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50 KB
  • 2021-04-25 发布

班主任(心得)之浅谈如何消除小学生心理障碍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班主任论文之浅谈如何消除小学生心理障碍 ‎ ‎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的交流必然会带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一个人能力的高低,也是他通向成功之路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而有些学生由于某种心理障碍,封闭了与他人的交往,变得孤僻,喜欢独处,这对于他们将来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包括情绪、情感、意志、性格等诸多方面。未成年的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方面都很不成熟,随着生理的发展,心理也日渐丰富起来。而我们的学校和家庭往往忽视他们的心理变化,不重视和不善于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因此,不少学生处于不安、焦虑和烦躁的心理状态中,进而发生心理异常。要使这些学生放下包袱,心情舒畅的去学习、生活,我认为排除心理障碍是老师重要的思想工作方法。‎ ‎  鉴于此,我从现阶段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分析着手,探究其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企盼能引起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  一、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  1.自卑心理。‎ ‎  这是由于部分小学生的自尊心在学习和生活中没有得到尊重,并多次受到挫伤后产生的一种带消极反抗性质的情感,是自尊心的另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这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懒、萎糜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  2.逆反心理。‎ ‎  不少的小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采取消极抵抗。‎ ‎  3.孤独心理。‎ ‎  少部分自以为成熟的小学生,往往自高自大,把自己封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而一个劲地抱怨别人不理解、不体贴、不关心,于是与世隔绝的孤独感便油然而生。心理上的孤立,往往形成孤僻的性格,羞涩、敏感、易怒交织在一起。他们很少和别人交往,人际关系疏远和淡化,只一味崇尚做“超人”和“怪人”。‎ ‎  4.嫉妒心理。‎ ‎  在小学,一部分学生漂亮的容貌、优异的学生成绩、优越的家庭条件、受到老师的宠爱,常常会引发另一部分学生的嫉妒之心。他们越是关心和重视嫉妒对象,越有可能会让绝望与恐惧感击中,从而发展为憎恶、敌意、怨恨和复仇这样一些恶劣的情绪。在行为上可能会对对方加以恶意中伤;在极端情况下,有些学生甚至会发生伤害、杀人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 ‎  5.惧怕心理。‎ ‎  惧怕可以说是人类情绪之冠,往往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甚至会影响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进程。‎ ‎  就小学生群体来说,存在着优生惧怕同学的竞争、中间生惧怕掉队、后进生感到前途无望等现象。就小学生个体来说,存在着惧怕数学或作文、惧怕父母的期望落空、惧怕记忆力突然衰退等现象。一旦惧怕惯了,往往就会形成性格上过于胆怯和羞涩,从而产生心理障碍。他们可能处处疑心,事事戒备,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在学习上,也常常会表现为随大流,缺乏闯劲和首创精神。‎ ‎  二、消除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 ‎  针对目前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笔者不揣浅薄,提出以下对策。‎ ‎  1.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能力和素质。‎ ‎  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学校领导要用素质教育的要求规范教师,为教师提供掌握心理素质教育专业技术的进修机会,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推进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专业技术应成为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的必备素养,应成为考核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基本内容,并作为加强基础教育的手段之一。‎ ‎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广大小学教师十分有必要全面深入地学习教育心理学,并逐步自觉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每一位小学教师都应注重提高自己的素质,力争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 ‎  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不可能喜欢学生的一切,但必须承认学生是有价值的人。学生由于知识不足,自我意识脆弱。他们主要是通过父母、教师对自己的态度来获得自己是怎样一个人的概念的,其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尊、自信都受成人的评价和态度的影响。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学生就会以为自己无用。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  其次,教师是学生的表率,其自身的心理健康与否也是影响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本人的心理障碍会导致对学生的教育和心理辅导的失败。所以,教师也有自觉地调适自身心理状态的任务。要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对自己所培养的“精神产品”高度负责,不以自己的情感因素横加干涉教育行为。如有不悦,应及时进行自我排遣,或向亲朋好友倾诉,或去医院找心理医生咨询,万万不可把目标转向正在成长的“幼苗”。要知道稚嫩的幼苗是经不起“摧残”的,教师一句不经意的话都会使他们的心灵遭受极大的痛苦。‎ ‎  2.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  一是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普及心理学常识的教育。笔者认为,现阶段小学可开设一个学年的心理辅导课,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常识,特别是掌握心理健康的若干标准,掌握出现心理障碍时的解脱方法。‎ ‎  二是开设心理咨询、咨询信箱、热线电话,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活动。‎ ‎  三是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打开心灵窗户说“悄悄话”的活动。因为同龄人通过互相倾诉、互相沟通、共同分忧,极易达到心理疏通的目的。‎ ‎  四是家校连手开展心理辅导。学校应利用家长会这个管道作些宣传,让家长也对心理辅导有所了解,并协助学校开展工作。家校连手形成的合力,便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  3.优化课程结构。‎ ‎  小学要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习负担。优化课程结构包含两个方面:‎ ‎  一是根据一定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的基本素质的需求,充实并丰富选修课和活动课的内容。‎ ‎  二是删减目前小学教材的某些内容,降低某些要求。这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其中选修课、活动课的设置,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种学习是在精神比较放松时吸纳知识与技艺,不会有过重的负担。‎ ‎  4.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促进班集体关系的和谐、融洽。‎ ‎  对于成长中的小学生来说,人际交往和沟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然而,由于不少小学的教育以升学为目的,以考试排榜为特征,过分强调学生之间的竞争,导致学校生活紧张、单调。加之现代家庭住房单元化,独生子女增多的特点,从客观上束缚了小学生的人际交往,结果造成了同学之间情感淡漠,师生之间缺乏信任。这样的班集体不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随而也就不能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 ‎  为此,学校应通过课程、讲座、咨询、讨论、学习小组、实验等形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朋友,使学生在日常交往群体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取得进步,克服紧张、恐惧、偏见、敌意、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倾向。‎ ‎  5.建立约束机制,加速“转轨”进程。‎ ‎  在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建立包括独立的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在内的考核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估体系,要用心理素质教育的指标引导、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建立教师评估以及教育质量评估的监测保障机制。教育行政机关应加强对素质教育的督导,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督导检查和评估验收,加速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进程。‎ ‎  当然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造成其心理障碍也应因人而异,我们要倾注一片母爱之心,针对具体的个性区别对待,灵活运用,标本兼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