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 M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A. 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
B. 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
C. 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D. 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
【答案】B
【解析】
材料体现出儒家把修身与治国联系起来,故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材料所说的修身指的是道德修养,并非完全指的知识,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基础,D错误。
【名师点睛】
尊重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材料反映的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把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治国联系起来,排除与材料无关选项A、C、D即可。
2.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部分文献记载。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 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D. 男耕女织生产开始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等信息可知,三个历史文献的记述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家庭农业生产模式,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与地理范围相关的信息,故无从得知,铁犁牛耕技术是否推广,排除A;材料只是涉及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能体现出精耕细作的特点,排除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解答有多则史料的材料型选择题,第一要关注引文的出处,明确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要读懂材料归纳出共性或差异;第三,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选项。
3.《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
A. 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 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 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 官僚制度未能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战国后期分封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据材料郡县制使得“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可得出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C项正确;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官僚制度已经建立,D项错误。
【点睛】郡县制和分封制相比,最大特点是可以加强中央集权,分封制度下诸侯权力较大,无法加强中央集权。
4.在中国古代,从商致富屡见不鲜,但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官僚缙绅也把获取的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和追求豪奢生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经营土地产生的收益远远大于工商业
B. 腐朽生活观念分流商业投资资金
C. 国家政策对资金流向起到牵引作用
D.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造成资本严重过剩
【答案】C
【解析】
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占主体,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土地经营收益尽管少于工商业,但在政府重农抑商政策下,投资田产的收益较稳定,而经营工商业则属于政府限制打击的对象,因而商人与官僚均把资本投资于田产,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经营土地产生的收益要小于获利丰厚的工商业,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商人与官僚缙绅把财富投于田产和追求豪奢生活的原因中,腐朽的生活观念是原因之一但非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占主体,商品经济始终未高度发达,故D项错误.
5.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C
【解析】
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的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控制,考生需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选项。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而皇权等于得到了强化。
6.日本学者内清在《中国·科学·文明》中说:北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代作者旨在说明北宋
A. 诗词散文繁荣
B. 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C. 中央集权加强
D. 科技文化高度发达
【答案】D
【解析】
【详解】北宋时期,儒学发展到理学并日益完善,以印刷术、火药技术和指南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不断成熟,再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中国·科学·文明》,可判断出科技文化高度发达。故答案为D项。A项,诗词散文不仅在北宋很繁荣,其实在唐代时期就已经很兴盛,排除;B项,北宋尚未出现新的生产关系,排除;C项,加强中央集权贯穿于封建社会发展全过程,并非北宋特有现象,排除。
7.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A. 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B. 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
C. 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
D. 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韩非子“集权”学说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宋代理学家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要求统治者提高自身的修为,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要求对君主专制进行一定的改革,因此都体现了对君主统治的改进,有利于提高君主执政水平,故B项正确。材料中韩非子的“集权”思想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不是儒家,故A项错误;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统治,故C项错误;韩非子“集权”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体现的是自然经济的发展,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
8.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A. 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 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 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 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
元朝为实施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来管理地方,所以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故选B;行省没有独立的民政权,所以没有地方政治的自主性,故排除A;行省是中央派出的行政机构,而不是监察机构,故C不符合史实;行省是用来管理地方的,故与中央政府的权力无关,所以排除D。
9.吴承恩塑造了猪八戒这样一个角色:拥有女人、过得去的财富以及可以充分享用的食物是重要的,他也愿意以辛苦的劳作来获得这些;在取经路上一旦发生问题,他总是急于建议“把白马卖了,给师父买一口棺木”。在当时,这一角色源于
A. 对黑暗现实的反抗精神
B. 揭示专制王朝走向败落的命运
