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3.83 KB
- 2021-05-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 中小学任教师公开招聘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
考试时间:120 分,满分:12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4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0 分)
1.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 1977 年( )出版的《教
育心理学》。
A.乌申斯基 B.桑代克 C.卡普捷列夫 D.廖世承
【解析】1877 年,俄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出版了《教育心
理学》,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2.( )是教学内容的裁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
息的工具。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环境 D.教学过程
【解析】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
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如实物、文字、口头语言、图表、图像、录
音、录像等。教学媒体往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实现,如书本、板
书、投影仪、计算机等。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学生心理 B.教师心理 C.教学心理 D.学习心理
【解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
相互作用。具体来说,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教育心理
学的核心),以及根据学习心理规律创设有效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
学习。
4.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其年龄跨度是( )
A.0-2 岁 B.2-7 岁 C.7-11、12 岁 D.11、12 岁以后
【解析】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具体运算阶段的年龄跨度
是 7-11、12 岁。
5.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象是( )
A.生理自我 B.社会自我 C.心理自我 D.自尊
【解析】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
理自我的过程。生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占有
感、支配感、爱护感和认同感等。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
6.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讨论之一是( )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 D.男女总体水平,
有的年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
【解析】男女智力的总体说平大致相等,但是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
度比女性大。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
7.已有研究指出,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是( )
A.2 岁 B.4 岁 C.6 岁 D.8 岁
【解析】心理学的研究证明,5 岁以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
期;2~3 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期;4~5 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
最佳期;学习外语应该从 10 岁以前就开始;学习乐器在 5 岁左右为最佳,
9 岁(小学三年级)是道德形成的关键期。针对这一特点,教育者应当
加强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关键期的教育,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提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小学】
A.奥苏伯尔 B.布鲁纳 C.加涅 D.桑代克
【解析】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主动地进行加工活动形成认
知结构。认知结构是指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
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它可以给经验中的规律以意义和组织,
并形成一个模式,其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类别”。学习的结果是形
成与发展认知结构,即形成各学科领域的类别编码系统。
8.强调儿童从原有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的学习理论是
( )【中学】
A.完型-顿悟论 B.认知-结构学习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
义学习理论
【解析】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含义
第一,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
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
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第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第三,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
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9.“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是( )
A.刺激分化 B.刺激泛化 C.刺激比较 D.行为强化
【解析】泛化是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刺激分化是指
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
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即辨别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
应。
10.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应有的适当观念建立
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属于( )【小学】
A.机械学习 B.意义学习 C.接受学习 D.发现学习
【解析】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
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所谓实质性的
联系,即非字面的联系,是指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
一旦新旧知识建立这种实质性的联系,学习者就可以用不同形式表达
相同的意思。非人为的联系指内在联系而非任意性的联想或联系,指
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了某种合理或逻辑基础上的
联系。
10.按照加涅学习结果分类法,学习者使用符号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称( ) 【中学】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动作技能
【解析】智慧技能的学习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以处理外界的符号
和信息,又称过程知识。按学习水平及其所包含的心理运算的不同复
杂速度依次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解决问题)等智慧技
能。
11.小明为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学习非常刻苦,她的学习动机表现
为( )【小学】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求知欲
【解析】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在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分主要有以
下三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在
有意义学习中,认知内驱力是最重要而稳定的动机;认知内驱力属于内
部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因为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
相应地位的需要。属于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为获得长者(家长、教
师等)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做好的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11.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于( )【中学】
