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0 KB
  • 2021-04-29 发布

班主任(心得)之学生离群成因及心理引导初探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班主任论文之学生离群成因及心理引导初探 ‎ ‎  在日常班级管理、教育工作中,做班主任的教师都不难发现总有几位“落落寡欢”的学生--离群的“孤雁”鞘且蝗盒愿衲谙颉⒌ㄐ ⒑π摺⒐缕А⒉簧蒲源堑难?/SPAN>;他们明显地表现出与班级大多数同学的不协调,对班集体持冷漠的态度;他们是一群永不会“惹事生非”、不会违反纪律的学生;他们在集体活动中随大流,很少出头露面……因而他们往往落在了被遗忘的角落里,成为教育的盲点。‎ ‎  然而我们要意识到,每一位学生——从幼儿园的小朋友直至高等学府里的大学生,在内心深处都普遍地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爱护和引导。这一点对于他们所崇敬的老师来说尤其明显且强烈;这实际上是每一个学生的深层的心理需要,包括对爱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就感和自豪感的需要。然而为什么总有部分学生会成为离群的“孤雁”呢?‎ ‎  在班级中出现这群不被关注的学生的原因的多方面的:‎ ‎  一、学生自身的性格 ‎  性格是指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由于具体的生活道路、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等的不同,每一个人的性格会有不同的特征。性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待人的态度。学生的“离群”与他自身的性格息息相关。‎ ‎  在一个班级学生中,大致有两种明显的完全不同性格倾向的学生:一类是“外向型”学生,他们性格开朗、活泼好动,处处斩露头角,事事抢在最先,做事虎虎生风又大大咧咧嘻嘻哈哈,他们是整个班级的“开心果”;但他们往往对遵守纪律抱“无所谓”的漠然态度,他们也是每一个班主任的“心头痛”。而另一类学生恰恰相反,他们 从小到大便是教师眼中“乖学生”、家长眼中的“乖孩子”。他们性格大多是内向而孤僻,平常在班级中少言寡语,也很少与同班同学交往,做事谨慎多虑,“讷于言而敏于行”。他们对班级的集体活动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或者干脆“随大流”,有的甚至不闻不问,大有“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之态,主观能动性不强。然而他们对于本份内应完成的事情或者是老师交代的事又会默默地不留痕迹地去完成。‎ ‎  这种性格决定了他们在班级中默默无闻,不易引起别人的注意。久而久之,他们自己、老师及同学们都自然而然地习惯了他们的这种几乎“不存在”状态,这样一来,更助长了他们性格向“内向型”发展。‎ ‎  二、教师教育观念 ‎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大多数班主任所持的是“抓两头,带中间”的教育观念。大多数班主任认为抓好优等生的后进生,那么中等生的教育就不成问题了,从而忽略了对中等生的关心和注意,这也是造成学生离群的一个主要原因。‎ ‎  一般地说,对于班级中的品学兼优又积极参与班级各项事务的学生,班主任自是打心底里喜爱,较多给予表扬、鼓励和重用等多方面的肯定;对于班级中“活跃得过分”会惹乱会闯祸的学生,班主任当然不敢有在思想上有稍稍的懈怠,他们的一言一行时时受到注意,一举一动刻刻成为班主任关注的焦点;而对于学习成绩一般,工作能力较差,胆子较小、平时不爱表现自己、不调皮、不捣乱甘居中游的学生,班主任往往是“无暇”顾及他们或者对于他们粗线条地管理,对这些学生的思想苗头、学习变化、情绪变化、心理特点班主任不那么敏感,工作也不细致、不深入。‎ ‎  三、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 ‎  大家都知道,正所谓“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同一班级的学生,受遗传、家庭、个人主观能动等因素的影响,各个方面的发展是不尽相同的。我国现行的集体教育--班级授课制——难以照顾到这一点,一个班级人数常常多达五六十名。这也是形成“孤雁”现象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  另外,伴随着成人感,独立性的增强,中学生开始进入心理的闭锁期,其中部分学生内心孤寂感、苦闷感也在增强。他们渴望和同辈伙伴的交往,他们渴望被别人理解,他们想引起集体对自己的注意,同时又不敢迈出一步将心墙高筑。这一青春期的心理特点也阻碍了他们与他人的交往。‎ ‎  总而言之,这些学生在校时不合群,走上工作岗位后也难以社会这些学生也难以适应社会。而现代社会将人与人交往能力称为“情商”,与“智商”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性。因而他们更需要班主任付出更多的热情关怀与具体指导、鼓励他们多介入班集体的交往和活动。在一个班级里,不应该有“被遗忘的角落”,这是每一个班主任责无旁贷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班主任付出很大的努力且要注意教育方式,以下就如何引导方面来谈谈。‎ ‎  一、热爱、关注学生 ‎  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班主任要“以爱为本”,把爱心像阳光般无私地撒向学生,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尤其是这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凭着这种无私的爱使学生消除对他人的戒备、警惕心理,以让他们更好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这些平时受冷遇的学生一旦受到教师全身的关心、注意、爱护、帮助时,就如烈日下小草久逢甘露一般,能感受师爱的巨大力量,使他们走出“孤独的阴影”,从而“茁壮成长”,走到集体中来,与大家打成一片。