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16 KB
- 2021-04-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区政府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仅供学习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区政府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
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简要回顾
“十三五”时期,是我区克难奋进、加快发展的五年,面对错
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区政府深
入学习贯彻___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
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__精神,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
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有效
应对各种困难挑战,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圆满地完成了“十三
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全面开启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过去的五年,是经济发展稳健有力、综合实力显著提高的五年。
地区生产总值提升到 1352.5 亿元(预计,下同),年均增长 6.2%,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提升到 7.3 万元、3.7 万元,年均增
长 7%、7.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分别增
长 9.2%、17.4%。新增 10 亿元(1 亿美元)项目 25 个,进出口总额、
实际到账外资累计达 406.7 亿美元、18.9 亿美元。新增上市企业 7
家,新三板挂牌企业 42 家,累计分别达 14 家、60 家。金融机构存
贷款余额分别提升到 2865 亿元、3120 亿元,年均增长 8.4%、13.5%。
在 2019 年《人民日报》全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中,吴中区位
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九位、绿色发展百强区第九位、科技创新
百强区第十位。
过去的五年,是产业结构加快调整、转型升级持续提速的五年。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由 2.31%提升到 3.33%,万人发明专利拥
有量由 25.6 件提升到 57.97 件。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提升到 1720
亿元,年均增长 9.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由
43.6%提升至 57.7%,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两大主
导产业产值年均分别增长 16%、12.3%。高新技术企业由 345 家增加
至 933 家,省民营科技企业由 550 家增加至 1408 家。国资改革全面
深化,整合成立 6 家区属国资公司。获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
化试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
新增国家级人才 5 人、省双创人才 22 人、姑苏领军人才 79 人,万
人计划、姑苏重大创新团队实现零突破。
过去的五年,是功能配套日益完善、城乡面貌稳步提质的五年。
编制完成吴中区新一轮城乡协调规划、城市双修规划。建成投用 6
个城市综合体、6 个城市公园,新增城市绿地 4146 亩。房地产市场
平稳健康,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吴中开发区入选国家级绿色园区。
太湖新城地下综合管廊国家试点全面完成。建成各类道路 234.4 公
里,180 公里环太湖公路全线贯通,西环高架南延、东环南延二期
等一批重点交通工程建成通车,“一环四射一联”快速路网基本形
成。轨道交通 2 号线延伸线、3 号线、4 号线及支线开通运营,轨交
总里程达 37.3 公里。建成各级各类美丽乡村 855 个,成立全省首个
乡村振兴学堂。
过去的五年,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文化形象日益提升的五年。
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清零”,整治提升“散乱污”企
业 4402 家。PM2.5 平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十二五”末分
别下降 41.9%、提升 31.9%。全面做好七子山环境提升工程。太湖围
网全面拆除、6.9 万亩养殖池塘完成整治改造。城乡黑臭水体基本
消除,饮用水源地、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保持 100%,连续 13
年实现太湖安全度夏。水污染防治工作获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
组充分肯定。建设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
范镇实现全覆盖。成功举办第九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吴文化博物
馆、区公共文化中心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成投用,宝带桥获
评江苏最美运河地标。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
吴中获评“中国文学之乡”“中国民间文艺之乡”。
过去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惠民举措不断提效的五年。
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连续保持在 73%以上。新增就业
岗位 10.6 万个,23.8 万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城保体系。在全省率
先实施重大疾病救助政策。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 810 元/月提高至
1045 元/月。建成保障性住房 41267 套。新增学校 44 所、学位 3.9
万个。新增医疗机构 71 家、床位 1300 个。获评全国智慧健康养老
示范基地、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
革入选全国改革试点经验典型。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全面脱贫。安
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实施“天穹计划”,开展“扫黑除恶”专项
斗争,违法犯罪警情较“十二五”末下降 21.3%。社会综合治理网
格化联动机制获全省推广。13 人获评“中国好人”。省双拥模范实
现八连冠。
过去的五年,是全面改革不断深化、服务效能持续提优的五年。
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
育,深入开展“六个一”基层走访调研。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
