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0 KB
- 2021-04-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论文之关于历史教学改革及相关问题的几点思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科技革命推动,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普遍开始进行基础教育的改革。近十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世纪之交改革步伐大大加快,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研究性学习迅速展开,一场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为目标的改革浪潮席卷中华大地,它反映了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综合实力和科技竞争的要求,尤其是人才竞争的要求。然而,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惯性还很大,教育教学改革步伐仍受多方面因素制约。下面仅就历史学科的改革及相关问题谈几点认识。
第一 关于教学观念
教学要改革,观念更新必先行。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为主体,强调教师教。这种观念下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教师讲、教师问、教师写,学生听、学生答、学生记,学生固有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求未知的欲望渐渐泯灭。新的教学观念以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完整个性,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为目标,强调学生学,教师教是为学生学服务。正如教育家列德金说的那样:努力去教,使你的学生逐渐不需要你的教育,也就是要他们渐渐地越来越多地得到一种能力,能使自己成为自己的教育者。
第二 关于学习方式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本来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点,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但传统的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从而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历史课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概念,背景、过程、意义、影响等要素浩如烟海,教师讲学生记,课课如此。尽管每堂课也提问一些问题,也由学生看书后或概括、归纳或总结、分析,但这一切仍是在教师的操纵下,按教师的思路进行着,学生的思维受到极大的限制,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得不到激发。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使学习过程更多的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彻底改变那种教师讲,讲授得越充分、越精细越好的思想;改变那种学生被动地听,越安静、越能跟着教师的思维走就越好的观念。当然,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是必要的。如走出课堂进行一些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
第三 关于师生互动关系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交往是人的本性需要,只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就有交往,在课堂上教师面对几十名学生能否以平等的身份、平和的心态看待和处理师生关系是教学能否顺利开展的前提。当前师生人际关系中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地剥夺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师中心主义在削弱的同时,管理主义向放任主义滑去,这同样不利于建立师生之间正常的关系。集十几年教育教学经验,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一定建立在教师良好的素质基础上。在历史教学中,师生互动关系应表现为教师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在教师尊重、理解和激励中受到鼓舞和激励,师生之间教学相长。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心态开放,个性张扬,创造性思维也得到激发,这是历史学科十分需要却很难实现的目标。
第四 关于教师素质和教师作用
学生的可塑性强,发展潜力巨大。有人说,只有不善教育的教师,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教育改革给教师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培养创造性的人才需要创造型的教师,显然教师是关键。创造型的教师必须是教研型加科研型的教师;必须具有创造性的教育观、知识结构、个性特点、教学艺术和管理艺术。以历史教师为例,他(她)应该是教学改革的真正的身体力行者,应该及时吸收历史学界的科研成果并参与历史学术研究;应该有良好的口才,敏捷的思维,超群的记忆;应该博学多才,善于古今中外联系地看问题。当然,在新形势下对作为教师基本素质的品德高尚、富于爱心和奉献精神以及现代教育的价值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是不可或缺的。近几年来师范类大专院校招生形势喜人,这意味着教师的素质在提高,而教师素质的提高必然大大推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向着更为深广的层次发展。新形势下,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变化,由于教学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教师不再是领着学生学习而是指导学生学习。学生自学、学生质疑、学生讨论,教师参与质疑和讨论只是作为一名特殊的“学生”出现。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创设主要是由教师完成的。如,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教师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的营造,事先对学生预习的安排及对一些问题准备等等。所以教师仍是教学实施过程的关键因素。另外从发展角度看,教师的作用还应体现为教师不只是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周而复始地教学,而更是与学生一起共同研究和发展课程计划,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和研究的自主性。到那时,教学才更具生命力。第五 关于教材和教学目标
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改革。现行的教材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的目标和素质教育倡导的发现、探究和研究学习方式是相脱节的,教材内容空洞,说教性强,这就不利于学生的“发现”与“探究”