A.内部动机 B.直接动机 C.外部动机 D.间接动机
【解析】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
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
兴趣、改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愿望等内部动机因素。外部动机是由个
体以外的诱因而引起的学习动机,例如物质奖励、外部声誉、地位等。
12.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是( )
A.学习需要 B.学习动机 C.学习迁移 D.学习期待
【解析】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
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
的主观估计。
13.学习程度对保持和遗忘有较大影响,实验证明,既不产生疲劳又使
保持的效果最佳的过度学习为( )
A.100% B.150% C.200% D.80%
【解析】如果学习达到刚刚能够掌握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就是
过度学习(过度学习的程度为 150%)。
14.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马斯洛 B.韦纳 C.阿特金森 D.班杜拉
【解析】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麦克利兰和阿特金森。阿特
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
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15.维纳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因素,其中不属于自身内在
因素的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易 D.身心状态
【解析】任务难易属于外在的因素。
16.离下课还有 10 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
“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
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解析】负强化是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题干陈述
符合负强化的概念。
17.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
心理学家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布鲁纳 D.加涅
【解析】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
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奠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
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18.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
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解析】认知加工中对客观环境提供线索的依赖程度。场独立型是指
很容易将一个知觉目标从他的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能力。场独立型学生
一般偏爱自然科学与数学,能够独立思考和学习,不易受到暗示。场
依存型是指在将一个知觉目标从它的背景中分离时感到困难的知觉特
点。场依存型学生一般偏爱社会科学,他们的学习常常依赖外部反馈。
19.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
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
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
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20.有益于提高思维积极性的动机强度是( )
A.强的 B.弱的 C.适中的 D.两头的
【解析】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动机强
度。
21.(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解析】基于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积极强化原理设计的教学
模式“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风靡全球,成为了 20 世纪第一次世界性
的教学改革运动。程序教学的基本做法是:将教材分成若干小步子,
学生可以自定步调,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学习过程中,对学生
的积极反应,给予及时强化和反馈,使学生的错误率降低。
22.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
本概念与原理
【解析】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
本内容。而每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能
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布鲁纳认为所掌握
的内容越基本、越概括,则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也就
越能产生广泛的迁移。
23.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
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解析】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唯一可以控制的内部因素是努力。
24.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12-18 岁时期发展的特定目标和任务是( )
A.成为自主者的阶段 B.发展主动性的阶段 C.变得勤奋的阶段 D.
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
【解析】12-18 岁属于初高中阶段,这一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培养自我
同一性。所谓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
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是个体尝试把自己有关的
各个方面统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觉得协调一致的整体。
25.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
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 )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
【解析】掌握学习是由布卢姆等人提出来的,其基本理念是:只要给
了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
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达到完成 80%~90%的评价项目)。基
于这一理念,布卢姆等人主张,要将学习任务分成一系列小的学习单
元,后一个单元中的学习材料直接建立在前一个单元的基础上。
26. 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
学习中去的是( )
A.一般迁移 B.具体迁移 C.垂直迁移 D.水平迁移
【解析】根据迁移的内容不同,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一般迁移:
也称非特殊迁移,是指在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
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
到具体的事例中。如运算技能、阅读技能可以运用到数学或语文的学
习中。
27.注重训练的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学习迁移理论是( )
A.关系转换理论 B.经验类化理论 C.共同要素说 D.形式训练说
【解析】形式训练说把迁移看做是通过对组成“心智”的各种官能分
别进行训练来实现的,迁移的发生时自动的;学习要经历一个“痛苦”
的过程。
28.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和影响效果的不同,可分为( )【小学】
A.正迁移与负迁移 B.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D.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
【解析】根据是迁移的性质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一种学
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就是使两种学习之间相互
促进。一种学习对另—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也就是两种
学习之间相互干扰。
28.根据迁移的不同抽象概括水平可分为( )【中学】
A.正迁移与负迁移 B.近迁移与远迁移 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D.一
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解析】根据前后学习材料的抽象概括水平不同,可以以把迁移分为
垂直迁移(纵向迁移)和水平迁移(横向迁移)两类。
29.个体能用语言描述的知识属于( )
A.感性知识 B.理性知识 C.陈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解析】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
