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7 MB
  • 2021-08-06 发布

高二化学教案:第20讲-会考综合练习(二)

  • 3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辅导教案 学员姓名: 学科教师:‎ 年 级:高二 辅导科目: ‎ 授课日期 ‎××年××月××日 ‎ 时 间 A / B / C / D / E / F段 主 题 会考综合练习(二)‎ 教学内容 本次课的重点、难点,需要掌握的方法技巧 重点 ‎1.高二年级的所有重点内容 难点 高二年级所有的难点内容 ‎【教学建议】检测学生内容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后面的复习。共20道选择题,训练时间为10分钟左右。教师可以自主决定是否进行评分,如果进行评分可以每1题5分。后面的练习也同样,最后根据学生的得分进行进行适当的表扬和处罚。‎ ‎1.用化学用语表达下列微粒,错误的是 A.氟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B.氮分子的电子式:‎ C.水分子的电子式: D.C-14原子: C ‎2.固氮是制取氮肥的重要前提。下列转化属于固氮的是 A.NH3→CO(NH2)2 B.N2→NH‎3 ‎ C.NH4HCO3→NH3 D.NH3→NH3•H2O ‎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漂粉精 B.铝热剂 C.汽油 D.纯碱 ‎4.下列化合物可用两种单质直接化合得到的是 A.FeS B.CuS C.FeCl2 D.SO3‎ ‎5.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石油分馏 B.碘片升华 C.食盐熔化 D.煤的干馏 ‎6.以下各实验装置中,错误的是 ‎ A.苯的溴代反应 B.苯的硝化反应 C.制取乙酸乙酯 D.制取乙烯 ‎7.可以用来鉴别甲烷和乙烯两种气体的试剂是 ‎ ‎ A.水 B.溴水 C.四氯化碳 D.灼热的铜丝 ‎8.下列各物质间的反应,生成的盐不止一种的是 A.氧化铁与稀盐酸 B.铜与浓硫酸 C.钠在氯气中燃烧 D.氯气通入烧碱溶液 ‎9.下列物质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是 A.K2O B.CH3COOH C.NH4NO3 D.H2SO4‎ ‎10.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可构成原电池,从原电池角度判断铜片是 A.正极 B.负极 C.阴极 D.阳极 ‎11.0.1mol/L的碳酸氢钠溶液存在下列离子,其中离子浓度最小的是 A.Na+ B. H+ C.HCO3- D.OH-‎ ‎12.在标准状况下,相同质量的下列气体中体积最大的是 A.氧气 B.氦气 C.氢气 D.二氧化碳 ‎13.下列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A.金属镁与盐酸反应 B.石灰石高温分解 ‎ C.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D.二氧化硫和氧气生成三氧化硫 ‎ ‎14.向溴化钠、碘化钠的混合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加热将溶液蒸干,并灼烧片刻,最后残留的物质是 ‎ A.NaCl B.NaCl、NaBr、NaI C.NaBr、NaI D.NaI ‎19.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是 ‎ A.HI B. NH‎3 ‎ C.SO2 D.H2S ‎16.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稀硝酸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 H+ + OH- → H2O ‎ B.铝与稀盐酸反应 Al + 2H+ → Al3+ + H2↑‎ ‎ C.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FeCl3 + 3OH- → Fe(OH)3↓+ ‎3C1-‎ ‎ D.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 CO2 + 2OH- → CO32- + H2O ‎17.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物质所含分子数最少的是 A.含NA个分子的二氧化硫 B.0.5mol氧气 C.标准状况下‎5.6L氢气 D.‎9g水(水的摩尔质量为‎18g/mol)‎ ‎18.为达到下表所列的实验目的,所采用的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检验某混合溶液中是否有Cl-‎ 取样滴加AgNO3溶液 B 除去食盐中的少量氯化铵 加热 C 鉴别CO2和SO2‎ 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 D 证明某地雨水样品呈酸性 取样滴入酚酞 ‎19.某溶液中存在大量的H+、Cl-、Ba2+,该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存在的是 ‎ A. Al3+ B.S2- C.SO42- D.HCO3-‎ ‎20.现用胆矾(CuSO4•5H2O)配制0.1mol·L—1的硫酸铜溶液,下列操作中合理的是 A.称量时,将胆矾晶体直接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上 B.准确称取‎16.0g胆矾,溶于水,待溶液恢复到室温,转移至1000mL容量瓶中,定容 C.准确称取‎25.0g胆矾,溶于水,待溶液恢复到室温,转移至1000mL容量瓶中,定容 D.定容摇匀后发现溶液体积低于刻度线,再补加少量蒸馏水至刻度线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D A D D B D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B A B A C B A C ‎【教学建议】后面的内容为高一年级的所有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前面检测的学员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学生掌握较好的部分可以适当删除。‎ ‎8.1 应用广泛的金属材料——钢铁 一、由石器、青铜器到铁器 ‎1.对金属的使用顺序由金属的含量和冶炼顺序(金属活动性)决定 石器 → 青铜器 → 铁器 → 铝 → 钛 ‎2.金属的分类 在冶金工业上,把金属分为黑色金属(包括铁、铬、锰)和有色金属(铁、铬、锰以外的金属)‎ 按金属密度大小可分为轻金属(密度小于4.5g/cm3的金属,如钾、钠、镁、铝等)和重金属(密度大于4.5g/cm3的金属,如铁、铜、锡、镍等)‎ ‎3.金属的通性 ‎(1)物理性质: ‎ ‎ ①具有金属光泽 ‎ ②除了Hg是液体外, 它们在室温是都是固体 ‎ ③具有一定的延展性 ‎ ④具有良好的导热和导电能力 ‎(2)化学性质:‎ ‎ ①金属具有还原性 ‎ ②金属和其它金属(或非金属)结合形成合金 ‎ ‎4.金属的冶炼方法 ‎(1)电解法:K~Al(通过电解其熔融状态的氯化物或氧化物)‎ ‎(2)还原法:Zn~Cu(还原剂可用Al、C、CO、H2等)‎ ‎(3)加热法:Hg、Ag(通过加热其氧化物或者硫化物)‎ ‎(4)Pt、Au一般以游离态存在 ‎5.金属之最:导电、导热最好的金属是Ag;熔点最高的是W;硬度最大的是Cr 二、金属和金属键 ‎ 金属具有共性,是因为它们具有相似的结构。金属原子一般都以有规则的密堆积的方式形成原子晶体。由于金属原子的半径较大,最外层电子容易释放成自由电子。因此金属晶体的结构实际上是释放出自由电子的金属离子按一定的规律堆积起来的。金属离子间依靠自由电子而产生的强的相互作用就是金属键。‎ ‎1.若给金属通直流电,它的自由电子可以定向流动形成电流。因此金属都能导电 ‎2.当给金属的一端加热,金属内自由电子的热运动也易从一端传到另一端。因此金属都易导热 ‎3.金属块在受到外力击打或拉伸时,密堆积的金属原子会移动使金属块变形,变成薄片或拉成丝,变形成薄片或拉成丝的金属,仍由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组成,它们的相互作用(金属键)使金属薄片和金属丝具有一定的强度。因此金属具有延展性 ‎ 纯金属内,所有原子的大小和形状都是相同的,原子的排列十分规整。而合金中加入了其他元素或大或小的原子,改变了金属原子有规则的层状排列,使原子层之间的相对滑动变得困难。因此合金比纯金属延展性要差。‎ 三、铁和铁合金 ‎1.铁的物理性质 纯净的铁是银白色金属,密度7.86g/cm3,熔点1535℃,沸点2750℃。‎ ‎2.铁的化学性质 铁是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别跟氧、硫、氯、酸、水、盐等反应 Ø 铁在氧气中燃烧 3Fe+2O2Fe3O4(火星四溅,生成黑色固体)‎ Ø 铁跟硫粉混合加热 Fe+SFeS(黑色固体)‎ Ø 铁在氯气中燃烧 2Fe+3Cl22FeCl3‎ Ø 铁跟盐酸的反应 Fe+2HClFeCl2+H2↑‎ Ø 铁跟硫酸铜的反应 Fe+CuSO4 Cu+FeSO4(置换反应生成亚铁)‎ Ø 红热的铁跟水蒸气的反应 3Fe+4H2O(g) Fe3O4+4H2‎ Ø 铁在冷的浓硝酸或浓硫酸中,发生钝化 Fe2+的溶液呈浅绿色,Fe3+的溶液呈棕黄色。溶液中的Fe2+容易被溶于溶液中的氧氧化成Fe3+‎ ‎。铁是人体中一种重要的金属元素。血红蛋白中存在着+2价的铁。‎ Fe2+和Fe3+的检验 ‎(1)Fe2+的检验:‎ ‎①在盛有Fe2+的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碱溶液,先生成白色絮状沉淀;该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说明原溶液中由Fe2+‎ ‎②滴加KSCN溶液(或其他硫氰化物溶液)不显红色,再滴加氯水后溶液显红色,说明原溶液中有Fe2+‎ ‎(2)Fe3+的检验 ‎①滴加碱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②滴加KSCN或其他硫氰化物溶液,溶液呈血红色 ‎3.铁的合金的性质 合金:合金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经熔合形成的均匀而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合金 成分 性能 生铁 含碳、硫、磷(2.11%-4.3%) ‎ 硬、脆 普通钢 含碳(0.03%-2.11%)‎ 硬而韧,有弹性 特种钢 锰钢 含碳、锰(13%) ‎ 坚硬、有韧性,可被磁铁吸引 ‎ 钨钢 含碳、钨 ‎ 耐热、熔点高、坚硬 ‎ 不锈钢 含碳、镍 抗腐蚀性强、坚硬 合金的性质改变的原因:在合金中,加入的较大或较小的原子改变了金属中规则的层状排列,使得层与层之间的滑动变得困难,从而似的某些合金比纯金属更硬、更坚固,熔点更低。‎ ‎8.2 铝和铝合金的崛起 一、铝和铝合金 ‎1.铝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一般的还原剂难以把铝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铝为银白色金属,质地柔软,密度较小(2.70g/cm3),熔点660.4℃,沸点2467℃,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延展性。‎ 用途 对应的物理性质 铝电缆 良好的导电性 制炊具 良好的导热性 制银漆 银白色光泽 制航空用的合金 密度小 高质量的反射镜 对光的反射性能良好 极薄的铝箔 良好的延展性 抗低温材料 耐低温 ‎2.