反之,我们如果厌烦或忽视他们,则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对学习、对做人彻底失去信心,产生破罐子破摔、听天由命的心理。因而,“关注、爱护学生”‎ 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避免这一教育盲点、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  二、尊重、理解学生 ‎  赞可夫说过:“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年龄越是增长,越需要别人的尊重,需要鼓励。教师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地位,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这就要求老师不能盛气凌人,不能在教育教学中以权威自居,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而应该时时刻刻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仰及行为处世的方式等等。理解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的共性及有差异个体的个性特征。‎ ‎  尊重、理解学生是让“孤雁”归群的核心问题。教师在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基础、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基础上,对这些学生在班级中表现不出色、参与班级事务不积极就会有所了解,并能找到“症结”所在,然后才能“对症下药”,使这些学生消除心理顾虑,使学生将内心世界对班主任敞开,通过教师的指导帮助,消除心理障碍,健康地成长。教师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学生也会对老师尊敬、爱戴和信赖,师生之间就会产生和谐、融洽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  三、引导、启发学生 ‎  班主任必须在熟知这些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性格特征、才能特长等方面的情况下,才能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反之,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尤其是这些性格内向、情绪敏感的“孤雁”,那么这种教育无疑就等于隔靴搔痒。因而了解学生心理是引导、启发学生的基础。‎ ‎  这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往往有各方面的顾虑,他们在思想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约束,会出现一种没有必要的猜忌、可笑的防卫甚至对他人有敌意的不正常心理。他们习惯于默默地承受,不愿将内心的想法告知于人,怕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不被教师、同学理解,或被别人知道后而受轻视、遭笑话;还有的学生自认为的难言之隐,不敢将自己的所谓的秘密公之于众。‎ ‎  针对这种个性差异和不同心理特点,班主任要耐心地加以引导,多与他们进行个别谈心,要达到心与心的交流,向他们伸出温暖的双手,信任他们,鼓励他们,对他们的一点一滴的进步都及时地加以表扬,便可调动他们内在的积极因素,能有效地扼制他们孤僻、“离群”的思想,让学生把教师当做知心朋友,打开心扉,倾心而谈。同时启发他们不要盲目地全盘否定自己,失掉信心,而是要找到自己有上进自强的闪光的一面,看到自己的潜力,看到与他人的交往是立足当今社会必备条件,从而有意识地让自己“归群”来。‎ ‎  心理引导的工作不但班主任自己要做,还应发动学生一起做,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让部分有积极向上“阳光型”‎ 性格的同学影响他们,让他们多感受与他们年龄相仿、感情相似的同学能有这样的开朗活泼的性格。广泛地相互交流能让这些孤僻的同学感受集体的温暖,解除的思想疙瘩,人人心情舒畅,大家携手共进,共建一个温暖的集体。‎ ‎  引导、启发学生,还要开展多种集体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这些活动能够给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和展示能力的场所,活动中可有意识地安排某些平时较为孤独的学生参与,注意发挥他们的长处,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这些活动也能够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孤雁”感受到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体验喜悦,增强成就感和自信心,愿意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之中,让“孤雁”归群。‎ ‎  当然,关于具体的教育方法有很多,比如有意表扬这些不大受人注意的学生,有意地付于些责任,单独交给些任务、提高他在班级中的威信……时间长了,同学会对他刮目相看,学生本人也会体会到他要强上进的一面,排除他自己的自卑感,一点一点地促使他心理发生转化,上课能积极发言,认真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且能够积极参与班集体活动。‎ ‎  事实说明,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期,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有着远离班集体的“孤雁”, 但他们可塑性强,只要合理的教育,是完全可以让他们“归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