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50 KB
  • 2021-04-28 发布

班主任(心得)之谈对“留守儿童”中后进生的教育和管理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班主任论文之谈对“留守儿童”中后进生的教育和管理 ‎ ‎  【摘要】“留守儿童”中,学业型后进生的转化做好三方面工作:倾注爱心,唤醒自尊;允许反复,磨砺意志;抓住闪光点,增强自信心。“留守儿童”中品行型后进生的转化应做好三个方面工作:沟通心灵,树立威信;委以重任,培养责任心;增强班风气氛的感染。“留守儿童”中品学双差型后进生的转化应做好四个方面工作:消除歧视,调整认知;建立信心,融入集体;学会学习,体验成功;完善自我,平衡发展。让“留守儿童”真正受到阳光教育,让他们与同龄人一样灿烂成长,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  【关键词】留守儿童  后进生  转化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出现了大量民工外出打工的现象,从而农村就出现了较多的“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尤其是“留守儿童”中后进生更为特殊,由于诸多原因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诸多困难,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严重滞碍了学生的心理和知识能力的发展,影响到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基于此,我们对“留守儿童”中后进生的教育有其崭新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实用性。那么怎样转化此类学生呢?我认为要分类转化、对症下药,不只把学生成绩差的后进生进行转化,而且要把品行差、品学双差的后进生进行分类转化。‎ ‎  一、“留守儿童”中学业型后进生的转化做好三方面工作1.倾注爱心,唤醒自尊“留守儿童”中学业型后进生多数反应迟钝,沉默寡言,受惯了各种嘲讽,内心是自卑和孤独的。教师真诚的爱和尊重是启迪他们心扉的钥匙。只要教师心中装着“留守儿童”中后进生,真挚地爱着“留守儿童”后进生,把他们看成班级不可分割又必须扶植的弱势群体,从多方面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在生活实践中亲身体验教师的爱心,相信教师的真心,这些学生就会得到转变。我校四年级一名女生,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入学晚,十三岁才上小学四年级,加上她反应慢,为此经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她也因此变得沉默寡言,十分自卑,对学习没有兴趣,经常不完成作业,学习成绩非常差。作为班主任,我经常找她谈心,从生活上的一些琐事入手帮助她、关心她。在一次班级演讲比赛中发现她的声音非常圆润,普通话的发音还比较准确。于是在以后的课堂上,我经常这样说:“我打算请一名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同学来为我们范读课文……”渐渐地,我发现她爱笑了,上课爱举手发言了,但不完成作业的情况仍然时有发生。于是我决定为她准备一个小册子,老师亲自记下每天的作业,附加一条勉励的语言,要求她按时完成上面的作业。如果完成了,就在小本子上写上一句“我战胜自己了”;如果不能完成作业,就要写明原因。如她完成了作业,我也不忘在小本子下写一句表扬鼓励的话语。这样强化自我监督机制并加强对其作业的检查辅导,很快,“留守儿童”的她不爱完成作业的毛病就得到了改正。‎ ‎  2.允许反复,磨砺意志“留守儿童”中学业型后进生意志薄弱,为实现学习目标和克服学习时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差的困难,他们经过老师的耐心教育,也重新树立了认真学习的信心,决定“从明天开始,我一定努力”。但往往自制力不强,成为行动的绊脚石,最终半途而废。这时,老师应以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允许反复,不要觉得是无可救药。老师可通过外部的奖励与惩罚,强化自我监督机制,最终实行自我反省和自我发展。他们每上一个小台阶,就给予精神上的奖励。‎ ‎  3.抓住闪光点,增强自信心为了让“留守儿童”中后进生有足够的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教师应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并敏锐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珍视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也有足够的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品尝成功的喜悦,进而认识自身的价值,实现自我评价,鼓起进步的风帆。‎ ‎  二、“留守儿童”中品行型后进生的转化应做好三个方面工作1.沟通心灵,树立威信“留守儿童”中品行型后进生大多是因智力发展好,课堂“吃不饱”、精力过盛,想故意引起别人的注意,但又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来表现自己,所以只好干一些坏事,搞一些恶作剧来宣泄自己。这类学生叛逆心较重,只有让他们喜欢老师、信服老师,他们才会接受老师教育;只有在他们中树立老师的威信,才能让他们心服口服。‎ ‎  2.委以重任,培养责任心“留守儿童”‎ 中品行型后进生大多精力过盛,那么在学习生活中,老师可以对他们委以重任,让他们有受重视的感觉,过盛的精力也有了用武之地。让他们担当一定的任务,以“表率、模范”来要求他们,他们因想出色完成任务,也会以良好的表现起好示范作用的。这样,他们的不良习惯逐渐改正,责任心不断增强。‎ ‎  3.