铝的化学性质 ‎(1)铝与单质的反应 ‎ 4Al+3O22Al2O3 2Al+3Cl22AlCl3‎ ‎(2)铝在常温下被氧化 ‎ 擦去氧化膜的铝插去硝酸汞溶液后,有白色铝毛状的氧化铝 ‎ 3HgNO3+AlAl(NO3)3+3Hg ‎ 4Al+3O22Al2O3‎ ‎(3)铝热反应:铝热剂加热反应时,反应中会放出大量的热,使混合物达到很高的温度,生成氧化铝和液态铁,这个反应叫铝热反应 铝热剂:铝粉和氧化铁的混合物 ‎ V2O3 、Cr2O3 、MnO2也可以和铝发生铝热反应,工业上利用这些反应来冶炼某些难溶的金属 ‎2Al+Fe2O32Fe+Al2O3 ‎ ‎(4)铝与热水的反应 ‎ 2Al+6H2O(热水)2Al(OH)3+3H2↑‎ ‎(5)铝与酸的反应 ‎ 2Al+6HClAlCl3+3H2↑‎ ‎(6)铝与强碱的反应 ‎ 2Al+2NaOH+2H2O2NaAlO2+3H2↑‎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使用铝制炊具,但铝制品却不能用来存放酸性和碱性的物质 二、氢氧化铝的弱酸性和弱碱性 ‎1.氢氧化铝在水中存在下列电离平衡: ‎ H2O+AlO2—+H+Al(OH)3Al3++3OH—‎ ‎2.氢氧化铝既能跟强酸反应又能跟强碱反应,但是它能不能与弱酸和弱碱反应 ‎ ‎(1)Al(OH)3+3H+Al3++3H2O ‎(2)Al(OH)3+OH—AlO2—+2H2O ‎3.氧化铝 ‎(1)氧化铝能溶于盐酸之中 ‎ Al2O3+6HCl2AlCl3+3H2O ‎(2)氧化铝能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之中 ‎ Al2O3+2NaOH2NaAlO2+H2O 从铝土矿中获得纯净的氧化铝 ‎1、铝土矿的主要成分:氧化铝、氧化铁、硅酸盐 ‎2、方案:‎ ‎9.1 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的核电荷数是密切相关的。人们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个序号叫做该金属的原子序数 当质子被发现之后,人们按照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 对于原子而言: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 随着元素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的变化,元素的性质也呈周期性的变化 ‎ 德贝莱纳的“三素组”‎ Li Na K ‎ Ca Sr Ba P As Sb S Se Te ‎ Cl Br I ‎ 英国化学家纽兰兹把当时已知的元素按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顺序进行排列,发现无论从哪一个元素算起,每到第八个元素就和第一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这很像音乐上的八度音循环,因此,他干脆把元素的这种周期性叫做“八音律”,并据此画出了标示元素关系的“八音律”表。‎ 一、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1.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同一周期中,除稀有气体外,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一主族中,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的变化。正是这种变化引起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9.2 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表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编制了第一个元素周期表(早在1864年,德国化学家迈耶尔(L Meyer)在他的《现代化学理论》一书中已明确指出:“在原子量的数值上存在一种规律性,这是毫无疑义的。”而且他在该书中画了一张跟门捷列夫第一张周期表十分相似的元素表格;他还于1870年发表了一张比1869年门捷列夫发表的周期表更完整的元素周期表。1880年,迈耶尔坦言道:“我没有足够的勇气去作出像门捷列夫那样深信不疑的预言。”他之所以没有勇气,在他1870发表的有关元素周期性的文章里有答案,他说:“在差不多每天都有许多新事物出现的领域里,任何概括性的新学说随时都会碰到一些事实,它们把这一学说加以否定。这种危险的确是存在的……因此我们必须特别小心。”迈耶尔比门捷列夫早几年也在本生的实验室里工作过)。‎ 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把元素中电子层数相同的各种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行,再把不同行中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列,则可得到最常见的元素周期表 ‎1.周期 元素周期表有7个行,每一行的电子层数相同,为一个周期,周期的序数就是该周期元素原子具有的电子层数。第一、二、三周期叫短周期,第四、五、六周期叫长周期,第七周期叫不完全周期 ‎2.族 周期表有18个列,第八、九、十列叫做第Ⅷ族,其余15个列,每个列称为一族。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做主族;副族是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主族元素的族序数为ⅠA、ⅡA…,副族元素的族序数为ⅠB、ⅡB…,稀有气体元素为0族。‎ 元素周期表中,同一主族和同一周期的元素性质存在一定的递变规律 三、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1.原子半径 ‎(1)在同一周期中,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依次减小。这是因为同一周期中主族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随着原子序数增大,原子的核电荷数增多,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增大,因而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2)在同一主族中,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小主要取决于电子层数,从上到下,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电子层数 相同条件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 判断依据 核电荷数 相同条件下,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条件下,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微粒半径 的比较 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除外),如:Na>Mg>Al>Si>P>S>Cl.‎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如:Li Na+>Mg2+>Al3+‎ ‎5、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半径,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Fe>Fe2+>Fe3+‎ ‎2.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元素的金属性表示元素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强弱,元素非金属性表示元素原子获得电子能力的强弱。原子半径越大,最外层电子数越少,越容易失去电子,金属性越强。原子半径越小,最外层电子数越多,越容易得到电子,非金属性越强 ‎(1)在同一周期中,各元素的原子核外的电子层虽然相同,但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同一主族的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从上到下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位于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表现某些金属的性质,又表现某些非金属的性质 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主族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它们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逐渐增强 在同一主族中,自上而下,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增强 同一主族中,自上而下,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逐渐减弱 ‎①与水反应置换氢的难易 ‎ ‎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强弱 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金属性强弱 ③单质的还原性 ‎④互相置换反应 ‎ ①与H2化合的难易及氢化物的稳定性 ‎ 非金属性强弱 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强弱 ‎④互相置换反应yiying应 ‎ ③单质的氧化性 ‎ ‎ ‎ 四、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1.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人们根据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对元素进行分类研究,推测元素及其单质、化合物的性质。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对系统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元素周期表对工农业生产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寻找半导体材料。在B族和Ⅷ族中寻找催化剂,以及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在周期表右上角寻找对人畜安全的高效农药 ‎3.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它的原子结构和一定的性质,也可以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来推测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元素周期律还有力地论证了事物变化由量边引起质变的规律性 ‎10.1 测定1 mol气体的体积 一、测定1 mol气体体积的方法 利用一定质量的金属与酸反应,根据金属的质量计算出产生气体的质量,测量生成气体的体积 ‎1 mol气体的体积=V(L)/m(g)*M(g/mol)‎ 式中V表示测量出的气体体积。m为计算出的气体质量。M表示该气体的摩尔质量。‎ 二、化学反应气体体积测定装置 实验误差= ×100%‎ ‎1mol氢气的体积= ×M(Mg)‎ 实验值-理论值 理论值 氢气的体积=液体量瓶中液体的体积-硫酸体积+抽出气体体积 气密性检查:用橡皮塞塞紧加料瓶口,储液瓶导管中的液面上升1min内不下降,那么装置气密性良好。‎ ‎ V(H2) ‎ ‎ m(Mg)‎ ‎(直接适用于1:1的反应)‎ 量程:110~130ml 最小刻度: 0.5ml 品红溶液 ‎(便于观察)‎ 取用砂皮擦去氧化膜的镁带0.100~‎0.110g (用电子天平称量)‎ 实验步骤 ‎1.