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 MB
- 2021-07-0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第一节 钠及其重要化合物
最新考纲:1.了解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2.掌握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3.掌握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应用。
核心素养: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认识物质的多样性,能从钠元素的原子结构认识钠的性质,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内涵。2.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有关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3.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能对与钠性质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知识点一 钠的性质及应用
1.钠的物理性质
2.钠的主要化学性质——还原性
(1)完成化学方程式:
注意:钠着火时可用沙子扑灭。
(2)与滴有酚酞的水反应的现象及解释
3.钠的制取、保存和用途
(1)制取:化学方程式为2NaCl(熔融)2Na+Cl2↑。
(2)保存:密封保存,通常保存在石蜡油或煤油中。
(3)用途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海水中的钠元素以单质存在( × )
提示:海水中的钠元素以Na+形式存在。
2.电解饱和食盐水可制取金属钠( × )
提示:电解熔融的氯化钠才可制取金属钠。
3.钠与氧气反应的产物与反应条件有关( √ )
提示:不加热时生成氧化钠,加热时生成过氧化钠。
4.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 √ )
提示:氧化钠与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
5.钠和钾的合金可用于原子反应堆作热交换剂( √ )
提示:钠和钾的合金导热性好,可用于原子反应堆作热交换剂。
6.一定条件下,2.3 g Na完全与O2反应生成3.6 g产物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1NA( √ )
提示:2.3 g Na为0.1 mol,失去的电子数一定是0.1NA。
7.用金属钠在高温下还原TiCl4制取金属钛( √ )
提示:金属钠具有强还原性,在高温下还原TiCl4制取金属钛。
8.钠露置在空气中表面形成的氧化层能够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空气氧化( × )
提示:钠的氧化膜不是致密的,不能够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空气氧化。
9.钠与足量O2反应生成Na2O,随着温度的升高,生成Na2O的速率逐渐加快( × )
提示:随着温度的升高,生成Na2O2。
1.钠燃烧时不能用水灭火,应用沙土盖灭。
2.取用金属钠时,用镊子夹取金属钠,用滤纸擦干表面的煤油,放在洁净干燥的玻璃片上用小刀切割,不能用手直接接触金属钠,并且将剩余的钠放回原试剂瓶中保存。
1.下列有关钠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Na与少量O2反应生成Na2O,与足量O2反应生成Na2O2
B.1 mol Na被完全氧化生成Na2O2,失去2NA个电子
C.Na表面自然形成的氧化层能够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空气氧化
D.Na在O2中完全燃烧所得产物的电子式为
Na+[]2-Na+
解析:钠被氧气氧化生成什么产物决定于反应条件,而不是氧气多少,A项错误;1个钠原子只能失去1个电子,1 mol Na被完全氧化生成Na2O2,失去NA个电子,B项错误;Na表面自然形成的氧化层,不能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空气氧化,C项错误;Na在O2中完全燃烧所得产物为Na2O2,其电子式为Na+[]2-Na+,D项正确。
2.(2020·郑州模拟)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B )
A.钠在反应TiCl4+4NaTi+4NaCl中作还原剂
B.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金属钠,切下绿豆粒大小的钠,小心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观察钠与水反应的现象
C.用光洁的铂丝蘸取某无色溶液在无色火焰上灼烧,观察到火焰呈黄色,一定含有Na+,可能含有K+
D.金属Na表面自然形成的氧化层不能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空气氧化