神,三公经费较“十二五”末压降 71.2%。成立区政府法律顾问委
员会,常态化开展政府常务会议学法。顺利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太
湖街道获批设立。甪直镇通过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评估
验收。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下放各级各类行政权力 121 项,
政务服务事项实现 100%网上运行,省内率先推行工业项目“并行预
审、基层代办、信用承诺”审批机制,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工
业项目施工许可实现“1220”常态化。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
高质量办理区“两会”议案、建议、提案 1847 件,满意和基本满意
率保持 100%。
2020 年工作情况
刚刚过去的 2020 年,是“十三五”规划胜利收官之年,也是极
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
重冲击,全区上下认真学习贯彻___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
全力抓好“六稳”“六保”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区四届人大四次会
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352.5 亿元,
增长 4.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88 亿元,增长 7%。在新华网公布的
2020 城市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单中位列第七。主要做了以下工
作:
一是全力以赴决胜疫情防控战役。打赢疫情阻击战。坚持把人
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面落实“四方责任”,坚持
“四早”原则,运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工作模式,扎牢织
密疫情防控网。累计排查重点地区返吴人员超 32 万人次、密切接触
者 460 人,执行集中医学观察 1734 人、居家观察超 3 万人,完成核
酸检测 3.3 万人份。11 名援鄂医护人员为打赢武汉保卫战贡献了吴
中力量,实现医护人员零感染,患者零死亡。成为全市第一个疫情
低风险区。打好防控持久战。坚持“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构建
完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的常态化防控机制。严密做好
社区防控,排查走访居民 121 万人次,转接入境来(返)吴人员
1077 人。完成 11 家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规范化改造,4 家医疗卫生机
构获核酸检测资质,最大日检测能力达 6720 人次。开展防控应急演
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落实“人物同防”,设立进口冷链食品集
中监管仓,筑起疫情防控的钢铁防线。奋力夺取双胜利。坚持疫情
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市。统
筹“五业并进”,千方百计保障企业资金链、用工链,帮助企业迅
速恢复产业链协同生产,出台“金九条”“援企十条”“东吴知识
贷”等 21 项政策、35 条举措,为企业减负 45.7 亿元,发放稳岗补
贴 2.2 亿元,减免租金近亿元,让企业减轻负担、轻装上阵。
二是迎难而上推动经济企稳回升。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全年实
现规上工业总产值 1720 亿元、增长 6%;完成工业投资 105 亿元、
增长 40%。编制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机器人
与智能制造规上企业实现产值 600 亿元、增长 14.9%。拟定生物医
药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吴中生物医药产业园,生物医药及大健
康产业规模达 140 亿元。2 家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1 家企
业入选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 500 强。新增上市企业 3 家。现代服务
业提质增效。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 53%。检验检测
营业收入增长 20%,规模保持全市第一。1 家企业获评首批国家骨干
冷链物流基地。综保区获评省重点物流基地。围绕“今夜吴眠、精
彩吴限”主题,创新推出“吴中更有礼、好车等着你”“好物中国、
心上吴中”等系列促消费活动,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751 亿元、
网络零售交易额 230 亿元。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 4.8%,实现旅游总收入 244 亿元。成功举办长三角民宿
大会,发布“太湖民宿”品牌,旺山村、灵湖村获评省乡村旅游重
点村,旺山文旅风情小镇、太湖体育运动休闲小镇入选省特色小镇
创建名单,吴中获评全市首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高效农业稳步
提升。完成农业总产值 40.1 亿元,增长 13%,新增高标准农田 5600
亩,建成投产生猪稳产保供基地。苏州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创成苏
南地区首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新增国家水产健康养殖
示范场、国家虾蟹产业体系示范点各 1 个,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
4 个。2 家企业获省农业科技型企业认定。3 个农产品品牌获国家农
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
产名录,洞庭山碧螺春茶获省“陆羽杯”特等奖。
三是顺时应势提升发展质量效益。有效投入不断扩大。完成全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588 亿元、增长 3%,242 个区级重点项目完成投
资 372 亿元、增长 5.5%。浪潮智能、天脉导热等 41 个重点产业项
目竣工投运。组织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招商活动,创新举办太湖
经贸合作洽谈会,发布投资热力图,成立运行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
累计签约项目 152 个,投资总额达 1095 亿元,其中 3000 万元以上
产业项目 288 个。微软、360 安全、中交、中建等知名企业签约,
欧康维视、方达医药等重大项目顺利落地。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吴
中高新区入围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创建单位。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440 家、省民营科技企业 290 家,均创历史新高。加快发展工业互
联网,构建“1+4+N”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体系,发布 12 个智能制
造解决方案平台,开展智能化改造项目 129 个。开发区获批省“互