装配好化学反应气体体积测定仪,作气密性检查 ‎2.用砂皮擦去镁带表面的氧化物,称取0.100~0.110g镁带(精确至0.001g),把数值记录于表格 ‎3.在A瓶出气口处拆下胶管,使A瓶倾斜,取下A瓶加料口橡皮塞,用小烧杯加入约20mL水于A瓶中(目的是降低反应时硫酸的浓度),再把已称量的镁带加到A瓶底部,用橡皮塞塞紧加料口 ‎4.用注射器在A瓶加料口抽气,使B瓶导管内液面和导管外液面持平。注射器拔出时要注意捏住针头拔出 ‎5.用注射器吸取10mL 3mol/L硫酸,用针头扎进A瓶加料口橡皮塞,将硫酸注入A瓶,注入后迅速拔出针头。观察现象,记录气体温度(用于计算测定理论值)‎ ‎6.当镁带完全反应后,读出C瓶中液体的体积,读数估计至0.2~0.3mL(最小刻度值0.5mL的一半),记录于表格 ‎7.用注射器在A瓶加料口抽气,使B瓶中导管内外液面持平。记录抽出气体体积,把数据记录于表格 氢气体积=液体量瓶中液体体积-硫酸体积+抽出气体体积 实验误差:(实验值-理论值)/理论值*100%‎ 三、实验误差的原因分析 测定结果如果与理论值偏差很大,就应在实验装置、所用试剂的纯度以及操作上找原因。例如,装置漏气会造成氢气体积减少,使测定结果偏小(误差为负值),又如反应放热,氢气的温度高于室温,而体积增大,使结果偏大(误差为正值)‎ 定量测定的误差允许在一个范围内 ‎10.2 结晶水合物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 一、结晶水含量测定的原理 称取一定质量的硫酸铜晶体,将其加热失去全部结晶水后再进行称量,就可以知道硫酸铜晶体中硫酸铜的质量和结晶水的质量,然后根据硫酸铜和水的摩尔质量,计算出1mol硫酸铜晶体中含多少摩结晶水 CuSO4·xH2O CuSO4 + xH2O ‎ 1mol x mol m(CuSO4)/M(CuSO4):m(H2O)/ M(H2O)=1:x 二、恒重操作 在完成第一次加热、冷却、称量后,再进行第二次加热、冷却、称量;如果第二次的质量在减小,还要作第三次加热、冷却、称量,直到连续两次称量的结果相差不超过0.001g为止。‎ 实验步骤 称量→加热、冷却→称量→再加热冷却→称量→……… →计算→实验结果分析 ‎1.准确称量瓷坩埚的质量(m0g),精确至0.001g ‎2.在瓷坩埚中加入约2g硫酸铜晶体,并称量(m1g)‎ ‎3.把盛有硫酸铜晶体的瓷坩埚用坩埚钳放在泥三角上慢慢加热,直到蓝色完全变白,然后把瓷坩埚移至干燥器中冷却到室温,并称量(加热后的硫酸铜晶体必须放在干燥器中冷却到室温,否则在冷却过程中又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影响测定结果)‎ ‎4.进行恒重操作,直至两次称量结果相差不超过0.001g为止,记录质量(m2g)‎ 另取硫酸铜晶体,再作一次测定 实验关键及注意事项 关键:硫酸铜晶体完全失水(晶体加热后全白,无蓝、黑色)‎ 注意事项: ①硫酸铜晶体一定要研细,以利于失去全部结晶水,防止晶体内部结晶水受热汽化时导致晶粒飞溅。 ‎ ‎②为保证晶体完全失水且防止晶体溅失,加热时不用蒸发皿或试管而采用坩埚。 ‎ ‎③晶体加热后一定要放在干燥器内冷却,以保证无水硫酸铜不会从空气中吸收水分而引起测得值偏低。 ‎ ‎④晶体要在坩埚底上摊开加热,有利于失去全部结晶水,以免引起测得值偏低。 ‎ ‎⑤加热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会导致硫酸铜少量分解,使测得值偏高。 ‎ ‎⑥加热过程中,应慢慢加热(可改垫石棉网)以防因局部过热而造成晶体溅失及无水硫酸铜分解,引起测量值偏高。 ‎ ‎⑦加热时间不充分、加热温度过低(未全变白)会使测得值偏低。 ‎ 三、测定值与理论值有偏差的原因 实验结果测得1mol硫酸铜晶体的结晶水含量在4.90~5.10mol范围内,仍可认为是合理的结果 ‎10.3 酸碱滴定 一、酸碱溶液浓度的测定 在中和滴定的操作中,已知准确浓度的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叫做标准酸液或标准碱液,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溶液叫待测碱液或待测酸液,待测液的体积预先准确量取,而标准液的体积则要通过实验测定 二、中和滴定基本操作 ‎1.滴定管的使用 滴定管是测量放出液体体积的定量仪器,规格为25mL(或50mL等),最小刻度为0.1mL,读数可估计到0.05mL 在清洗干净的滴定管(管壁不挂水珠)中注入少量蒸馏水,检查活塞是否漏水,旋转是否灵活自如。然后注入蒸馏水至刻度“0”或“0”以下位置 滴定管上标有棕色刻度线,观察背景是白底蓝线,由于光在空气、水中折射率不同,蓝线在液面下变粗,观察时旋转滴定管使蓝线处于同一直线,蓝线的粗细交界点所对应的刻度即是准确读数 指示剂的选择原则 ‎1)终点时,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明显 ‎2)变色范围越窄越好,对溶液的酸碱性变化较灵敏 常见指示剂 指示剂 pH及颜色变化 石蕊 红5—紫—8蓝 酚酞 无色8—浅红—10红 甲基橙 红3.1—橙—4.4黄 ‎2.碱滴定酸 取一支干燥的滴定管准确量取20.00mL盐酸溶液,慢慢放入锥形瓶中,加入2滴酚酞试液 滴定时,一手控制活塞,一手握住锥形瓶瓶颈轻轻摇动。开始滴定时,溶液滴出的速度可以稍快些,随着滴定的进行,滴定的速度要减慢,最后要一滴一滴加入,当最后一滴使溶液由无色变成粉红色,充分摇动后红色在半分钟内不褪时,即为滴定终点 ‎2.酸滴定碱 一般用甲基橙作指示剂,当加入最近一滴盐酸溶液后,黄色变为橙色(0.5min)不立即变回黄色时,此时为滴定终点。‎ 三、影响中和滴定准确性的因素分析 中和滴定实验操作复杂,引起误差的原因也各种各样,但通过实验操作得到的只有一个数据,即V(标准液),其他的数据在实验前就已经确定,即使实验过程中出现差错,也不会体现在计算公式中。总之,所有的差错最终都体现在V(标准液)的读数上。‎ ‎11.1 碳氢化合物的宝库——石油 有机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去碳的氧化物、金属碳化物、碳酸盐等)‎ 烃:只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烃也称碳氢化合物 一、甲烷(饱和烃)‎ ‎1.分子结构特点:‎ 分子式:CH4;电子式:;结构式:‎ 1) 空间正四面体结构,碳原子在正四面体的中心,四个氢原子在正四面体的顶点上,键角为109°28′。‎ 2) C与H都是单键连接 3) 非极性分子 ‎2.俗名:沼气、天然气 ‎3.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小于空气(0.717g/L,标况),极难溶于水,可溶解于CCl4等有机溶剂中 ‎4.化学性质:易取代、易分解、难氧化 ‎1)氧化反应:(不能与强酸、强碱、一般的氧化剂反应,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溴水褪色)‎ 注意:点燃前要验纯;大多数有机物燃烧后都生成CO2和H2O ‎2)取代反应:‎ 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做取代反应 ‎3)分解反应:(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至1000~1500℃,甲烷会分解成炭黑和氢气。在更高的温度下,甲烷可反应生成乙炔和氢气)‎ ‎2CH4CH≡CH+3H2‎ 炭黑是橡胶工业的重要原料,是黑色颜料、油漆、涂料中的重要着色剂 ‎5.实验室制法:‎ CH3COONa+NaOH→CH4↑+Na2CO3‎ ‎【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可以用适量的烧碱和生石灰混合制得)混合加热制得】‎ 注意事项:‎ ‎1)无水醋酸钠与氢氧化钠的反应须在无水条件下才能顺利进行。 ‎ ‎2)加热反应物时应缓缓加热,否则加热过猛会发生副反应,可产生丙酮、乙烷、不饱和烃以及二氧化碳等杂质气体,这些杂质的存在会影响甲烷性质的检验。‎ ‎3)制取甲烷时,碱石灰中的生石灰并不参加反应。‎ ‎6.用途:清洁能源、化工原料 二、烷烃 ‎1.定义:‎ 在烃类化合物中,碳原子之间以单键结合成链状,剩余的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相结合的烃叫做饱和链烃或称烷烃。‎ ‎2.通式:CnH2n+2‎ ‎3.特点:‎ ‎1)碳碳单键 2)链状 3)饱和 ‎4.性质变化规律:‎ 随着碳原子数增加,相对分子质量增加,分子间作用力逐渐增大,熔沸点逐渐升高,密度逐渐增大且均不溶于水。对于同分异构体,支链越多沸点越低,结构越对称,熔点越高。一般地,C1~C4气态,C5~C16液态,C17以上固态 ‎5.烷烃的命名:‎ ‎1)天干命名法:碳原子数1-10分别为甲、乙…壬、癸,以后为十一、十二…‎ ‎2)系统命名法:‎ a.选定分子中最长的碳链作主链,并按主链上碳原子的数目命名为某烷(选主链,称某烷)‎ b.把主链上离支链较近的一端作为起点,用1、2、3…数字给主链的各个碳原子依次编号(写编号,定支链)‎ c.把支链作为取代烃基。取代烃基和名称写在烷烃名称的前面,并用阿拉伯数字注明它在烷烃直链上的位置,在数字和烃基名称间用“-”隔开(书写规则:支链的编号-逗号-支链的名称-主链名称)‎ d.相同的取代烃基可合并起来用二、三等数字表示。表示取代基位置的阿拉伯数字之间用“,”分开 若有不同取代基时,简单取代基在前,复杂取代基在后,两个取代基之间的阿拉伯数字前后都要用“—”隔开 三、同位素、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系物 定义 化学式或分子式 结构特点 性质 同位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用原子符号表示不同的原子,如1H、2H、3H 电子排布相同,原子核结构不同 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同分异构体 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 相同 不同 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也可能不同,可属于同类物质或不同物质 同素异形体 同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 同种元素符号表示不同的分子组成 单质的组成或结构不同 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似 同系物 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有机物 不同 结构相似 物理性质不同有一定的规律,化学性质相似 1. 同系物特点:‎ 1) 同系物必须结构相似,即组成元素相同、官能团相同、个数与连接方式相同,分子组成通式相同 2) 同系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差14的整数倍 3) 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有一定的规律性 2. 常见同分异构体 ‎1)碳链异构 2)位置(官能团位置)异构 3)官能团异构 四、石油 ‎1.石油的成分 ‎1)按元素:C、H、O、N、S等 ‎2)按物质:烷烃、环烷烃、芳香烃 所以,石油是混合物,呈黑色或深棕色粘稠状液体。有特殊气味,不溶于水,比水稍轻,无固定熔沸点。‎ ‎2.石油的分馏 ‎1)原理:利用石油中各成分沸点的不同进行蒸馏,所以是物理方法啊;由于进行多次蒸馏,故称分馏;得到的不同沸点范围的产物称为馏分,但仍是各种烃的混合物 ‎2)实验室装置如图,所需仪器有:酒精灯、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需注意的是:温度计的水银球的位置在略低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冷凝管的冷却水大的流向为从下到上;牛角管与锥形瓶间不需加胶塞 注意事项: a.这个实验所需的时间跟所用石油的量有关。用250 毫升的蒸馏烧瓶和100 毫升石油,蒸馏约需25 分钟。‎ b. 采用明火加热,馏出物都是挥发的、易燃性物质,必须注意安全。蒸馏时最好在接受器瓶口上配一个单孔软木塞,套在承接管上,或用一团棉花把瓶口松松塞住。