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50 KB
  • 2021-04-25 发布

地理(心得)之改变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 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地理论文之改变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 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 ‎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活动 ‎  传统的地理教学忽视了学生乐于探究的能力、建构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一致,也与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适应。结合这些问题,我认为活动教学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为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  一、高中地理课堂活动教学概念的界定 ‎  高中地理课堂活动教学,是指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地理教师精心设计和创设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新型教学形式。‎ ‎  二、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原因 ‎  几年来,我一直从事高中的地理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到了高中以后,学生在对课堂教学信息的反馈由主动变成被动,地理课堂上,学生很少争先恐后地举手提出或回答问题,这就给地理课堂的教学反馈带来了很大困难。经过分析可以发现:1、学生原有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影响了地理课堂活动教学的顺利进行。高中这个特定的年龄阶段,中学生经常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特定的心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气氛严肃、冷清,地理交流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对不同的观点与见解不愿表露或很少争辩。随着中学生的心身成长、发育,他们在心理上也在不断变化,主要是学生自我价值的提高及自我意识的增强,表现在学习上独立性强于依赖性,内向性盖过外显性,含蓄性代替直露性。在课堂教学中,他们虽有独立见解,但却不肯轻易表露;虽愿接受指导,但又不喜欢盲目听从,而这种心理矛盾发展的结果,往往呈现一种自我封闭状态。另外,家长、学生和学校对地理“欠帐”太多,初中地理不作为考试科目,而到了高中,学理科的同学只要会考过关就行了,在这种情况下,地理被家长、学生、学校视为副科,不被重视,从而导致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和观念淡薄,也影响课堂活动教学的顺利进行。‎ ‎  2、教师的教学观影响了地理课堂活动教学的顺利进行。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满堂灌,以应试为目的,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主体,只重视教学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由此他们认为搞活动耽误教学进程,只要完成教学目标,无须考虑学生的课堂活动。而有的地理教师走了极端,过分夸大了课堂活动教学,在课堂上一味的追求活动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主题,结果看上去很好,但是不能达到“活动”设计的目的。‎ ‎  3、新教材“活动”‎ 的设置影响了中学地理课堂活动教学的实施。在新教材中,很大一部分“活动”是针对学生动手操作的,但是有些“活动”在设计上却是很难操作的,具体来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设计的“活动”中出现的概念、问题等知识表述比较模糊,在操作前存在理解上的分歧;另一方面是操作的方法比较模糊,随意性较大。这种操作上的模糊导致的结果是教学中“活动”使用效率大大降低。如果和教学这一动态过程相联系,结果是用不如不用,学不如不学。如图所示:由于教材中“活动”题目设计较为“宏观”,导致了“活动”可操作性受到了影响。在“活动”设计过程中,由于“活动”中题目的设计和家乡的乡土资源相联系,教材的编者认为这样设计“活动”就可以使学生利用身边的地理事物学习,便于操作。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这种“宏观”性的“活动”需要较长时间的研究,也需要专业的指导,对教师的要求也特别高,因此从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初级阶段来看,这样设计出来的“活动”在其操作性和效率上都是较为低下的。‎ ‎  三、中学地理课堂活动教学的教学策略 ‎  1、高中地理课堂活动教学应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启他们的闭锁心理,让他们轻轻松松的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教学的主体,活动教学目标的制定、内容的确定、模式的选择以及组织实施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年龄特征。只有我们研究、把握学生的特点,才能因材施教、具体指导,促进活动教学的效果。‎ ‎  2、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实现“双主一体”教学。‎ ‎  成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参与的完善结合,教师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合理组合。课堂教学不是直接给学生知识,而是为他们提供建构知识的机会。学校教师,应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强化培养个性化学生的意识,切实解放学生,通过多种课堂活动方式来发展儿童的“天性”,使儿童在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用活动的体验去取代“说教”与“静听”,让学生学习得更为主动、更活泼,有利于学习的意义建构。学生的自尊心好比荷叶上的露珠,非常脆弱,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尊重学生,营造平等、和谐、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研究式”学习,应用探究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能够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引导学生学会互相关心,养成“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  3、合理利用教材的“活动”内容,有效的开展地理课堂活动教学。‎ ‎  在地理课堂活动教学中,教材中“活动”的内容要有机地融入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  3.1作为新课的导入,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问题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学生知识建构的需要,问题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将客观、抽象的知识同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在“活动”中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引发学生合理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  3.2根据教材将“活动”的内容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学习不是接受,而是生活、生长;不只是等待观望,而是主动的参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的利用新教材中“活动”内容,例如讲“地球形状”时,我让每个小组在课前用纸折一个帆船,准备一个球,模拟船在球体上航行,平视球面上远航归来和去远航时船的桅杆、船身先后看见的顺序,然后再作一个对比,平视放在桌子上平移的纸船,看看二者的区别。把这些观察记录下来,从而利用事实说明地球是球体。通过学生观察、研讨,体验了知识的发现过程。这样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发现了知识、巩固了知识。我们应该适时地把教材中的“活动”内容变为课堂教学案例进行教学,既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完成了课后活动,既学到了基础知识,又能把课本的理论知识与本地的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  参考文献:‎ ‎  [1]石慧,《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设计的问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 2006年 ‎  [2]杨秀琴,《初中物理课堂活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