解析:钠与TiCl4反应作还原剂,A正确;烧杯中不能装满水,这样进行实验有危险,B错误;钠元素的焰色为黄色,而钾元素的焰色为紫色,而且黄色会掩盖紫色,所以不能判断是否含有钾元素,C正确;金属Na表面自然形成的氧化层不能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空气氧化,D正确。
3.在研究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下列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C )
A.将一小块Na投入水中,钠浮于水面,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
B.将一小块Na投入滴有酚酞的水中,溶液变红,说明反应生成了碱
C.将一小块Na投入CuSO4溶液中,生成蓝色沉淀,说明Na没有Cu活泼
D.点燃Na与肥皂水反应产生的气泡,有尖锐爆鸣声,说明有H2生成
解析:钠比铜的活泼性强,将一小块钠投入CuSO4溶液中,Na首先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H2,然后NaOH再与CuSO4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蓝色Cu(OH)2沉淀,故在水溶液中Na不能置换出Cu。
4.观察是研究物质性质的一种基本方法。某同学将一小块金属钠露置于空气中,观察到下列现象:银白色变灰暗变白色出现液滴白色固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了过氧化钠
B.④只发生物理变化
C.③是碳酸钠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了溶液
D.②变白色主要是因为生成了氢氧化钠
解析:金属钠露置于空气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为:NaNa2ONaOHNaOH溶液Na2CO3,分析对照选项判断,D项正确。
5.(2020·成都联考)某同学利用下列装置探究Na与CO2反应的还原产物,已知PdCl2+CO+H2O===Pd(黑色)↓+CO2+2HCl。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
A.Ⅰ中发生反应可以是Na2CO3+H2SO4===Na2SO4+H2O+CO2↑
B.Ⅱ中浓硫酸的目的是干燥CO2
C.实验时,Ⅲ中石英玻璃管容易受到腐蚀
D.步骤Ⅳ的目的是证明还原产物是否有CO
解析:Ⅰ中应该利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在简易装置中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发生的反应是CaCO3+2HCl===CaCl2+H2O+CO2↑,选项A错误;钠能与水反应,二氧化碳必须干燥,故Ⅱ中浓硫酸的目的是干燥CO2,选项B正确;实验时,Ⅲ中高温条件下反应产生的碳酸钠会与二氧化硅反应,故石英玻璃管容易受到腐蚀,选项C正确;步骤Ⅳ利用PdCl2与一氧化碳反应产生黑色物质,目的是证明还原产物是否有CO,选项D正确。
素养 钠与水、酸、碱、盐溶液反应
1.共性
因为钠与不同的溶液反应均属于剧烈的置换反应,故有共同的现象产生:①浮:钠浮在液面上;②熔:钠熔化成光亮的小球;③游:在液面上不停地游动直至反应完;④响:反应中不停地发出“嘶嘶嘶”的响声。
2.差异性
与酸及能形成弱碱的金属盐溶液反应时,由于溶液中H+浓度较大,反应比与水剧烈,最后钠可能在液面上燃烧;与盐溶液反应时,还可能会生成沉淀(如生成难溶碱)、气体(NH3)等。
1.钠与水的反应
(1)反应原理:2Na+2H2O===2NaOH+H2↑。
(2)定量关系:2Na~H2↑~2e-。
2.钠与酸溶液的反应
根据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Na与水电离出来的H+的置换反应,而酸溶液中的H+
主要来自于酸,可知将钠投入酸溶液中后,钠首先与酸反应,若钠有剩余,再与水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钠跟强酸溶液反应的实质)2Na+2H+===2Na++H2↑。
定量关系:Na与酸溶液反应,钠不会有剩余,生成H2量取决于金属钠,关系式为2Na~H2↑。
3.与碱溶液反应
钠只与碱溶液中的水发生反应,生成NaOH,但会使碱溶液中的水减少,若为饱和溶液,则会有溶质析出。
4.钠与盐溶液的反应
(1)钠与正盐溶液的反应
先考虑钠与水的反应,再考虑生成的NaOH与正盐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例如,钠投入CuSO4溶液中:2Na+2H2O===2NaOH+H2↑、2NaOH+CuSO4===Cu(OH)2↓+Na2SO4,反应总方程式为2Na+CuSO4+2H2O===Cu(OH)2↓+H2↑+Na2SO4。
(2)钠与弱酸的酸式盐溶液反应
先考虑钠与水的反应,再考虑生成NaOH与弱酸的酸式盐的反应。例如,钠投入NaHCO3溶液中:2Na+2H2O===2NaOH+H2↑、NaOH+NaHCO3===Na2CO3+H2O。
(3)钠与强酸的酸式盐溶液反应
相当于钠与强酸的反应,先考虑Na与H+的反应,再考虑Na与H2O的反应。例如,钠投入NaHSO4溶液中:2Na+2NaHSO4===2Na2SO4+H2↑,离子方程式为2Na+2H+===2Na++H2↑。
1.取一支大试管,加入20 mL饱和澄清石灰水(ρ=1.1 g·cm-3),再加入5 mL苯(ρ=0.87 g·cm-3),静置后缓慢加入黄豆粒大小的钠块(ρ=0.97 g·cm-3)。下列实验现象中,能观察到的有( B )
①钠在饱和澄清石灰水层反应并四处游动 ②有气体产生
