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讲义—10 8页

  • 127.50 KB
  • 2021-08-25 发布

高考历史一轮讲义—10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 第十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特征】‎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5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过建国初期的经济政策、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1956年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之后的二十年既有八大、八字方针调整等的成功探索,也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文革等的挫折,总的来说是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知识网络】‎ 第一讲 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考点清单】‎ 1. 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调整。‎ 2. 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3. 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的经验和教训。‎ 4. 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8‎ ‎ ‎ 一五计划、中共八大是高考的重要考点,需要深度理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文 革是相对冷点,不过对于其中的一些基本知识也要做到识记,把这部分知识作选择题准备是比较合适的。同时注意把这一讲的内容串联起来,总结出社会主义探索中的经验与教训,作为高考主观题来准备。‎ ‎【知识梳理】‎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到1952年,我国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的过程 ‎(1)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三大改造。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2)手工业者也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3)、结果: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4.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主要内容:a.大会分析了我国形势的新变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问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问的矛盾。‎ b.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5.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 “大跃进”含义:“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经济建设的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 ‎(2) 人民公社化运动含义:在“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的时候,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 ‎(3)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结果: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就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1959~1961年,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 ‎6.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3.调整: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要点透析】‎ ‎1.正确评价我国的“一五”计划 ‎(1)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不仅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残缺不全。毛泽东曾经这样说:“‎ 8‎ ‎ ‎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同时,“一五”初期,抗美援朝战争尚未结束。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反共势力之所以敢于发动和扩大侵略朝鲜北方的战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中国累年战争,元气大伤,小视新中国的力量。所以,新中国必须大力发展自己的重工业,增强自己的国防力量。‎ ‎(2)编制:早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1952年初,我国就开始了“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在苏联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历时四载,五易其稿,直至1955年7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才审议并正式通过。此时,“一五”计划已经实施了大部分。‎ ‎(3)特点:一方面,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另一方面,把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 ‎(4)成就:“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立。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5)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70%,高于1953、1954两年的投资额,造成国家财政紧张。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期留下了“后遗症”。‎ ‎2.1956年-1976年经济建设的失误原因及经验教训 失误原因:‎ ① 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致使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② 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 ③ 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④ 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判断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反对“左”倾冒进,实行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3)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4)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 ‎【真题再现】‎ ‎1.(09广东文基)1960年底,毛泽东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并于次年亲自深入农村调查。其目的是 ‎ A.推动“双百”方针的实行 ‎ ‎ B.了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实际成就 ‎ C.决定是否在农村推行人民公社体制 ‎ D.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 ‎【答案】D ‎【解析】题眼:“1960年底”,1960年9月30日 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目的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 ‎ ‎2.(09福建文综)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A.工业化 抗美援朝 三大改造 8‎ ‎ ‎ B.一边倒 人民公社 另起炉灶 C.大跃进 两弹一星 和平共处 D.合作化 求同存异 三个面向 ‎【答案】A ‎【解析】此题要理解“过渡时期”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故A符合。B人民公社是1958年发动的;C大跃进也是1958年发动的,两弹一星是六七十年代成就;D三个面向是八十年代提出的。‎ ‎3.(09辽宁文综)(3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14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15分)‎ ‎【答案】‎ ‎(1)“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2)特点: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至取消,呈现出阶段性。 ‎ 8‎ ‎ ‎ 原因: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3)“统购统销”具有历史的必要性;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制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从长远来看,它忽视了客观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和改革开发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理解历史史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和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及对有效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解读的能力。第(1)问的回答需要注意材料一中所给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正确概括历史背景。第(2)问特点的概括要紧密结合材料,原因分析需结合所学知识。第(3)问要全面分析材料,注意从正反两个角度回答问题。‎ ‎【名师心得】‎ 一、易错知识点 ‎1、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2、注意区分“文革”和“文革”时期。“文革”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而“文革”时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成就是党和人民对错误抵制的结果,不是“文革“的成就。‎ 二、方法点拨 ‎“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的成就,要结合图表理解记忆。通过教材中《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鞍山无缝钢管厂生产的无缝钢管》《我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飞机》等图片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成就的特点。一是重工业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二是东北地区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 ‎【考点演练】‎ 一、选择题 ‎1.(山东济宁一中2009月考)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被赞誉为“一体两翼”,对此理解不准确的 ‎ 是 ( )‎ ‎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 ‎ B.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是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 C.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 ‎ D.先社会主义工业化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山东济宁一中2009月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 ( )‎ ‎ A.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 ‎ ‎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效 ‎ C.提前完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 ‎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3.(福建龙岩一中2009年模块考试) 艺术创作反映了时代特征,右图可以直接用于研究的主题是 A.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建设 8‎ ‎ ‎ B.中国经济建设历程中的“左”倾思想 ‎ C.“文化大革命”的历史 ‎ D. 邓小平全面整顿思想 ‎4.(广东省2009高三六校联考)在电影《活着》中有一个场景:20世纪50年代,一小孩找出父亲的铁皮箱,交给街 道干部用来炼铁。当时人们这样做 ‎ A.表达了渴望迅速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愿望 B.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 C.是片面追求公有化的体现 D.有利于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5.(广东广州六中2009月考)在中国要避免“文革”那样的悲剧重演,根本在于: ‎ ‎ A.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B.防止“左”的错误和个人崇拜 ‎ C.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D.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 ‎6.(广东汕头金山中学2009摸底考试 )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是因为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 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7.(广东金山中学2009期中)1953年,我国通过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以后,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下列对这两项政策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是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B.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C.后者是对前者的全盘否定 D.都是为了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发展农业生产 ‎8.(广东省中山一中2009届高三第二次统测试题)根据下表分析,1953—1957年,我国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代大致范围 所有制 土地经营 ‎1949年以前 地主土地所有制 租佃个体经营 ‎1950——1952‎ 农民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个体经营 ‎1953——1954‎ 农民土地所有制 个体经营,集体互助 ‎1953——1954‎ 农民土地股份制 初级社,集体经营 ‎1955——1957‎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 高级社,集体经营 A.土地改革 B.对农业进行改造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发生严重自然灾害 二、非选择题 ‎9.(广东省中山一中2009届高三第二次统测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8‎ ‎ ‎ 材料二 1933年,(苏联)宣布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工业品的出售价格,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以加快(工业化的)资金积累。 1953年,中国实行以固定价格强制收购粮食的制度,……为拟定的工业化规划提供资源,……低价的收购制度提供了把物资部分无偿转出农业部门的手段。‎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和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相似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新中国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8‎ ‎ ‎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D 2.A 3.B 4.A 5.C 6.B 7.D 8.B 二、非选择题 ‎9. 特点: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农业生产发展滞后。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或片面强调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以忽视农业为代价发展工业。 原因:新中国缺乏管理全国经济的经验;受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w.w.w.k.s.5.u.c.o.m ‎ www.ks5u.com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