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00 KB
  • 2021-04-28 发布

地理(心得)之论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地理论文之论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 论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三门县亭旁中学 潘荷玲摘要:本文从培养学生地理素质入手,阐述了什么是地理素养,并结合地理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实践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地理教学中具体做法。 关键词:地理素养  渗透     高中地理新课程提出了“培养现现代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基本理念”。那什么是地理素养呢?所谓地理素养是指学生在一定训练和实践下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志趣和习惯、地理意识、地理情感和运用地理的能力,这既是学生的一种素质,也是一种具体行为能力。那么在新课程地理教学中怎样进行这种地理素养的渗透呢?一、加强地理知识素养的教学1994年秋季,中国科协和国家科委有关部门组织了以“中国公众与科学技术”为题的全国性抽样调查,其中与地理知识素质有关的题目及答对率是:①对温度效应清楚了解和了解的占51.3%;②臭氧层变薄可能导致皮肤癌判断正确的占36.5%;③回答这认为宇宙中存在生命的星球不是地球的占51.4%;④在列举科学技术带来的12个可能危害中,认为滥用农药、化肥的达52.9%,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的占23.3%。①同统计数据可看出,我国公民的文化科学素质中,作为科学常识部分的地理常识较欠缺,我国公民对“滥用农药、化肥”、“自然资源过度消耗”‎ 这些设计人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弊端的认识尤为淡薄。可见,加强地理素质教学,提高民族素质势在必行。而在目前的地理教学中,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没热情和兴趣可言,造成地理效果较差。所以,我们中学地理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改变传统教育、教育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地理素质教育的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双基”教学,因为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习生新知识和技能的基础。2、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如果学生具有高度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那么,就容易分析概括新旧知识间的共同点,掌握新旧知识的关系,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反之,如果概括水平低,只能掌握某些知识技能,就难于有多少知识、技能的迁移。3、善于运用比较法教学。运用比较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精确、深刻地分析不同情境中的异同,不但可以巩固旧有知识,而且可以使新旧知识系统起来,促进知识的迁移。4、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学中必须要在学生牢固而熟练地掌握了已学得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再转入下一步的学生。只有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热能生巧”‎ ‎,才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二、注重地理思维方法、研究方法的渗透地理是一门独特的学科,既包含自然科学内容,例如大气、水文、地形地貌,也函盖了人文知识,如旅游、人口、文化等,兼跨文理。因此在思维、研究方法上有很强的综合性,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具有整体思维意识的新一代来说有很大的帮助。那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做到地理思维方法、研究方法的渗透呢?首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发现的过程,就像地理学家那样观察、思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得出结论。例如讲三圈环流和季风时。我们可以分这样几个步骤,第一步:假设地球是静止的,地面是均质的。由于赤道和两极温度的差异,利用热力环流知识学生自然得出全球形成单圈环流。第二步:假设地面是均质的,而事实是地球是自转的,全球就会形成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第三步:现实中地表是有海陆差异的,并不是均质的,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其和气压的对应关系我们就会得出显示的东亚季风气候了。     ‎ ‎ 其次,要培养学生形成整体思维品质。教学中利用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的分析和对比,来训练和强化学生建立一种从整体考虑问题,务求看待问题全面,思考问题有综合性的习惯。例如讲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可以形成一种模式,引导学生分别从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综合地分析问题,让学生知道事物的形成发展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制约,进而在区域分析中,实际生活中,学会多层次、多角度地看待问题。第三,地理学习的对象还涉及许多地理现象和物质运动过程。如岩石的形成转化、水循环、地壳运动、岩石风化等,其对学生想象、猜测、直觉思维有独特价值。教学中努力应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直观、动态的演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逐渐渗透给学生。最后地理学也有很多科学思维、研究方法,如比较法、分类法、分析法、类比法,实验模拟和信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等。在教学中应将地理知识的传授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掌握科学方法相结合,促进学生智能全面发展。三、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地理技能)培养学生有关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地理基本技巧。主要是:1、运用地图、地理图表的技能。首先,要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地图和地理图表的技能。读图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建立空间概念的重要一环。在学生地图基础知识之后,要将读图训练贯穿在图象叫的始终,长期坚持,逐步提高。读图问题的设计,应紧扣主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最后,提示规律和成因。读图一般采取以下几个步骤:①识别图象类型,明确读图目的;②认别图例,了解方向和比例;③认真读图,弄清问题;④自我检查,相互交流读图结果;⑤师生讨论得出结论。例如:讲我国降水分布特征,应以地图为骨架,通过读图一分析一归纳的教学过程,找到答案。