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50 KB
  • 2021-04-25 发布

班主任(心得)之新课程背景下班级功能的再生与发展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班主任论文之新课程背景下班级功能的再生与发展 ‎ ‎  内容摘要:所谓班级新环境,是指以班级独特的群体育人功能为目标指向,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为班级每一位成员(含班主任)创建人文性的、非物质化的精神环境,让每一位成员在精神上得到发育。本文秉持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基本理念,分析了新课程背景下班级新环境创建对班级功能的再生与发展,在此基础上,寻找班级新环境构建的策略,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与享受班级新环境的同时,获得个性的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 ‎  关键词:构建  新环境  新课程  再生  发展 ‎  所谓班级新环境,是指以班级独特的群体育人功能为目标指向,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为班级每一位成员(含班主任)创建人文性的、非物质化的精神环境,让每一位成员在精神上得到发育。我们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这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它同样适合于班级新环境的创建。这一理念在班级新环境的创建中可以使班级功能再生与发展。班主任应成为班集体建设的引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尽可能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工作,使学生们都能“动起来”‎ ‎,人人都成为班级的主人,让班级成为充满成长气息和勃勃生机的精神家园,让班级功能得到拓展语言生,这就是新课程背景下班级新环境构建的主旨。‎ ‎  一、对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班级新环境促进班级功能再生与发展的理性思考 ‎  营造让学生得到良好发展的环境,是班集体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它可以使班级功能的拓展与衍生,特别是在今天实施新课程这一历史背景下,如何抓住机遇,不断更新组织管理班级的理念,使之对学生的教育更加适应新课程,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是每一个班主任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我们以为,建立新课程背景下的班级新环境,可以在以下方面使班级的功能得到再生与发展:‎ ‎  1、班级新环境的构建使班级文化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发挥 ‎  从大的方面看,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文明,一种道德,也是一种智能。对于班级文化虽然不能讲得那么高,但是从一系列调查表明,现代学生受到班级文化,特别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文化互动的影响十分明显。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潜移默化的力量。班级中流行的语言,学生谈论的话题,喜欢的小玩意儿,甚至女同学的发型、发饰,男同学喜爱的偶像音带等都会成为班级文化的一种象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或者左右着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习惯、个性特点。研究班级文化,并因势利导地发挥其积极作用显得十分有意义。‎ ‎  用文化学的观点研究班级文化的传播和传递过程,可以使我们对班级新环境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模仿、学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可以从班级文化中认识自己,也可以从非功利性的探求,对参与活动的需要,对新的活动方式的需求等方面关注班级新环境的构建。运用文化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对于改进班级环境,提高学生集体学习的效果,发挥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挖掘学生成长的潜力,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劳动习惯与健康的心理和人生态度等都是十分有利的。‎ ‎  2、班级新环境的构建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提升 ‎  从现代教育理论来看,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翁。然而事实上,学生依然经常受到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权威的教师的压力。许多学生反映在学校里常常会发生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偏要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却不能做或者无法做。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对学校、教师及学生学习的压力面前,教师不愿意自己的学生成绩下降,家长更不愿意看到孩子的成绩不如别人,而学生本身在分数面前也是战战兢兢,影响学生主体地位的因素实在太多。‎ ‎  但是不可否认,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班级功能拓展的主流,是班级形成积极进取学习风气的基础。问题是我们在创建班级新环境中还不知道如何张扬学生主人翁的地位,讲到要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常常只是局限于“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等等,缺乏更深层次的学生主体行为和思想的开发与培养。