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9.33 KB
- 2021-05-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流行病学练习试卷 15-2
(总分:80 分,做题时间:90 分钟)
一、 A1 型题(总题数:40,score:80 分)
1.传染病接触者的检疫期限是从最后接触之日算起,
相当于下列哪个时期的期限
【score:2 分】
【A】最长潜伏期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最短潜伏期
【C】平均潜伏期
【D】最长传染期
【E】最短传染期
本题思路:
2.下列哪项不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疾病的特点
【score:2 分】
【A】个人卫生习惯不良者发病率高
【B】发病率存在职业差别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
案】
【C】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发病较多
【D】一般呈散发
【E】存在家庭聚集性
本题思路:
3.传染病流行出现单个流行高峰后,接着又出现一批
病例形成拖尾现象,一般是由于
【score:2 分】
【A】生物媒介传播和食物传播共同存在
【B】生物媒介传播和接触疫水传播共同存在
【C】共同媒介传播后继之以接触传播 【此项为
本题正确答案】
【D】生物媒介传播和突然传播共同存在
【E】生物媒介传播和饮水传播共同存在
本题思路:
4.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采用双盲法是为了减少
【score:2 分】
【A】混杂偏倚
【B】信息偏倚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入院率偏倚
【D】回忆偏倚
【E】选择偏倚
本题思路:
5.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盲法是指
【score:2 分】
【A】负责安排与控制试验的研究者和受试者均不
知晓研究目的
【B】负责安排与控制试验的研究者和受试者均不
知晓研究设计
【C】负责安排与控制试验的研究者和受试者均不
知晓研究结果
【D】负责安排与控制试验的研究者和受试者均不
知晓分组情况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负责安排与控制试验的研究者和受试者均不
知晓评价指标
本题思路:
6.若某因素与某病因果关系已经确定,那么为了说明
消除该因素对于暴露者和全人群可以减少多少发病
率,应选用下列哪个指标
【score:2 分】
【A】AR 和 PAR
【B】RR
【C】AR
【D】AR%和 PAR%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PAR
本题思路:
7.队列研究中确定观察终止时间是根据
【score:2 分】
【A】研究工作的期限与经费
【B】暴露组出现第一例病人的时间
【C】暴露因素作用于人体至产生疾病结局的一般
潜隐期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全体研究对象是否都出现观察结局的时间
【E】非暴露组出现第一例病人的时间
本题思路:
8.队列研究中最重要的偏倚是
【score:2 分】
【A】信息偏倚
【B】健康工人效应
【C】错误分类偏倚
【D】失访偏倚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混杂偏倚
本题思路:
9.下列哪项不是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特征
【score:2 分】
【A】随机分组
【B】给予干预措施
【C】严格的平行对照组
【D】实验组和对照组是自然形成的 【此项为本
题正确答案】
【E】属于前瞻性研究
本题思路:
10.下列哪个因素不会导致人群易感性降低
【score:2 分】
【A】有效的预防接种
【B】易感人口的迁出
【C】隐性感染
【D】病原体致病力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传染病流行
本题思路:
11.下列哪项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综合性措施的主要环
节
【score:2 分】
【A】治疗病人
【B】切断传播途径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预防接种
【D】接触者预防服药
【E】隔离接触者
本题思路:
12.病原体更换宿主的过程称为
【score:2 分】
【A】流行过程
【B】传播机制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传播过程
【D】致病机制
【E】传染过程
本题思路:
13.在队列研究中经常发生失访,在下列哪种情况下
失访不会严重影响研究结论
【score:2 分】
【A】失访的时间较晚
【B】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失访率相等
【C】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没有统计学差异
【D】失访者和非失访者的暴露情况相似 【此项
为本题正确答案】
【E】失访的时间较早
本题思路:
14.所谓准现场试验是指
【score:2 分】
【A】现场干预试验
【B】前瞻性病因研究
【C】社区实验
【D】不能按照随机分组或双盲法所开展的现场试
验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随机对照试验
本题思路:
15.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最大差异
是
【score:2 分】
【A】纳入标准不同
【B】随访方式不同