,而只能是教师把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太重视历史的连贯性而忽略了历史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特点,不利于激活学生对未知的探究,更谈不上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历史教材缺少能与现实相关联的内容,很难使学生认识学习历史的最大作用――鉴古知今、鉴往知来。历史教材的改革还应进一步打破全国一统的局面,这有利于形成竞争环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会大大促进教材改革的发展。从上海教材的改革看,它已对全国的教材改革、考试改革和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教学目标也存在一些问题,历史科的知识目标过重,影响了其它目标的实现,德育目标和能力目标过高且不具体。这些都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我认为历史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是陶冶情操和塑造精神,这是历史课最大的、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学生在历史中倘佯,潜移默化地对真善美追求,对假恶丑憎恶;爱国精神得以升华,坚强的意志力得以巩固。其次是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的提高,这些对一个学生日后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知识的目标应该放在第三位。
第六 关于教学模式
历史教学模式是创造历史教学环境的一种方法,是历史教学中师生活动的一种计划,是历史课堂结构和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的一种教学策略。模式都具有稳定性特点。如果教学是为了应付考试,那么一种固定的模式是有效的。但是,现代的教育观念、现代的教学目标,要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要求促进学生完整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学活动是灵活的,不拘泥于任何模式的。可以是教师讲,可以是教师问,可以是学生自学,当堂完成课程要求,可以是就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一堂课可以没有导言,因为导言虽然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但每堂课都必有的导言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感;一堂课也可以没有小结,因为“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卢姆)历史学科具有既往性、多样性,其丰富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世界各地,既有政治、经济、文化,也有社会生活、风俗人情,任何学生都会对此或多或少地产生兴趣。基于此,自学是一种很好的历史学习方法,在自学的前提下,顺理成章应该是提出问题(质疑),最后通过讨论解决问题。这不是一种模式而只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实施最终取决于学生的积极参与,所以怎样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是重中之重。我想积极投身教改实践,大胆尝试同时进行理论钻研是唯一途径。
第七 关于学习效果评估
以往甚至现在,考试是教学唯一的评估方式,以学生的成绩高低作为判定学生学习好坏的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考试成绩虽然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反映学生一定历史思维能力和理论水平,但是由于受试题和答题形式的制约,试卷还无法在考查能力上达到与考查知识同等的功效,同时在考查德育目标上也无法保证较高的区分度。这就要求教学效果的评估不应是单一的、闭卷考试,而应当是灵活的、多样的。如随堂的口试,它不是一般的一问一答,问题也不大,但是回答必须是包含有学生的某种感想或看法,否则就不能得高分了。又如可规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短则一堂课或半堂课,长则一个学期)完成一篇论文。再如对在课堂讨论、辩论、演讲中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也是一种很好的评估方式。这样不仅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得到评价而且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能得到评价。总之,教师要不断探索更多的评估方式,以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以上7个方面的理论在具体实践中必然面临可操作性问题。最突出的是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如果学生没有积极性,一切目标都将象海市蜃楼一样虚幻。在平时教学中,我每次都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试图以此激发起学生的热情。然后走近学生,以一种平和的语气或提问或引出导语或由题外引入正题或直接切入主题,以期营造一种民主、轻松、和谐的氛围。我鼓励学生随时提出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此强化学生的主题意识。这都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般认为,学生具有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但并不是他对不知道的东西都有积极性去探究,这就要求教师用各种方法去调动学生,引起他们的兴趣就是不错的一招,可以让学生去讲某一段历史,但更多的时候是教师讲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东西。如,《辛丑条约》内容很重要,可学生不感兴趣,但是如果教师补充了庚子赔款后来的情况以及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的一些具体情况,效果就不同了。但由教师讲来引发学生兴趣容易造成“一言堂”,需要注意避免。
相关文档
- 历史(心得)之感悟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2021-04-255页
- 历史计划总结之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2021-04-252页
- 历史(心得)之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心育功2021-04-2513页
- 历史(心得)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激2021-04-2510页
- 历史(心得)之高中历史新课改心得体会2021-04-256页
- 历史(心得)之高中历史新课程“分解·2021-04-2510页
- 历史(心得)之高中历史课,换个方式讲2021-04-254页
- 历史(心得)之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中2021-04-259页
- 历史(心得)之浅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2021-04-255页
- 【精选】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心得体2021-04-25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