班级新环境的创建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除了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学习与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在知识经济社会能够终身受益的良好品质,让进取、理性、公正、诚信、理解、同情、团结、勤奋等成为学生自己追求的目标,使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成为更富有觉悟,更富有理智,更具备责任感的集体成员。在这种班级新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一定能使自己比其他人更成熟,更具备优良的品质。他们的学习也一定更容易获得成功。‎ ‎  3、班级新环境的构建使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得到拓展 ‎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指导者和领导者,他的思想道德面貌,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对教育的信念与追求,他对学生的期望,他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认同与取舍等,无不渗透在他对班级新环境的创设中。班主任能不能在班级工作中凸显自己的教育理念,运用恰当的领导艺术和人格魅力扩展自己的教育理念是班级新环境创设能不能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的关键。班主任要有意识地运用人格力量,让学生在班级的学习与活动中通过观察、模仿、练习、研究来熟悉教师的教学行为,理解班主任的教育要求。班级新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氛围,它既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又肩负着疏导、宣泄、娱乐、健身、休闲的功能。班主任在这些活动中渗透自己的教育理念可以为班级新环境营造一个富有新意的、张扬个性的氛围。同时通过各类班级活动中为学生今后三四十年的生活作好充分准备,让他们学会面对各种复杂环境,学会辨别真伪,学会因势利导地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对社会能有所贡献、有所创造的积极的社会成员。‎ ‎  4、班级新环境的构建使班级成员的整体合作得到体现 ‎  班级的最大功能是使班级成员在各方面得以合作,但在实际教育活动中,这是最弱的。因此,在今天的班级新环境创建过程中,如何倡导班级成员的整体合作,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和积极性是班级新环境建设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许多事实表明,抑制与批判最容易伤及弱势群体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当一名学生发现自己被教师与同学在集体中遗弃时,心中会产生巨大的恐惧,甚至产生极大的逆反心理。班级的整体合作要十分细致地做好这部分学生的工作,创造条件让他们振作起来,使他们感到同学们没有忘记他,集体也缺不得他的一份力量。班主任如果能在促进班级新环境的整体合作上下功夫,就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良好气氛,使每位学生在这一集体中获得充分表达自己意愿和想法的机会,使他们的个性在集体中经受磨砺与升华。‎ ‎  5、班级新环境的构建迫使班主任为班级新环境提供活动菜单 ‎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和学生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学生对班级新环境的要求也会随之增加,如何使班级新环境建设达到效益最大化、最优化,成为影响班级新环境建设成效的重要因素。班级新环境创建活动千头万绪,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有效的组织活动方式。班主任要充分利用这一巨大的德育资源,结合班级新环境的具体情况,为学生提供各种类型活动的菜单。它应该包括活动的设置、活动的内容、活动的方式、活动的步骤、活动的要求以及如何评比总结、如何吸引学生、如何应对意外情况等。班主任应该有意识地收集有关方面成功的经验与信息,及时地把菜单提供给学生,给学生以充分选择的自由,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肯定,促进整体合作。当每一位同学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样做,该如何努力、如何肯定、如何提高时,班级新环境的功效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  二、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班级新环境促进班级功能再生与发展的操作策略 ‎  在讨论新课程背景下班级新环境构建对班级功能再生与发展的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讨论如何创建新班级环境。笔者以为,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班级新环境的策略有以下几个:‎ ‎  (一)建立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以赏识为主流的班级文化 ‎  班级是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场所,班级的文化氛围对人的品性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新课程倡导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创设一个人文的、以赏识为主流的班级文化,既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也是班级新环境构建的要求。‎ ‎  1、以公正的态度赏识每一个班级成员,用机制创造公平 ‎  每一个班级成员都渴望得到老师与同伴的关注和赞赏,如果班主任老师及班级成员都把欣赏的目光、成功的机会只投向个别几个学生的身上,那么,作为“陪衬品”、“附庸物”的绝大部分学生弥足珍贵的自尊心、自信心必然会受到重创,对老师,对集体的情感也会随之淡化。所以,班主任老师不仅自己带头而且要教育班级的每一个成员一定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同伴。如班里要选干部了,一双双闪亮的眼睛里流露出无限向往的神情。投票结果,自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得到锻炼和满足,建立了全员上岗管理制度,让全体学生管理班级的事务。