加热用的酒精灯跟接受器之间最好用石棉隔板隔开。‎ ‎11.2 石油化工的龙头——乙烯 一、石油化工的兴起 ‎1.石油的裂化 为提高汽油的产量,在一定条件下,把分子量大、沸点高的烃断裂为分子量小、沸点低的烃的过程。‎ 裂化的方式:热裂化和催化裂化 ‎2.石油炼制、加工过程及主要产品的比较 炼制和加工方法 分馏 裂化 裂解 常压分馏 减压分馏 热裂化 催化裂化 原料 脱水、脱盐的原油 重油 重油 石油的分馏产品 条件 常压加热 减压加热 加热 催化剂、加热 高温 目的 将原有分离成轻质油 将重油充分分离,并防碳化 提高轻质汽油的产量和质量 获取短链气态不饱和烃 二、乙烯 ‎1.结构特点:‎ 平面结构,键角为120°,结构式:,结构简式:CH2=CH2‎ 电子式:‎ ‎2.物理性质: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比空气略轻的气体(1.25g/L,标况)‎ 1. 化学性质 1) 氧化反应(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2) 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里的不饱和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而生成新物质的反应称作加成反应 1) 聚合反应:由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化合物分子相互结合成为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化合物的反应。由不饱和的单体相互通过加成反应而结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聚合反应又称作加聚反应 聚乙烯 ‎4.乙烯的制法和用途 ‎1)工业制法:以石油为原料制得 ‎2)实验室制法 药品:浓硫酸、酒精 原理:‎ 装置:与制取Cl2、HCl等的装置类似 收集:排水法 注意事项:‎ a. 烧瓶、导气管等装置,要在加入药品之前先检验其气密性,气密性合格的仪器才能使用。(一般制取气体或者进行气体性质实验等有气体参与的实验,在仪器使用之前都要进行气密性检查)‎ b.实验室所用的药品之一浓硫酸,其作用是酒精分解的催化剂和脱水剂,为了保证有足够的脱水性,硫酸要用98%的浓硫酸,酒精要用无水酒精,浓硫酸和无水酒精的体积比以3:1为宜。 ‎ c.将浓硫酸与无水酒精混合时,要遵循浓硫酸稀释的原理,按浓硫酸溶于水的操作方法混合浓硫酸和无水酒精,即将浓硫酸沿容器内壁慢慢倒入已盛在容器内的无水酒精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无水酒精和浓硫酸的混合物 d.由于反应物都是液体而无固体,所以要向烧瓶中加入碎瓷片,以防液体受热时剧烈跳动。 ‎ e.烧瓶的耐热性较差,直接接触火焰时易炸裂,一旦烧瓶炸裂,无水酒精和浓硫酸溢漏的不良后果是严重的。因此,烧瓶要垫石棉网加热,以防烧瓶炸裂。 ‎ f.在无水酒精和浓硫酸的混合物中生成乙烯气体的适宜温度是‎170℃‎左右。实验中要通过加热使无水酒精和浓硫酸混合物的温度迅速上升到并稳定于‎170℃‎左右。在170 ℃的温度下主要产物是乙烯和水,在140℃的温度下主要产物是乙醚和水。‎ g.温度计要选用量程在‎200℃‎~‎300℃‎之间的为宜。温度计的水银球要置于反应物的中央位置,因为需要测量的是反应物的温度。 ‎ h.实验结束时,要先将导气管从水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反之,会导致水被倒吸。‎ ‎ 3)用途: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塑料、合成纤维、有机溶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三、烯烃(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含有一个碳碳双键的烃成为单烯烃。含有两个碳碳双键的烃称为二烯烃。我们平常所说的细听一般指单烯烃)‎ ‎1.组成:通式为CnH2n(n≥2)‎ ‎2.结构:链烃,分子中只含有一个碳碳双键 ‎3.性质 ‎1)物理性质:随碳原子数增加,相对分子质量增大,熔沸点升高,相对密度增大 ‎2)化学性质 a.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能燃烧,燃烧通式为:CnH2n+3n/2O2 nCO2+nH2O c.加成反应:与H2、X2、HX、H2O等 CH3CH2=CH2+H2→CH3CH2CH3、CH3CH=CH2+X2→CH3CHXCH2X、CH3CH=CH2+HX→CH3CH2CH2X、CH3CH=CH2+H2O→CH3CH2CH2OH d.加聚反应:nCH3CH=CH2 ‎ ‎11.3 煤化工和乙炔 一、煤和煤化工 1. 煤的成分 煤是由古代植物遗体埋在地层下或在地壳中经过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所组成的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此外还含有少量的氢、氮、硫、氧等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主要含硅、铝、钙、铁等元素)。‎ 我国煤炭资源极为丰富,总储量居世界第三位。‎ 2. 煤的分类 根据含碳量的多少,可以把煤分为如下几类:无烟煤(含碳95%左右)、烟煤(含碳70~80%)、褐煤(含碳50~70%)、泥煤(含碳50~60%)。煤的含碳量越高,燃烧热值也越高,质量越好。‎ 3. 煤的干馏 1) 煤的干馏:把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它分解的过程,叫煤的干馏。‎ 在炼焦炉里,把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到1000℃以上,叫高温干馏;500~600℃叫低温干馏。工业上炼焦就是利用了煤的干馏的原理。‎ 在煤分解的过程中,可以生成焦炭、煤焦油、粗氨水和焦炉气等。其中焦炭是冶金工业的重要原料;煤焦油中含有各种烃的同系物和酚类,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焦炉气中含有甲烷、乙烯、一氧化碳等气体燃料,是重要的燃料;粗氨水可以生产化肥。‎ 2) 煤的干馏产物和煤焦油的分馏产物 二、乙炔 1. 结构特点 ‎ 乙炔是直线型分子,键角为180°,属非极性分子。‎ 结构式:H—C≡C—H,结构简式:HC≡CH;电子式:‎ ‎ ‎ 1. 物理性质 纯的乙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1.16g/L,标况),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乙炔可由电石生成,俗称电石气,由电石产生的乙炔因常混有PH3、H2S等杂质而有特殊难闻的臭味。‎ 2. 化学性质 1) 氧化反应 2) 加成反应 ‎ (使溴水褪色)‎ ‎ (制乙醛)‎ 3) 聚合反应 ‎4. 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1) 药品:电石与饱和食盐水 2) 原理:‎ 3) 装置:固+液气(有别于制氢气的装置)‎ 4) 收集:排水集气法 5) 注意事项:‎ a) 实验前,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不漏气才能使用。盛电石的试剂要及时密封,严防电石吸水而失效。‎ b) 作为反应器的烧瓶在使用前要进行干燥处理。‎ c) 取电石要用镊子,切忌用手拿电石。‎ d) 向烧瓶中加入电石时,让电石沿烧瓶内壁慢慢滑下,防止电石打破烧瓶。‎ e) 不可用启普发生器或具有启普发生器原理的实验装置作制备乙炔气体的实验装置,因反应剧烈且放出大量热,关闭导气管后水蒸气能与电石继续反应,容器内压强增大,易发生危险。‎ 三、炔烃 1. 概念:分子里含有碳碳叁键的一类链烃,其通式为()。‎ 2. 通式:‎ 炔烃分子里氢原子的数目比含相同碳原子数目的烯烃分子还要少2个,相邻炔烃之间也是相差一个“CH2”原子团,所以炔烃的通式是CnH2n-2(n≥2)。‎ 3. 物理性质:‎ 1) 均难溶于水,液态时密度均小于水。‎ 2) 随碳原子数递增,熔沸点逐渐升高,常温时,碳原子数为2,3,4的炔烃为气态。‎ ‎4. 化学性质:炔烃分子中都含有碳碳叁键,化学性质和乙炔相似,易发生氧化反应和加成反应。‎ 1) 氧化反应:‎ 可燃性:‎ 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2) 和H2、X2、HX等发生加成反应,可使Br2水褪色。‎ ‎11.4 一种特殊的碳氢化合物——苯 一、苯 ‎1.物理性质:无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分子式为C6H6,熔沸点低(沸点‎80.1℃‎,熔点‎5.5℃‎),密度比水小(为0.879g/cm3),难溶于水(在660体积的水中只能溶解1体积的苯)。苯易挥发,是一种有毒物质。‎ ‎2.化学性质 1) 氧化反应 ‎2C6H6 + 15O2 12CO2 + 6H2O ‎ 燃烧时产生黑烟,火焰明亮。‎ 常用的氧化剂如KMnO4、稀硝酸等都不能使苯氧化。‎ ‎2)取代反应 ‎①苯与卤素的取代反应——卤代反应 ‎+HBr 步骤:在具支试管里放入铁丝球,另取一支试管将苯和液溴按4:1体积比混合。在分液漏斗里加入2.5mL混合液,在双球U形管里注入四氯化碳,导管通入盛硝酸银溶液的试管里。开启活塞,逐渐加入苯和液溴的混合液。反应后将具支试管里的液体倒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里。‎ 注意:‎ a.苯只能与液溴发生取代,不能与溴水发生取代。‎ b.此取代反应需要使用铁粉或溴化铁作催化剂。‎ c.生成的溴苯为无色不溶于水的液体,比水重。但实验中由于溴苯中混有溴而带有颜色。‎ d .分离提纯溴苯的方法: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NaOH溶液,充分振荡静置后分液,取下层溶液。‎ e.解释苯溴代反应装置中长导管的作用:冷凝回流。使蒸发的苯与溴冷凝回流到容器中。‎ ‎②苯的硝化反应 ‎ ‎ 步骤:取一支大试管,加入1.5mL浓硝酸和2mL浓硫酸,摇匀,冷却。在混合酸中慢慢滴加1mL苯,并不断摇动,使其混合均匀。然后将试管放在60℃的水浴中加热10min后,把混合物倒入另一只盛水的烧杯里。‎ 注意:‎ a.此反应中反应物是苯和浓硝酸,反应条件是:浓硫酸作催化剂,温度55—60℃。‎ b.试剂加入顺序是:先硝酸,再硫酸,冷却后再滴苯。‎ c.要用水浴加热,温度计放在水中控制水温。‎ d.配制混酸时,要将浓硫酸逐滴加入到浓硝酸中去,且边加边搅拌;向冷却后的混酸中滴加苯,且边加边振荡,以防产生大量的热,造成苯的蒸发而损失。‎ e.实验制得的硝基苯有一定黄色,是浓硝酸分解生成的NO2溶于其中所致,可用碱洗除去。‎ ‎3)加成反应 ‎ +3Cl2C6H6Cl6 (六六六)‎ ‎3.苯分子式:C6H6‎ 分子中六个碳原子形成一个六元环,六个碳碳键完全等同,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共价键,分子中六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共处于同一平面内,是一种高度对称的平面型分子。‎ 结构式(凯库勒式): 结构简式: 或 ‎1)根据凯库勒式,苯的邻位二取代物应当有两种异构体,而实际上只有一种;‎ ‎2)根据凯库勒式,苯是含有三个双键的烯烃。一般的烯烃容易氧化和起加成反应,而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苯却不起反应。反之,苯却容易起烷烃所特有的取代反应;‎ ‎3)根据凯库勒式,苯分子中有三个C-C单键和三个C=C双键。但实验证明,苯分子中碳碳键的长度相同,即比C-C短,比C=C长。因此,从键长看来,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既不是正常的单键,也不是正常的双键。‎ 注意:直到现在,凯库勒式的表示方法仍被沿用,但在使用时绝对不应认为苯是单双键交替组成的环状结构。‎ ‎4.