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④
钠在石灰水与苯的界面处反应并上下跳动 ⑤钠停留在苯层不反应 ⑥钠块最后消失
A.①②⑥ B.②③④⑥
C.⑤ D.①②③⑥
解析:根据题意,金属钠的密度小于石灰水,但大于苯,故将金属钠投入盛有石灰水和苯的大试管中,钠会处于二者的界面处;同时由于钠与水反应生成H2,H2对金属钠产生推动作用,故金属钠在界面处可能上下跳动。由于有NaOH生成,并放出热量,Ca(OH)2的溶解度减小,饱和澄清石灰水中有Ca(OH)2析出,溶液变浑浊。
2.(2020·合肥质检)将金属钠放入盛有下列溶液的小烧杯中,既有气体,又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 D )
①MgSO4溶液 ②Na2SO4稀溶液
③饱和澄清石灰水 ④Ca(HCO3)2溶液
⑤CuSO4溶液 ⑥饱和NaCl溶液
A.①④⑤⑥ B.③④⑤⑥
C.②④⑤⑥ D.①③④⑥
解析:2Na+2H2O===2NaOH+H2↑,①中Mg2++2OH-===Mg(OH)2↓;③中反应消耗水,溶液温度升高,Ca(OH)2的溶解度降低,析出Ca(OH)2沉淀;④中Ca2++HCO+OH-===CaCO3↓+H2O;⑤生成的Cu(OH)2是蓝色沉淀,不符合题意;⑥水减少,c(Na+)增大,使NaCl(s)Na+(aq)+Cl-(aq)平衡向左移动。
3.(2020·衡水模拟)在隔绝空气条件下让钠与FeSO4溶液反应,实验时,往100 mL大试管中先加40 mL煤油,取三粒米粒大小的金属钠放入大试管后塞上橡胶塞,通过长颈漏斗加入FeSO4溶液使煤油的液面至胶塞,并夹紧弹簧夹(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剩余的钠放回原试剂瓶
B.溶液中有气泡生成,下层溶液出现白色絮状沉淀
C.大试管内和长颈漏斗内的液面都下降
D.钠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FeSO4+2H2O===Fe(OH)2↓+Na2SO4+H2↑
解析:剩余的金属钠应放回原瓶,A正确;钠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H2,NaOH与FeSO4反应生成白色絮状沉淀,B正确;由于生成H2,反应一段时间后,大试管内液面下降,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C错误;Na与FeSO4反应生成Fe(OH)2、H2和Na2SO4,D正确。
知识点二 氧化钠与过氧化钠
1.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2.Na2O2的强氧化性与还原性
(1)Na2O2的强氧化性
(2)遇KMnO4等强氧化剂时,表现出还原性,氧化产物为O2。
(3)遇CO2、H2O、H+则发生自身的氧化还原反应。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氧化钠、过氧化钠均为离子化合物( √ )
2.1 mol Na2O2固体中含离子总数为4NA( × )
3.H2O2和Na2O2都属于过氧化物,含有的化学键完全相同( × )
提示:H2O2中只含共价键,Na2O2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
4.7.8 g过氧化钠含有的共用电子对数为0.2NA( × )
提示:过氧化钠的电子式为Na+[]2-Na+,1 mol 过氧化钠中含有1 mol共用电子对。
5.Na2O2与H2O反应时,Na2O2既是还原剂又是氧化剂( √ )
6.Na2O2在潮湿的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最终产物是NaOH( × )
提示:最终变为碳酸钠。
7.烧碱和纯碱都属于碱( × )
提示:烧碱是NaOH,分类上属于碱,纯碱Na2CO3分类上属于盐。
8.Na2O由两种单质直接反应生成,将其加入Ba(HCO3)2溶液中同时有气体和沉淀产生( × )
提示:将Na2O加入Ba(HCO3)2溶液中,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NaOH,NaOH再与Ba(HCO3)2反应生成BaCO3沉淀,但无气体生成。
1.过氧化钠是常用的工业漂白剂,但是不能用于食品的漂白。
2.Na2O2遇到CO2、H2O、H+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且1 mol Na2O2转移的电子是1 mol而不是2 mol。
1.(2020·湖南联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Na2O2遇到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后,石蕊试纸最终变成蓝色
B.Na2O2与CO2反应生成0.1 mol O2时转移电子0.2 mol
C.Na2O2用于呼吸面具,活性炭用于防毒面具,两者原理相同
D.向饱和烧碱溶液中加入2.0 g Na2O2,充分反应完后,溶液中c(Na+)不变
解析:Na2O2遇到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它最终能氧化石蕊使其褪色,A项错误;由2Na2O2+2CO2===2Na2CO3+O2及Na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知,每生成1 mol O2时会转移2