这下,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了起来,尝到自己是班级真正主人的甜头,于是更加热爱自己的班集体了。由此可见,教师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集体中的“主角”,对每一个孩子都充满信心和期待,不仅能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的“内驱力”,还能充分施展他们的才干,从而为班级集体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  2、以发现的目光赏识每一个班级成员,发挥每一个成员的潜能 ‎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生生间的禀赋、品性也各有差异。要使学生的潜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充分发挥,班主任就必须抛开“万般皆下品,唯有分数高”这一狭隘思想的羁绊和束缚,用善于发现“美”的目光去捕捉、欣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学生王X ‎ X生性好动,在班里经常惹事生非,虽经多次教育,但收效甚微。有一次,体育老师偶然在班主任面前表扬他绳子跳得不错。班主任抓住机会,对他进行表扬,并鼓励他多练,争取在学校比赛中拿冠军。此后,他一下课就拿着绳子往外跑。没过多久,在学校的比赛中,他一举夺得了跳绳项目的第一名。在老师和班级同伴的一片尊重、赞扬声中,他变得懂事了。经大家的推荐,X X当上了班级的体育委员。从这一事例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学生需要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有时欣赏他们微小的闪光点,比喝斥其显著的劣迹更有效。‎ ‎  3、以宽广的胸襟去赏识每一个班级成员,接纳每一个成员的缺点 ‎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自制力十分有限的小学生而言,有缺点,有过失是在所难免的。班主任要成为一名欣赏者,不仅要多看学生的可爱之处,还要接纳学生的不足之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可见,宽容决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手段。一天,班上有两位同学为了一点小事吵了起来,眼看就要动手了。老师把两个孩子一起叫到跟前,全当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发生,布置他俩在放学时一块儿去扫包干区,并以鼓励的语气说:“老师相信你们一定完成得很出色,因为你们都很爱集体。”打扫开始了,两个“小对头”‎ 合作得非常好。不一会儿,就把包干区搞得一干二净。老师当众夸奖他俩做事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两个孩子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本来,他俩准备硬着头皮挨批评,却意外地得到了老师的激励和器重,当然不愿意再辜负老师的一片期望。一个即将激化的矛盾就这样不着痕迹地化解开了,两个学生也从中受到了教育。以宽广的胸襟欣赏学生,正是为了让学生在获得尊重、信任的同时,得到反思和自省,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 ‎  (二)形成以生活教育为抓手的班级教育新途径 ‎  立足生活世界,使班级教育贴近生活,是传承新课程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它不仅使班级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更贴近生活,促进班级每一个成员的道德素质得到发展,而且可以培养班级每一个成员解决具体道德问题的能力。其基本做法有:‎ ‎  1、从生活中提取有争议的道德事件,引发班级成员进行讨论、思考 ‎  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体谅模式即以一系列生活中的人际和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该模式使用的教材《生命线丛书》由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人际—‎ 社会情境问题组成,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呈现越来越复杂的人际和社会情景。这套情境教材成功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尽管理论界对该模式非议颇多,教师和学生却欢迎备至,说它既有趣又有效。生活世界是丰富的,教师应做一个有心人,把生活中特别是学生身边有争议的道德事件搜集起来,引进课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小品,戏剧等形式回放,组织讨论、思考,比如班长为保住文明班的荣誉向学校隐瞒班上两同学违纪的事件,甲同学帮乙同学做作业并接受2元钱报酬的事件等等。由于这些道德事件来自同学身边,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品德发展规律,更有助于促进他们的情感和理性的投放,容易完成知、情、意的整合。‎ ‎  2、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对班级成员进行随机教学 ‎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态度具有定向作用。人先天具有趋向积极,回避消极情感性。不断积累积极的情感因素和体验,到一定程度后对人的行为有调节作用。要多积累体验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得到及时和正确的强化。如常识课上,教师要求学生观察蚯蚓的特征,一位同学用嘴品尝蚯蚓后告诉老师蚯蚓是咸的,老师说,“在科学面前,我不如你”。科学精神的抽象规范,就这样淡淡地融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再如一位班主任看到新学期开始家长陪伴学生报到现象若有所思,第二天便作了题为“不要让父亲弯腰”的激情演讲,不少同学羞愧得低下头,还有同学流下泪,大家相约“在漫漫的人生历程中,要给父亲捶背,不要让父亲弯腰”。根据学生道德表现随机教学,及时强化,会使良好道德行为者备受鼓舞,使有不良道德行为者及时感悟。‎ ‎  3、营造富有生活气息的教育氛围,从中对班级成员进行德育渗透 ‎  英国哲学家威尔逊曾在分析家庭满足学生道德教育外部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学校应参照家庭模式进行教育。