增强班风氛围的感染班集体群体意识的熏陶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老师要特别注意利用集体的良好氛围对每个学生的感染作用,积极建立起一个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使“留守儿童”中品行型后进生能受到良好班风的感染,不自觉地接纳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  我校六年级一班的张同学是全校闻名的“留守儿童”中品行型后进生。个子相对高大,同学们反映他最爱讲脏话,喜欢惹事生非,且不服管教,甚至当着老师的面与同学争吵。针对张同学的这些恶性,首先把他叫到老师面前进行心灵沟通,让他先对老师消除戒心,再一针见血地指出他的缺点,并给他分析这些缺点对他本人和外人有哪些后果,让“留守儿童”张同学感受到老师是真心关心他、帮助他的人,从而让他喜欢老师、信服老师。然后,在班上我们让他来担任纪律委员,以“表率、模范”来要求他,作为一班的纪律委员,自己就要管好自己。他担任这一职务后,觉得老师重视他,于是以良好的示范作用来带好全班,不良习惯方面得到转化。当他有了进一步转化后,老师又发动全班同学对他缺点进行批评并帮助他解决困难,张同学体育方面有特长,参加了管委第七届运动会50米短跑,在赛前同学们给他鼓气、加油。当张同学捧着第一名奖状回到教室时,全班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  三、“留守儿童”中品学双差型后进生的转化应做好四个方面工作1.消除歧视,调整认知“留守儿童”周同学是个人见人嫌、让人头疼的孩子。他的祖父母,都不敢来学校了,因为不是别的家长投诉说他打了人家的孩子,就是老师说他不完成作业,再不就是同班同学告知被他偷了东西。他祖父母认为来学校简直是一种耻辱。而他呢?在校在家都被排斥,干脆逃学了。教过他的老师及他的祖父母一提起他就摇头,认为他已经无可救药。六年级时周同学被分到了我班,作为班主任的我认为,要想让周同学正确地认识自我,消除歧视很重要。我利用新分班没几个同学知道他的过去这一特点,鼓励他把过去彻底摒弃,同时联系家长,请他们也放下成见,给他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慢慢地,他感觉到与其他同学一样,也可以遵纪守法地学习和生活了。‎ ‎  2.建立信心,融入集体在周同学分到我班后,我向他提出一系列要求,都是阶梯式的,由易到难。因为要求不是太高,加上老师的监督,他基本上都能做到。只要他每天能完成作业,表现良好,我就给予他充分的肯定,并在同学面前真诚地表扬他,并鼓励他参加集体活动。渐渐地,他的信心加强了,与同学的交往也日益融洽。‎ ‎  3.学会学习,体验成功对于学习,我首先从周同学的学习动机抓起。告诉他,他很聪明,只要努力就会进步;告诉他学习对于他一生的重要性。同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帮他把拉下的功课一点一点地补上去,同时充分肯定他取得的点滴进步……就这样,“小步走、不停走”‎ 地进步引导,周同学的成绩从以前的三四十分慢慢地升到七八十分,这些进步让他体验前所未有的成功感,良性循环也就因此而生成了。‎ ‎  4.完善自我,平衡发展对周同学所取得的进步,我尽力在公众面前表扬褒奖他,而对他所犯的错误,就会在私底下严肃地批评指正。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教育,周同学在学习上、自我认知、个性行为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便开导他学会自我监控和自我完善。从要老师、家长的监督转向自己监督自己。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又极需耐性的。这期间让他认识改变他的面貌是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期望在短期内从差到优,帮助他克服气馁的难关,对进步过程中出现反复要正确地对待,做好应付失败的心理准备,让他明白不能只期望成功,而不能承受挫折失败,力求从各方面促使他个性人格的平衡、健康地发展。‎ ‎  正确处理“留守儿童”中后进生的教育和管理是推进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完善和提高每位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协调发展,我急切呼吁家庭、学校、社会应特别关注“留守儿童”中后进生的思想工作,定期给这类孩子进行思想教育,引导他们自主、自强、勤奋学习,让他们真正受到阳光教育,让他们与同龄人一样灿烂成长,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  【参考文献】‎ ‎  1.曹建华。《“非父母监护”与学校教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1日第1版。‎ ‎  2.《农村弱势群体教育问题亟待解决》,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16日。‎ ‎  3.赵学漱。《小学科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  4.杨小薇。《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  5.《学困生心理》,《四川教育》,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  6.新课程培训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家庭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 ‎  7.钱在森。《教育经验总结的原理和方法》,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6年。‎ ‎  8.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 ‎  9.威廉·维尔斯曼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报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