苯的用途 苯是一种很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它广泛用来生产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农药、染料、香料等。苯也常用作有机溶剂。‎ 二、苯的同系物 1. 定义和通式 ‎ 凡分子中含有苯环的烃叫芳香烃。‎ 分子里含有一个苯环结构,而烷烃基结合在苯环的旁侧的一系列化合物叫苯的同系物。‎ 苯及其同系物属于芳香烃。‎ 苯的同系物通式:CnH2n-6 (n≥6)‎ 2. 物理性质 1) 无色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蒸汽有毒。‎ 2) 密度小于水,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3. 化学性质 1) 苯的同系物与苯一样可发生取代反应,如卤代、硝化等。‎ 2) 苯的同系物的氧化反应 ‎①燃烧氧化时,现象同苯的燃烧,火焰明亮,放出浓烟。‎ ‎②苯的同系物可被氧化剂如KMnO4(H+)所氧化,不论侧链多长,均被氧化为苯甲酸。但苯不能被氧化。‎ ‎12.1杜康酿酒话乙醇 一、乙醇的分子结构 1. 分子式:C2H6O 2. 结构式: 3. 电子式: ‎ 4. 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 5. 官能团(决定化合物的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羟基 (–OH)‎ 二、乙醇的性质和用途 1. 物理性质 乙醇俗称酒精,是无色、透明、易挥发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沸点78℃,密度比水小,能与水以任意比混溶,是良好的有机溶剂。‎ 2. 化学性质 1) 与钠反应:(还可以与K 、Ca、Mg、Al等活泼金属反应)‎ 2) 氧化反应 燃烧:‎ 催化氧化:‎ 3) 脱水反应 分子内脱水:(消去反应:有机化合物在适当的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小分子(如:水、卤化氢等分子)而生成不饱和(双键或三键)化合物的反应,叫做消去反应)‎ 分子间脱水:(取代反应)‎ 3. 乙醇的用途 ‎(1)燃料 (2)有机溶剂 (3)化工原料 (4)消毒剂 三、乙醇的工业制法 1. 乙烯水化法(以石油裂解气乙烯为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与水发生加成反应)‎ 1. 发酵法(用粮食为原料,在酶催化作用下,淀粉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在酶催化作用下生成乙醇)‎ 四:醇类 1. 醇的定义:分子中含有跟链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碳结合的羟基的化合物。‎ 2. 醇的分类:‎ (1) 根据烃基分为:饱和醇与不饱和醇;脂肪醇与芳香醇。‎ (2) 根据羟基数目分为:一元醇;二元醇;三元醇。‎ (3) 根据碳原子数目分为:低级醇与高级醇。‎ 3. 饱和一元醇:烷基+一个羟基 (1) 通式:CnH2n+1OH 或CnH2n+2O、R—OH ‎(2)物理性质: n≤3, 无色液体、与水任意比互溶 ‎4≤n≤11,无色油状液体,部分溶于水 n≥12,无色蜡状固体,不溶于水。‎ 溶解度: 碳原子数越多,溶解度越小,直至不溶。‎ 沸点: 碳原子数越多,沸点越高 ‎(3)化学性质:类似乙醇,但要注意发生消去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条件及其产物。‎ ‎①消去反应的条件:与—OH所连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即β位C原子)上必须有H原子。如CH3OH、(CH3)3CCH2OH等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②催化氧化条件: 与—OH所连的碳原子(即α位C原子)上必须有H原子。如C(CH3)3OH不能被氧化。‎ ‎③氧化产物:α位C原子有两个H原子生成醛,α位C原子有一个H原子生成酮。‎ 4. 几种重要醇结构、性质与用途:‎ 甲醇有毒;乙二醇和丙三醇无色、粘稠、有甜味、与水和酒精以任意比互溶,丙三醇还有护肤作用。‎ ‎12.2 醋和酒香 一、乙酸的分子结构 ‎1.分子式:C2H4O ‎2.结构式: ‎ ‎3.结构简式:CH3COOH ‎4.官能团:羧基 (–COOH), 其主要化学性质由羧基决定。‎ 二、 乙酸的性质和用途 ‎1.物理性质 乙酸是一种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沸点118℃,熔点16.6℃。当温度低于它的熔点时,就凝结成冰状晶体,所以又叫冰醋酸。乙酸易溶于水和乙醇。‎ ‎2.化学性质 ‎1)酸性:在水溶液里能电离出氢离子,它是一种弱酸。具有酸的通性,它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能跟金属反应,也能跟碱、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等反应。‎ CH3COOHCH3COO-+H+‎ 2) 酯化反应:乙酸跟乙醇在浓硫酸存在下加热,生成具有香味的乙酸乙酯。‎ 酯化反应的实质:酸脱去羟基,醇脱去羟基上的氢原子。‎ 说明:‎ ‎①生成乙酸乙酯反应的特点:反应很慢,即反应速率很小;反应是可逆的,即反应生成的乙酸乙酯在同样的条件下,又部分地发生水解反应,生成乙酸和乙醇。‎ ‎②生成乙酸乙酯反应的条件及其意义:‎ 加热:加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反应速率;其次是使生成的乙酸乙酯挥发,有利于收集,提高乙醇、乙酸的转化率。‎ 浓硫酸作催化剂,提高反应速率。‎ 以浓硫酸作吸水剂,使平衡右移,提高乙醇、乙酸的转化率。‎ ‎③乙酸乙酯:‎ 乙酸乙酯属于酯类化合物。它通常为液体,沸点为77℃,密度约为 0.9 g·cm-3,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乙酸乙酯有香味。‎ ‎④酯化反应的概念:醇跟酸起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做酯化反应。这里的酸是指像乙酸之类的有机酸和像硝酸之类的无机含氧酸。   ⑤实验室里制乙酸乙酯实验的注意事项:   化学药品加入大试管中时,不能先加浓硫酸;加热要先小火加热,后大火加热;导气管末端不要浸入液体内,以防液体倒吸。   ⑥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   中和乙酸;溶解乙醇;减少乙酸乙酯的溶解。 三、羧酸 ‎1、定义:   在分子里烃基跟羧基直接相连接的有机化合物叫做羧酸。   一元羧酸的通式:R—COOH,饱和一元羧酸的通式:CnH2nO2。‎ ‎2、羧酸的分类:   1)按羧基的数目:一元羧酸、二元羧酸、多元羧酸;   2)根据分子里的烃基是否饱和:饱和羧酸、不饱和羧酸;   3)按烃基不同:脂肪酸、芳香酸;   4)按C原子数目:低级脂肪酸、高级脂肪酸。‎ ‎3、羧酸的同分异构现象:   羧酸的同分异构现象较普遍,羧酸既存在同类的同分异构体,也存在羧酸与酯的同分异构体。   例如:丁酸(CH3CH2CH2COOH)的同分异构体有: CH3CH(CH3)COOH、HCOOCH2CH2CH3、HCOOCH(CH3)CH3 、CH3COOCH2CH3、CH3CH2COOCH3 4、羧酸的化学性质:   由于羧酸的分子里都含有羧基,羧基是羧酸的官能团,它决定着羧酸的主要化学特性,所以羧酸的主要化学性质有:   ①酸的通性              ‎ RCOOHRCOO- + H+‎ ‎   ②酯化反应              说明:   a. 羧酸都是比碳酸酸性强的酸,但不同的羧酸酸性也不相同,几种简单的羧酸的酸性大小关系为:甲酸>苯甲酸>乙酸>丙酸。乙酸与亚硫酸、碳酸等几种无机酸的酸性大小关系为:亚硫酸>乙酸>碳酸;‎ ‎ b. 羧酸的羧基中有羰基,此羰基一般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c. 羧酸中羧基能发生酯化反应。‎ ‎12.3 家庭装潢说甲醛 一、甲醛 1. 分子组成与结构 ‎(1)分子式:CH2O ‎(2)结构式:,简写为HCHO。‎ 注意 醛的结构简式中醛基要写为—CHO而不能写成—COH。‎ 2. 物理性质和用途 甲醛又叫蚁醛,是一种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质量分数在35%~40%的甲醛水溶液叫做福尔马林,具有杀菌和防腐能力,是一种良好的杀菌剂。在农业上常用质量分数为0.1%~0.5%的甲醛溶液来浸种,给种子消毒。福尔马林还用来浸制生物标本。此外,甲醛还是用于制氯霉素、香料、染料的原料。‎ 注意 ‎ 甲醛有毒,在使用甲醛或与甲醛有关的物质时,要注意安全及环境保护。‎ 3. 化学性质 从结构上分析可知,甲醛分子中含有—CHO,它对甲醛的化学性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结构分析其性质,可能碳氧双键上能发生加成反应及醛基上的反应。‎ 1) 还原反应(与氢气的加成反应)‎ HCHO+H2 CH3OH 有机化学反应中,氧化反应:加氧或去氢的反应。‎ 还原反应:加氢或去氧的反应。‎ 2) 氧化反应 a. 银镜反应 ——甲醛被银氨溶液氧化 AgNO3 +NH3·H2O →Ag OH↓+NH4NO3 ‎ AgOH+2 NH3·H2O →Ag(NH3)2OH+ 2H2O ‎ HCHO+2 Ag(NH3)2OH→HCOONH4+2Ag↓+3NH3↑+H2O ‎ 实验注意事项:①试管内壁应洁净。②必须用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③加热时不能振荡试管和摇动试管。④配制银氨溶液时,氨水不能过量(防止生成易爆物质)。‎ b. 甲醛与氢氧化铜反应 CuSO4+2NaOH →Cu(OH)2 ↓+Na2SO4 ‎ HCHO+2 Cu(OH)2HCOOH+Cu2O↓+2H2O ‎ 注意:实验中的Cu(OH)2必须是新制的,制取氢氧化铜,是在NaOH的溶液中滴入少量CuSO4溶液,NaOH是明显过量的。‎ 二、乙醛 1. 乙醛的分子式及结构简式:C2H4O,CH3CHO。‎ 2. 乙醛的物理性质:‎ 密度比水小,沸点20.8℃,易挥发,易燃烧,能和水、乙醇、乙醚、氯仿等互溶。‎ 3. 乙醛的化学性质:‎ 醛类分子中都含有醛基官能团,它对醛类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起决定作用。推测出乙醛可能和H2发生加成反应,与银氨溶液及新制的Cu(OH)2反应。‎ 写出乙醛和H2发生加成反应,与银氨溶液及新制的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H3CHO+H2 CH3CH2OH ‎ CH3CHO+2[Ag(NH3)2]OH→CH3COONH4+2Ag↓+3NH3↑+H2O CH3CHO+2Cu(OH)2→CH3COOH+Cu2O↓+2H2O 三:醛 1. 醛的概念 分子里由烃基与醛基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叫做醛。‎ 2. 醛的分类 3. 醛的通式 由于有机物分子里每有一个醛基的存在,致使碳原子上少两个氢原子。因此若烃CnHm衍变x元醛,该醛的分子式为CnHm-2xOx,而饱和一元醛的通式为CnH2nO(n=1、2、3……)‎ 4. 醛的命名 HCHO(甲醛,又叫蚁醛),CH3CHO(乙醛),CH3CH2CHO(丙醛)‎ ‎(苯甲醛),(乙二醛)‎ 5. 醛的化学性质 由于醛分子里都含有醛基,而醛基是醛的官能团,它决定着醛的一些特殊的性质,所以醛的主要化学性质与乙醛相似。如 ‎(1)醛被还原成醇 ‎(2)醛的氧化反应 ‎①催化氧化 ‎②被银氨溶液氧化 ‎③被新制氢氧化铜氧化 ‎;‎ ‎6.醛的主要用途 由于醛基很活泼,可以发生很多反应,因此醛在有机合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工农业生产上和实验室中,醛被广泛用作原料和试剂;而有些醛本身就可作药物和香料。