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88 KB
  • 2021-04-12 发布

论高量质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有感[5篇]_党员心得体会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论高量质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有感[5 篇]_党员心得体会 【按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的公布,各地的“十四五”规划编制已经进入了冲刺阶段。… 小编为您整理了《论高量质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 得有感[5 篇]》,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 论高质量发 展-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 “小公章”带来“大改革” 浦东开发陈列馆最近成了“网红打卡点”,展出不少“老 物件”,其中一枚特殊的“小公章”引起不少参观者的注意。 浦东新区成立之前,当时上海各区、局的公章是 4.5 厘米, 市政府的公章是 5 厘米。经市领导同意,浦东新区公章直径 确定为 4.8 厘米。看似一点“小改动”,预示着浦东“特中 有特”,将掀起中国改革开放的新一轮浪潮。 浦东的开发开放,承载着跨世纪的厚望。20 世纪 80 年 代末 90 年代初,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上海作为中国第一大 经济城市,面临改革发展的诸多瓶颈。在这样的历史关头, 1990 年 4 月 18 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向世界宣布:开发 开放浦东! 刚刚启动开发开放的浦东百业待兴,有美国《时代》周 刊记者向时任上海市长的朱镕基发问:“上海的官僚主义像 长城的石头一样坚硬,你们如何改变这一状况,使浦东新区 对外商投资更有吸引力?”朱镕基表示,过去上海一个项目 要盖一百几十个图章,但现在建立了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 目标是审批外资项目只盖一个图章。 如今,这个承诺已经成为现实。为了聚焦打造国际一流 的营商环境、解决企业准入难的问题,浦东新区不断深化“放 管服”改革,先后推出先照后证、证照分离、一业一证等改 革举措,降低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通过“政府侧”向“企 业侧”转变的改革,政府审批、监管服务等全流程作了系统 性的革命再造,提高了企业的满意度,也提升了事中事后监 管和风险防范能力。 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努力让每一项改 革都发光发热,这是浦东 30 年改革始终秉持的原则。“大家 要戴着钢盔去搞浦东的事,要有不怕被砸的勇气!”这是浦 东“老开发”们津津乐道的一句话。 在张江科学城这片世人公认的创业乐土上,有一句话广 为流传:“骑着自行车进来,开着宝马车出去。”在创业者“逆 袭”背后,围绕生物医药产业的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的发 展“堵点”,有关部门设计了很多系统集成性的改革项目, 包括建设生物医药研发的公共平台、发放创新券降低研发成 本等,通过汇聚生物医药产业的“朋友圈”,推动整个生物 医药产业的发展。 正是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才让浦东凸显出“双 轮驱动、同向发力”的格局。浦东在全国率先研究推进药品 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使浦东众多中小生物医药企业解决了 创新成果变产品、产品变商品的问题,把浦东的科技研发优 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遇上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有 关部门不先做“技术判断”——按规定可不可以做,而是做 “价值判断”——想想这件事到底应不应该做。以新零售的 代表盒马鲜生为例,如今消费者可以直接在超市选择海鲜并 当场烹饪享用,但当时这种“四不像”的新业态,给政府的 发证和监管带来不小难度。浦东相关部门没有简单说“No”, 而是突破原有做法,积极探索创新,率先颁发“零售+餐饮” 一体的食品经营许可证,接着把互联网功能业态加入食品许 可证,如今,这种模式已向全国推广。 浦东的改革创新成果如何?数字很能说明问题:浦东开 发开放以来,已有 328 项改革试点向全国复制推广。胸怀天 下,立己达人。浦东的改革不是关起门来自娱自乐,而是始 终胸怀大局、立足全局,在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谋划和推动。 “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 乃在将来。”三十而立的浦东,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 交汇点上,勇当全面深化改革的探路尖兵,任务艰巨,使命 光荣,未来可期! 论高质量发展-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 得体会 完善民生保障制度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人民幸福与民生发 展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从经历普遍贫穷到全面解决温饱问题, 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集中反映了我国这样一个世界人口 大国在民生发展方面的质的飞跃,也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民生保 障制度的有效性。“十三五”时期,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民生保障制度日 益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 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六千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 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 盖近十亿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实现 这些成就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十 四五”时期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的目标,强调要“改善人民 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再次彰显了民生保障制度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 征程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继续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在发展 民生中赢得民心、在凝聚民心中求得更大的发展。 民生保障制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普遍贫穷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的历史进程中,与时俱进、不断调整的民生保障制度,使 国家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正是由于民生保障制度的不断 完善,10 多亿人口才能在解决温饱问题后步入全面小康社会。 教育是民生之基。20 世纪 50 年代,新中国迅速完成了 对旧中国教育制度的“坚决改造”,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受 教育的基本权利。改革开放后,国家确立了教育优先、人才 强国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行动,通过坚持党的领导与 促进教育公平、完善正规学校教育体系和构建终身学习机制 平行、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参与有机结合、切实保障社 会成员的受教育权,我国的教育制度不断走向成熟。党的十 八大以来,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不仅使教育事业得到了长 足发展,亦为民生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全国的文盲率从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 80%降至目前的 5%左右,高等教育正在从 大众化走向普及化,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3 年以上,这些指标均超过了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就业是民生之本。