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00 KB
  • 2021-05-07 发布

地理(心得)之高中地理案例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地理论文之高中地理案例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 ‎ 高中地理案例“世界气候的分布”教学案例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黄美平   温岭市第八中学 一、       案例背景新课程要求“倡导探究和研究性学习方式,改变单一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因此,地理教学应倡导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以及认知发展水平,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测和想象。通过直觉领悟与逻辑方法的并用,使学生养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习惯。而教师则应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种教学方法是最近几年教育部比较关注的教学方法之一,即“研究性学习”。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它主要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提出了以“创造”‎ 为指向的学习形式及有关的学习内容。在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从更多的角度来考虑与之相应的课程、教材、教法等问题。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给出了研究性学习的两大类型: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三种主要组织形式: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四个主要步骤:指导确定选题、制订研究计划、实施研究、撰写研究成果;五个主要特性: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六个主要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本人在设计教学“世界气候”这块知识时采用了研究性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流程如下:第一步,确定研究主题:世界气候第二步,提出研究目标:(1)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2)解释其规律形成的原因。(3)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解释有关气候问题,解释有关气候的形成原因。第三步,实施研究。具体研究时间为2课时。第四步,总结研究成果。 二、        案例描述首先,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让学生先熟悉世界气候的分布。然后以两人为一个独立研究个体进行探究。教师引导研究的目标:(1)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2)解释其规律形成的原因。(3)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解释有关气候问题,解释有关气候的形成原因。 每完成一个研究目标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这里摘录学生在交流时的几个片段。1、在交流“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 时,学生感到好象很难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规律,往往会有一些特例来打破一般规律。如有同学刚刚总结出“赤道附近为热带雨林气候”,马上有同学找到了“东非高原是热带草原气候”,“南美洲的西海岸有高原气候和山地气候”这两个反例。当有同学总结出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时.有同学举出大陆的西岸也有热带沙漠气候。学生陷入了困境,期待老师的解答。此时教师就起到了解惑的作用。教师告诉学生:在研究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时,地理科学家也遇到这样的难题,他们是这样做的,即当我们建立这个模型时,就只研究影响气候分布的主要因素,而把其他因素暂时剔除,这也是最常用的地理研究方法。这时有些同学就恍然大悟,假如不考虑地形起伏,海陆分布,刚才总结的规律不就对了吗。接下来学生在假设地球表面均一的前提下,基本上总结出了气候分布的一般规律。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合作完成气候简图。2、在交流“气候分布成因”时,很多同学都能想到纬度位置、太阳辐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等等影响因素。但是对于部分气候的成因还是存在争议或疑惑。如“地中海为什么冬雨夏干?”‎ 此时教师就应该把三圈环流模式图与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模式图用多媒体展示出来,放在一起比较。经点拨,学生自然明白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年中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从而形成地中海气候。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说明除地中海气候外,还有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和热带沙漠气候(信风带与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均是全年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的气候类型。3、在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解释有关气候问题的时候,学生很有成就感,因为大家都能比较顺利地解决世界上一些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成因问题。尤其对于我国的气候类型,同学们都比较有兴趣。但是对于季风气候,部分同学不太能理解它的形成原因,这时就可以提醒同学,原先为了研究方便,是假设地球表面均匀的,现在就应该逐步把地理模型还原成实际大陆,即把先前的假设推翻,考虑地球表面的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从而学生很顺利的便得出季风气候的成因。还有诸如为什么有些地方的西海岸有沙漠气候等,学生也能大胆得出其原因。学生在最后的交流阶段都非常积极,甚至有一位同学提出为什么南半球没有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很多同学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四种答案:A地势高气温寒冷 B针叶林被砍伐C气候干燥,针叶林无法生长 D相应纬度为海洋。通过查找地图等资料,最后大家一致肯定D答案是正确的答案。这种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收到非常显著的效果,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印象也就更加的深刻了。 三、 ‎ ‎ 案例评析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和深入进行,研究性学习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性学习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法的改变,而是关系到我们民族科学素质提高的大问题。气候分布这块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一个崭新的尝试。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具体表现在如下这样一些方面:(1)及时了解学生研究活动的进展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点拨、督促;(2)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不能告知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介绍方法、补充知识等。(3)及时做好过程评价,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并做好记载;(4)帮助学生做好总结和反思,特别注意的是最后的评价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切忌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贴上优良中差的标签。从教学的实施来看,这节课比较成功的突破了气候分布这块知识的难点。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教师则处于合作者与引导者的位置。如当学生陷于很难总结出气候的分布规律时,教师就应该适时的加以引导。另外,本人也体会到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再是权威,对教学内容不再具有垄断。不是教师说的就是标准答案,课题所需的各种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以研究性学习为开端,教师将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是教师提升自己素质的一个良好契机。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促进地理教学。学生在活动中团队意识增强,与他人交往能力得到锻炼,克服困难的勇气、意志得到磨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注释:《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国家教育部,200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