【C】干预措施不同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目标人群不同
【E】观察重点不同
本题思路:
16.如欲说明人群中由于高盐饮食所致高血压病的危
险的比例时,应选用
【score:2 分】
【A】人群归因危险百分比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
案】
【B】归因危险百分比
【C】归因危险度
【D】相对危险度
【E】比值比
本题思路:
17.城市发现甲类传染病及乙类的艾滋病,肺炭疽、
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的报告时限为
【score:2 分】
【A】6 小时以内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12 小时以内
【C】24 小时以内
【D】36 小时以内
【E】3 天以内
本题思路:
18.所谓疾病监测是指
【score:2 分】
【A】长期、连续地收集、核对、分析疾病的动态
分布和影响因素的资料,并将信息及时上报和反馈,
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长期、连续地收集、核对、分析疾病的动态
分布和影响因素的资料
【C】长期、连续地对疾病的动态分布进行随访
【D】长期坚持下级单位向上级机构上报监测数据
和资料
【E】上级单位亲自调查收集或要求下级单位尽力
去收集资料
本题思路:
19.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淋病等疾病属于
【score:2 分】
【A】甲类传染病
【B】丙类传染病
【C】乙类传染病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由地方政府决定所属传染病范畴
【E】传染病
本题思路:
20.下列关于人年的论述哪项是正确的
【score:2 分】
【A】5 个人暴露于研究因素 1 年为 5 人年,1 个人
暴露于研究因素 5 年也是为 5 人年 【此项为本题正
确答案】
【B】1 个人暴露于研究因素不满 1 年时也计为 1
人年
【C】人年只能每个人单独计算,无可加性
【D】因为 1 年只能一个人一个人地逐一计算后累
加,所以十分繁杂
【E】一组人暴露于研究因素 1 年为 1 人年
本题思路:
21.下面对疫源地的认识哪项正确
【score:2 分】
【A】疫源地即指传染源本身
【B】疫源地指传染源所在的病家
【C】疫源地指传染源所在的地区
【D】疫源地指传染源所停留过的地区 【此项为
本题正确答案】
【E】疫源地即指传染源本身及其家人
本题思路:
22.下列哪个方法最适于人群疾病自然史的研究
【score:2 分】
【A】横断面调查
【B】生态学研究
【C】类实验研究
【D】前瞻性队列研究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回顾性队列研究
本题思路:
23.临床药物治疗试验中的"双盲法"是指
【score:2 分】
【A】医务人员、实验组、对照组受试对象都不知
道接受的是何种药物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医生、护士都不知道接受的是何种药物
【C】医务人员和试验组受试对象都不知道接受的
是何种药物
【D】实验组与对照组受试对象都不知道接受的是
何种药物
【E】医务人员和对照组受试对象都不知道接受的
是何种药物
本题思路:
24.下列哪项不属于疾病监测内容
【score:2 分】
【A】长期系统地观察疾病的发生,传播及其影响
因素
【B】观察疾病变动趋势及分布动态
【C】采取防制对策及措施
【D】研究疾病诊断方法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
案】
【E】对防制效果和经济效益作出评价
本题思路:
25.队列研究资料分析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可以减
少
【score:2 分】
【A】选择偏倚
【B】混杂偏倚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测量偏倚
【D】信息偏倚
【E】错分偏倚
本题思路:
26.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score:2 分】
【A】传播易于实现,病例常可连续发生,患者常
为传染源周围的易感人群
【B】一般有季节性升高的表现,冬春出现较多,
流行强度常与人口密度、居住条件、卫生条件等有关
【C】在未经免疫预防的人群中,发病可呈现周期
性升高
【D】病后免疫力持久的传染病常在儿童时期感
染;病后免疫不持久的传染病则没有明显的儿童发病
率高的特征
【E】以上都是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
27.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是
【score:2 分】
【A】有一定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升高;病例分布与
吸血节肢动物的地区分布一致;季节性升高与吸血节
肢动物活跃季节一致
【B】有明显的职业特点
【C】发病年龄有差异,新迁入疫区者常易发病,
老疫区成人因多具有免疫力;则病例多集中于儿童
【D】人与人之间不直接相互传播
【E】以上都是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
28.下列关于相对危险度的论述哪项是错误的
【score:2 分】
【A】相对危险度的取值范围为 0~∞
【B】若 RR=1,则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无关联
【C】若 RR<1,则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存在负关
联
【D】若 RR>1,则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存在正关
联