‎ ‎13.1 离子的检验 物质的检验包括鉴定和鉴别 物质的鉴定是确定一种物质的成分或确定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一一区分开来是物质的鉴别 如果待测物是固体,一般先要把它配成溶液,然后鉴定其中的离子 一、溶液中阴、阳离子的检验 用于检验的化学成分,一般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并具有明显的反应现象(检验溶液中的阳离子,除部分金属离子可用焰色反应外,一般采用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方法,很多金属阳离子能与氢氧根离子生成不同颜色和性质的氢氧化物沉淀;溶液中若有氨根离子,加热时会有氨气产生)‎ ‎1.常见离子的检验 ‎ ‎ 离子 试剂 现象 注意 沉淀法 Cl-、Br-、I-‎ AgNO3+HNO3‎ AgCl↓白、AgBr↓淡黄、AgI↓黄 ‎ ‎ SO42-‎ 稀HCl和BaCl2‎ 白色沉淀 须先用HCl酸化 Fe2+‎ NaOH溶液 白色沉淀→灰绿色→红褐色沉淀 ‎ ‎ Fe3+‎ NaOH溶液 红褐色沉淀 ‎ ‎ Al3+‎ NaOH溶液 白色沉淀→溶解 不一定是Al3+‎ 气体法 NH4+‎ 浓NaOH溶液和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产生刺激性气体,使试纸变蓝 要加热 CO32-‎ 稀盐酸+石灰水 石灰水变浑浊 SO32-也有此现象 SO32-‎ 稀H2SO4和品红溶液 品红溶液褪色 ‎ ‎ 显色法 I-‎ Cl2水(少量),CCl4‎ 下层为紫色 ‎ ‎ Fe2+‎ KSCN溶液,再滴Cl2水 先是无变化,滴Cl2水后变红色 ‎ ‎ Fe3+‎ ‎①KSCN溶液 红色 ‎ ‎ ‎②苯酚溶液 紫色 ‎ ‎ Na+、K+‎ Pt丝+HCl 火焰为黄色、浅紫色 K+要透过蓝色钴玻璃片 ‎2.常见气体的检验 常见气体 检验方法 氢气 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呈淡蓝色火焰,混合空气点燃有爆鸣声,生成物只有水。不是只有氢气才产生爆鸣声;可点燃的气体不一定是氢气 氧气 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氯气 黄绿色,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O3、NO2也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 氯化氢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潮湿的空气中形成白雾,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蓝试纸变红;用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时冒白烟;将气体通入AgNO3溶液时有白色沉淀生成。‎ 二氧化硫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又显红色。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硫化氢 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能使Pb(NO3)2或CuSO4溶液产生黑色沉淀,或使湿润的醋酸铅试纸变黑。‎ 氨气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时能生成白烟。‎ 二氧化氮 红棕色气体,通入水中生成无色的溶液并产生无色气体,水溶液显酸性。‎ 一氧化氮 无色气体,在空气中立即变成红棕色 二氧化碳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SO2气体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N2等气体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一氧化碳 可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燃烧后只生成CO2;能使灼热的CuO由黑色变成红色。‎ 二、物质的鉴定 一般无机盐类的鉴定,是通过某些反应检验出该物质中的阴离子和阳离子,从而确定该物质的组成 检验物质时,一般要先观察试样的外表,观察它的颜色、状态、挥发性等 如果试样是固体,一般先检验它是易溶还是难溶,再把它们配制成溶液。然后,移取少量配制好的溶液,检验其中含有哪些阴、阳离子 三、多种物质的鉴别 ‎1.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性质差异,选定某种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 ‎2.进行实验操作 ‎3.依据实验现象的不同,确定它们各是什么物质 无机物如酸、碱、盐等物质的鉴别通常采用离子检验的化学方法 ‎(1) 用一种试剂来鉴别 ‎  规定只用一种试剂鉴别n种不同物质(固体、液体或溶液),所加试剂应至少能与(n-1)种物质发生有不同现象的反应。这类题目多见于选择题,可从所列选项的物质中逐个试验,但多数是有一定规律的。例如:待检物质的阴离子各不相同,首选试剂是强碱;还应记住一些特征试剂(如检验硫酸根、卤离子、铁离子、铵离子的试剂)。‎ ‎  用一种试剂来鉴别多种物质时,所选用的试剂必须能和被鉴别的物质大多数能发生反应,而且能产生不同的实验现象。用一种试剂的鉴别题常用的鉴别试剂有:‎ ‎  ①用指示剂鉴别。‎ ‎  ②用强酸鉴别。常选用HCl、H2SO4(包括其浓酸)。此法适合于有几种阴离子是挥发性酸或不稳定酸的酸根。‎ ‎  ③用碱溶液鉴别。常选用NaOH、KOH、氨水等。此法适合于酸根离子相同而金属阳离子不同的几种物质鉴别。‎ ‎  ④用盐溶液鉴别。常选用FeCl3、CuSO4、AgNO3、Na2S、(NH4)2CO3等溶液。‎ ‎  ⑤有机物的鉴别常用水、溴水、酸性KMnO4、新制的Cu(OH)2、银氨溶液、FeCl3溶液等。‎ ‎(2) 不用其他试剂来鉴别 ‎  不用其他试剂来鉴别一组物质,一般情况从两个方面考虑:‎ ‎  有外观特征:‎ ‎  这种方法又可分三种情况:①在几种未知物中,以外观现象(颜色、气味等)判定其中一种物质,再根据已判定的物质与其它物质反应的现象不同来确定各物质。②在几种未知物中,从外观现象确定其中一种物质,根据该物质与其它物质的反应确定第二种物质,再由第二种物质与其余物质反应确定第三种物质,依此类推。③若几种固体物质从外观现象上不能确定其中任何一种,但若分别给它们加热,则可能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以逐一区分开来。‎ ‎  无明显外观特征:‎ 可采用方法有:①连锁推断法。即用某种与众不同的试样作为鉴别用试剂,然后一环扣一环地逐个审;②两两组合法。将被检试样两两混合,根据不同现象加以区别;③试样互滴法。甲、乙两种试样,根据将甲逐滴滴入乙和将乙逐滴滴入甲的现象不同加以区别。也可考虑能否用加热或焰色反应区别。‎ ‎4.鉴定和鉴别:‎ ‎  鉴定和鉴别的共同点是:均需根据物质的特征反应,选择恰当的试剂和方法,准确观察反应中颜色的改变、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气体的生成及气味、焰色等现象并加以判定,必要时写离子方程式或化学方程式。‎ ‎  鉴定和鉴别的不同点是:鉴定通常是指对于一种物质的定性检验,鉴定是根据物质的化学特性,分别检验出阳离子、阴离子。鉴别通常是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进行定性辨认,可根据一种物质的特性区别于另一种;也可根据几种物质气味、溶解性、溶解时热效应等一般性质的不同加以区别。‎ ‎13.2 混合物的检验 一、混合溶液中离子的检出 二、固体混合物的成分分析 混合物的检验就是确定混合物的组成成分,对于无机物而言,主要是运用离子检验的方法来确定混合物各组分所含的离子,进而确定组成成分 物质检验题解答要求:‎ ‎  ① 不许用原瓶操作:鉴别的目的是为了以后的使用,若用原瓶操作,污染了原瓶中的试剂。要有“各取少许”字样。②不许“指名道姓”:结论的得出来自实验现象,在加入试剂之前,该物质是未知的,应该叙述为“若……(现象),则证明有……”,叙述时不可出现“取某某物质加入某某试剂……”的字样。一般简答顺序为:各取少许→溶解→加入试剂→描述现象→得出结论。‎ 三、混合物检验的实验设计 ‎1.设计前准备 明确检验的范围和要求,观察试样的外观性状,分析可能存在的物质或离子的特性,形成检验的大体思路 ‎2.拟定实验方案 ‎(1)设计原理:按照物质检验的要求,根据物质特征反应,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设计科学的实验操作步骤,完成实验要求。‎ ‎(2)设计思路:‎ ‎  ①对试样进行外观观察;‎ ‎  ②对固体、液体样品只能取少量进行检验,留一定量试样备用;‎ ‎  ③检验时除了要考虑各离子的特征反应外,还要排除离子间的干扰。‎ ‎(3)设计原则:‎ ‎  ①充分利用离子的特征反应;‎ ‎  ②确定检验操作顺序要“先简后繁”;‎ ‎  ③确定物质检出顺序要“先活后惰”。‎ ‎(4)注意事项:‎ ‎  物质的检验要经历方法的选择(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现象的观察及逻辑推理得出结论三个步骤,缺一不可。尽可能选择特效反应以减少干扰。一般是根据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等)或利用化学性质进行物质检验的实验设计。在做题时必须写出操作步骤、观察到的现象以及根据现象而得的结论,同时要注意共有现象的干扰。 在物质检验的实验设计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①注意样品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等,使之成为方案设计和成分推断的重要参考。例如根据某紫色酸性溶液的颜色,判断可能含有MnO4-,如果通过检验证明确实含有MnO4-,那么就可以推断出该溶液不会含有I—、SO32—、Fe2+等还原性离子,同时还要知道,在继续的检验实验中选择试剂时要避开还原性较强的试剂等。‎ ‎  ②注意操作过程的细节。如配制的样品溶液每次均取少量,以保证整个检验过程有足够的样品所用。再如,滴加试剂的方式要逐滴滴入,以保证观察过程及现象的完整性。此外还要注意样品的浓度和试剂的浓度,以确保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③注意离子(物质)间的干扰。预料到可能出现的实验干扰,通过试剂的选择和操作方法的设计,来消除这种干扰。如检验溶液中的SO42-时,如果加入BaCl2溶液和稀HNO3,通过生成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来确定SO42-的存在,那么我们就面临着Ag+或SO32-的干扰,因为它们也具有相同的实验现象。这时就可以把实验设计修改为:先向溶液中加入稀盐酸,看是否有白色沉淀或无色气体产生来判断溶液是否含有Ag+或SO32-,如果不含有Ag+则继续加入BaCl2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来判断溶液中是否含有SO42-。‎ ‎3.实验方案反思和修正 在实验操作及现象推理过程中,如发现实验步骤或所加试剂有问题,要及时修正,直至得到检验的结果 ‎【教学建议】此环节教案预期时间20(练题)+15(互动讲解)分钟。‎ 本单元综合检测,教案在提供基本练习题(简单+中档)之外,设置“附加题”环节,为本次知识的加深题型,供TR根据情况选择使用。通过竞赛的互动方式进行,并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与表扬。‎ ‎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石油 B.生石灰 C.铝热剂 D.漂粉精 ‎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干馏 B.分馏 C.风化 D.裂化 ‎ ‎3.上海市定期公布的空气质量报告中,一般不涉及( )‎ A.SO2 B.NO‎2 ‎ C.CO2 D.可吸入颗粒物 ‎4.