从打破城乡分割的格局,千方百计创 造就业岗位到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 就业优先政策,在推进市场化就业的同时建立保障困难就业 群体就业的政策体系,不仅使国民经济朝着有利于促进更充 分更高质量就业的方向发展,亦使包括公共就业服务、职业 技能培训、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带动就业、灵活就业、劳动 关系协调、为困难就业群体提供相应保障等方面的制度体系 得以全面建立,进而使人民的就业权利得到更坚实的制度保 障。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以按劳 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系得以确立。在初 次分配领域坚持多劳多得,不断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同时 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 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并不断增强以 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力度。 这些制度安排使城乡居民的收入普遍性地得以持续提升,生 活富足的群体规模持续快速壮大。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适应市场经济改革与社会发 展进步的要求,我国建立了惠及全民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 伴随着全民医保、全民养老保险、保障性住房等制度的确立, 以及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残疾人保障等其他社会保障制度 覆盖面的逐步扩大,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持续大幅度减轻, 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成为全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 与有效的制度保障。 医疗卫生及相关服务是民生重要诉求。从计划经济时期 创立的初级医疗卫生体系到改革开放以来建立的完整的基 本医疗卫生制度,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已经覆盖全国城乡。正 是在医疗卫生制度不断健全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快步走进了 长寿时代。20xx 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 77 岁,婴儿死亡 率从 200‰降低到 6.1‰,孕产妇死亡率从 150/10 万降至 18.3/10 万,居民健康水平总体上已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 均水平。 精准扶贫政策有力地补齐了民生短板。新中国的发展进 程实质上也是持之以恒的反贫困进程,但贫困地区的贫困程 度较深,依靠自身条件摆脱贫困不易。因此,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掀起大规模的扶贫运动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效。特别是党 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充分发挥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 的制度优势,在中央全方位加大投入力度和地区对口支援机 制等的作用下,贫困地区的面貌迅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将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无 (绝对)贫困”的发展中国家。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要更加完 善的民生保障制度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有更加成熟、更加定 型的民生保障制度来巩固这一成果,并引领人民开启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 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 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 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 进步。”开启新征程,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一方面,要 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 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全面落实到具体的民生保障制度 中,直面民生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和新时代面临的 新挑战,将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作为进一步巩固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目标任务加以推进,尽快补齐民生短 板,加快优化制度安排,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 需要;另一方面,遵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统筹城乡、促 进公平,共建共享、崇尚奋斗,统筹规划、协同推进的原则, 以积极、理性、可持续的努力不断促进民生发展,并进一步 注入公平性,通过人人参与、人人尽责和激发人民群众奋斗 成就幸福的内生动力,使民生发展步入新境界。同时,加快 改变民生保障制度之间相互脱节的现象,统筹考虑其功能定 位及相互关系,以追求民生发展综合效应最大化、最优化为 出发点与归宿,促使整个民生保障制度体系能够有效协同地 持续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 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 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为此,需要重点优化以 下方面的制度:一是优化收入分配制度。包括加大再分配调 节力度。二是优化就业制度。将提高就业质量置于与追求充 分就业同等重要的地位,完善就业优先政策体系,创新适应 各种新业态发展的就业政策,制定完备的平等就业政策,切 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让劳动者安居乐业。三是优化教育 制度。包括增强教育的福利性与公益性,推动义务教育均衡 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立确保教育公平的制度体系,解决好 教育结构失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等问题,构建服务全民终 生学习的教育体系。四是优化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加快实现 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 和待遇调整机制,促进保障待遇公平,完善综合型社会救助 制度,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等。五是优化医疗卫生制度。 包括加快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 制度,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此外,还要全面加 快补齐民生短板。