这种做法未免不现实却非毫无道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超稳定持续,何以道德规范那么深入人心,与道德规范“亲情化”分不开。岳母刺字,孔融让梨等故事说明封建德育规范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在亲子感情上建立的忠孝为本,是导致德育成功的重要因素。撇开道德内容的封建性,这种方式启发我们去寻找生活、家庭道德情境与学校道德环境的共同之处,创设一个既有校园特色又有社会生活气息的德育氛围,既包括物质氛围又包括心理氛围的创设。介入日常生活事件的道德情境的创设即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如一位班主任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第38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赛金牌得主安全鹏和他母亲之间相濡以沫的感人事迹,许多同学感动得流着泪走出课堂。在教育中增加具有生活气息的情境,以知觉、感染、渗透等形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体验和心理对比,在心灵震撼中,在被激发的内心冲突中,自觉调整道德认识,积淀情感体验。‎ ‎  (三)构建符合新课程的班级家园共同行为准则 ‎  把班级当作一个家,每个成员都是家庭中的一员,这是为学生寻找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的重要方法,要营造一个家庭式的环境,就必须建立符合新课程实施要求的每一个班级家庭成员必须遵守的共同行为准则。‎ ‎  1、家庭成员全员上岗管理家园的共同守则 ‎  苏霍姆林斯基相信,无任何才能的人(学生)是不存在的。教育者的责任是帮助每一个人找到与自己能力相应的事情,使他在集体面前展现自己的才能。班集体能够使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统一。‎ ‎  当今社会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在整个家庭中成为中心,孩子们有着强烈的表现欲。从他们内心而言,他们都愿意成为班干部,成为集体的中心。当今社会又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学生们将面临激烈的竞争,人人都需要较强的适应力和管理水平,因此每一个同学都需要有更多的锻炼机会。作为一名班主任,就一定要全面锻炼孩子们的能力,帮助每个孩子体验到自己的成功与价值。所以,我们在教育学生把班级当作家的同时,决定建立家庭成员全员上岗管理家园的管理模式。这一模式就是指在仔细分析每个家庭成员个性能力差异的基础上,在班级家园中设立各种不同的岗位,使每个成员都能在适合自己岗位的前提下,为班级家园的管理发挥所长,出工出力。‎ ‎  班主任要根据每一个成员的特点和能力,设立了多种岗位,使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管理别人,有机会为班级家园服务,帮助每一个成员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每一个成员自信健康的个性:‎ ‎  ——学习优秀,综合能力强的家庭成员经过民主选举安排为小队长。因为他们脑子灵、点子多,能带领小队的同学开展更多的小队活动。‎ ‎  ——‎ 学习优秀,能力一般或较弱的家庭成员经过民主选举让他们担任各科课代表、各组的语文组长、数学组长。课代表要负责各科课前的准备、课后的评分。组长每天都要负责收发语数各项作业,工作量较大,而这些人做事认真踏实,能胜任工作,同时在每天的工作中,能力得到了锻炼。如××同学刚转入我班时,班主任发现他胆子较小,为同学们服务的热情不高,可他做事特别认真,于是就请他在班级家园中担任“劳动课代表”。课前检查每一个成员的学习用具,帮老师摆放材料,收劳动作业。在广泛地接触老师和各个成员的同时,使一个腼腆的男孩成为一个大胆能干、有着很强自信心的班干部。‎ ‎  ——学习较差,综合能力强或学习较差,综合能力较弱的家庭成员平时在班级中得到锻炼的机会不多,甚至在其他成员心中的形象不好,因为他们成绩不太好,有的纪律性也较差。为了调动这些成员的积极性,帮助他们重新塑造形象,就设置一些特殊的岗位,如让顽皮好动、成绩较差的×××担任教室卫生组长。他每天带头干,其他成员自然也不甘落后,他把班上的卫生工作管理得很好,所以班级卫生管理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有了自信心,得到了其他成员的肯定,他的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又如×××成绩虽然不好,可她动作快,为其他成员服务的热情高,所以为她设立了“发报员”这个岗位,只要有新报纸来,她必定会按要求分发清楚。她的自信、自立能力也由此得到了培养。‎ ‎  2、在班级家园中建立科学恰当的竞争激励机制 ‎  这里的“科学”是指在竞争中要符合人的发展特性,与当前的社会特征相一致,“恰当”‎ 是指内容与学生实际密切相关。在班级家园中,奖励什么,惩罚什么,如何奖励,如何惩罚都应取得大家的共识,把握好了这个“度”,它就会象杠杆一样发挥作用:对于学习积极的成员,当众一句适时的夸赞必然会引来一片称羡的目光;关心集体的成员,他们可爱的身影一定要成为大家感动关注的对象;总是违反纪律的成员,即使承认错误再及时,也要承担由此而产生的受批评、请家长督促改正等一切后果。没有竞争就分不出优劣,没有激励,前进就缺乏内动力。‎ ‎  为了让班级家园中的干部在学习、纪律等各方面严于律已,在管理中引进了干部“竞争、选拔”机制,鼓励人人参与竞选,采用公开发表“竞选演说”、竞争上岗的民主选举等办法。同时,还可以采用A、B两套干部轮换制。具体做法是:(1)根据人数设立岗位,如中队长、中队委、班长、班委督导员等10名主要干部,将其分为A、B两套班子;(2)两套班子分单、双周值班。每两周召开“班评会”,根据评议结果对两套班子进行全班民意调查,然后进行指导,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参与锻炼的机会,人人都有岗位,个个当家作主人,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班干部努力工作,发挥了模范带头的作用,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推动了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 ‎  (四)建立以自我发展为目标的工作机制 ‎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潜能的开发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给他一个适宜于成长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以自我发展为目标的工作机制。