mol电子,B项正确;Na2O2用于呼吸面具是能与水或CO2反应产生O2,活性炭用于防毒面具是吸附有毒气体,C错误;Na2O2与水反应时能放出大量的热,使溶液温度升高,NaOH的溶解度增大,导致溶液中c(Na+)增大,D项错误。
2.某实验小组通过如图所示实验,探究Na2O2与水的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②中的大量气泡主要成分是氢气
B.③中溶液变红,说明有酸性物质生成
C.④中现象可能是由于溶液中含有强氧化性物质造成的
D.⑤中MnO2的主要作用是降低水中氧气的溶解度
解析: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所以②中的大量气泡主要成分是氧气,A错误;氢氧化钠是碱,使酚酞变红,B错误;④中溶液红色褪去,可能原因是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的过氧化氢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有色物质,使溶液褪色,C正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即加入MnO2的目的是验证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过氧化氢,而不是降低水中氧气的溶解度,D错误。
3.已知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Na2O2时发生反应:4Fe2++4Na2O2+6H2O===4Fe(OH)3↓+O2↑+8N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该反应中氧化剂是Na2O2,还原剂是FeSO4
B.若Fe2+失去4 mol电子,生成氧气的体积约为22.4 L
C.4 mol Na2O2参加反应,共转移6 mol电子
D.反应过程中可以看到白色沉淀先转化为灰绿色后转化为红褐色
解析:该反应中Fe2+失电子作还原剂,Na2O2中的氧元素既得电子又失电子,Na2O2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A错误;未指明温度和压强,无法计算生成的氧气的体积,B错误;该反应中转移6e-
,且只有Na2O2中的氧元素得电子,4 mol Na2O2参加反应,共转移6 mol电子,C正确;反应过程中Fe2+直接被氧化生成Fe3+,形成Fe(OH)3沉淀,反应过程中无Fe(OH)2生成,D错误。
4.(2020·湖南长沙月考)为了使宇航员在飞船中得到一个稳定的、良好的生存环境,一般在飞船内安装盛有Na2O2或K2O2颗粒的装置,它的用途是产生氧气。下列关于Na2O2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①Na2O2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是1∶1
②Na2O2分别与水及CO2反应产生等量氧气时,需水和CO2的质量相等
③Na2O2分别与水及CO2反应产生等量氧气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相等
④Na2O2的漂白原理与SO2的漂白原理相同
⑤Na2O2与SO2反应生成Na2SO3与H2O
⑥Na2O2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Na2O2是碱性氧化物
⑦Na2O2与水反应,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⑧Na2O2投入到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先变蓝,后褪色
A.①③⑥⑧ B.③⑦⑧
C.②⑤⑥⑦ D.①④⑧
解析:Na2O2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是1∶2,①错误;Na2O2分别与水及CO2反应产生等量氧气时,需水和CO2的物质的量相等,但质量不相等,②错误;Na2O2分别与水及CO2反应产生等量氧气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相等,③正确;Na2O2的漂白原理与SO2的漂白原理不相同,④错误;Na2O2与SO2反应生成Na2SO4,⑤错误;Na2O2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但同时还有氧气产生,所以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⑥错误;Na2O2与水反应过程中,Na2O2自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⑦正确;Na2O2投入到紫色石蕊溶液中生成氢氧化钠,溶液先变蓝,但过氧化钠还具有强氧化性,所以溶液后褪色,⑧正确。
5.比较下列四组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一组:①Na2O2+CO2 ②Na2O2+SO2
二组:③Na2O2+FeCl3(溶液) ④Na2O2+FeCl2(溶液)
三组:⑤NaOH溶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⑥Na2O2固体加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
问题:(1)写出①、②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判断③、④反应中可能发生的现象,为什么?