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生命在于运动。
30.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
系的学习叫做( )
A.概念学习 B.符号学习 C.命题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解析】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
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概
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
特征和本质属性。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
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31.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包括三
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 )
A.知识巩固 B.知识运用 C.知识提取 D.知识迁移
【解析】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包括知识的获
得、知识的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32.学生已有了“四边形”的知识,现在让学生学习“梯形”的相关知
识这种学习属于(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概念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解析】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
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33.在技能形成过程的练习中期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
为( )
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低分现象
【解析】练习中有时也会出现某一时期练习成绩不随练习次数提高的
停滞现象。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
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一般在练习中期出现,通常被认为是由于学习方法固定化、
学习任务复杂化、学习动机减弱、兴趣降低、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
意志品质不够顽强等原因造成的。如果学生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正确认识自我及现状,并采取一些改进学习方法的措施,消除消极因
素干扰,顺利渡过“高原期”,学习成绩也会有所提高。
34.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采用在主题句下划线的方法帮助学习,这种
学习策略属于( )
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复述策略
【解析】划线是一种最常见的复述策略。
35.不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是( )
A.计划策略 B.组织策略 C.监控策略 D.调节策略
【解析】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
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计
划策略、控制策略和自我调节策略都属于元认知策略。
36.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
A.形象思维 B.发散思维 C.辐合思维 D.直觉思维
【解析】创造性思维往往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两个概念相关。发散
思维就是产生尽可能多的观点和答案的能力,聚合思维则是确定一个
唯一答案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并不完全等同于发散式思维,是发散式
思维和聚合式思维的统一。核心是发散思维。
37.读文章标题,去猜测文中具体内容是属于( )
A.头脑风暴训练 B.自我设计训练 C.推测与假设训练 D.发散思维
训练
【解析】推测与假设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
敏感性,并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比如,让学生听一段无结
局的故事,鼓励他们去猜测可能的结局,或读文章的标题,去猜测文
中的具体内容。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各种假设、想像,比如,假设你当
校长,你如何管理这个学校等等。
38.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
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策略系统 D.价值体系
【解析】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
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39.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
定的( )【小学】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
和意志性
【解析】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
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39.学习是动物和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习是( )【中学】
A.奖惩的结果 B.接受讲述 C.获得事实材料 D.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必
要条件
【解析】学习是指个体由于经验而引起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
的变化。
40.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阶段是( )【小学】
A.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 B.活动定向 C.有声的外部言语 D.无声的
外部言语
【解析】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提出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1.动作的定向阶段;2.物质与物质化
阶段;3.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5.
内部言语阶段。其中,最初阶段为动作的定向阶段即活动定向。
40.提出“离差智商”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中学】
A.比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高尔顿
【解析】比纳主张的是用心理年龄表示智力高低,推孟改用智力商数
(智商)来表示智力高低。高尔顿以生理功能为取向进行智力测验。韦
克斯勒提出了离差智商。因此应选 C 项。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题 1 分,共 15 分)
41.学习策略比认知策略所包容的范围更广。(√ )
【解析】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
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它能够根据学习
情境的各种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
选择与使用进行调控。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42.学生的学习动机越强,则学习效率越高。(× )
【解析】根据耶克斯和多德森定律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提高
学习效率。
43.学生为了获得教师的表扬而学习是外来动机的作用。(√ )【小学】
【解析】为获得长者(家长、教师等)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做好
的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43.用心理学术语来说,“触类旁通”指的是概念与规则获得后在新情
境中的运用,这也是学习迁移现象。(√)【中学】
【解析】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学习活动总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这种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迁移,如经常说的“举
一反三”、“触类旁通”等。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
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
44.在心理学中,传统上被称为技能的东西,在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中
被称为陈述性知识。(× )
【解析】在心理学中,传统上被称为技能的东西,在现代信息加工心
理学中被称为程序性知识。
45.学生在学习情景中通过自己探索寻找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是
接受学习。(× )
【解析】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经由自己的探索寻找从而获得问题答案
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发现学习。
46.一般把智商在 80 以下的儿童确定为智力低常儿童。(×)
【解析】一般把智商在 70 以下的儿童确定为智力低常儿童。
47.高智力者其创造性也高。(× )
