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0.76 KB
- 2021-07-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考场增分指导
第三部分
内容索引
01
02
一、卷面规范书写、得分要点
二、规范表述
(
答题模板示例
)
一、卷面规范书写、得分
要点
1
.
了解高考评分细则
在平时的学习中
,
理科生们很难意识到
“
评分细则
”“
规范答题
”
的重要性。毕竟老师再认真
,
平常的考试也不会按照高考标准去改卷。毕竟学校再大
,
一分之差也不过二三人
,“
会不会做
”“
算没算对
”
才决定了班级排名。但是到了高考
,
一分之差少则几千人
,
多则上万人。如果不按照
“
评分细则
”
进行规范答题
,
明明会做的题
,
难免会扣不少
“
过程分
”“
表述分
”,
即俗称的
“
冤枉分
”
。以下举例分析高考中化学科目的答题规范、评分细则。
【例
1
】
(2019
全国
Ⅰ
)
硼酸
(H
3
BO
3
)
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
广泛应用于玻璃、医药、肥料等工业。一种以硼镁矿
(
含
Mg
2
B
2
O
5
·H
2
O
、
SiO
2
及少量
Fe
2
O
3
、
Al
2
O
3
)
为原料生产硼酸及轻质氧化镁的工艺流程如下
:
回答下列问题
:
(1)
在
95
℃
“
溶浸
”
硼镁矿粉
,
产生的气体在
“
吸收
”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
滤渣
1”
的主要成分有
。为检验
“
过滤
1”
后的滤液中是否含有
Fe
3+
离子
,
可选用的化学试剂是
。
(3)
根据
H
3
BO
3
的解离反应
: ,
K
a
=5.81×10
-10
,
可判断
H
3
BO
3
是
酸
;
在
“
过滤
2”
前
,
将溶液
pH
调节至
3.5,
目的是
。
(4)
在
“
沉镁
”
中生成
Mg(OH)
2
·MgCO
3
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
,
母液经加热后可返回
工序循环使用。由碱式碳酸镁制备轻质氧化镁的方法是
。
答案
(
1)NH
4
HCO
3
+NH
3
==
=
(
NH
4
)
2
CO
3
(2
分
)
评分细则
:
a.
写成两步反应也可以【
NH
3
+H
2
O
==
=
NH
3
·H
2
O;NH
4
HCO
3
+NH
3
·H
2
O
==
=
(NH
4
)
2
CO
3
+H
2
O
】
,
但只写其中一步不给分
;
(2)SiO
2
、
Fe
2
O
3
、
Al
2
O
3
(3
分
)
KSCN(1
分
)
评分细则
:
a.
写
SiO
2
或
SiO
2
、
Fe
2
O
3
或
SiO
2
、
Al
2
O
3
均给
2
分
;
写
Fe
2
O
3
、
Al
2
O
3
给
1
分
;
只写
Fe
2
O
3
和
Al
2
O
3
中的其中一种不给分
;
只要有错的就不给分。
b.KSCN
或硫氰酸钾、硫氰化钾、亚铁氰酸钾、
K
4
[Fe(CN)
6
]
、
K
4
Fe(CN)
6
、苯酚、
NaOH
、
KOH
等均可
;
凡出现错别字的不给分。
(3)
一元弱
(2
分
)
转化为
H
3
BO
3
,
促进析出
(2
分
)
评分细则
:
a.
只答
“
一元
”
或
“
弱
”
或
“
非氧化性弱
”
得
1
分。
b.
答
“
促进
H
3
BO
3
生成
”
或者
“
促进转化为
H
3
BO
3
”
或者
“
抑制
H
3
BO
3
解离
”,
也得
2
分。
答以下内容不给分
:
富集
H
3
BO
3
;
使
H
3
BO
3
沉淀完全
;
有利于
H
3
BO
3
的分离
;
得到纯净的
H
3
BO
3
。
溶浸
(1
分
)
高温焙烧
(1
分
)
c.
有错别字不给分
;
d.