(3)判断⑤、⑥反应中可能发生的现象?
答案:(1)①2Na2O2+2CO2===2Na2CO3+O2
②Na2O2+SO2===Na2SO4
(2)③、④反应均会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并有气体放出,④中气体明显少于③中气体,FeCl3与NaOH反应生成Fe(OH)3,Fe(OH)3是不溶性的红褐色沉淀;④中Fe2+具有强还原性,易被Na2O2氧化并生成Fe(OH)3,Na2O2与溶液中的水剧烈反应会有O2产生。
(3)⑤溶液变蓝,⑥溶液先变蓝后褪色。原因是Na2O2与H2O反应生成NaOH,呈碱性,同时Na2O2又有漂白性。
素养 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
1.物质的量的关系:无论是CO2、H2O的单一物质还是二者的混合物,通过足量的Na2O2时,CO2或H2O与放出O2的物质的量之比均为2∶1。
2.气体体积关系:CO2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或单一气体)通过足量Na2O2,气体体积的减少量为原混合气体体积的,即为生成氧气的量。
3.固体质量关系:相当于固体Na2O2只吸收了CO2中的“CO”,H2O中的“H2”;可以看作发生相应的反应:Na2O2+CO===Na2CO3,Na2O2+H2===2NaOH。
4.电子转移关系:当Na2O2与CO2、H2O反应时,每产生1 mol O2转移2 mol e-。
5.先后顺序关系:一定量的Na2O2与一定量的CO2和H2O(g)的混合物的反应,可看作Na2O2先与CO2反应,待CO2反应完全后,Na2O2再与H2O(g)发生反应。
凡分子组成符合(CO)m·(H2)n的物质,m g该物质在O2中完全燃烧,将其产物(CO2和水蒸气)通过足量Na2O2后,固体增重必为m g。或者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只要C、O原子个数比为1∶1,即可满足上述条件。中学阶段常见的符合这一关系的物质有:
①无机化合物:H2、CO及H2和CO的混合气体。
②有机化合物:CH3OH(甲醇)、HCHO(甲醛)、CH3COOH(乙酸)、HCOOCH3(甲酸甲酯)、C6H12O6(葡萄糖)等。
1.将一定量的Na2O2和NaHCO3混合后,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充分反应,排出气体,冷却后有固体物质剩余,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B )
Na2O2/mol
NaHCO3/mol
剩余的固体物质
A
1
2
Na2CO3
B
1.5
2
Na2O2 Na2CO3
C
2
1
Na2O2 NaOH Na2CO3
D
2
2
NaOH Na2CO3
解析:有关的反应方程式依次为2NaHCO3Na2CO3+CO2↑+H2O、2CO2+2Na2O2===2Na2CO3+O2、2Na2O2+2H2O===4NaOH+O2↑。当Na2O2与Na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时,二者反应的总方程式为2Na2O2+4NaHCO34Na2CO3+O2↑+2H2O;当Na2O2与Na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时,2Na2O2+2NaHCO32Na2CO3+O2↑+2NaOH,即1∶21∶1时,反应后剩余固体为Na2O2、NaOH、Na2CO3,由此可以判断A、C、D对,B错。
2.在密闭容器中充入CO2、CO、CH4的混合气体共m g,若加入足量Na2O2,充分振荡并不断用电火花引燃至反应完全,测得固体质量增加m g,则CO2与CH4的体积比为( C )
A.3∶1 B.2∶1
C.1∶1 D.任意比
解析:2CO+O22CO2①
2Na2O2+2CO2===2Na2CO3+O2②
①+②得:Na2O2+CO===Na2CO3(虚拟的反应)
即:CO可被Na2O2完全吸收
2H2+O22H2O③
2Na2O2+2H2O===4NaOH+O2↑④
③+④得:Na2O2+H2===2NaOH(虚拟的反应)
即:H2可被Na2O2完全吸收
由于CO完全被吸收,当CO2、CH4的体积比符合1∶1时,
相当于2CO∶2H2,可被Na2O2完全吸收。
3.下图是Na2O2和CO2定性、定量实验的装置示意图。注射器1中抽取了100 mL CO2,U形管中装有适量小玻璃珠和约1.5 g Na2O2粉末。实验开始时,打开K1、K2、K4止水夹,关闭K3止水夹,推动注射器1活塞,缓缓将CO2压至U形管中,注射器2活塞缓缓向外移动。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C )
A.U形管内的玻璃珠可增大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接触面积