C.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D. 人们美好的艺术联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猪八戒是一个愿意以辛苦的劳作来获得“女人、过得去的财富以及可以充分享用的食物”的角色,而这符合明代大部分人追求安逸生活的要求,即符合了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其源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故C正确;孙悟空的形象体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反抗精神,A错误;《红楼梦》揭示了专制王朝走向败落的命运,B错误;人们一想到猪八戒的形象就会想到好吃懒作的形象,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女人、过得去的财富以及可以充分享用的食物”,联系所学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分析解答。
10.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答案】D
【解析】
由“官腔”、“雅乐”、“盛世元音”等词汇,可以看出昆曲被官府和贵族所重视,所以在重要的宫廷活动中常有昆曲演出,官府和宫廷主要代表了封建士大夫的欣赏层次和品味,江南地方郡邑大夫的活动也以昆曲显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说明昆曲流行的原因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这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分明,故选D而排除C;心学强调本心体悟和致良知,主张内心反省和自我领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而昆曲在明朝就流行了,所以排除B。
名师点睛:本题体现出来的命题趋势是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戏曲集中国民族艺术之大成。自诞生以来,先辈艺人艰苦创业,历经以元代的杂剧、明代的昆曲、清代的京剧为代表的三大高峰期,它曾在相当一段时期(宋元至清末明初)几乎独霸中国舞台。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以程式化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它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就是说,戏曲不仅只属于东方,而且只属于中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土特产品”。既是“土特产品”,它必定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风格、中国魅力和中国气派。我们不应只把它看作一种艺术形态,透过它,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审美经验之演变;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中国人审美趣味、审美经验的产生、发展、变化中,看到戏曲形态发生、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11.根据学者统计,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如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完善 B. 确保了地方吏治的清明
C. 受制于列强的外来压力 D. 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知县是基层官员,其任期原本较短,但随着时间推移,任期越来越短,这不利于地方长远发展,选项D正确;知县平均任期的差距并不大,因此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效果并不会太明显,排除A;县官任期短不利于吏治清明,排除B;选项C与县官任期长短无关,排除。
12.洋务运动中,官办企业汉阳铁厂是清廷督抚的“政绩工程”,政府每年虽然投入大量资金,经营仍十分困难。甲午战后,面临无力继续投资的窘境,洋务企业大多如此。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 新式生产方式行不通 B. 有必要探索新的近代化道路
C. 缺乏兴办洋务的环境 D. 资金缺乏阻碍洋务企业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汉阳铁厂等洋务派的企业在19世纪末逐渐的难以为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表明当时地主阶级领导的“中体西用”的近代化道路破产,中国必须继续探索新的道路,B选项符合题意。洋务企业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买办性和封建性,A项错误;30多年的洋务运动,不能说明中国缺乏兴办洋务的环境,C项错误。“政府每年虽然投入大量资金”,说明资金缺乏阻碍洋务运动企业发展说法错误,D选项不符合题意。
13.如表为中国近代后期不同教科书中关于辛亥革命的评述(摘选)。据此能够被认定的
A.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B. 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强大
C. 清帝退位具有偶然性 D. 辛亥革命促使清朝的统治结束
【答案】D
【解析】
【详解】南京国民政府、日伪政权和中共教科书都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选项D正确;南京国民政府教科书中并未体现出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排除A;中共根据地教科书认为辛亥革命并未阐述封建势力,说明其力量弱小,因此选项B排除;根据三本教科书的描述可知,清帝退位是必然,排除C。
14.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并且规定到1922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由此表明
A. 胡适、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
B. 教育制度改革开始走向基层社会
C. 新文化运动已经深入社会的下层
D.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语体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主体为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并未直接提到胡适和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此项与题干无关,故A错误。材料中的语体改革只是教育制度的其中一个方面,不能以偏概全的等同为教育制度改革,且走向基层社会也无从体现,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新文化运动已经深入社会的下层,故C错误。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主要内容之一是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而所给材料中提到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并规定到1922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可见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语体改革,故D正确。
15.1930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入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秋收起义爆发 B.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C. 日军展开扫荡 D.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20世纪30年代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在农村进行“打土豪分田地”运动,因此豪绅地主进入城市,江西南部尤为明显,选项B正确;秋收起义针对的是城市而非农村,材料中流动人口是地主,属于农村人口,因此排除A;此时日本尚未侵华,排除C;北伐战争已经结束,排除D。
16.抗战期间,漫画家丰子恺在长沙街头看到一群小孩爬在公共阅报处的墙上阅读“我军大捷”的消息,于是画下了这幅题为《儿童与捷报》的漫画。右下角的落款是“廿七年儿童节”(注:民国时期的儿童节为4月4日)。上述“我军大捷”应发生于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大捷”及时间“廿七年儿童节”(1938年4月4日)可知,此次大捷应为发生于1938年3月16日至4月15日的台儿庄大捷,属于徐州会战一部分,故C项正确。淞沪会战时间为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且没有“大捷”;太原会战时间为1937年9月—11月;武汉会战时间为1938年6月至10月,故A、B、D排除
17.知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与刚刚结束的那个旧时代相比我真切地感到了民主的滋味。”材料反映的是
A. 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民主精神
B.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诞生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人民民主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得到正式确认
【答案】A
【解析】