联网+先进制造业”基地,2 家企业获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
平台,国家核心竞争力项目、市级智能工厂实现零突破,17 家企业
获省两化融合试点、110 家企业获评省级上云企业。赛迪研究院苏
州分院开园运营,苏州信创产业园挂牌成立,协同创新中心获国家
级综合型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项目。2 家企业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
人”企业认定,2 家企业入选江苏省百强创新型企业。新增省、市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6 家、省工业设计中心 5 家、省众创空间 4 家。
推出“520 吴爱人才”政策集成,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引进工程 1 人、
省双创人才项目 4 个、姑苏领军人才项目 18 个。入选省乡土“三带”
人才 43 人、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14 人,均位列全市第一。开放合
作持续深化。全面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开发区、度假区挂
牌苏州自贸片区联动创新区。新批千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 11 个,实
际到账外资 4.1 亿美元、增长 7.1%。全力以赴稳定外贸市场,出台
支持外贸企业稳定发展政策意见,实现进出口总额 77 亿美元,跨境
电商交易额 4 亿元。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位列全国营商环
境百强区第 17 位。国有企业加快市场化转型,两家区属国企获 AA+
评级,完成中晟环境资本化运作,成功控股 2 家上市企业。加快融
入长三角一体化,“浦东·吴中检验检测区域合作联盟”正式成立,
对接上海项目招引、智力合作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南北挂钩、东
西部扶贫协作取得新进展。
四是统筹协调加快城乡建设步伐。城乡布局不断优化。启动编
制国土空间规划,落实全市产业用地更新“双百”行动,划定工业
和生产性研发用地保障线 7.42 万亩,处置消化批而未供、供而未用
土地 4775 亩,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 3384 亩。扎实推进环太湖“加
减法”,腾出各类土地指标 2307 亩。获评省土地执法模范区、省国
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区。完成征拆 2699 户、181 万平方米,清
零项目 105 个、腾退土地 6878 亩。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宝带桥——
澹台湖景区纳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太湖新城地下空间工程
全面竣工,获评全省首个国家三星级绿色生态城区。城际铁路太湖
新城站点纳入线网规划,南湖快速路一期、尹山湖立交建成通车,
苏同黎高架主线贯通。苏州市现代农产品物流园、三山岛区域供水
工程建成投用。完成各类水利设施项目 45 个,顺利实现安全度汛。
新增公共停车泊位 5662 个,新辟、优化公交线路 30 条。人防、电
力、通讯、燃气、照明等设施不断完善。全面推广生活垃圾分类,
“三定一督”示范小区覆盖率达 89.3%。落实国家城镇老旧小区改
造试点,完成改造项目 13 个。完善物业管理机制,试点探索物业管
理改革。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检。乡村振兴纵深推进。实施探
索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甪直、临湖、光福
等示范镇试点有序推进。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
标任务率先通过省级验收。新增美丽乡村 99 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8 个,临湖镇牛桥村入选全国文明村。扎实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
问题专项整治。深化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区推进国家级试点,全
面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发证,清缴欠租 3.7 亿元。开展
“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村级集体总资产达 196 亿元、
村均稳定性收入达 1402 万元。
五是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绿色发展。绿水青山魅力凸显。高标准
推进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建设,设立全国首个生态涵养发展绩
效评估指标体系,消夏湾生态安全缓冲区项目列入省级试点,东太
湖湖滨湿地带等 17 个项目全面建成。率先探索建设环太湖城乡有机
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临湖示范点投入试运行。吴中区入选首批
全国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培训基地,金庭镇入选自然
资源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全区林木覆盖率、自然湿地保
护率分别达 35.8%、63.9%,保持全市第一。环境问题有力攻坚。90
件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完成整改销号。持续开展七子山静脉
产业园等重点区域涉气企业整治工作,整治“散乱污”企业 135 家、
低端低效产能企业(作坊)206 家。大力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行动,建成化肥农药减量控制应用示范区 2 个。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全面落实太湖“五位一体”精细化管理,扎实开展蓝藻防控,7 个
河道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 100%。深入实施城乡生活污水处理提质
增效精准攻坚“333”行动,新改建污水管网 120 公里,建成排水达
标区 730 个,完成甪直新区污水厂扩建及 5 个污水厂尾水提标工程。
疏浚整治河道 155 条、136 公里,建成生态河道 19 条、26 公里。全
面完成长江流域太湖水域禁捕退捕任务。持续推进 114 个重点地块
修复整治。PM2.5 浓度、空气优良天数和Ⅲ类水体比例 3 项指标全
部达标。
六是持之以恒提升群众生活品质。民生保障坚实有力。坚持就
业优先战略,新增城镇就业 2.14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
以内。新增参保 2.35 万人、住房公积金缴存 5.2 万人。完成企业职
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重疾救助保障病种扩充至 60 种,发放各类补
贴 2.5 亿元。新开工安置房 7517 套,竣工 8536 套。开建太湖新城
医院、吴中人民医院新院区,胥口卫生院挂牌苏大附属儿童医院吴
中分院,甪直人民医院获首批省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基本建成
单位。建成吴中高新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新增护理型床位 582 张。
获评省智慧健康养老创新基地。文教事业繁荣发展。建成投用 6 所
学校,新增省优质幼儿园 4 所、普惠性幼儿园 5 所,招聘“年金制”