B.U形管内淡黄色粉末逐渐变白
C.注射器1活塞推到底后,注射器2中收集到的气体大于50 mL,只是因为还含有CO2
D.打开胶塞,立即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U形管中,可验证反应产物之一为氧气
解析:玻璃珠可起到增大Na2O2与CO2的接触面积,使之反应完全的作用,A项正确;U形管中Na2O2与CO2反应生成Na2CO3和O2,故U形管内淡黄色粉末逐渐变白,B项正确;由2Na2O2+2CO2===2Na2CO3+O2可知,100 mL CO2理论上应产生50 mL O2,收集到的气体大于50 mL,除部分CO2没反应外,还可能是反应放热,气体受热膨胀,C项错误;可利用O2支持燃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性质证明,D项正确。
4.某溶液中含有HCO、CO、SO、Na+、NO、NH等离子,加入一定量Na2O2粉末,充分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浓度基本不变的离子是NO,新增加的离子有SO。写出产生该离子的离子方程式SO+Na2O2+H2O===SO+2Na++2OH-。
(2)反应过程中有气体产生,该气体可能含abc(用字母回答)。
a.O2 b.NH3 c.O2和NH3 d.CO2
写出产生该气体的相应的离子方程式2Na2O2+2H2O===4Na+
+4OH-+O2↑、NH+OH-NH3↑+H2O。
知识点三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1.Na2CO3和NaHCO3的比较(方程式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Na2CO3、NaHCO3的鉴别方法
3.除杂
4.联合制碱法——侯氏制碱法
(1)制备原料
食盐、氨气、二氧化碳——合成氨厂用水煤气制取氢气时的废气;其反应为C+H2O(g)CO+H2,CO+H2O(g)CO2+H2。
(2)工艺流程
(3)反应原理
①产生NaHCO3的反应:
NH3+NaCl+CO2+H2O===NaHCO3↓+NH4Cl。
②产生Na2CO3的反应:
2NaHCO3Na2CO3+CO2↑+H2O。
(4)绿色思想:循环使用的物质为CO2、饱和食盐水。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碳酸钠、碳酸氢钠都能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 )
提示:碳酸钠与氢氧化钠不反应。
2.用热碱水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油污,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 )
提示:油脂水解为化学反应。
3.Al2(SO4)3和小苏打反应可用作泡沫灭火器灭火( √ )
提示:泡沫灭火器中,利用Al3+和HCO之间的完全水解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灭火。
4.向Na2CO3饱和溶液中通入CO2,有NaHCO3晶体析出( √ )
提示:发生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由于溶解度较大的Na2CO3转化成溶解度较小的NaHCO3,且又消耗一部分溶剂H2O,故有NaHCO3晶体析出。
5.将稀盐酸滴入碳酸钠与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中,立即产生气泡( × )
提示:将稀盐酸滴入碳酸钠与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中,不会立即产生气泡。
6.用酚酞溶液可鉴别饱和食盐水和饱和碳酸钠溶液( √ )
7.苏打是面包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 )
提示:面包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为小苏打。
8.相同温度下溶解度:小苏打<苏打,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 )
1.Na2CO3、NaHCO3的水溶液呈碱性,且Na2CO3俗称纯碱,但它们不是碱,是盐。
2.NaHCO3与碱溶液反应的实质是HCO与OH-反应生成CO,CO有可能发生后续反应,如NaHCO3与Ca(OH)2溶液反应可以生成白色沉淀CaCO3。
3.不能用澄清石灰水来鉴别Na2CO3与NaHCO3:Ca(OH)2溶液与二者反应均生成白色沉淀CaCO3,无法区别。