【详解】“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共商建国大计”可知,这是第一届政协召开的场景,体现了民主精神,选项A正确;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诞生时间是1954年,第一届政协时间是1949年,排除B;人大制度确立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是在1954年,选项C、D排除。
18.下面为中国公民普通护照主要版本“备注”栏变化情况统计表,由此得出的最准确的历史结论是
A. 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不断增多 B. 我国外交的阶级斗争色彩浓厚
C. 我国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方针 D. 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得到提升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国护照由新中国成立初期中俄文对照,到20世纪70年代中法英文对照,再到“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地有效”可知,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在不断增多,选项A正确;根据护照语言对照可知,阶级斗争色彩在外交领域逐渐淡化,排除B;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排除D。
19.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情、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这一学者的观点评价下列历史事件,相对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 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尽管这与“传统农业”小农户个体的经营方式有些类似,但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扭转了农村落后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这符合材料“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的描述一致,故选A。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以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方式完成的,这传统农业的特征没有关联,排除B;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试图通过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来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与小农经济的特征也没有关联,排除C;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单从字面意思即可知这与小农经济特征无关,排除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学生结合小农经济的特征即可对选项作出选择。
20.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
A. 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 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 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 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等谚语是16世纪德国社会流行的,这反映出宗教改革前德国民众对基督教会腐败的痛恨,但人们还是信仰上帝的,故A项错误,C项正确;欧洲首次思想解放是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故B项错误;法国启蒙运动是在18世纪,故D项错误。
21.1694年,英王威廉三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时,议会中的多数派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直到次年大选时,辉格党才成为议会中较为多数的党派。不仅如此,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时期,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这表明英国当时
A. 英王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B. 两党角逐内阁局面尚未形成
C. 议会至上原则尚未真正践行
D. 英国的责任制内阁有名无实
【答案】C
【解析】
按照英国宪法规定,内阁成员必须由议会选出,对议会负责,“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时期,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说明此时期议会至上的原则仍没有施行,C正确;英王在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权力就被剥夺,A错误;两党制已经形成,B错误;责任内阁制形成是18世纪初期,D错误。
点睛:英国君主立宪制要求按照“一、二和三”复习:
一对矛盾:议会与国王的矛盾贯穿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全过程。
两个趋势:国王的权力逐渐削弱,议会的权力不断增强。
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议会主导权由贵族资产阶级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
22.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 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 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 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 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1831~1841年伯明翰因为是工厂集中而出现人口死亡率上升的现象,结合这一时间考虑是因为工业革命导致的城市生存环境恶劣所导致的,故选A;B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现象,不符合题干所述时间,故排除;C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2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共产党宣言》
A.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 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C. 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 D. 预见了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
【答案】A
【解析】
【详解】《共产党宣言》之所以得到广泛传播,原因在于其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选项A正确;选项B并未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排除B;《共产党宣言》主张暴力夺取政权,选项C排除;马克思主义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产物,选项D排除。
24.列宁曾说:“我们并不是孤零零地生存在世界上,我们是作为世界经济的一员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系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 对部分企业实行租让制或租借制
B. 通过指令计划管理经济
C.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
D. 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答案】A
【解析】
【详解】“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系”是指新经济政策中采取国家资本主义政策,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对于部分企业实行租让或者租赁的措施,A正确;指令计划管理经济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B错误;C是赫鲁晓夫改革措施;D是斯大林模式经济措施特点。
25.下列四幅作品,从创作风格判断,出现最早的应该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AB属于印象画派,C属于浪漫主义美术,D属于现实主义美术。按出现时间先后来说,浪漫主义流派是出现最早的,故选C项,排除ABD。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6.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日渐自觉的理性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集中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取得的重大成果。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请结合材料三加以分析。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答案】(1)基本特点:爱国阶层主动抗争;国人广泛参与爱国运动;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相结合。