教师 1133 名。义务教育学校集团化办学实现全覆盖。甪直高级中学
获评江苏省四星级高中。中、高考成绩再创新高。吴中中专获评省
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2 人获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金牌。360 剧
场开工建设。1 人获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情韵姑苏》获省五
星工程奖器乐类第一。紫金庵罗汉塑像抢险加固工程通过省级验收。
成功举办全国现代五项锦标赛、苏州湾马拉松、环太湖竞走多日赛
等体育赛事,圆满完成“中超联赛”保障工作。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扎实开展“1+24+1”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全面开展百团进百万企业
宣讲。成立五个安全生产巡查督导组,实现区级安全生产巡查督导
全覆盖,安全生产事故数、亡人数大幅下降。深入推进“331”行动,
排查整改隐患 3.7 万余处。大力开展普法宣传,获评省“七五”普
法中期先进区。深化人民调解进网格,矛盾纠纷调解率达 98.5%。
获评省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完成基层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镇域
(街道)综合执法改革。“天眼”一期建成投用,八类案件破案率
达 99.3%,完成 P2P 行业清零。基本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各位代表,时间是奋进者前行的刻度,注定要在 2020 年留下难
以磨灭的印记。这一年,我们经历了突如其来的“疫情”、百年不
遇的“汛情”、多年罕见的“藻情”、全省任务最重的“退捕”,
每一件都足以载入吴中发展史册。考验如火,才能淬炼真金。面对
空前考验,我们始终坚持以___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
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
个战场都交上了一份彰显“吴中力度”、展现“吴中温度”、体现
“吴中速度”的优异答卷。面对空前考验,我们毫不畏难、绝不迟
疑,越是艰险越向前,不惧危难彰显英雄本色。一个个逆向前行、
披荆斩棘的身影令人动容,一则则奋力突围、迎风搏浪的故事让人
振奋。“橄榄绿、天使白、守护蓝、志愿红”汇聚而成最温暖的磅
礴力量。每一位吴中人都值得尊敬,每一位吴中人都是“最美吴中
人”。面对空前考验,我们深入群众、细处着手,用心用情为民生,
努力绘就民生幸福彩色。我们用脚步丈量民情、以真心排解民忧,
一项项惠民政策不断优化,一件件民生实事高标准完成,城市更靓
了、乡村更美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画
面正在变成生动现实。面对空前考验,我们锚定坐标、勇担使命,
全力以赴促发展,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成色。一次次南下北上,用
坚持不懈的努力换来了优质项目;一回回创新求索,以实实在在的
举措赢得了发展先机。我们用真金白银为企业纾困解难,用真情真
意助企业发展壮大,用苦干实干加油干,逐步扭转下行趋势,跑出
吴中发展“加速度”。面对空前考验,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坚守底线严律己,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底色。我们恪守法治精神,
全面从严治政,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不断锤炼忠诚干
净担当的政治品格,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凡是过往,
皆为序章。回首过去的一年,种种艰难险阻仿佛是给即将步入弱冠
之年的吴中所准备的成年礼,让 20 岁的吴中更有应对挑战风险的底
气和实力,更增添了一张蓝图干到底的韧劲和闯劲。踏上新征程,
已经将“奋斗”刻入基因融入血液的吴中,将更有信心和勇气,在
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成绩来之不易,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离
不开全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监督支持,离不开各地、各部门、
各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干部群众的齐心奋斗,也离不开广大老同志、
社会各界的关心厚爱。它凝聚着全区人民的智慧和心血,饱含着大
家对吴中的深沉热爱。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
各个领域的全区人民,向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
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垂直管理单位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
团体,向驻吴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向离退休老
同志,向广大医护人员、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和关心、
支持、参与吴中建设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
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短
板不足:受疫情冲击,投资拉动趋缓,消费拉动不足,经济下行压
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凸显,实现高质量发展仍需用力;城市规划、
建设、管理精细化程度不高,城市建管水平仍需提升;教育、医疗、
养老等优质资源供给还不能适应产业、城市转型需要,与群众期盼
仍有差距;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还面临不小的压力,防范风险、应
急处置能力仍需提升;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够到位,行政服务效能还
有待提高。对此,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21 年工作目标和任务
2021 年是建党 100 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吴
中建区 20 周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
今年政府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___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__
精神,围绕“强富美高”总目标,把握“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
在前列”总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服务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扎实做好“六稳”
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深化“核轴带”功能区布局,全面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沪苏同城化,打造生态、文化、产业三大高地,
建设“产业俊美、格局臻美、生态秀美、文化尚美、环境优美、生