同温同压时,下列气体在水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 A.CO2  B.SO2  C.Cl2 D.HCl ‎5.下列有机物中,室温时呈气态的是( )‎ A.乙烷  B.四氯化碳  C.硝基苯 D.苯 ‎6.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出微量的钚(Pu)-239。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51 B.‎94 ‎ C.145 D.239 ‎ ‎7.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 ‎ A.氯气 B.二氧化碳 C.氯化钠 D.蔗糖 ‎8.下列物质中既含有共价键又含有离子键的是( )‎ A.H2SO4 B.H‎2 ‎ C.KCl D.NaOH ‎ ‎9.下列气态氢化物中最不稳定的是…( )‎ A.PH3   B.H2S  C.HCl D.H2O ‎10.某烷烃的结构简式为:,下列命名正确的是( )‎ ‎ A.2,3-二甲基戊烷 B.2-3-二甲基戊烷 ‎ C.2-甲基-3-乙基丁烷 D.2-乙基-3-甲基丁烷 ‎11.将SO2通入H2S的水溶液中,可以看到溶液变浑浊。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反应的还原剂为_____________;‎ ‎(3)若有1mol SO2参加反应,转移电子_____________mol。‎ ‎12.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根据所给的10 种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周期 族 I II III IV V VI VII O 二 C F 三 Na Mg Al Si S Cl Ar ‎(1)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 ,最稳定的气态氢化物是____________(填化学式),适合制造半导体材料的元素是__________;‎ ‎(2)上表所列第三周期的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___________,这些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中,离子半径最小的是 (填离子符号);‎ ‎(3)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 (填化学式),能证明Al(OH)3具有两性的实验是 (填序号);‎ ‎ a.向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b.将铝条放入NaOH溶液中 ‎ c.向Al(OH)3浊液中滴入过量盐酸 d.向NaOH溶液中滴入少量AlCl3溶液 ‎(4)举出能证明非金属性Cl >S的实验事实(举一例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工业上合成氨的反应原理如下:N2+3H2 2NH3 +Q(Q>0)。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合成氨反应,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回答下列问题:‎ ‎(1)要使H2得到充分利用,可采用的措施是____________;‎ a.加入氢气 b.升温 c.加压 d.加催化剂 ‎(2)根据下列数据填表:‎ 反应体系中的物质 N2‎ NH3‎ 起始浓度(mol/L)‎ ‎1.00‎ ‎0.00‎ ‎5分钟后浓度(mol/L)‎ ‎0.95‎ ‎________‎ 反应速率[mol/(L·min)]‎ v(N2)=________‎ ‎(3)升高温度,v(正)___________(填加快或减慢),v(逆) ___________(填加快或减慢),反应混合物中氨气的体积分数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合成氨反应的适宜温度为‎450℃‎,为节约能量,原料气(N2和H2的混合气体)在进入合成氨塔之前,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科学家致力于二氧化碳的“组合转化”技术的研究,把过多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益于人类的物质。‎ ‎(1)如果将CO2和H2以1∶4的比例混合,通入反应器,在适当的条件下反应,可获得一种重要的能源。完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4H2 → __________+2H2O;‎ ‎(2)若将CO2和H2以一定比例混合后,使之发生反应,得到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分子结构模型如右图所示,其中代表氢原子,代表碳原子)和水,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 ‎(3)二氧化碳“组合转化”的某烷烃碳架结构如图所示:,该烷烃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其一溴代物有 种。‎ B D 新制Cu(OH)2 ‎ 加热 E ‎15.A—F 6种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按下图发生转化。‎ 加热、‎ 催化剂 H2‎ F Cu、加热 浓H2SO4 ‎ 加热 O2‎ 乙烯 C H2O 加热、加压、催化剂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有机物的结构简式:B____________, D ____________,F _______________;‎ ‎(2)写出反应类型:乙烯→C______________,C→D_____________;‎ ‎(3)写出化学方程式:C + E→F 。‎ ‎16.某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以下装置制取并探究氨气的性质。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H4Cl + Ca(OH)2 2NH3↑ +CaCl2 + 2H2O ‎ ‎(1)实验室收集氨气的方法是 ,为防止过量氨气造成空气污染,需要在上述装置的末端增加一个尾气处理装置,合适的装置是 (填“F”或“G”);‎ ‎(2)C、D装置中颜色会发生变化的是 ‎ ‎(填“C”或“D”),写出导致指示剂变色的电离方程式 ;‎ ‎(3)当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挤压E装置中的胶头滴管,滴入1-2滴浓盐酸,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4)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Ca(OH)2并放出热量[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实验室利用此原理,往生石灰中滴加浓氨水,可以快速制取氨气。用此原理制备氨气,下列气体发生装置中最合适的是______(填序号);‎ ‎ a b c d ‎(5)2010 年11月某地发生氨气泄漏事件,500 多居民深夜大转移。假如你在现场,你会采用什么自救方法?‎ ‎17.已知: NaOH少量时 2NH4HSO4 + 2NaOH → (NH4)2SO4 + Na2SO4 + 2H2O NaOH过量时 NH4HSO4 + 2NaOH → Na2SO4 + NH3↑ + 2H2O 某氮肥硫酸铵中混有硫酸氢铵。为测定该氮肥的含氮量,一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取一定量氮肥样品,研磨使其混合均匀,进行如下实验:称取不同质量的上述样品分别与40.00 mL相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完全溶解后,加热充分反应(此温度下铵盐不分解),并使生成的氨气全部被稀硫酸吸收,测取氨气的质量。部分实验数据如下:‎ NaOH溶液/mL ‎40.00‎ 样品质量/g ‎7.750‎ ‎15.50‎ ‎23.25‎ 氨气质量/g ‎1.870‎ ‎1.870‎ ‎1.700‎ ‎ 请计算(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1)‎1.870g氨气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 ‎(2)表中样品质量为___________(选择表中数据填入)时,氢氧化钠溶液一定过量。‎ 样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 ‎(3)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4)若样品质量为‎31.00 g,计算生成氨气的体积(标准状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C D A B C D A A ‎11、(1)SO2 + 2H2S → 3S↓ + 2H2O (2)H2S (3)4‎ ‎12、(1)Na HF Si (2)Cl Al3+‎ ‎ (3)HClO4 d(或bc,cd,bd) ‎ ‎(4)氯气通入氢硫酸中置换出硫(答案合理即可)‎ ‎13、(1)c (2)v(N2)=0.01 c(NH3)=0.1‎ ‎ (3)增大、增大、减小 ‎ ‎(4)利用反应放出的热量预热原料气(或热交换等,合理即可)‎ ‎14、(1)CH4 (2)CH2=CH2 ‎ ‎(3)2,3-二甲基戊烷 6‎ ‎15、(1)CH≡CH、CH3CHO、CH3COOC2H5 ‎ ‎(2)加成,氧化 ‎ (3)CH3COOH +C2H5OHCH3COOC2H5 + H2O ‎16、(1)向下排空气法 F ‎(2)D NH3 + H2O NH3·H2O NH4+ +OH-‎ ‎(3)有白烟产生 (4)C ‎(5)用(蘸有醋的)湿毛巾捂住口鼻,向上风处或开阔地带疏散(合理即可)‎ ‎17、(1)0.11mol (2)‎7.750g 19.87%‎ ‎ (3)3.25mol/L (4)2.02L ‎(此环节设计时间在10分钟内)‎ ‎(以学生自我总结为主,TR根据教案中的总结进行引导为辅,为本次课做一个总结回顾;总结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画思维导图、默想回忆、抢答形式等。教案中给到重难点/易错点等的总结条目。)‎ ‎1. 可以让学生自主总结高二年级的知识框架,看是否有缺漏的地方 ‎2.可以带领学生用高二年级的状元智慧树进行复习。‎ ‎1. 包含预习下次课内容和复习本次课内容两部分; ‎ ‎2. 建议作业量不宜过多,最好控制在学生30分钟内能够完成;‎ ‎3. 每节课前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与讲解;‎ ‎1.铜锌原电池是最早被研究的电池。关于该电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铜片是负极 ‎ B.锌变成了锌离子 C.电子从铜片经导线流向锌片 D.铜片表面没有气泡 ‎2.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C+O2→CO2 B.C(s)+O2→CO2(g)‎ C.C+O2 (g)→CO2 (g) +393.5kJ D.C (s)+O2 (g)→CO2(g)+393.5kJ ‎3.氯水既可以用来杀菌消毒,又可作漂白剂,其中起作用的物质是( )‎ A.Cl2 B.HCl C.HClO D.H2O ‎4.下列有关化学反应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淀粉溶液遇单质碘:蓝色 B.引燃铝与氧化铁混合物:熔融液珠 ‎ C.铁在氯气中燃烧:白色的烟 D.SO2通入品红溶液:红色褪去 ‎ ‎5.下列物质中,分子的空间结构为正四面体的是( )‎ A.甲烷 B.乙烯 C.乙炔 D.苯 ‎6.