【解析】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
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具有高智商的人还和其主
观能动性相联系。
48.练习的相对同一有利于发挥学习定势的积极作用,练习的变化有利
于克服学习定势的消极作用。(√ )
【解析】思维定势有时也称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并影响后
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通常表现为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
应或者解决问题。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如
定势使解决问题的思维刻板化。
49.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习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 )【小
学】
【解析】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分为若干个阶段,
每一阶段需要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教学过程也要根据学生的内部信
息加工过程的特点,来影响这一过程。教学阶段和学习阶段是完全对
应的。教学就是由教师安排和控制这些外部条件构成的,而教学的艺
术,就在于学习阶段与教学阶段是否吻合。
49.“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
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 )【中学】
【解析】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
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
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在于,为新的
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
进学习的迁移。
50.掌握学习通常要求学生掌握 80%-90%的测验项目才能学习下一单
元。(√ )
【解析】掌握学习是由布卢姆等人提出来的,其基本理念是:只要给
了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
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达到完成 80%~90%的评价项目)。基
于这一理念,布卢姆等人主张,要将学习任务分成一系列小的学习单
元,后一个单元中的学习材料直接建立在前一个单元的基础上。
51.在加涅的八类学习中,解决问题是该分类系统的最高学习形式。
(√ )
【解析】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比第七类规则学习更高一级或更为复杂
的学习类型。规则的获得,是解决问题必须具备的,但问题解决则意
味着多种规则的选择与连结,建立起新的或更高级的规则集合。
52.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小学】
【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
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52.加德纳提出的智力理论称为智力三元结构理论。(× )【中学】
【解析】加德纳提出的是智力的多元结构理论。
53.斯金纳认为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 )
【解析】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
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54.接受学习就是机械学习。(× )
【解析】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
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
学习,并认为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55.早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对学习的观点可用公式表示为“S—O—R”。
(× )
【解析】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公式是:
S—R,而且这种联结是直接的,不需要中介作用。“S—O—R”是早期
认知学派的观点。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每题 5 分,共 30 分)
56.简述最近发展区的内涵及其教育意义。【小学】
参考答案:【小学】
内涵: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
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
展阶段的过渡状态。
意义: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
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
在发展的过程。所以,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
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
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56.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中学】
参考答案:【中学】
①向性与顺序性;②阶段性与连续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57.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参考答案:
①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④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⑤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⑥小组辅导。
58.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的教育意义。
参考答案: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理论虽然是从动物实验推导出来的,但对于人类
学习和学生学习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根据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这
一理论特别强调“做中学”,即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习有关的概念、
原理、技能和策略等。具体而言,对教育有以下指导意义:
一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生多尝试,
从错误中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更牢固。
二是在识记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足的
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得到消极的后果。
三是在学习过程中,应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
行练习。
四是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不能经常搞“突然
袭击”。
59.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的条件。
参考答案:
客观条件,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一般来说,学生所学的教科书
或教材,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概括,都是有逻辑意义的。
主观条件,学习者自身因素。(1)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
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以便与新知识建立联系。(2)学习者必须具
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
与认知结构中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60.如何有效的进行知识概括。
参考答案:
① 合运用正例和反例②正确运用变式③科学地进行比较④启发学
生进行自觉概括
61.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
参考答案:
(1)运用积极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调控
(2)合理运用惩罚
(3)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给学生留违纪的时间
(4)进行心理辅导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62 题 13 分,63 题 10 分,64 题 12
分,共 35 分)
62.王刚以中考第三的身份免费进入市重点一中,升入高中后的第一次
摸底测验,他只排在第 23 名,他不服气,努力学习,尤其是临近期中
考试更是废寝忘食,希望通过期中考试挽回名誉,然而好运并没有光
顾他,期中考试成绩排到 30 名。尤其是数学一塌糊涂,数学老师找他
谈话:“你怎么回事呀?我就怀疑你中考的成绩是不是真的?”他沮丧极
了,原有的自信与兴趣消失殆尽,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之所
以这样是自己笨的缘故,渐渐地开始讨厌学习,甚至对学习恨之入骨。
王晓刚怎么了? 他为何如此讨厌上学?
请用学过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分析并回答下面问题:
(1) 造成王刚这种状况的可能原因有哪些?(提示:可从主客观两个
方面分析)(2)如果你是他的班主任,该怎么办好呢?