4.用测pH值方法鉴别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时,要求两溶液浓度大致相同。
1.(2020·黑龙江鹤岗期末)Na2CO3和NaHCO3是常见的两种钠盐,它们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下列有关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 )
A.小苏打能中和胃酸,对胃壁不产生强烈的刺激或腐蚀作用,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但不适合胃溃疡病人
B.NaHCO3能中和面粉发酵后产生的酸,并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面食松软
C.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鉴别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
D.往Na2CO3饱和溶液中通入CO2气体,可获得NaHCO3沉淀
解析:小苏打与胃酸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胃溃疡病人不能服用小苏打类药物来治疗,因为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会造成胃部胀气,易造成胃穿孔,A项正确;NaHCO3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使得馒头或面包松软多孔,B项正确;Na2CO3和NaHCO3溶液都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CaCO3白色沉淀,所以不能用澄清石灰水来鉴别,C项错误;Na2CO3比NaHCO3易溶于水,所以在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CO2气体可得到NaHCO3沉淀,D项正确。
2.(2020·株洲模拟)为鉴别K2CO3和NaHCO3两种白色固体,有4位同学分别设计了下列四种不同的方法,其中不可行的是( C )
A.分别加入1 mol·L-1的盐酸,看气泡产生的快慢
B.分别取样在试管中加热,将可能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有无白色浑浊
C.分别取样配成溶液,滴加Ba(OH)2溶液,观察有无白色沉淀
D.分别配成溶液、做焰色反应实验,观察火焰的颜色
解析:A项,因K2CO3与盐酸反应分步进行,先生成碳酸氢钾,盐酸过量时才生成气体,故可行;B项,K2CO3受热不分解,NaHCO3受热分解产生CO2,故可行;C项,二者与Ba(OH)2溶液反应都产生白色沉淀BaCO3,故不可行;D项,钾的焰色为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钠的焰色为黄色,可行。
3.Na2CO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生产Na2CO3的主要流程可表示如下: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A气体是CO2,B是NH3
B.通入B后的离子方程式为Na++NH3+CO2+H2O===NaHCO3↓+NH
C.③中生成的CO2可循环使用,它可完全满足生产的需要
D.溶液Q的成分是NH4Cl,可通过降温结晶的方法使其析出
解析:因为NH3在水中的溶解度远远大于CO2,先将溶液氨化后,吸收CO2的效果更好,A错误;因有一部分CO2转化到Na2CO3中,CO2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C错误;溶液Q中存在NaCl、NaHCO3、NH4Cl、NH4HCO3,应将滤液中的NaHCO3、NH4HCO3转化为NH4Cl,应加入盐酸,再进一步处理,可回收NH4Cl,D错误。
4.根据侯氏制碱原理制备少量NaHCO3的实验,经过制取氨气、制取NaHCO3、分离NaHCO3、干燥NaHCO3四个步骤,下列图示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C )
解析:NH4Cl在试管底部分解为NH3和HCl,温度一降低又会生成NH4Cl,无法得到NH3,A错误;通入CO2的导管应长进短出,B错误;CO2通入氨化的饱和食盐水生成NaHCO3沉淀,可用过滤方法分离NaHCO3,C正确;NaHCO3受热易分解,所以不能通过直接加热来干燥,且加热固态物质需使用坩埚,不能用烧杯加热,D错误。
5.某校化学课外小组为了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白色固体,用不同的方法做了以下实验,具体情况如图所示。