以下情况也得分
:
灼烧、煅烧、焙烧、高温加热、加热分解、蒸干灼烧
/
加热、热分解法、加热沉淀、写方程式在
CO
2
/NH
3
/N
2
/O
2
/
空气中加热
(
在无影响的气体氛围加热给分
)
以下情况不得分
:
在
HCl
气流中加热、熔融加热、烘焙、灼热、高温氧化、溶解灼烧、热失重法、分解法、蒸馏、干馏。
2
.
明确高考评分原则
(1)
有机反应类型
:
取代反应
,
只写取代不得分。分子式
C
12
H
18
O
3
写成
C
12
O
3
H
18
不得分
(
一般要求
C
和
H
放在一起
),
取代基名称汉字写错不得分。酯基写成
—CO—OCH
3
不得分。
(2)
简答题中写出无关紧要的话但是对的给分
,
写出无关紧要的话但是错误得
0
分。
(3)
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未配平的都不给分
[
包括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计量数有倍数
(
非最小公倍数
)
、分数等均视为不规范而不给分
]
。
“
△
”
、
“↑”
、
“↓”
、
“→”
、
“ ”
、反应条件等均应正确使用。多写方程式一定要写对
,
写对不扣分。
(4)
化学式写成汉字名称不得分。多写单位
,
且单位正确不扣分
,
单位错误不得分。
(5)
科学计数法不正确
,
如
6.0×10
-2
写成
60×10
-3
、
0.6×10
-1
、
6·10
-2
都不得分。
3
.
注意答题规范
a.
有关有机化学的试题
(1)
结构式
:
苯环、双键、羧基、醛基等均应按教材的要求规范写出
,
尤其要特别注意出现在某一中心结构左边的基团
,
若不规范
,
则一律扣分
,
有时甚至定为
“0”
分。
(2)H(
氢
)
、
O(
氧
)
或其他元素的原子与
C(
含其他元素成键时
)
连接位置不准确。
(3)
聚合物
:
其结构简式一定要按照教材要求规范书写
,
尤其要注意单体双键打开部分伸出方括号外。如要求写某物质的中文名称
,
则一定要用中文写出学名
,
不能写俗名。
(4)
反应条件
,
反应条件在有机化学反应中十分重要
,
规范的有机反应方程式要求反应物及生成物分子式或结构简式及相关系数正确
,
且反应条件
(
如反应温度、催化剂等
)
准确
,
连同等号、箭头、可逆符号、向上箭头、向下箭头等错一处或多处扣一半分数。
(5)
专业名词不能出现别字、错字
:
如
“
苯
”—“
本
”
或
“
笨
”;“
催化剂
”—“
摧化剂
”;“
金刚石
”—“
金钢石
”;“
加成反应
”—“
加层反应
”;“
酯化反应
”—“
脂化反应
”
等。
(6)
有些答案要求书写中文名称
,
请一定用中文表示出
,
但有的要求写化学式
,
则一定要用化学式写出
,
两者不可混淆
,
否则会作
“0”
分处理。
(7)
元素符号的书写一定要规范。有机化学题中常见的
“H”
与
“N”“C”
与
“O”,
由于过于潦草造成难以区分。
(8)
有机化学式中含有
C
、
H
、
O
、
N
等多种元素时
,
要求
C
和
H
连写
,
其他元素没有特定要求
,
如
C
2
H
4
ClBr
、
C
2
H
4
BrCl
。
b.
有关无机化学方面的试题
(1)
填空按要求给分。如要求填写
“
名称
”
若没有写出中文名称
,
而写成
“
化学式
”,
此情况按
0
分处理。若要求写出
“
化学式
”
而写为
“
中文名称
”
或
“
结构式
”
均视为不合题意
,
按
0
分处理。
(2)
元素符号的书写。元素符号该大写的要大写
,
该小写的一定要小写
,
如
Mn
、
Mg
、
Al
、
As
、
Fe
等
,
一定要按教材的要求规范书写
,
如
Na
就不能写成
na
。
(3)
化学方程式方面的问题。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求反应物、生成物、化学计量数、反应条件、
“=”
、
“ ”
、
“↑”
、
“↓”
等完全正确
,
缺一不可
,
各物质之间的化学计量数完全正确。
c.