包括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和新型 扶贫举措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逐步解决好相对贫困问题, 以公共投入带动市场与社会资源加快解决养老、育幼、助残 服务供给的不足等,以多层次民生保障制度安排来满足民生 诉求的多样性需求,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伴随着全体人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 普遍提升,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不同个体的收入与生活质 量仍会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新起点, 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中国特色的 民生保障制度应当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走向更加成熟、定型。 论高质量发展-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 在大变局中谋新局的科学指南 《书记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 局,统筹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项工作,全方位创 造性地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世界之问、 时代之问、变局之问,是通古今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 思想之先声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彰显了治国理政的中国智 慧,提供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是应对世界百 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科学指南。 大变局:对世界大势的一个科学研判。在第三卷中,书 记总书记多次谈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我们深化 理解和认识提供了根本依据。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关键词,“百 年”是从历史坐标来讲的,“大变局”主要是指世界在政治、 经济、军事、科技、思想文化等领域发生的全球性、时代性、 革命性变化。这个“大变局”主要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展速度放缓,以中国为代表的一大 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格局日趋均衡, 国际潮流大势不可逆转。二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 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 变革加速推进,国际力量“东升西降”的态势进一步发展, 大国之间的较量日益激烈。特别是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 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以及生产 生活方式产生世界范围的革命性影响。三是大变局意味着人 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 这样紧紧相连,和平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不稳定性不 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合作还是对抗? 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这些重大问题,是关 乎各国利益、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必答题”。从一定意义 上讲,整个第三卷的思想理论创新是基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 变局这个实践基础之上的,是以书记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 党人高瞻远瞩、见微知著,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 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大局观、历史观,“不畏浮云遮 望眼”,在作出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科学论断 的同时,围绕如何识变、如何应变作出的回答,是应对大变 局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胸怀两个大局”:大变局中的战略思维。在第三卷中, 书记总书记总是把这两个大局联系起来讲。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战略全局的定位,描绘了全体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世 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把握了当今世界形势变化的显著 特征。书记总书记指出,“历史上的兴盛期和开放期往往是 重合的”“开放期是双刃剑,它既和兴盛期重合,也和风险 期重合”。这就告诉我们,所谓胸怀两个大局,就是要深刻 把握两个大局的辩证关系,把握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的 现实状况,既要看到我们面临的难得机遇,也要看到面临的 一系列重大风险考验;既要坚持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 遇期的重大判断,又要冷静分析各种国际现象,把自己摆进 去,在我国同世界的关系中看问题,弄清楚在世界格局演变 中我国的地位和作用,妥善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准备; 既不能因为变局之变而动摇对“和平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 大势所趋”的基本判断,要看主流、看本质、看人心所向, 更不能因此而打乱我们追求民族复兴的战略部署和坚定步 伐;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形势,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化解消极因 素,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汇聚积极因素,在大变局中审形谋势, 争取最大主动,争取变中有为、变中图强。 书记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 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概言之,“许 多新的历史特点”就集中在这两个大局上,其现实针对性也 体现在对两个大局的精辟分析上,我们要切实加深对两个大 局自身发展以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辩证理解,更好地着 眼变局、立足全局,牢牢把握战略主动。 “三个一以贯之”:行稳致远的政治定力。在世界百年 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 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 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各种困难面前,我们的头脑要特别 清醒、立场要特别坚定,牢牢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在各种 重大考验面前,我们要坚定信念、保持定力,始终做到“乱 云飞渡仍从容”。对此,书记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必 须做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 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 战要一以贯之,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不断开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三个一以贯之” 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 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宏大视野,体现了我们党坚持马克 思主义关于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的深入思考和把握,我们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 导向的统一,进一步精准施策,加大力度,抓好落实。