(1)只根据图Ⅰ、Ⅱ(盐酸足量且固体质量相同)所示实验,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Ⅰ、Ⅱ(填装置序号),写出该实验中能确定粉末是NaHCO3的两点现象Ⅰ:刚滴入盐酸就有气泡产生;Ⅱ:相同时间内气球膨胀较大。
(2)图Ⅲ、Ⅳ所示实验均能鉴别这两种物质,写出共同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若为离子反应,则写离子方程式):2NaHCO3Na2CO3+CO2↑+H2O
Ca2++2OH-+CO2===CaCO3↓+H2O。
(3)若用实验Ⅳ确定NaHCO3比Na2CO3易分解,则试管B中装入的固体是NaHCO3(填化学式),原因是B试管中的温度低于A试管中的温度。
解析:(1)向Na2CO3、NaHCO3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现象不同,故实验Ⅰ能鉴别Na2CO3与NaHCO3。等质量的Na2CO3、NaHCO3与过量盐酸反应时,NaHCO3与盐酸反应更剧烈且产生气体的量更多,故实验Ⅱ可以鉴别。(2)NaHCO3受热易分解,Na2CO3受热不分解,加热法鉴别时共同的反应为NaHCO3的分解反应和CO2与Ca(OH)2生成沉淀的反应。(3)小试管B内的温度比大试管A内的温度低,只有将NaHCO3置于B中才能证明NaHCO3更易分解。
素养 Na2CO3、NaHCO3
与酸反应定性定量分析
实验操作和反应
n(CO2)-n(HCl)图像
向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离子方程式:Oa段:CO+H+===HCO
ab段:HCO+H+===H2O+CO2↑
图像特点Oa=ab
(续表)
实验操作和反应
n(CO2)-n(HCl)图像
向NaHCO3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离子方程式:HCO+H+===H2O+CO2↑
向等物质的量的NaOH、Na2CO3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离子方程式:
Oa段:H++OH-===H2O、CO+H+===HCO
ab段:HCO+H+===H2O+CO2↑
图像特点:Oa>ab
向等物质的量的Na2CO3、NaHCO3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离子方程式:Oa段:CO+H+===HCO
ab段:HCO+H+===H2O+CO2↑
图像特点:OaV(ab),溶液中的溶质为Na2CO3和NaOH;
(4)若V(Oa)1∶2,故产生的CO2的体积不相同。
3.(2020·昆明一中模拟)取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A和B两份,每份10 mL,分别向A、B中通入不等量的CO2,再继续向两溶液中逐滴加入0.1 mol·L-1的盐酸,标准状况下产生的CO2气体体积与所加的盐酸体积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原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5 mol·L-1
B.A曲线表明原NaOH溶液中通入CO2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成分是Na2CO3和NaHCO3
C.B曲线中当耗盐酸0V(ab)(即Oa段消耗盐酸的体积大于ab段消耗盐酸的体积)
溶液中的溶质为Na2CO3和NaOH
(4)若V(Oa)
相关文档
- 高中化学第三章有机化合物3_1最简2021-07-027页
- 2020版高中化学 第一章第2节课时1 2021-07-027页
- 高中化学选修4第3章第1节 弱电解质2021-07-025页
- 2019高中化学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2021-07-025页
- 2020学年高中化学 第1章 原子结构 2021-07-0210页
- 高中化学第四章电化学基础2化学电2021-07-023页
- 2020高中化学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2021-07-0213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同步学典7第2021-07-028页
- 高中化学必修1第1章第2节第2课时练2021-07-028页
-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练习)3_3_2 乙2021-07-02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