参考答案:
(1)原因:主观原因:①体验挫折,升入高中第一次摸底考试排名靠后,
获得的是痛苦的体验。②求胜心切 想在期中考试中考出好成绩,但求
胜心切,动机过强,导致考试焦虑,发挥失常。③习得无助,连续两
次考试落后,导致自信心下降,产生习得无助感。④归因偏差,没有
考好,归因为自己笨。
客观原因:学校激烈的竞争氛围;教师的冷嘲热讽,损害了学生的自尊
心。
(2)措施
1)充分利用期望效应 ;2)赏识激励,培养自信;3)加强成就动机训练;4)
指导学生正确归因;5)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6)争取各任课老师以及家
长的配合
63.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曾做过一个实验。实验过程是
这样的:他们对某学校几个年级的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言语能力与思
维能力的测验,然后分别从各个年级随机抽取 20%的学生,将他们的
名单交给老师,虚报说这些学生成绩优良,预示他们有可能比其他学
生学得更好。其实这些学生只是全体学生的一个随机样本,并不一定
优于另外 80%的学生。8 个月后,他们再次对全体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发现,这 20%的学生成绩普遍得到了显著提高。人们把这种现象,称
为“罗森塔尔效应”。
请阐述从“罗森塔尔效应”中汲取的教育智慧,并说说这些教育智慧
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启示。
参考答案:
“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教师期待效应,它是指教师对学生未来成就的
可能性怀着暗含期待的一种深沉的情感体验。在这种体验当中包含着
热爱、理解、尊重、关心、信赖、爱护以及较高的人际期望。这种关
怀和期望改变了学生的成绩表现。如何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
一是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即对他人高度的期望而产生了一种温暖
的、关心的、情感上支持所造成的良好气氛;二是提供积极的反馈,即
教师对寄予期望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赞扬;三是信念的灌输,即
教师向学生表明对他们抱有高度的期望,教师指导他的学生,对学生
提出的问题给予启发性的回答,并提供极有帮助的知识材料;四是多鼓
励,即对所期望的学生教师总给以各种各样的鼓励,不断朝向期待方
向发展。
根据上述分析,学校教师对学生可以运用以下方面的期待对策。首先,
教师要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自己对他们的期望,并使之变成他们的“自
我期望”。其次,教师还要教学生坚信只要努力这个期望一定能变成现
实。此时,教师要支持并不断鼓励学生努力去实践这一期望。第三,
学校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具体实践这一期望的计划,把这一期望具体
化、行动化,并从中感受实践期望的乐趣,克服实践期望中的挫折,
不断鼓励、支持他们朝这一期望方向前进。
64.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心生疑问“苹果为什
么不向天上飞呢?”,最终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看到壶盖儿在水蒸
汽的推动下乱蹦乱跳,曾惊奇不已,从而发明了蒸汽机。鲁班被丝茅
草划破了手,发明了锯。班里的小朋友参观动物园,发现了站着睡觉
的马,问老师“为什么马站着也能睡觉呢?它不会摔倒吗?”,他们还看
到了水里游泳的鱼,又问“老师,小鱼在水里怎么睡觉呢?”
问题:请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原理说说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引导
学生学习。
案例中牛顿受苹果的启示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发明蒸汽机,鲁班
发明锯都体现出他们良好的迁移能力。迁移在我们的实际学习和工作
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迁移能够提高我
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不是鲁班在看到丝茅草后积极开动脑筋进行
迁移,他也不能按时完成伐木的任务。其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
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品德和能力形成的关键环节。只有通
过广泛的迁移,原有的经验才能得以改造,形成更加完善、充实的知
识,从而建立起能够稳定地调节个体活动的心理结构,即能力和品德
的心理结构。再次,迁移规律对学习者、教育工作者及相关人员都具
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学习和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有效运用迁移理
论,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并在适当的情境中主动运用经验,
防止经验的惰化。
鉴于迁移在学习和教学中有如此多的重要性,我们要组织有效的教学,
促进学生迁移的发展。具体要做到:
①精选教材。在选择教材时选那些有广泛的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
教材的基本内容,在向学生教授概念、原理等基本知识时,配合典型
的有代表性的事例,并说明运用概念和原理的条件,促进学生在相应
情境下迁移的发生。
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达到结构化、一体化和网络化,各
种知识点之间建立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有助于学生在不同的知
识点之间发现断裂带,并及时发现学习的发展点,为迁移的产生提供
直接的支撑。
③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在教学中,先给学生呈现一定的基础知识,或
先呈现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的知识,让学生在有准备的基础上学习新
的内容,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良好的桥梁,也有助于学生迁
移的产生。
④在教学中教授学生一定的学习策略,提高迁移的意识性。比如在学
生在对马站着睡觉和鱼在水中睡觉的行为产生疑问时,老师可以引导
学生运用网络知识或其它科普知识解除心中的疑问,教会学生一些资
源管理的策略,从而让学生将这些知识更好地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
中。
相关文档
- 2020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考试模拟测2021-05-175页
- 2021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2021-05-1764页
- 2020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考试模拟测试2021-05-177页
- 2021小学数学教师进城考试试题及参2021-05-1713页
- 201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2021-05-1711页
- 2020市区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测试题2021-05-1713页
- 教师招聘面试题172021-05-171页
- 2020小学语文教师招聘教材教法考试2021-05-176页
- 2020中小学音乐教师进城招聘考试测2021-05-175页
- 2020农村幼儿园教师进城考试测试卷2021-05-17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