‎ ‎  1、建立以自我教育为主线的自我约束机制 ‎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班级管理工作如果事无巨细全由班主任操心,就会事倍功半,难以形成班级凝聚力,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新课程理念就是要落实学生“自主性”与“主动性”的地位。学生是班级的主角,班主任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当好主角,使之具有自主意识、自治能力。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改变了传统的封闭型班级管理体制,建立了开放、民主的、有学生参与的班级管理体制——设立“学生班主任”,在班级中按学号每人轮流当一天“班主任”。在这一天中,其工作职责是组织全体同学参加集体活动、做个别同学的思想工作,督促检查班干部的日常工作。“学生班主任”制度的设立,可以把教育者对学生的要求较好地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意识行为,变“别人要我干”为“我必须这样做”。由于班级的各项工作都分配到人,实行责任到人,各项工作都有人负责,因此,即使班主任不在,也能按部就班,正常开展工作。而在这过程中班主任并非不管,而是仔细观察,发现其中的问题及时处理,并定期进行总结和表扬,以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  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人,只有当他了解自己时,才能教育自己。”在实施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组织他们反思,通过“‎ 回头看”,“横向比”,养成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好习惯,启发他们深人思考,做任何事情,不仅重在参与,更要注重提高。学生自我教育可以采用开主题班会、活动总结、经验交流等方式,可讨论进行,也可用书面方式。在此过程中,班主任可与其他同学一样做认真的参与者,而不是主持人。这项工作做好了,做到了实处,对学生的触动是很大的。自我教育就是不断寻求思想意识上的制高点,“不满是向前进的车轮”,只有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了,才能自觉地将目标付诸实践。能够进行自我教育是教育成功的最高阶段。‎ ‎  2、建立适应新课程的班级活动形式 ‎  班级活动是形成班集体的基本载体,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形式,没有活动就没有真正的班集体。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增强学习兴趣和上进心。新课程强调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和探究合作学习,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要改革由教师包办代替的空洞说教的“保姆型”或“警察型”的管教式的班级活动模式,建立由师生共同参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班级活动模式。要本着“活动主题关注学生热点、解决学生难点、锻炼学生能力”‎ 的原则,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活动宗旨,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同时,班级活动要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发展。走出班级,走出校门;走入社区,服务社区,是新课程理念的一大创新。目前,我们正继续以“我是合格小公民”、“雏鹰争章”等活动为载体,带领同学们深入社区。如:到福利院与孤寡老人聊天、为孤寡老人表演节目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与孤儿结对子交朋友,“手拉手”结队联谊、“告别陋习,与文明同行”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创造条件,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  3、构建以自我评价为主体的教育评价体系 ‎  自我评价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方面。它既能使学生得到自我评价的反馈信息,又能加深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自我认识,是深化了的认识过程。小学生评价能力的发展规律是: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评人到评已,从片面到全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学生见识的局限性及学生评价能力的发展规律,都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对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 ‎  在低年级,老师让学生讲清事件事实以后,再谈谈最喜欢谁,应该向他(她)学习什么。对于班内的好人好事,老师先让学生评议,然后再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意见。‎ ‎  在中年级,学生不仅要评价事情的本身,还要评价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做好事的同学要先讲事先想些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做错事的同学也要分析做错事的原因,认清后果加以纠正。‎ ‎  在高年级,一般学生能初步排除他律的影响,形成自我的价值观。在这个阶段,班主任进行引导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去分析他人或自己,并能作出正确的评价。‎ ‎  又如:六(1)在评价学生时采用“基本分-积分”制度。“基本分-积分”制度是对学生学习和德育的量化评估方法,其目的是规范学生言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做法是:(1)每个学生学习和德育基本分为100分,按以下方式加减分值,如:每周各项评比得三项红旗,全班学生每人各加5分;学生做一件好事视情况分别加5、3、1分;学习进步视幅度大小加若干分,退步不扣分;当天作业没完成扣5分;不守纪律视情况扣5、3、1分,不讲卫生视情况分别扣3、2、1分。(2)每周在班会上公开评定。总分不足95分者,由个人、值周班委、老师共同进行情况分析、改正。对总分超过100分者提出表扬,并请其介绍经验。