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50 K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时作业7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诗经》中的政治讽喻诗主要分布在《大雅》和《小雅》中(如下表)。这种情况( C )
《大雅》
7首
讽刺对象主要是暴君周厉王和昏君周幽王
《小雅》
46首
主要讽刺对象是昏君周幽王,还有周宣王及其他的讽刺对象
A.体现了文学作品的抒情色彩
B.说明《诗经》主要记录君王言行
C.反映当时士人具有忧患意识
D.真实反映西周百姓生活艰辛
解析:《诗经》中的政治讽喻诗带有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排除A;不能因《大雅》和《小雅》的内容而认定《诗经》主要记录君王言行,排除B;由材料《大雅》和《小雅》来看,主要是对昏君的讽喻,反映了当时士人具有忧患意识,故选C;材料中没有涉及百姓生活艰辛,排除D。
2.成语“骚人墨客”指的是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其中将诗人称作“骚人”是源于屈原作《离骚》。该诗篇所展现的风格是( A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自由主义 D.理想主义
解析:《离骚》和《诗经》分别是我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艺术源头,故选A项。
3.屈原开创了香草美人艺术手法的传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的“美人”是屈原借以表明心志的比喻。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屈原通过笔下的“美人”主要表达( D )
A.追求小康社会的理想 B.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C.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 D.渴望国家富强的情愫
解析:解答本题需结合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去理解“美人”的含义。屈原生活在战国的动荡时代,各国诸侯割据混战,兼并战争不断。在此背景下,屈原的“美人”应该是要表达其希望国家富强的愿望,故D正确;A、C不是屈原的主要愿望,排除;B是《离骚》的文学风格,与屈原的愿望无关,排除。
4.“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郭沫若称颂哪位诗人而写的一副对联 ( C )
A.屈原 B.辛弃疾
C.杜甫 D.李白
解析:
5
本题材料“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反映了此诗人的作品多是记录和反映现实社会的民间疾苦,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符合唐朝诗人杜甫的特点,因此选C项。
5.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 D )
A.李煜 B.李清照
C.陆游 D.辛弃疾
解析:学士指苏东坡,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备选项中,李煜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陆游的诗偏向现实主义风格,辛弃疾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豪放派词人,故选D项。
6.元代堪称中国戏曲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主要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是( A )
A.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
B.以文人雅士抒情写志为主流
C.体现凝重与沉郁的特征
D.体现浪漫主义风格
解析:材料“文而不晦”“俗而不俚”说明元曲通俗易懂,面向大众,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因此选A项。
7.诗能入史、证史。有不同的研究者在自己论文中都引用了《卖炭翁》中“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的诗句。下列各项分别是他们研究论文的主题,请据此判断其中引用不当的最有可能是( D )
A.封建时代社会下层人民的生存状况
B.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艰难
C.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价值
D.唐代商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低下
解析:材料中“一车炭,千余斤……充炭值”的诗句表明宫廷对百姓的剥削,下层老百姓受到欺压,而不是体现商人社会地位低下。材料也描述了封建剥削下商品经济发展艰难。白居易的诗歌反映了现实的生活状态,故D项不正确,A、B、C项正确。
8.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是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这些现象说明了宋代( B )
A.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
B.文艺的商品化、大众化趋势
C.士人阶层审美情趣提高
D.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
解析:据材料“在宋代,词人的创作……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反映了商品化特点,这说明宋代文艺的商品化、大众化趋势,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士人阶层审美情趣提高,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故D错误。
5
9.元朝时期杂剧流行,杂剧的创作和演出兴盛,城市里“瓦肆”“勾栏”纷纷出现,到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繁荣,晚清则产生四大谴责小说,这反映出 ( D )
A.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
B.民间思想的广泛传播
C.文化政策影响文化现象
D.文化是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解析: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元朝时期杂剧流行,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繁荣,晚清出现四大谴责小说,反映了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故D项符合题意。
10.我国著名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徐朔方说:“小说成书时,三教合一盛行到这样地步,以至在宋、元、明士大夫中间难得找到一个不受对方影响的儒者、道人或居士。当时只有三教合一以道为主的道者,或三教合一以佛为主的和尚或居士。”下列小说中,最能够反映“三教合一”这一文化现象的是( A )
A.《西游记》 B.《水浒传》
C.《三国演义》 D.《儒林外史》
解析:《西游记》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佛、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有时还插进几句儒家的至理名言,妙趣横生,使该书赢得了各个文化层次的读者的爱好。在《西游记》中人物涉及太上老君、佛主、唐朝皇帝等,太上老君为道家人物,佛主为佛教人物,并且人物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多反映“三教合一”的现象,A项正确。
11.在明清小说中,人们总会发现一些具有相同特征的人物: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吴用等;英勇粗犷的张飞、牛皋、程咬金等;还有大量的才子佳人、妒妇、三姑六婆等形象。鲁迅也曾指出《三国演义》中描写的人物“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以上材料表明( C )
A.鲁迅否定了《三国演义》的艺术价值
B.明清小说对人物的性格塑造简单化和浅显化
C.明清小说的创作存在类型化的弊端
D.明清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广度不够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小说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人们总会发现一些具有相同特征的人物,依据材料“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吴用等;英勇粗犷的张飞、牛皋、程咬金等”“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B、D均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12.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下列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多元兼容、雅俗共赏 B.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
C.逐渐平民化、世俗化 D.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解析:不同时期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一定反映。因此,具有多元兼容、雅俗共赏的特点,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与逐渐平民化、世俗化,但并不是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故选D项。
5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奭,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二: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清]钱大昕《十架斋养新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8分)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因素。(8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6分)
答案:(1)现象: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受到上层贵族(王室)的喜爱。
(2)原因:都市(城市)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市民数量的增加(或民间娱乐的需要);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3)特点: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释道三教。
因素:君主专制的加强(或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黑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4)趋势: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逐渐世俗化、通俗化)。
认识: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解析:(1)从材料信息“太子(刘奭,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可知统治阶级喜欢“赋”,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
(2)结合材料信息“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再回忆宋代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等知识回答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3)从材料信息“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可知明清小说受到不同阶层人士的欢迎,“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说明其影响力之大,据此回答“特点”;联系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特征回答“因素”。
5
(4)第一小问注意概括中国古代文学流传的趋势,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逐渐世俗化、通俗化);第二小问认识,结合所学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考虑回答,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反映,一种文化与思想要成为主流或是广为流传必须符合社会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要符合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需要。
14.明清时期小说繁荣,出现了一大批经典名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材料二: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幽隐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
——李泽厚
材料三: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8分)
(2)举出一部最符合材料二观点的明清小说。该小说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时代发展特征? (10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8分)
答案:(1)唐宋元文学的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子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印刷技术的进步。
(2)《红楼梦》。封建统治黑暗;封建社会走向崩溃。
(3)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
5
相关文档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欧美2021-08-252页
- 2020高中历史 第1单元第2课 宋明理2021-08-256页
- 2020版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2021-08-253页
- 2018-2019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2021-08-258页
- 2020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2021-08-257页
-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32021-08-258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202021-08-256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2021-08-253页
- 2020秋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二百2021-08-2524页
- 高中历史中古时期的欧洲练习题2021-08-2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