活和美”的美丽吴中,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2021 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
长 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6.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增长 10%以上,工业投资增长 20%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 GDP
增长同步;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围绕上述
目标任务和区委四届十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的部署,我们将着重
做好以下工作:
一、突出提质增效,加快建设更加俊美的现代产业体系。实体
经济是吴中的立身之本。我们将坚定不移走实业兴区道路,以智能
化、数字化、高端化为引领,突出增量培育壮大、存量改造提升,
强化美丽吴中的实体支撑。
强化项目支撑,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坚持招商引资、项目建设
“头号”工程,全力主攻重特大项目、高端产业项目。发挥区投资
促进服务中心统筹作用,围绕北京、上海、深圳等重点区域,精心
组织招商推介会、经贸洽谈会等招商活动,确保项目建设滚动发展、
梯次跟进,新招引产业项目总投资 400 亿元,10 亿元(1 亿美元)
以上大项目超 10 个,50 亿元以上项目实现零突破。完善重点项目
推进机制,提前做好要素供给保障,确保苏驼云计算智慧云谷、嘉
彰科技等 120 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年内全部开工,石川制铁、安洁科
技等 57 个重点产业项目年内建成投产,全年新开工 10 亿元以上项
目超 20 个。确保 273 个重点项目年度投资超 410 亿元,其中重点制
造业项目投资超 100 亿元,用高质量的项目建设为发展增添强劲动
能。
强化产业支撑,打造现代产业生态。以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
链现代化为目标,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出台新一轮主导产业提
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聚力打造智能制造 5 个百亿级产业集聚区和
生物医药产业四大功能区,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规上产值达 700 亿元,
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规模突破 200 亿元。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新
建 5G 基站 1100 个,健全“1+4+N”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体系,加快
推进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新增市级以上星级上云企业 60
家、智能工厂 1 个、智能车间 15 个,完成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
项目 400 个,打造 10 个以上行业级和通用型解决方案。积极发展生
产性服务业,抓好检验检测、工业互联网两大特色产业,推进与国
内外检验检测龙头企业合作,确保检验检测营业收入达 40 亿元。推
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发挥赛迪研究院、浪潮智
能等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推动苏州信创产业园创建国家级信创园、
苏州(太湖)软件产业园创建省级软件名园。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
质,加强对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支持,持续办好吴中更有礼——乐购
“吴”限系列活动,确保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789 亿元、增
长 5%,以消费升级促产业升级。
强化企业支撑,提升经济运行质态。全方位、多角度支持企业
发展,加快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召开产业创新发展大会,集成
一批惠企政策,增强政策供给系统性和精准度。持续推进减税降费,
切实提高企业获得感。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一企一策”支持
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力争产值超 50 亿元企业达 4 家,向
百亿级企业发起冲刺。立足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搭建产业链精准
对接平台,支持中小企业对接主导产业,延伸供应链、创新链。支
持企业坚守实业、深耕主业,加大技改投入,实施 500 万元以上技
改项目 120 个,完成技改投资 75 亿元。鼓励企业发扬工匠精神,加
强质量、品牌、标准建设,新增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30 项、市质量
奖 5 个。优化国有企业治理体系,积极探索地方与央企合作模式,
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营效率。积极对接资本市场,引导支持企业
加快股改上市步伐,新增上市企业 4 家以上,不断壮大资本市场
“吴中板块”。
二、突出转型升级,加速构建日益臻美的开放创新格局。开放
创新是吴中的动力源泉。我们将牢牢把握国家全面扩大开放的重大
机遇,以创新引领转型,以开放拓展空间,加速融入“双循环”体
系,增强美丽吴中的发展动力。
更大力度实施创新驱动。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加快创新政策、资源、要素向创新型企业集聚。实施科技企业培育
“甪端”计划,围绕“专精特新”目标,新增市瞪羚和“独角兽”
培育企业 20 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 18 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
1000 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达 3.35%,实现高新技术
产业产值 1000 亿元以上。深化高新区“一区三园”建设,持续做优
创新载体,加快建设华科智能制造研究院、苏州工业大数据产业研
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发挥科技镇长团校地合作桥梁作用,深
化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合作,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 130 个。加强
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推进苏州智能制造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 64 件。加强高端人才引育,优化东吴高层次
人才计划,办好东吴双创峰会、高校青年博士进企业等活动,新增
市级以上人才项目 25 个、区级以上领军人才 50 人以上。注重技能
型人才引培,新增高技能人才 3800 人,培育更多匹配产业发展的
“吴中工匠”。
更大力度推进开放融合。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长江经济带
建设等发展机遇,主动策应、借势借力,提升开放发展新水平。全
面对接融入上海,加大在产业、科技、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对接力度,