这种做法主要是加强学生的自觉性,实效性很好。‎ ‎  效果分析 ‎  1、建立了班级管理的新体制 ‎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情绪或态度都是环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与反映。一般说来,一种环境或一些人能满足或符合我们的需要、观点与习惯,我们便会产生好感或积极的情绪,反之就会形起相反的情感。没有任何一种心理的内容不来源于外部现实,没有任何一种心理现象的产生不存在着客观的原因。因此,一个和谐的环境无疑有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且使可能出现的异常心理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 ‎  构建班级新环境,促进班级功能的再生与发展的德育模式由于尊重了儿童的天性,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而逐步建立了民主性教育和自主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管理新体制。使班级真正成为了学生的精神家园。通过问卷调查,有93.8%的学生对班级的师生关系表示肯定,有92.3%的学生认为班级是自己喜欢的精神家园。‎ ‎  2、建立了新型的师生、生生关系 ‎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班级新环境构建的中心课题。过去的师权文化,教师就代表着真理、权威和要求,学生对教师只有服从与执行。我们应认识到自己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年龄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感情,有着自己独特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师生关系不是皇帝与臣民的关系,不是警察与小偷的关系,也不是医生与病人的关系,而是平等、尊重、信任的朋友关系。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努力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当然,这并不是说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放弃自己的责任而一味地迁就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在教师面前有一种人身安全感和思想自由感。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独立化解矛盾、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交往能力提高了。班级学生之间成为了学做文明的竞争者、学习知识的合作者。‎ ‎  3、打造了班级特色牌 ‎  本课题研究的是构建班级新环境,促进班级功能的再生与发展这样一个共性的问题。有关参与研究与实践的班主任形成了这样的理念:要经营好自己的班级,提升班级自己的竞争能力,就必须以战略的眼光倾心构筑班级特色,全力形成教育品牌。因此,参与研究的班级充分分析班级背景材料,选准班级发展方向,形成了班级品牌。同时,班级还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特有的班级文化。‎ ‎  4、形成了健康向上的好班风 ‎  由于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自始至终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建立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以赏识为主流的班级文化、符合新课程的班级家园共同行为准则、建立了以自我发展为目标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以生活教育为抓手的班级教育新途径,儿童的心理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满足,儿童的品性得了良好的熏陶,因而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实践与研究前的一次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的队员认为班级活动是辅导员的事,实践中,通过对队员的自主意识的培养,设立班队活动备课本,班队活动记录本,把班队活动放权给队员,让队干部们自己商量,设计活动,并在辅导员的指导下组织班队活动,把辅导员从原来的主角退到配角的位置,把“镜头”‎ 让给队干部,让队员动,让队员得到快乐,班队活动一下子成了队员最喜爱的课之一,通过自主、自动的队集体建设,执行队部的各部门组织了一些适合大家口味的小活动,吸引大家的参与;自主小队的蓬勃开展,使队员们的假日不再无聊,小队成了队员的家。与此同时,队员的民主意识也得到了提高,通过班队干部竞争上岗,人人都有当小干部的机会,“官”念消除了,当小干部就是显示自己的才干,给队员们送上快乐,成了大家的共识。为此,学校先后被评为教育系统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一个班级被评为杭州市优秀中队,两个班级被评为区文明中队,多名学生被评为区、市级三好学生。‎ ‎  5、班级新环境的构建使班级融入了社会大环境中 ‎  在今天市场经济背景下个人的经济动机合法化,追求利益、追求财富的观念已被社会广泛接受的条件下,如何因势利导使班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培育一代新人发挥积极作用,很重要一点就是让班级在新环境的建设中融入社会大环境中。班级是一个团队,也是一种教育环境,班主任教育理念应该是一个大教育观念。班级新环境的创建活动应该渗透在学生的方方面面,渗透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中,要让学生始终把自己看作集体一员,都能以集体行动的准则要求自己。因此,班主任在指导班级新环境创建活动的时候要善于因地制宜,利用班级、学校、社区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创设各种教育情境,甚至在书信、日记、电话、电子邮件中都可以通过信息和感情的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  ◆参考文献:‎ ‎  1、《班级作为一个共同体:成员的相互平等和资源共享》‎ ‎ 毛景焕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3-2‎ ‎  2、《问题管理:现代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