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书记总 书记强调:“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 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 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共产党 人历来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 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新中国成立 70 多 年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 跃,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 迹。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 实现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当前,世界百年未有 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共产党人要更加坚定地高擎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大旗举高、 举稳。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 全面”战略布局,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新征程。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要深入研究党 治国理政的经验做法,特别是把新时代新实践新成就、把应 对新冠肺炎疫情等作为生动的教科书,深化对治理理念、治 理方式、治理框架等的研究,着眼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固根基、扬 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坚定不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得到极大 彰显,治理效能得到极大提高,展现出更加强大、更有说服 力的真理力量。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在统揽伟大斗 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 共产党领导。适应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新变化,把党建设得 更加坚强有力始终是最重大的课题、最重大的挑战、最重大 的考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 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方面交出了一份靓丽的答卷,党心民 心为之大振,强国大业再筑宏基。要万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大 好局面,始终强化建党强党意识,坚定不移地推进党的自我 革命,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要增强 党的政治领导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 到“两个维护”,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要 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立足时代、立足实践,学懂弄通做实 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 强化宗旨意识、走好群众路线,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 实的利益问题,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构建新时期“水 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干群关系,不断夯实党执政的阶 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要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充分凝聚各个 阶层、不同群体和各方力量,画出最大“同心圆”,汇聚起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我们党建党 近百年、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历史,从 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第三卷中,书记总书记既从全局和 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性紧迫性,又从 政治、经济、科技、社会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就重点的风险 点和防范化解要点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做好有关工作提供了 根本遵循。要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做好 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坚持做 好我们自己的事情,确保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朝着我们党确 立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 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 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这是谋新局的关键所在。 斗争是一种进取状态,一种担当精神,更是一门实践艺术。 既要有“斗勇”的胆魄,又要有“斗智”的韬略。要全面落 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统筹国 内和国外两大环境,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 上的有机统一。对内,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 面,善于跳出局部看全局、跳出眼前看长远,善于调查研究、 吃透各方面情况,善于统筹研究部署,协同推进改革发展稳 定的各项工作。对外,要坚持原则性和策略性相统一,加强 大势研判,坚守核心利益,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上敢于针锋 相对,做好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以及舆论斗争等各种准 备,“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要推进共建 “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 扩大我们的“朋友圈”,使更多的国家和人民参与到共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中来,为在大变局中谋新局提供良好外部环境。 论高质量发展-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 以新发展格局引领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 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 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 局”,并就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 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作出部署。这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 现“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指明了主攻方向,提 出了战略举措。 