。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教材,以大量呈现地理案例取代了以往陈述精典结论的编写方式,引导教师广泛实施案例教学。教材的编著为什么要做如此大的改革?许多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与复习指导中未能真正理解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曲解地理案例教学的本质,“教案例、背案例”
的现象较为普遍,这就从根本上抑制了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和地理素养的形成。
案例一词译自英文的Case,最初是医学上的专门用语,即医疗部门对病情诊断的处理方法的纪录。后来广泛用于法律、企业管理等不同领域。地理案例教学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一个或几个具体的地理情境描述,并创设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形成对这些问题的见解或解决方案,并归纳总结出一般性(共性)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突出对学生观察、分析、理解、归纳、表达等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基本原理解释现实生活问题,淡化对某些具体知识的机械记忆。因而,实施案例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鼓励学生勤于探究、主动学习,发现规律总结规律,从而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师如何能比较有效地使用案例教学呢? 我认为首先应根据教材编写和教学大纲理清思路,掌握好课堂节奏。
一、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l、提供和呈现案例 这是地理案例教学成功的第一步,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和实际,提供典型的地理案例。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可用文字和图像等多种方式呈现案例内容。
2、分析和讨论案例 教师要引导学生剥茧抽丝,抓出案例中的关键细节。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把案例中的内容与相应的一条或几条教育理论连接起来。
3、总结和评价案例
学生自己获得结论后,教师总结学习成果进行检测和评价。总结和评价地理案例,这是对前一个阶段案例教学的概括和提升、拓展,一般由教师来完成。
二、地理案例教学中应关注的方面1、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与有效性从地理教学过程来看,案例教学应以师生互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或在课堂上组织对地理案例进行研讨和评析,要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地理原理,使之在学到一系列地理概念后反省思索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之间的相互联系,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效率使学生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例如,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中选取了“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和“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教师对本案例的运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寻找分别与这两案例成因相似地区,让学生加强认识,从而总结出规律。
①引导学生通过利用气温和降水量图,对比北大西洋东西两岸纬度相近的两个地方气温和降水量的差异。再参考世界洋流分布图,分别找出经过两地沿岸的洋流(注意洋流的性质),让学生分析不同性质的洋流对所经地区的气温和降水造成了什么变化,最后总结洋流对所经地区气候产生的影响。
②引导学生通过利用气温和降水量图,对比亚欧大陆东西两岸纬度相近的两个地方气温和降水量的差异,分别找出经过两地沿岸的洋流。
③引导学生通过利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找出回归线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再找出沿岸流经的洋流(注意洋流的性质)。
④引导学生通过利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找出四个特殊的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区,回忆其形成原因,再找出沿岸流经的洋流(注意洋流的性质)。
最后学生总结:寒流对沿岸气候降温碱湿,暖流增温增湿。
但在利用案例教学时一定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合理性,指向明确,在该过程中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总结不能完全由教师越俎代庖。
2、地理事物时空变化的共性与特殊性地理案例教学的探究性很强,多数情形是由一个具体的典型案例探究出一系列具有共性特点的地理原理或规律。因此,对案例所包涵的基本地理原理、规律的提取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地理案例教学的本质不在于对案例具体细节的把握,而是要求从案例所提供的具体事实中提取有普遍性的地理原理与规律,并运用这些原理和规律去分析、解决新问题。
由于受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影响,学生中普遍存在对教材死记硬背的情况。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能够把握住案例教学这一基本要求,就很容易出现学生“单纯记忆案例”的情况,也就难以达到课标的要求。例如必修二第四章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中传统工业区选择德国鲁尔工业区为案例。教材用了很大篇幅介绍鲁尔区的发展、衰落和整治。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在案例介绍材料中找出鲁尔区的发展条件,找出其核心词和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对照分析(资源:煤、水源、交通、市场);第二探讨鲁尔区衰落的原因,注意自身存在的问题与时代背景结合;最后总结鲁尔区的综合整治措施。这是对案例本身的分析,而我们之所以要学习该案例,说明其具有代表性,能代表类似传统工业区的发展方向,因此,应马上让学生对比鲁尔区和我国辽中南工业区,对比其发展条件的相似性和不同性,分析辽中南工业区能从鲁尔区的综合整治中得到什么启示。接下来可以给出工业区的背景材料,让学生分别讨论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和英国英格兰中部工业区的发展条件以及能从哪些方面借鉴鲁尔区的发展经验。这样可以让学生及时巩固自己的思考所得,并建立对传统工业区的分析模式。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地理建模”。在地理案例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从地理个案中进行地理建模,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要让学生对另一个相似的地理案例独立分析以强化地理思维方法。这个过程一般是通过作业或考试的方式来完成的。
地理案例教学反对传统教学一味讲求系统传授知识,面面俱到地讲授各种领域的完整知识,地理案例教学提倡敢于进行“缺漏”
教学,让学生学习最基本的,有可能终生受益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形成自己的地理素养。地理案例教学决非摈弃系统的地理知识,而是更加符合现代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但同时案例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让案例真正有效地引领我们的教学,教师应在逻辑推导、规范表述和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上多下功夫。只有地理教师真正理解案例教学,用好案例教学,才能从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整体的地理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