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3.18 K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6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了大量半工半读的学校。改革开放后,九年制义务教育逐渐普及。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读是( B )
A.我国的教育模式发生了变化
B.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
D.我国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
解析:材料未体现教育模式的变化,都是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故A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发展困难,所以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大量半工半读的学校,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国家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所以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故B项正确;我国教育体制是鼓励民间多渠道、多形式办学,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不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变化,故D项错误。
2.新中国建立后,许多东南亚和香港的青年学生赴大陆接受高等教育。1954年亚洲基金会成立,经费以美国政府和私人捐助为主,旨在“向亚洲正致力于赢得和平、独立、个人自由和社会进步的个人或团体提供来自美国的私人支持。”并以选择资助方式推动某些香港书院走向联合,于1963年成立香港中文大学。亚洲基金会推动香港中文大学的建立( D )
A.反映了新中国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
B.说明亚洲高校的创办需要外部支持
C.证明当时港英政府支持亚洲基金会
D.体现了美国在亚洲的文化冷战政策
解析:A项,材料无法反映新中国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不能说明亚洲高校的创办需要外部支持,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证明当时港英政府支持亚洲基金会,排除;D项,美国的亚洲基金会推动香港中文大学的建立是为了在文化上减低中国的影响,对中国实行文化冷战,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正确。
3.下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C )
6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11月,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颁布的《关于扫盲标准、毕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扫盲工作成为农村工作内容之一,很多农村妇女都去夜校学习,所以画家是依据该史实进行的艺术创作,并不是作者的艺术想象,它是有现实依据的,故答案为C项,D项错误。传统的文人画多为山水画,注重写意,其特点是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材料中的画不具备这个特点,所以A项错误。
4.1958年的教育革命强调扩大劳动人民的教育机会,大力发展全日制中学和各类职业的民办中学以及半耕半读中学;而1961年后强调教育质量,大规模减少农村学校和学生数。引起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
A.中央教育方针的调整和改革
B.政治运动造成教育的剧烈动荡
C.人民公社需大量青年劳动力
D.国家实行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
解析:1958年创办职业教育和半耕半读中学,而不到三年就开始“大规模减少农村学校和学生数”,显然是当时中央教育方针调整导致,故A项正确;政治运动导致教育变革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是教育政策的变化,不是人民公社需大量青年劳动力,故C项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此时国家出台教育公平的政策,故D项错误。
5.1952~1966年,北京钢铁学院共培养学生约14 400人,其中担任副部级以上领导职务的至少有32人;一大批学生的考试分数都超过了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但他们的第一志愿都是钢铁学院冶金系。材料反映了( A )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时代背景
B.北京钢铁学院生源素质较高
C.青年学子建设国家的高涨热情
D.干部选拔注重学校和专业素质
解析:
6
1952~1966年是国民经济初步恢复后的一化三改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当时北京钢铁学院的生源情况是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影响下的产物,故A项正确。
6.1970年6月,中央提出恢复“文化大革命”后业已停止的高等学校招生,招生对象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招生办法是“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这种做法( B )
A.实际上恢复了高考制度
B.导致教育质量大幅下降
C.贯彻了新中国教育方针
D.体现了拨乱反正的要求
解析:A项,实际上恢复高考制度是在1977年,排除;B项,导致教育质量大幅下降,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正确;C项,材料违背了新中国教育方针,排除;D项,没有体现拨乱反正的要求,排除。
7.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是( D )
A.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B.开展全国性的扫盲教育
C.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D.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解析:“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是指古代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再结合“毛(泽东)后的领导”这一信息,可判断这种“制度”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7年恢复的高考制度,因此D项符合题意。
8.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据统计,首批院士96人中留学归国的有46名,占总数的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其中有23名是归国学者。这最能说明( C )
A.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B.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C.留学教育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
D.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解析:题干材料介绍的是留学归国的学者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故选择C项。
9.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批评“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 C )
A.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完全解放
B.“文革”的错误得到了彻底纠正
C.拨乱反正引起了思想上的争论
D.教育领域里完成了观念变革
解析:根据“直接批评‘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可知当时人们的思想并未完全解放,故A项错误;对考卷观点的争议说明“文革”错误没有得到彻底纠正,故B项错误;材料中学生也可以写批判“文革”的文章,说明当时已经有拨乱反正的举措,但人们的思想尚未完全解放,所以争论不休,故C项正确;当时教育制度已经改变,但人们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改变,故D项错误。
6