计算题
(1)
关于数字的表示
:
按正常的计算并对结果做合理的修约
(
一般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
特殊说明者除外
)
。
(2)
以值域来表示计算结果的
,
千万不可对结果进行数字修约。
(3)
单位
:
结果一定要有正确的、规范的单位。有些考生在最后结果中没有单位一定要扣分
,
单位不规范的也会扣分。
(4)
有关的计算式
:
如果不是纯粹填空
(
填写结果
)
的计算题
,
一定要有相应的计算式。现在考试已较少有复杂的计算
,
近几年来基本没有。但有一点须注意
,
如果题目不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
,
则在答题时
,
则一定要求有相应的计算式
,
若仅有答案
,
而没有计算式的
,
则以
0
分计。而且计算式不能仅写出一般的公式
,
要求与试题的具体条件相联系。若仅有一般的公式而与试题的具体条件缺乏联系的
,
则不给分。
(5)
以数字表示的计算结果。按正常的步骤计算
,
所得结果应四舍五入
,
只要是合理的
,
则给满分
,
但不合理的
,
则为
0
分。
d.
实验题
实验题语言表达较多
,
需要规范的地方难以用简单的语言一一说清
,
总的原则是要求使用教材规范的专业用语表达。
(1)
专业术语。
实验用语要规范
,
如普通漏斗、长颈漏斗、烧杯、圆底烧瓶、平底烧瓶、止水夹、导管、乳胶管、集气瓶、洗气瓶
……
用专业术语描述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
,
防止实验描述口语化、生活化
。
(2)
准确性。
如制备
Fe(OH)
2
考题的答案中
,
为了防止
Fe(OH)
2
被溶于溶液中的
O
2
氧化
,
须事先加热煮沸
,
以除去溶解在其中的
O
2
,
但有些学生写出
“
蒸馏
”
、
“
蒸发
”
、
“
加压
”
、
“
高温
”
、
“
高压
”
、
“
高压锅加热
”
等不规范、甚至是乱写的语言
,
按高考评分细则
,
凡写出这些不规范词语的均为
0
分。
(3)
关键词。
如氨气溶于水的
“
喷泉实验
”,
其中装有氨气的圆底烧瓶与水之间通过一个装有止水夹的乳胶管连接
,
如果其中的止水夹不打开
,
则气路不通畅
,
实验无法执行
,
而恰恰不少考生却忽略了这一点
,
未打开止水夹
,
就做实验
,
尽管后面的叙述头头是道
,
结果仍定为
0
分
,
因为实验无法进行
,
无法实现后面的实验。
(4)
检验气体的纯度。
关于检验气体的纯度
,
尤其是像
H
2
这种可燃性气体
,
有不少考生不是采用
“
先用一个干燥的试管收集气体后点燃
,
听是否有尖锐的爆鸣声
”
来作出判断
,
而是采用
“
直接在气体出口处点燃
”,
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
像这种情况肯定按
“0”
分处理。
(5)
实验方案的设计一定要切实可行
,
如无法实现则无法得分。
当然
,
由于每年高考题目的难度不同
,
评分标准的尺度可能会略有差别
,
一般来说
,
高考难度低
,
评分标准的尺度严一些
,
高考难度大
,
评分标准的尺度宽松一些。
二、规范表述
(
答题模板示例
)
1
.
试纸的选择与使用
(1)
定量测定
(
如测定溶液的
pH)
。
取一小片
pH
试纸放在表面皿
(
或玻璃片
)
上
,
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
,
点在
pH
试纸上
,
待试纸变色后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
得出测量数据
。
(2)
定性测定
(
如红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淀粉
KI
试纸、
pH
试纸等
)
。
①
检验溶液
:
将
×××
试纸放在表面皿
(
或玻璃片
)
上
,
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在试纸的中部
,
试纸由
×××
色变为
×××
色
,
即证明
×××
溶液具有
×××
性质。
②
检验气体
:
取一小片
×××
试纸用蒸馏水润湿
,
粘在玻璃棒的一端
,
靠近盛有待测气体的容器口
(
如试管的管口
)
附近
,
试纸由
×××
色变为
×××
色
,
即证明该气体是
×××
。
2
.