精心谋划吴中生物医药产业园与张江药谷、苏州(太湖)软件产业
园与上海浦东软件园合作,靠前承接上海“溢出效应”。围绕“核
轴带”功能区布局,以“东中西”跨区域协同发展为牵引,对接工
业园区桑田岛、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太湖科学城,积极参与环中环
科技创新走廊、沿太湖科技研发创新带建设,推动产业链优势互补、
创新链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工程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工业项目“拿
地即开工”长效机制,唱响“吴优办”品牌。深度拓展对外开放,
新增注册外资 7.1 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 5 亿美元。落实稳外贸措
施,推动中小外贸企业出口信用保险全覆盖。推进外贸企业转型,
提升一般贸易出口比重,新增省市出口品牌企业 2 家,完成进出口
总额 81 亿美元。鼓励跨境电商、服务贸易发展,推进综保区保税仓
库、线下展示交易中心等项目建设,力争实现跨境电商交易额 4.5
亿元,不断提升经济开放度。
更大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存量更新挖潜,推动土地、金融
等资源要素向实体集聚、高效利用。深化落实全市产业用地更新
“双百”行动,持续开展“三优三保”,深入推进“511”工程,切
实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年腾出土地空间 6000 亩,盘活存
量建设用地 6000 亩。用好工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平台,落实差
别化激励约束政策,更大力度推进“散乱污”整治等工作,全年腾
退低效工业用地 1000 亩。以产业用地保障线为依据,高质量开展产
业用地更新改造专项规划,加强存量工业用地转让管理,有序推动
片区整体更新。以集中连片为目标,完成拆迁征收 85 万平方米以上、
腾出地块 98 个以上,全力保障重点项目落地建设。深化政银企对接
互动,推动东吴贷优化升级,新增实体信贷投放 1033 亿元,增长
25%,为实体经济注入更多的金融活水。
三、突出绿色发展,全力涵养清丽秀美的自然山水生态。绿色
是吴中的最靓底色。我们将坚守发展底色,紧扣“太湖之美、吴中
最美”,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深入探索“两山”转换通道,
丰富美丽吴中的生态内涵。
擦亮绿色生态品牌。立足生态优势、做出生态特色、壮大生态
产业,积极做好长三角绿色发展示范。高质量推进苏州生态涵养发
展实验区建设,切实将环太湖湿地带、通湖河道水质提升工程等标
杆项目建出成效,努力打造践行“两山”理念的太湖典范。对标上
海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围绕生态功能空间布局、生态发展能级、生
态环境品质等重点领域,高标准规划建设太湖生态岛,推动形成生
态环境敏感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吴中路径”。加大生态品牌宣传推
介力度,组织开展中央媒体“美丽中国吴中行”等活动。积极发展
绿色循环经济,有序推进环太湖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建设。
加强与中交、中车等央企合作,依托太湖山水应用场景,着力引进
绿色产业项目,全力构建生态环保“项目产业化、产业项目化”双
向联动格局。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强化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资源整体保护和系
统修复,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提升。创新探索环太湖生态补偿机
制,全力争取国家级生态文明荣誉。着力提升太湖“五位一体”综
合长效管理水平,加强蓝藻防控打捞能力建设,新增藻水分离站 3
个、控藻船 4 艘,建成挡藻导流围隔二期工程,确保太湖安全度夏。
加强水源地保护,完成渔洋山水源地水下森林恢复试点工程。实施
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大对太湖、澄湖重要自然湿地保护力
度。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断面长制”,深入实施水环境质量考
核区域补偿,持续巩固瓜泾口北等国省考断面达标成果,确保 7 个
河道国省考断面全部稳定达标。建成生态美丽河湖 30 条、生态河道
14 条,疏浚整治农村河道 114 条、80 公里,新增植树造林 100 亩,
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
提升污染防治成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聚焦水、气、
固废等重点,更大力度解决突出环境问题。高标准开展城乡生活污
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333”行动,完成木渎新城污水厂二期建
设,新增污水管网 50 公里,启动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确
保城镇建成区污水管网全覆盖。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改造,
确保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 93%。坚持精准科学治气,全面推
进涉气污染源精细化管控治理,扎实开展内河港口码头环保问题整
改等专项行动,加快实施节能减排改造,建成空气质量微站点 6 个,
确保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强化土壤安全利用、危险废物监管利用,
稳妥推进 2 处重点土壤地块治理修复,努力让吴中青山常在、绿水
常流、空气常新。
四、突出融合创新,持续增强厚蕴尚美的历史文化魅力。文化
是吴中的血脉灵魂。我们将充分发挥吴文化资源禀赋,推进“文化+
旅游、创意、创业”融合发展,打响“苏式生活”文化品牌,推动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互促并进,形成美丽吴中的文化引领。
高定位打造文化标识。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加强产品策划设计,
全面展现吴中独特文化魅力。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出台文体旅
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引进培育一批创意设计类、文体旅消费
终端生产类龙头企业,提升舟山核雕村、金枫广告产业园等文化产
业集聚区能级,形成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文化产业功能区域,全年
新增文旅项目投资 20 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 5%。梳
理文化资源地图清单,建设“太湖乡村”“运河文化”“江南古镇”
吴中文旅特色 IP。推进建设国家方志馆江南分馆、太湖水文化馆,
提升吴文化博物馆、区公共文化中心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古镇古村
和水乡风貌保护,加快建设非遗项目数据库,推动非遗活态传承。
实施太湖文明溯源计划,做好三山岛遗址考古研究和系统保护。抢
抓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苏州打造“运河十景”机遇,推进蠡
墅历史街区等区域整体提升,把宝带桥——澹台湖片区打造成为
“江南文化”的吴中标识。
高水平加快文化融合。以产品为核心,推进文化与生态、旅游、