新发展格局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 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 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但也 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 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 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与 实现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新发展格局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质量发 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相互匹配和相互 适应。过去几年,我们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重点通过加快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侧的质量、效率和效益,这方面 我们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但是,任何高质量的 供给最终都需要依靠有效需求来实现。显然,以畅通国民经 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为了更好发挥内需体系对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撑,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推动 高质量发展。其次,新发展格局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 高质量发展也需要加快高水平开放,通过参与国际大循环为 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的发展,也是 高水平开放的发展,特别是需要通过转换发展动力,实现从 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这就需要加快实现技术创新、制 度创新等一系列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需 要融入全球开放创新体系和全球创新网络,以开放引领创新, 以开放促进发展。第三,新发展格局更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 标志。中国经济通过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实现经 济规模和体量跃升,奠定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随着 国际环境条件和国内发展阶段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提出构建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 局。国际经验表明,建立强大的内需体系和国内市场,是该 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并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志。纵观“十 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乃至到 2035 年的远景目标,都需要我 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 动高质量发展。 在扩大内需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以新发展格局引领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首先,要积极畅通国内大循环。进一步打通生产、分配、 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加速国民经济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 费、产业链与供应链、上游与中下游、大中小企业等之间有 机循环。实现国内大循环畅通,本身就是充分发挥我国经济 巨大的市场优势、空间优势和发展韧性的重要体现。畅通国 内大循环,要求我们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 场体系,重点是提高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促进各类生产要 素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 好发挥政府作用,从而真正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经济增 长质量、效率和效益,实现高质量发展。其次,要增强消费 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我国人口规模巨大,消费市场空 间优势明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需要扩大消费在 GDP 中 的占比,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要 积极扩大就业、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 获得感和安全感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三,要让扩大有效投 资发挥关键作用。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不是简单扩大再生 产或走投资驱动增长的老路,更不是搞盲目和重复的无效投 资,而是要根据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内在趋势和规律, 提升投资需求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实施精准投资、有效投资, 积极扩大有效需求。第四,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 进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自由流动和资源再配 置,以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引领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以新发展格局引领高质量发展,还应以创新驱动、高质 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一是要让新技术助力新消费,推 进消费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既需要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 也需要加快消费转型和升级。为此,要发挥供给创造需求的 作用,充分利用技术创新引领新消费业态。二是要深化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侧与需求侧有机结合、紧密匹配。要 从供给侧发力,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和引领消费结构的升级换 代。三是要以制度创新为抓手,优化消费环境。要通过深化 改革破除阻碍消费的体制机制障碍,发挥消费政策的引导作 用,培育和形成有助于加快养老消费、医疗消费、教育消费 等在内的消费环境。 让“双循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发挥新发展格局对高 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要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中推 动高质量发展。 首先,要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开放,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就意味 着开放要从制造业为主体转向服务业和制造业开放并重,从 沿海开放为主转向沿海、内陆以及陆海联动开放并重等。要 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更加注重 和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经贸规则,提升我国参与 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性话语权和影响力。其次,要发挥国内 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一 方面,要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我 国内需优势和规模优势,提升国内大循环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另一方面,要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发挥全球创新网络在 中国开放合作、开放创新中的作用。