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00 KB
  • 2021-04-28 发布

地理(心得)之浅谈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化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地理论文之浅谈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化 ‎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作为基本理念。在编排模式和教材内容上都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教材内容编排不拘泥内容标准表达顺序,内容标准表达并无学科逻辑内涵,而以“小主题”形式出现,对老教材进行了知识点重组和重新结构化。内容标准中“结合实例”、“举例说明”、“以××为例”等表述比比皆是,是地理实用价值的凸显。教材取材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问题,有时代感。在内容标准表达形式上增加了许多探究活动、读图思考、案例分析、阅读材料等。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地理观念大有裨益,同时也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公民地理素养。但是,目前令所有高中地理教师感到十分困惑的问题是:在实际授课时间缩减而授课内容增加的情况下,如何将丰富多彩的地理知识、原理通过各种活动形式使学生“学会”和“学好”,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使学生真正 “会学”?并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本人在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以下为本人的一点不成熟的做法愿与同仁交流。一、优化教材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对“阅读”‎ 内容进行适当增减新教材内容中阅读材料所占的比重几乎达到30%以上,对其深入分析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1)对核心内容补充和说明的阅读内容。这一形式的阅读内容往往出现在较抽象的难点知识或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可将其有机地融入核心内容中讲解,以帮助学生理解主干知识,并达到灵活运用此知识的目的。如地理Ⅰ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中的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属于空间概念强、学生理解难度大的内容,教材中设计了四段阅读内容:地转偏向力、地方时、近日点和远日点、晨昏线等以补充和完善核心内容。笔者对这四段阅读内容的处理采用了不留痕迹的课堂讲解,使学生感到此内容就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全面理解和掌握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2)对教材内容拓展和提高的阅读内容。对这一形式的阅读可进行大胆的课堂删减或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如地理Ⅰ的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中有关土壤内容设计了四段阅读内容:成土母质的颗粒与化学成分、常见的沉积物、生物与土壤有机质、地形与土壤,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保留了“生物与土壤有机质”的阅读内容,对其他三部分阅读内容采取了课堂删减,只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课余时间阅读,以拓宽学生的视野。(3)为丰富教学内容所出示的案例阅读。对教材所述原理起诠释、实证、应用的作用,为学生探究问题提供素材。教师应充分用好这些案例,突出其典型性和说明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案例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找出结论,并对结论进行再论证,探究活动的进行让学生在“做”中“学” ,不仅获得了地理知识,更懂得了方法。如地理Ⅰ 第一章太阳活动内容中的阅读材料——磁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其作为本内容的导入材料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到这种太阳活动形式是一种对人类会造成危害的自然现象。 2、对教材中“活动”内容的处理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中的“活动”,体现了新课标“改变学习方式”的理念。其内容和要求,是高中地理主干、核心知识与能力要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达成高中地理新课标教学目标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仅地理Ⅰ中就设计了近七十多项“活动”内容,如果按照“活动”的行为动词可分为“思考类”、“探究类”、“实践类”三种。不同形式的活动类型承载着不同的教学功能与目标。(1)“思考类” 活动“思考类” 活动是高中地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的核心环节之一。在地理Ⅰ中约有二十多处是此类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和实施好这一活动内容,能更有效地帮助和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新课程的中心主干知关系之后,设置了三个与现实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并逐步深入的“思考类”活动,为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大气的热状况”,特别是 “大气的保温作用”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2)“探究” 活动“探究” 活动着重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地理的学习方法、知识与结论,并学会知识的迁移不断提高地理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式学习是高中新课标提倡的课堂教学理念之一,通过探究活动能够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是落实新课标的重要途径。在地理Ⅰ 中约有三十多处探究活动内容,教师可将此类活动的一部分安排在课后完成,并要求学生以课件的形式在课堂上予以呈现。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利用已学的知识获得了新知识,而且也获得了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对于教师也可借此建立对学生的另一方面的评价机制。例如地理Ⅰ第二章大气环境中涉及了七项“探究”活动,其中P5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探究是在学生已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等规律之后予以呈现的,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教材中没有呈现的新知识,也能够体验到运用已有知识探索未知的快乐与成功感。(3)“实践类”活动“实践类”活动是运用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知识原理、基本技能观念的课内外教学活动。活动形式主要由调查、观察和实验,这一类型的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深入体会地理学科的魅力。这部分内容可安排在课外进行。如地理Ⅰ第一章中“观察月相”,可以给学生一至两月的时间去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去欣赏自然之美、总结观察月相的变化规律。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师生关系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亲其师,信其道。在新课改下,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互信的,课堂的组织形式和结构都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去甚远。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末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 教师应当明确自己的职责,使之与学生的学习期望和学习能力相适应,同时,也要使学生明确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同时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教学有一定的预见性,能够机动灵活的处理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突发事件”。    打造高效课堂,必须要优化课堂结构。课堂结构的把握,需要教师有丰厚的专业底蕴,高屋建瓴地把握一节课,它既包括宏观的结构即教学总体构想,也包括微观的结构即教学每个环节的设计、时间的分配。宏观上看,一堂高效课,首先要在课堂的初始设计引发思考、导入主题、调动学生兴趣的问题,进而运用各种形式来组织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为了探究新的问题,解决问题而去活跃自己的思维,通过与同学的合作寻求答案,直到将所要学习和发现的知识被导出,然后由师生交流作出总结。最后应留出5分钟时间进行小结:本节课你的结论如何得到的?你有什么收获?你的感受是什么?我想通过这一过程得到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必定是高效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追求教学方式、交流方式的多样化,避免教学过程的简单重复和程序化,否则学生的很多探究活动很可能又会流于形式,难以达到使学生“会学”‎ ‎ 的目标。三、优化评价机制,激发学生潜能传统的地理课程评价方式主要为单元检测、学期考试,重点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原理的掌握和读图能力的提高,其弊端主要在于只强调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和原理的理解与灵活运用。在课堂上表现为学生被动地接受和机械地记录。由于大家都在关注表面的课程分数而轻视了学生内在主体思维的培养,因而泯灭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欲望,也损失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新生成资源。新课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明确提出:“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评价的中心应转向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只有关注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评价才能够深入到学生的个体发展过程中,也才能够对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有效指导,“评价促发展”的功能也才能够真正发挥出来。同时,在关注过程的评价机制下,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完美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新课改是对传统教育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过去还不曾经历过的各个层面的问题。面对问题,只有树立信心,不断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实践,才能使师生共同进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也才能够将教育改革推向成功的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