【E】RR=0.1 时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联系强度比
RR=10 时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联系强度弱 【此项
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
29.下列哪项论述是错误的
【score:2 分】
【A】在队列研究中暴露组发病率/非暴露组发病率
等于相对危险度
【B】在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组发病率/对照组发病
率等于相对危险度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在队列研究中被观察人数乘以观察年数之积
是人年数
【D】特异危险度等于暴露组死亡率(发病率)减去
非暴露组死亡率(发病率)
【E】在病例对照研究中是以 OR 值估计相对危险度
本题思路:
30.下列哪项不是队列研究的特点
【score:2 分】
【A】可以研究一种暴露与多种疾病的关系
【B】属于分析性研究
【C】经常存在失访偏倚
【D】可以研究一种疾病与多种暴露的关系 【此
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是由因到果的研究
本题思路:
31.拟除虫菊优于有机磷的最大特点是
【score:2 分】
【A】速效高效
【B】抗药性小
【C】性能稳定
【D】杀虫谱广泛
【E】安全无毒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
32.下列哪项关于队列研究论述是错误的
【score:2 分】
【A】不适用于罕见病的病因学研究
【B】在所研究的暴露因素不普遍时,暴露组应从
一般人群中选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可以了解疾病自然史
【D】研究的暴露因素是天然存在而非研究者给予
的
【E】设立对照组
本题思路:
33.下列哪项关于疾病监测的论述是错误的
【score:2 分】
【A】哨点监测比常规报告花费大 【此项为本题
正确答案】
【B】获得直接指标比获得间接指标困难
【C】主动监测结果比被动监测准确
【D】动态人群的资料处理比静态人群复杂
【E】监测病例的诊断比实际病例简便
本题思路:
3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我国法
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 35 种,实行分级管
理,其中
【score:2 分】
【A】甲类 2 种、乙类 22 种、丙类 11 种
【B】甲类 2 种、乙类 21 种、丙类 12 种
【C】甲类 2 种、乙类 24 种、丙类 9 种 【此项为
本题正确答案】
【D】甲类 3 种、乙类 20 种、丙类 12 种
【E】甲类 3 种、乙类 21 种、丙类 11 种
本题思路:
35.RR=2、PAR=95%,说明
【score:2 分】
【A】病因与疾病联系强度不太高,人群发病率较
高
【B】病因与疾病联系强度不太高,病因在人群中
暴露比例较低
【C】病因与疾病联系强度不太高,病因在人群中
暴露比例较高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病因与疾病联系强度不太高,人群发病率较
低
【E】以上结论都不正确
本题思路:
36.我国规定监测的传染病是
【score:2 分】
【A】霍乱、黄热病、鼠疫、艾滋病
【B】艾滋病、霍乱、黄热病、流行性出血热
【C】斑疹伤寒、疟疾、病毒性流感、回归热、麻
痹性脊髓灰质炎、登革热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鼠疫、艾滋病、梅毒
【E】艾滋病、霍乱、黄热病、流行性感冒
本题思路:
37.下列哪一种情况在社区人群保健工作中应预优先
考虑
【score:2 分】
【A】能造成较高的相对危险度且人群中暴露者比
例较高的暴露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能造成较高的归因危险百分比
【C】能造成较高的相对危险度的暴露
【D】能造成较高的特异危险度的暴露
【E】人群中暴露者比例较高的暴露
本题思路:
38.队列研究中提高现场调查及临床诊断水平,可以
减少
【score:2 分】
【A】选择偏倚
【B】混杂偏倚
【C】回忆偏倚
【D】信息偏倚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报告偏倚
本题思路:
39.下列哪个因素不可能导致人群易感性升高
【score:2 分】
【A】外来人口的迁入
【B】新生儿增加
【C】病原体的变异
【D】免疫力的自然消退
【E】隐性感染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
40.下列哪项关于疾病监测的论述是错误的
【score:2 分】
【A】疾病监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B】疾病监测是用来确定病因 【此项为本题正
确答案】
【C】疾病监测与疾病报告有联系
【D】疾病监测应对导致疾病传播的影响因素进行
监测
【E】疾病监测应观察疾病的发展趋势
本题思路:
相关文档
- 医学考试-中医外科学(五)-12021-05-1744页
- 【医学考试】耳鼻咽喉科学(专业知识2021-05-1715页
- 【医学考试】初级(师)临床医学检验2021-05-1724页
- 医学考试-普外科主治医师-1-(2)12021-05-1747页
- 医学考试-初级中药师专业知识-2-22021-05-1743页
- 医学考试-初级中药士-112021-05-1724页
- 医学考试-外科主治医师-骨科学(十2021-05-1730页
- 医学考试-整形外科学(三)-22021-05-1749页
- 医学考试-初级临床医学检验技师专2021-05-1750页
- 医学考试-泌尿外科学(一)-22021-05-17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