农业深度融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擦亮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金字招牌”,高水平办好太湖文化旅游节、
苏作文创峰会、吴中好物节等活动。持续加强文旅产品开发与升级,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旅游线路、特色农产品方面形成一批“拳
头”产品。推进旅游民宿提升发展,新增备案民宿 50 家,打造东山
镇三山村等 6 大民宿集聚区。依托吴中田园乡村、太湖体育运动、
太湖民宿等优势资源,立足长三角客源市场,加强与线上知名旅游
平台深度合作,打造一批特色旅游线路、网红打卡胜地。全年接待
游客 1720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 265 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 GDP 比
重提升至 6.6%,不断提升“眼底江南、心上吴中”品牌影响力。
高质量增加文化供给。紧扣群众需求,加强公共文体服务标准
化、均等化建设,提升文化惠民水平。发挥道德模范、吴中好人示
范引领作用,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计划,启动建设区工人文
化宫,推进建设孙子兵法博物馆、健身步道、体育公园等文体设施,
建成一批农家书屋、图书馆分馆,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
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充分提炼吴文化时代特色元素,创作一批
标志性文艺精品,更好发挥区融媒体中心作用,让更多的吴中文化
名片走出去。深化文物安全实验区建设,高标准开展韩世忠祠堂、
沈家祠堂等维修工程。持续办好环太湖竞走多日赛、苏州湾马拉松、
环太湖越野四季赛等重点赛事,力争与中足协共建太湖训练基地,
努力将吴中打造成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
五、突出统筹推进,积极塑造精致优美的城乡人居环境。城乡
协调是吴中的一贯坚守。我们将坚持高标准规划管控、高品质开发
建设,按照现代化标准、特色化理念,着力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
市形象,提升美丽吴中的城乡品质。
全面提优城市形态。以规划为引领,统筹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
优化,加快城市面貌出彩。推进区、镇两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严
格划定“三线”规模。加快城市更新,启动编制中心城市核片区规
划,优化豪仕登、澹台湖等重要地段城市设计,提升中心城区首位
度。加快太湖新城产城融合,推进太湖新城核心区商务中心建设,
建成投用太湖新城能源中心,加速打造“未来之城、活力湖区”。
强化地块连片开发,合理把握经营性用地上市节奏,提升房地产项
目品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积极打造美丽街区,增加
公共交流空间,让城市更有“烟火气”。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
完成项目 23 个。新开工安置房 7500 套,竣工 9000 套。启动浒光运
河整治等 5 个重点水利工程,全面完成南城区防洪除涝及调水引流
工程,新改建防洪闸 14 座、排涝站 11 座。开建尹山桥、新家桥、
胜浦大桥改建工程,加速推进长江路南延、南湖路东延、独墅湖二
通道等工程,建成苏同黎公路、中山路二期和阴横山连接线等工程。
配合建设轨道交通 5 号线、7 号线、通苏嘉甬高铁,推动形成加快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交通硬支撑。
精细推进城市管理。坚持精准施策,以“绣花”功夫抓好城市
管理。扎实开展城市“颜值提升”行动,推进东吴北路、石湖东路
等道路沿线轨道站点、大型商场等重要节点周边规范整治和美化提
升,打造市、区两级示范路 11 条。持续开展“三整治五提升”专项
行动,深化文明城市长效管理。强化数字化、智能化应用,统筹实
施绿化景观、交通设施、地下管线、城市照明等工程,构建智慧城
市空间底座。新增城市绿地 345 亩。新改建高标准公厕 22 个。新辟、
优化公交线路 10 条,建成蠡墅立交首末站。新增公共停车泊位
3500 个、公共自行车站点 26 个。健全垃圾分类宣传、建设、收运、
处置闭环体系,实现“三定一督”小区全覆盖。推进建筑(装修)
垃圾处置终端规划建设,提升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深入实施物业
管理提升工程,加快完善制度体系,创建省级物业管理示范小区 3
个,以“城市善治”提升“民生温度”。
持续激发乡村活力。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设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推进农业高
效集约发展,新增高标准农田 5000 亩、全国“一村一品”示范基地
1 个、市农业龙头企业 2 家、产业化联合体 2 家,建成碧螺春茶产
业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基地 3 个。大力发展现代高效渔业,探
索建立太湖渔业增殖放流长效机制。强化共享共治理念,全面构建
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机制。优化特色田园乡村布局,推进太湖特
色精品示范区建设。建成区级美丽乡村 135 个,实现美丽乡村建设
全覆盖。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管理、耕地保护补偿激励等制度,
狠抓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专项整治。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工程,
争创省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区。深入开展“万企联万村、共
走振兴路”行动,加大三资监管力度,力争村级集体资产、净资产
分别达到 200 亿元、114 亿元,加快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
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六、突出惠民安民,努力创造健康和美的百姓幸福生活。民生
幸福是吴中的不懈追求。我们将坚持把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作为政
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区人民,
增进美丽吴中的民生福祉。
巩固疫情防控成效。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按照“五有三严”
“人物同防”要求,毫不放松继续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
项工作,慎终如始抓紧抓细抓实各项常态化防控举措,全力构筑坚
实严密的防控链。严格落实重点人员、重点场所防控措施,加强发
热门诊规范化及核酸检测能力建设。适时开展新冠肺炎疫苗接种。
严防外部输入,落实远端防控、入境人员闭环管理等措施,加强进
口冷链食品核酸检测和预防性消毒。强化物资储备和应急演练,坚
决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切实维护人民
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完善民生保障体系。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相结合,不
断提高群众认可度、满意度。全力稳就业,紧盯高校毕业生、退捕
渔民等重点人群,认真落实就业政策,拓展就业渠道,新增就业岗
位 1.7 万个,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
以内。持续推进社保扩面,及时调整各类社会保障待遇,完善以疾