国际政治背景:十月革命的推动;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损害。
(2)集中表现:反帝反封建成为人民的共同目标;国共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动员推进爱国斗争。
重大成果: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分析:振奋了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得到极大张扬;中华民族为民族独立与解放共同奋斗;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人民革命力量发展壮大。
基本条件:民族觉醒;民族团结
【解析】
【详解】(1)基本特点:根据材料“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可知,爱国阶层主动抗争;根据材料“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可知,国人广泛参与爱国运动;根据材料“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可知,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相结合。
国际政治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兴起受到十月革命的推动;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损害。
(2)集中表现:根据材料“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可知,反帝反封建成为人民的共同目标;根据材料“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可知,国共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动员推进爱国斗争。
重大成果:根据材料“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并结合所学可知,北伐运动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分析:本题考查抗战胜利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振奋了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得到极大张扬;中华民族为民族独立与解放共同奋斗;从对中共力量发展来看,抗战胜利使得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人民革命力量发展壮大。
基本条件:根据《义勇军进行曲》、国共合作可知,抗战胜利的基本条件是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
27.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深,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阅读材料:
材料一 通常认为,全球化经历了三个波次或四个阶段。从地理大发现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波全球化浪潮,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全球化空前曲折及调整时期,一战爆发和19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崩溃,全球化开始了第一次逆转过程;二战后是分裂及平行推进的第二波全球化时期;冷战结束后则是全球化深入、全球拓展的第三波,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总体上看,近500年以来,全球化尽管有重大挫折,但依然不断深化向前。
——储昭根《当前西方的反全球化浪潮:成因及未来走向》
材料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出现了明显的逆全球化倾向……本轮逆全球化动向具有强烈的政治力量主导性。过去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力量来自民间社会,政治力量则极力助推经济全球化,但如今这种局面似乎发生逆转。欧美国家利用国家权力限制本国资本、企业的自由流动,强行干预自由市场机制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国家经济管制极端化。
——吴志成、吴宇《逆全球化的演进及其应对》
材料三 当前全球化逆动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其推动的全球化主动收缩,是基于全球化进程中利益分配不满的反映,也是美国对自己推动的全球化规则体系开始改弦更张……特别是近年以来英国脱欧、特朗普退出TPP协定及奉行“美国优先”的策略等现象,引发国际社会高度警觉。
——摘编自陈伟光等《逆全球化暗流与中国应对》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全球化发展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球化开始第一次逆转”的背景和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本轮逆全球化倾向”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逆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对全球化的不利影响。
【答案】(1)特点:阶段性、曲折性、渐进性。(任2点背景:经济大危机的冲击。表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关税战或贸易战)。
(2)变化:逆全球化的推动力量由民间主导转为政府主导(政治力量主导)。
原因:政府利用国家权力干预自由市场;金融危机的冲击;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部分大国国际责任意识的消减;民族(民粹)主义思想抬头。
(3)实质:调整规则以实现利益重新分配。
不利:不利于各国市场的开放;妨碍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
【解析】
【分析】
(1)“特点”,依据材料一信息“全球化经历了三个波次或四个阶段。……总体上看,近500年以来,全球化尽管有重大挫折,但依然不断深化向前”概括得出:阶段性、曲折性、渐进性。“背景”,依据材料信息“一战爆发和19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崩溃,全球化开始了第一次逆转过程”得出: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冲击。“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关税战或贸易战角度分析。
(2)“变化”,依据材料二信息“本轮逆全球化动向具有强烈的政治力量主导性。过去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力量来自民间社会,政治力量则极力助推经济全球化,但如今这种局面似乎发生逆转”得出:逆全球化的推动力量由民间主导转为政府主导。“原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金融危机的冲击、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发达国家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部分大国国际责任意识的消减、民族主义思想抬头等角度分析。
(3)“实质”,依据材料三信息“当前全球化逆动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其推动的全球化主动收缩,是基于全球化进程中利益分配不满的反映”得出:调整规则以实现利益重新分配。“不利”,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利于各国市场的开放、妨碍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阻碍了各国的经济合作等角度分析。
【详解】
相关文档
- 2020高中历史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2021-08-2514页
- 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第5课 2021-08-254页
- 第十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高中历2021-08-2513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2021-08-2510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教2021-08-256页
- 2019-2020学年度高中历史必修三人2021-08-254页
-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2021-08-253页
-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2021-08-258页
- 2020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第142021-08-2518页
-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2021-08-2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