下列各组离子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是( )‎ ‎ A.K+、NO3-、Na+、CO32- B.Na+、Cl-、H+、HCO3- ‎ C.Mg2+、Al3+、Cl-、OH- D.Ca+、CO32-、K+、OH-‎ ‎7.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混合:Ba2++SO42-→BaSO4↓‎ ‎ B.Fe与HCl反应:2Fe+6H+→ 2Fe3++3H2↑‎ ‎ C.氨水跟盐酸反应:OH-+H+→ H2O ‎ D.醋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H3COOH+OH-→ CH3COO-+H2O ‎8.下列有关物质检验的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实 验 操 作 现 象 实 验 结 论 A.‎ 向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B.‎ 将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 品红溶液褪色 该气体一定是SO2‎ C.‎ 往某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 显血红色 溶液中一定含有Fe3+‎ D.‎ 往某溶液中加入盐酸 产生无色气体 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 ‎9.下列装置所示的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分离碘酒中 ‎ 的碘和酒精 B.除去氯化铵中的碘 D.检查装置气密性 C.排水法收集NO 水 ‎ ‎ ‎10.在100 mL的溶液中溶有‎9.5 g MgCl2,此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3 mol/L B.2 mol/L C.0.3 mol/L D.0.2 mol/L ‎11.下列五组物质中,属于同位素的是 ;同素异形体的是 ;同分异构体的是 ;同系物的是 ;同一种物质的是 。(填编号)‎ ‎①O2和O3 ; ②和; ③CH4和CH3CH3 ;‎ ‎④和; ⑤ 和 ‎12.实验室制氯气的反应之一为:‎ ‎2 KMnO4+16 HCl(浓) → 2 MnCl2+2 KCl+5 Cl2↑+8 H2O。‎ ‎ (1)在上述方程式上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 (2)该反应中还原剂是__________, KMnO4发生了__________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 (3)该反应中发生化合价变化的盐酸与未发生化合价变化的盐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 ‎13.已知A、B、C为同一短周期的三种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和为40;A是该周期中(除稀有气体元素外)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B元素的原子核外M层上的电子数比K层上的电子数多1。回答下列问题:‎ ‎(1)A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A元素位于周期表的第______周期、第________族。‎ ‎(2)A和C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该化合物的水溶液呈__________性(填“酸”或“碱”)。‎ ‎(3)写出B的最高价氧化物与A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溶液之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工业上生产硫酸时,利用催化氧化反应将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是一个关键步骤。在密闭容器中压强及温度对SO2转化率(利用率)的影响如下表:‎ 转化率(%)‎ ‎0.1MPa ‎0.5MPa ‎1.0MPa ‎10MPa ‎400℃‎ ‎99.2%‎ ‎99.6%‎ ‎99.7%‎ ‎99.9%‎ ‎500℃‎ ‎93.5%‎ ‎96.9%‎ ‎97.8%‎ ‎99.3%‎ ‎600℃‎ ‎73.7%‎ ‎85.8%‎ ‎89.5%‎ ‎96.4%‎ ‎(1)写出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生成SO3的反应属于____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3)在上述密闭容器中,若将容器体积扩大为原来的2倍,正逆反应的速率都会_________(填“增大”、‎ ‎“减小”或“不变”,下同),达到新的平衡时SO2的转化率将_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400℃‎~‎500℃‎时,SO2的催化氧化采用常压而不是高压,其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乙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以乙烯为原料在不同条件下可合成下列物质(部分条件未标出):‎ 乙醇 氯乙烯 乙烯 二氯乙烷 聚乙烯 乙醛 乙酸 ‎①‎ ‎⑤‎ ‎③‎ ‎500℃‎ ‎(工业制法)‎ ‎④‎ ‎②‎ ‎⑥‎ 新制Cu(OH)2‎ ‎ 按下列要求写出:‎ ‎ (1)聚乙烯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乙酸中所含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____基。‎ ‎ (2)乙醇能与乙酸反应生成有果香味的物质,其名称为___________,该反应类型是_______。‎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 ,反应类型是 。‎ ‎(4)反应⑥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实验室常用浓硫酸和乙醇混合加热制取乙烯。请填写下列空白:‎ ‎(1)实验室制乙烯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浓硫酸只作催化剂 b.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乙烯 c.在反应容器中放入几片碎瓷片防止混合液暴沸 d.温度计应插入反应溶液液面下,以便控制温度 ‎(3)实验后期制得的乙烯气体中常含有杂质气体SO2和CO2,将此混合气体直接通入溴水中,若观察到溴水褪色,能否证明乙烯发生了加成反应?_________(填“能”或“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工业生产的纯碱中常含有少量NaCl杂质。为测定某纯碱样品的纯度,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三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取样品溶解后,加试剂使CO32-沉淀,测定沉淀的质量。‎ ‎【方案二】用0.100 mol/L盐酸滴定样品。‎ ‎【方案三】用稀酸将CO32-转化为CO2,测定CO2的质量。‎ ‎(1)方案一的操作步骤有:①称量并溶解样品;②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③过滤;④洗涤;⑤干燥;⑥称量并进行恒重操作。称量时所需定量实验仪器为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是否达到恒重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方案二滴定时选择的指示剂为甲基橙。当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说明达到了滴定终点。为减少误差,一般应做_________次滴定实验。‎ 止水夹 空气→‎ A B C 浓硫酸 NaOH ‎(3)方案三的实验装置如下图:‎ ‎ ‎ 操作步骤有: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在干燥管内装满碱石灰,称量质量为W‎1 g;③称量W‎2 g样品装入广口瓶B中;④关闭止水夹;⑤缓慢加入稀H2SO4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⑥ 打开止水夹;⑦缓缓鼓入空气数分钟,再称量干燥管,质量为W‎3 g。‎ ‎ 根据方案三的数据,算出样品中纯碱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用代数式表示)。‎ 上图中装置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同学认为空气中的水蒸气会进入干燥管导致测量结果__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改进措施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已知,‎6.5 g某气态烃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5.6 L。‎ ‎(1)计算该烃的相对分子质量;推断该烃的结构简式。‎ ‎(2)若‎6.5 g该烃被过量溴水完全吸收,反应中消耗Br2的质量为多少克?‎ ‎19.过氧化钙常用作种子消毒剂和鱼塘增氧剂,市售过氧化钙常带有数量不等的结晶水,通常还含有部分CaO。‎ ‎(1)称取‎24.4 g某过氧化钙样品,灼热时发生如下反应:‎ ‎ 2CaO2·xH2O2CaO+O2↑+2xH2O。若得到的O2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2.24 L,求该样品中CaO2的物质的量。‎ ‎(2)另取同一样品‎24.4 g,溶于适量的稀盐酸中,然后加入足量的Na2CO3溶液,将溶液中Ca2+‎ 全部转化为CaCO3沉淀,得到干燥的CaCO3 ‎25 g。试计算:‎ ‎①样品中CaO的质量。 ‎ ‎ ②样品中CaO2·xH2O的x值。‎ ‎【参考答案】‎ ‎1‎ B ‎2‎ D ‎3‎ C ‎4‎ C ‎5‎ A ‎6‎ A ‎7‎ D ‎8‎ C ‎9‎ D ‎10‎ B ‎11‎ ‎②‎ ‎①‎ ‎⑤‎ ‎③‎ ‎10e ‎④‎ ‎12‎ ‎2 KMnO4 + 16 HCl ‎ HCl(盐酸)‎ 还原 ‎5:3‎ ‎13‎ 三(3)‎ IA 碱 Al2O3+2OH-→2AlO2-+H2O ‎14‎ ‎2SO2 + O2 2SO3‎ 放热 减小 减小 扩大密闭容器的体积,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常压时的转化率已经较高、高压成本高 ‎15‎ 羧 乙酸乙酯 取代(酯化)反应 CH2=CH2 + Cl2 → CH2Cl-CH2Cl 加成反应 CH3CHO +2Cu(OH) 2 CH3COOH+Cu2O↓+2H2O 产生红色沉淀 ‎16‎ CH3CH2OH CH2=CH2↑+H2O cd 否 二氧化硫也能使溴水褪色 ‎17‎ 电子天平 前后两次称量的质量差不超过‎0.001g。‎ 溶液由黄色恰好变为橙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2~3‎ 吸收空气中的CO2‎ 吸收CO2中的水蒸气(干燥CO2气体)‎ 偏大 在干燥管右边再加一个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 ‎18‎ ‎26;‎ ‎80 g ‎19‎ ‎0.2mol m(CaO)=‎‎2.8 ‎g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