病救助为主的救助体系,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确保“应保尽保、
应救尽救”。提升养老服务供给,建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 2 个、
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2 个。积极引入民营养老机构,推进医养、康养
融合,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养老体系,增强多样化供给能力,让
老人生活更有质感。
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优化资源布局,推动公共教育医疗服务优
质均衡发展。启动建设区公共卫生中心及 4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推进建设吴中人民医院新院区、太湖新城医院,建成投用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 2 个。加强与上海、南京等地对接,强化医联体建设,加
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深入开展健康“531”系列行动计划,实
施家庭医生“网格化”健康管理。启动建设邵昂中学等 10 所学校,
推进建设澄湖路中小学等 15 所学校,建成投用木渎金山实验小学等
10 所学校。推进备案学前儿童看护点分类整治,新增普惠性幼儿园
4 所。深化集团化办学,探索多元化供给,提升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水平。推进教育“三强”计划,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作用,深入
研究新高考模式,深化教育改革,持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努力实
现“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跨越。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始终绷紧安全之弦,扎实推
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强事前处罚,加大宣传教育,创
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加快构筑消防安全“331”治理机制,营造
“人人讲安全、时时讲安全、处处讲安全”的安全发展氛围。加强
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落实双拥优抚安置和退役军人服务保
障。切实做好森林防火、防汛防台、气象服务、对口帮扶等工作。
启动“八五”普法,加强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推动信访矛盾
化解,持续优化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联动机制。强化政社互动,积
极推广“古樟议事”“南城圆桌”“和谐微实事”等参与式治理方
式,创成省现代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创
建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启动区粮食及应急物资储备库易地新建工
程。深化平安吴中建设,深入开展“意识防”专项行动,建立非法
金融排查处置长效机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强化数据赋
能,加快建设基础数据库,不断拓展“天穹计划”应用场景,探索
建设具有吴中特色的“城市大脑”,推动大数据应用由“社会治安”
向“城市治理”转变。
打造全面过硬的实干政府
面对时代的呼唤、发展的重任、人民的厚望,我们将更加勤勉
敬业,务实担当,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为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
成提供坚强保障。
干有朝气,建设敢担善谋的政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
问计于民,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始终
做到根植人民、执政为民。更加注重统筹谋划,增强工作系统性、
前瞻性,保障各项工作衔接有序、相互促进。建立闭环督办机制,
实施“项目化管理、清单式交办、节点式督查”,以踏石留印、抓
铁有痕的精神抓好工作落实,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迅速落地生根。更
加突出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进一步发挥“三项机制”作
用,为担当者担当、让履职者尽责,全力营造干事创业、争先创优
的良好氛围。
干有锐气,建设敢做善成的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及省市区委各项规定,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弘扬求真务实、
真抓实干的作风,对标先进促提升、改革创新谋发展,不断优化工
作方法、增强工作效能。扎实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做好村(居)
委会换届,增强政府系统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和攻坚能力。深化基层
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完善基层“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
打造更快速度、更具温度的基层政务服务。落实债务化解方案,严
控政府性债务。加强审计整改,提高公共资金、资产、资源绩效。
深化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持续压减三公经费,以政府的“紧日子”
换群众的“好日子”。
干有正气,建设敢为善治的政府。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
坚持从严治政、依法行政。扎实做好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化管理,
落实区政府法律事务工作规则,提升决策科学化水平。坚持规范执
法,强化重点领域行政执法监督,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
的法治环境。认真做好行政复议、应诉工作。更加自觉接受人大、
政协监督,提高建议、提案办成率。重视社会公众监督、新闻媒体
监督,支持民主党派发挥参政议政作用。加强政务公开,高质量办
好政府公共服务热线、领导信箱诉求,规范政务新媒体建设,让权
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各位代表!回望过去,一代又一代吴中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
一部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奋斗历史。展望未来,站在建区 20 周年
新起点上,我们重任在肩、激情澎湃、豪情满怀。让我们更加紧密
团结在以___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
正确领导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区人民,不负重托、继往开来、砥
砺奋进,在新征程中开创“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
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