首先,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根据教材提出的读图要求,找出1600mm、800mm、400mm、200mm,几条等降水量线,用蓝色笔描出后三条等降水量线。仔细观察上述每一条线所在的地理文职、范围大小,对它们的特征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明确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状况及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通过读图活动,学生不仅对我国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会形成一定的空间概念,这样的效果是文字叙述所不能比拟的。其次,要培养学生绘制地图及地理图表的技能。对学生进行填图、绘图训练有利于地理知识的巩固和地理技能的培养。因此,新大纲要求学生正确填注地图、绘制示意图和地理图表。填图联系,要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文字的大小、书写规范,间距、位置要准确,不能随心所欲,张冠李戴。要使他们明白:图上相差毫厘,实地失之千里。绘图训练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①课堂训练。学生要准备公民笔,根据学习内容动手动笔。学生区域地理,先画出区域轮廓,例如,非洲、南北美州都略呈三角形。然后根据教师讲授的内容,再分别把山脉、河流、矿产、铁路等地理事物画在轮廓图上。讲地理事物的运动和成因,则要求学生画出示意图。分析资料,则要求学生绘制地理图表。如能长期坚持,必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增长地理技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②‎ 活动课训练。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行地理调查,收集地理素材,在教师的指导下,编绘学校平面图,家行交通图,工业农业生产增长图等。2、地理计算技能。常见的地理计算有:在地图上算两地间的距离;根据海拔高度计算出山上山下的温度;计算两地时差、日期变化;计算太阳高度的变化等。3、野外观察和社会调查能力。地理野外观察和社会调查是课堂教学的沿读和补充。地理教学应结合当地的乡土地理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野外观察和社会地形情况,调查当地河流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初步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和环境问题等,并能提出合理利用自然和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途径或设想。这些观察和调查,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深化了理论知识,培养了组织活动能力。四、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随信息社会的来临,获取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未来生活能力的一部分。促进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学的内容呈现方式和容量的转变,使地理知识更加丰富,同时一些地理过程通过计算机的动态模拟更加形象直观,并通过人机的对话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工具和环境,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热情,为地理知识的传授,学生地理素质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料的收集、运用、分析的能力培养上,也符合社会发展对合格公民培养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公民素质的必要途径。       五、精选有价值的地理内容,注重地理观点的渗透地理观点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走向成熟的关键性阶段,也正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键时期。因此中学地理教学注重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时应注重地理观点培养、渗透。教学中要体现如下的价值追求。1、使学生树立“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要使学生认识到,由于科技的发展,地球似乎正日益变小,地球上的许多问题互相联系,很多看来局部的问题,都会带来地球性的影响。每个公民都应了解和承担他们从本区到地球规模行动的,可使学生懂得,即便是宇航事业进一步发展的21世纪,人类仍然要在地球上生存,即21世纪的人类仍然“只有一个地球”。2、使学生在形成“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 的意识。要使学生懂得,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人必须尊重自然,不损害自然必须的进程,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应当恪守的重要行为准则。3、使学生形成“人口道德”意识。要使学生意识到人口剧增对环境所产生的巨大压力,认识到节制人类自身繁殖的必要性,明确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意义,知道与承担个人应担负的责任。4、使学生形成“环境道德”意识,要使学生认识到,任何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的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可使学生懂得,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同时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人通过发展与环境发生关系,环境对人类有巨大的反馈作用,破坏环境既危害自己,也危害他人,危害社会,最终危害人类的持续生存与持续发展,而保护环境是人类持续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5、使学生形成“资源道德”意识。要使学生懂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一定的空间、一定的时间或一定的地域、一定的周期内,资源几乎都是有限的,人类对资源的无节制的开发利用甚至挥霍浪费,必然导致自然对人类的反抗,并会威胁到人类的持续生存,每个公民都应有阻止滥采滥用自然资源错误行为的道德责任。总之,在新课程地理教学中渗透地理知识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并不是否定原有的扎实的基础地理教学,而是试图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虽然这种渗透教学的成绩不能直接用考试成绩来衡量,但是它对学生将来发展、身心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替代作用,符合素质教育和社会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①《适应新形式加强中学地理素质教学》,李永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②《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④柳郑明·生态论理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思考·道德与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