气密性检验
(1)
微热法检查。
封闭
(
关闭活塞、导管末端插入盛水的烧杯中等
)
、微热
(
双手焐热或用酒精灯稍微加热
)
、气泡
(
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逸出
)
、水柱
(
移开双手或停止加热观察到导管中液面上升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
)
。
(2)
液面差法。
封闭
(
关闭活塞或用止水夹夹住橡皮管等
),
向
×××
容器中加水
,
使
×××
和
×××
形成液面差
,
停止加水
,
放置一段时间
,
液面差保持不变
。
(3)
该类试题的三个得分点。
①
叙述操作
:
如何形成密闭体系、如何加热
;
②
描述现象
:
观察气泡、液柱或液面变化
;
③
得出结论
:
通过什么现象说明气密性良好。
3
.
如何洗涤沉淀
沿玻璃棒向漏斗中注入蒸馏水
,
直至没过沉淀
,
等水自然滤出后
,
再重复操作
2~3
次。
4
.
沉淀是否洗涤干净的判断
取少许最后一次洗涤液置于试管中
,
滴入少量
×××
溶液
(
试剂
),
若出现
×××
现象
,
表明沉淀已洗涤干净。
解答这类试题的三个关键得分点。
(1)
规范取样
:
要明确取用
“
少许
”
洗涤滤液
,
且滤液一定是最后一次洗涤液。
(2)
选择试剂
:
选择合理的试剂
,
要注意沉淀上可能的杂质是什么
,
选择相应的检验试剂。
(3)
描述现象
:
需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或结论
。
5
.
沉淀是否完全的判断
静置
,
向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少量
×××
试剂
(
沉淀剂
),
观察有无沉淀产生
,
若没有沉淀产生
,
证明
×××(
沉淀剂
)
已经过量。
6
.
离子检验的实验操作
以检验
Cl
-
为例
7
.
滴定终点的准确判断
当滴入最后一滴
×××
标准溶液后
,
溶液由
×××
色变为
×××
色
,
且半分钟之内不变色
,
或者溶液
×××
色褪去
,
且半分钟之内不恢复原色
。
8
.
结晶的操作方法
(1)
用
FeCl
3
溶液制取
FeCl
3
·6H
2
O
晶体的操作方法是向
FeCl
3
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浓盐酸并置于蒸发皿中
,
蒸发浓缩
,
冷却结晶
,
过滤、洗涤、干燥。
(2)
蒸发结晶的操作方法。
以蒸发
NaCl
溶液得到氯化钠晶体为例
,
将氯化钠溶液置于蒸发皿中
,
溶液体积不能超过蒸发皿容积的三分之二
,
用酒精灯加热
,
边加热边用玻璃棒搅拌溶液
,
当蒸发皿中出现大量晶体时停止加热。
注意
:
若是纯净的氯化钠溶液可以利用余热蒸干得到氯化钠晶体
;
若氯化钠溶液中含有硝酸钾等杂质
,
则要趁热过滤得到氯化钠晶体。
9
.
实验现象的规范描述
(1)
有关溶液现象的描述。
①
颜色由
×××
变成
×××;
②
液面上升或下降
(
形成液面差
);
③
溶液变浑浊或生成
×××(
颜色
)
沉淀
;
④
溶液发生倒吸
;
⑤
产生大量气泡
(
或有气体从溶液中逸出
)
等。
(2)
有关固体物质的现象描述。
①
×××(
固体
)
表面产生大量气泡
;
②
×××(
固体
)
逐渐溶解
;
③
×××(
固体
)
体积逐渐变小
(
变细
);
④
×××(
固体
)
颜色由
×××
变成
×××
。
(3)
有关气体的现象描述。
①
生成
×××
色
(
味
)
气体
;
②
气体由
×××
色变成
×××
色
;
③
气体先变
×××
后
×××(
加深、变浅或褪色等
)
。
本 课 结 束
相关文档
- 2021新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学案:热点2021-07-055页
- 2021新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学案:专题2021-07-0513页
- 2021新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2021-07-0512页
- 2021新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学案:专题2021-07-0524页
- 2021新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非选择题2021-07-039页
- 2021新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学案:热点2021-07-023页
- 2021新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2021-07-0212页
- 2021新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学案:专题2021-07-0225页
- 2021新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非选择题2021-07-0210页
- 2021新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学案:专题2021-07-02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