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50 KB
  • 2021-04-12 发布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汉语拼音""识字"和"课文"四个部分组成。为了方便识字和阅读,生字和课文全部加注了拼音。‎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共两部分,主要通过图画让初入学的儿童掌握正确的读书、写字的姿势,重视用眼卫生并在实践中养成"姿势不对不读书"、"姿势不对不动笔"的良好习惯,另外就是使学生从小学会爱惜学习用品。‎ ‎2、汉语拼音,巩固汉语拼音,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能默写声母、韵母并抄写音节,在四线格上写得正确、工整。‎ ‎3、识字,分2组编排,每部分每课都配有一幅情景图,这样按排不仅能使学生情景图集中识字,而且还能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课文,共安排14篇课文,分6组编排,每篇课文均由图、文、生字表、练习、笔顺图、描红六部分组成。14篇课文中随课文教学识字305个,写字168个,课文部分具有头绪简、篇幅短、内容新、插图美、作业准的新点,具体表现在:⑴入选课文篇幅短,而且题材广泛,内容生动活泼,插图新颖有趣。⑵每篇课文均为全文注音,这样安排既可复习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识字,也有利于进行朗读、背诵、训练、培养阅读能力。⑶‎ 课后练习都是两次,一次是朗读,背诵或复述,一次是有关汉字基本笔画的学习和按笔顺描红。另外,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一个练习,练习的内容包括认读生字,巩固汉语拼音,复习笔画、笔顺,进行词、句训练和说话训练。6个练习自成系列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班级概况:‎ 全班学生入学不久,活泼好动、天真烂漫,每个人的思想,品德都不成熟,处于形成的初步时期。对于学校班级的各项纪律、规定都不了解,心中集体主义观念还未形成,对于学习更说不上什么"勤奋、钻研、细心"的精神,学习目的还未明确,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 三、教学要求:‎ ‎1、学习习惯:‎ ‎⑴掌握正确的读书姿势、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⑵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汉语拼音:‎ ‎(1)认对、读准声母、韵母。‎ ‎(2)能准确地拼读音节。‎ ‎(3)能说出声调符号的名称,读准四声,学读轻声。‎ ‎(4)认识四线格,能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3、识字写字:‎ ‎⑴培养写字兴趣和良好写字习惯,准确认读305个生字。‎ ‎⑵说出基本笔画的名称。‎ ‎⑶能按笔顺在四字格里书写、默写168个生字,做到书写正确、规范,姿势端正、卷面整洁。学会按照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 ‎4、口语交际:‎ ‎⑴能看图用一句完整的话或几名连贯的话回答问题。‎ ‎⑵能按照图意用几句连贯的话讲一件简单的事件。‎ ‎(3)能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声音清楚,态度大方。‎ ‎5、阅读:‎ ‎⑴能联系课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和句子弟兵的意思。‎ ‎⑵认识句号、问号、感叹号,能读出陈述、疑问、感叹等不同的语气,能正确读出长句子中的停连、轻重。‎ ‎⑶朗读、背诵、指定的课文,分出角色朗读对话。‎ ‎⑷正确地复述课文、语句连贯。‎ ‎(5)能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四、教学措施:‎ ‎1、端正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正确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紧扣教学目的进行教学,切忌穿鞋走路。‎ ‎2、在培养习惯、方法,要把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作为重点,严格训练,做到统一要求,规范练习,语文课上严格练,其它课上坚持练,家长协助配合练,检查评比促进练,持之以恒长期练。文 ‎3、在拼音教学中要摆正情境图、语境歌和学字母的关系,强化音节教学,重视教给学生拼读成直呼音节的方法,致力于学生独立认读能力的培养。‎ ‎4、阅读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把握好理解的度,摒弃繁琐的分析和空洞的说教,做到"读"字当头,多读、精讲、重视朗读背诵的指导,重视学生对语字的认识和积累。‎ ‎5、重视范读、范写、范背,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并结合范读、范说进行听力训练,结合范写,进行观察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五、思想品德教育结合点:‎ ‎1、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2、使学生懂得:刻苦努力是做人、成才的根本。‎ ‎3、赞美真挚感人的各种亲情。‎ ‎4、给学生以"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教育。‎ ‎5、对学生进行益智教育。‎ ‎6、反映科技发展和社会文明 六、课时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