第三,要推进全面深化 改革,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提供体制机制条件。一方面, 要全面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特别是在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 场化配置、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等方面 继续发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于扩大内需的体制机 制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推动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 于高水平开放的体制机制条件。 论高质量发展-学习中央经 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 把握趋势,高质量完成地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 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的公布,各地的“十四五”规划编制已经进入了冲刺阶段。 为了让地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与《建议》承接得更加 紧密,本文总结了“十四五”期间,乃至面向二〇三五年的 四个社会趋势性变化。 明确把握数字化 《建议》中明确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 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 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新冠肺炎疫情对许多行业造 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与数字经济相关的行业却在逆势快速 增长,线上的会议、消费、教育逐渐成为生活新趋势,人工 智能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也如火如荼。生活方式的变化和 产业升级促使城市需要在数字经济时代明确定位。在数字经 济高速发展的大趋势下,不同城市之间的发展梯度会进一步 拉开,一线城市受惠于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人才优势,可以从 核心技术研发、产业升级和场景应用实践全方位发力,其他 缺少绝对优势的城市则可以在自己的特色产业、资源优势和 应用场景上做文章。 数字化转型是创新的基础,未来“十四五”的发展乃至 更远的 2035 年,数字化转型实现各种技术突破以后,许多 业态都要发生相应的改变,这是一场社会的变革,蕴含的市 场空间巨大无比。很多城市只要在相对应的层次上能够聚集 人才资源,集中力量,结合自身的特点和禀赋,提供良好的 营商环境、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一样可以大有作为。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建议》中明确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 略。这是从生育政策、开发老龄资源、健全养老保障体系等 维度全面阐述了我国应对老龄化的战略方向。实际上,自 2000 年中国迈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持 续加深,已经成为很显著的“灰犀牛”性问题。20xx 年末中 国 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 2.54 亿,占总人口比例 18.1%,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 1.76 亿人,占总人口的 12.6%。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典型的 特征。到 2022 年左右,中国 65 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 14%。 建议正在制定的地方“十四五”规划需在应对人口老龄 化方面作出更多制度安排,谋划更多可落地的项目。第一, 城镇化建设要投资更多的养老设施;第二,城市基础设施建 设要引进大量适老化改造;第三,城市建设要开始有意识地 规划“银发产业”的发展,比如老人用品的相关设计、制造 业,老龄服务的培训业等;第四,有条件的城市可以适当探 索延迟退休的制度安排;第五,要开始加大对独居老人的照 顾和临终关怀体系建设力度。这些措施不仅能形成当期投资, 也能带来未来的消费,还能让老百姓生活更有幸福感,值得 作为城市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进行谋划。 明确把握城市集群发展 《建议》中明确指出,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 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可以看出, 我国未来还是要以层次丰富、功能定位清晰、协同发展的城 市组成的城市群为发展主体。具体体现在:第一,中西部城 市、省会城市中不能搞一城独大。当前我国一些省份的省会 首位度太高,和城市群发展精神有差距,未来需要在促进协 调发展的规划中进行合理调整。这就要求地方在编制“十四 五”规划的时候,要明确城市的定位,大城市要注重高质量 发展和对周边城市的拉动辐射作用,而小城市要有发展壮大 的信心,充分借力临近大城市的优势资源。第二,继续控制 超大城市发展,并提高城市之间的协同效应。这意味着很多 大型城市依然要对人口数量进行控制,而大城市周边的城镇 有机会从产业转移和人口外溢的过程中受益。在做规划的过 程中,要明确城市自身是处在怎样的规模和阶段,究竟是作 为发展的拉动主体还是承接主体,还有多大的人口和产业发 展潜力,这样才能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并有针对性地确定各 项政策。第三,宏观上防止南北城市差距加大。近几年中国 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南北差距加大,人口向南方迁移。 从国家战略层面,除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东北振兴、西 部开发等已有的政策支持,要有相应政策防止南北差距加大。 全面把握内循环 《建议》明确指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 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 新需求。可以说,强调内循环是本次规划编制面向的时间节 点的一个全新的趋势变化,将深度影响“十四五”期间的我 国的经济发展布局。在外需不确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内循 环布局的核心就更多地依赖国内市场需求,其有力的抓手就 是促进消费和拓展投资空间。基于此,地方制定“十四五” 规划就需要考虑用具体的对策落实这两个抓手。在促进消费 端,首先可以考虑的是促进供给侧改革,通过提供更好的产 品,刺激消费欲望;第二,是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让更 多的老百姓有钱消费;第三,是要明确一个城市的主要消费 人群,比如城市周边的“两小时高铁圈”有多少人口,明确 培育什么样的具体项目来吸引、承接这些人口的消费。在拓 展投资空间端,可以考虑加大新基建项目的谋划,一方面增 加当期投资,另一方面为未来经济增长打下基础;要加大对 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中补短板的项目的关注支持力度;要积极 谋划本地区重大的基础设施项目进入上级规划,确保项目实 施顺利。学习 2020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 12 篇学习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好十四五开局心得体会贯彻中央经济 工作会议做好十四五开局心得体会贯彻 2020 中央经济工作 会议做好十四五开局心得体会 2020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学习 心得体会 5 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体会 5 篇精选 2020 年中央 经济工作会议心得 3 篇大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 5 篇 2020 大全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 3 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