10.1952年,教育部决定大学从一年级起即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连续出版了苏联高校教材译本1 393种。同时,曾经学自美国的按系招生、选课制、学分制、淘汰制等制度均被取消。这一转变的政治背景是中国( B )
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新的意识形态权威建立
C.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形成
D.受美苏争霸形势的影响
解析: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是在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教育部取消了模仿美国的教育制度,采用苏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反映了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说明新的意识形态权威建立,故B项正确;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形成是在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美苏争霸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1.对下图反映的问题理解不正确的是( D )
A.高等学校停止招生造成中学毕业生失去了深造的机会
B.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
C.造成了我国人才结构的断层
D.符合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上山下乡”运动是“左”倾错误在教育领域发展的反映。高等学校停止招生造成中学毕业生失去深造的机会是中央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主要原因,广大中学毕业生失去继续深造的机会,造成了我国人才结构的断层,不符合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12.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 )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解析:
6
题干中提供的时间信息是解题关键。“四人帮”被粉碎是在1976年10月;改革开放发生在1978年以后;“科教兴国”战略思想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发生在1978年5月,标志是《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大学分8科(相当于学院):经学、政治、文学、医、格致(理科)、农、工和商。在1911年以后,分为7科:文、理、法、商、医、农、工。工科又分11门(相当于系):土木、机械、船用机械、造船、兵工、电机、建筑、应用化学、火药学、采矿、冶金。理科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门。
——张维《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回顾》,
《百年潮》2001年第4期
材料二 1918年、1930年中国大学理工科学生在全国高等院校中所占比例示意图:
——根据《中国百年教育年鉴》中的有关数据编制
这个时期(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青年……普遍地产生了“工业救国”“科学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思想。因此,学习理工科,尤其是学工程技术的人数大大增加。政府在发展理工科高等教育和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较前有所强调。
——苏渭昌等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第8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材料三 与1949年以前工科、农林、师范、医药院校的在校生历史最高年份人数相比,1952年这4个科类的学生人数从7.04万人上升到13.84万人,几乎翻了一番,但政法类在校生却从37 682人下降到3 830人。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而到1962年则仅占0.46%。
——[美]麦克法夸儿、费正清主编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年)
(1)根据材料一,分析辛亥革命前后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区别。(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18至1949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其成因。(8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学生人数布局的主要变化,并分析这一布局变化产生的影响。(10分)
答案:(1)革命前传统教育与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课程并存。
革命后增加法律等学科,体现了民国建立后民主法制的发展;理工科分科更细,学科较多。
6
(2)状况:理工科在全国高等教育中的人数和比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学工程技术的人数大大增加。但理工科学生在全国高等院校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小。
成因:列强侵略的加剧,激励了青年努力学习;政府的重视与引导;“工业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影响;西方教育模式、留学教育对中国的影响。
(3)变化:工科、农林、师范、医药等院校在校学生大幅增加;政法专业学生人数大幅度下降,比重极小。
影响: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有利于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人民教育的发展;政法专业人数比例下降,会导致法律专业人才培养不足。
14.材料下表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国留学的情况。
阶段
目的地
总人数
学习的主要领域
1950~
1965年
苏联和东欧国家
1.6万
以理科为重点
1972~
1978年
美、日等49个国家
13万
学习和研究外国语言
1978~
2000年
80多个国家
34万
以物理、化学、医学、计算机、数学和机械工程为主
2001~
2011年
103个国家,但大部分集中在美、日、英、澳、加等
190万
以商务管理、工程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为主
表中内容能够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国留学情况的多种变化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26分)
答案:示例一:从留学人员数量上分析趋势:留学人员不断增加,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原因:经济不断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人有了出国深造的经济实力;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人们的思想不断开放;社会发展对留学人员的需要。
示例二:从留学国家上分析趋势:留学人员的目的地不断增多,打破了意识形态的限制,走向多元化。原因: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国外交政策的不断调整;中国同西方国家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人们的思想认识不断变化。
解析:本题以开放探究形式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国留学的发展历程。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掌握出国留学的目的地和总人数的变化,据此归纳出发展趋势,然后结合所学史实说明原因。任意选择一种趋势作答即可。
相关文档
- 2020高中历史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2021-08-2514页
- 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第5课 2021-08-254页
- 第十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高中历2021-08-2513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2021-08-2510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教2021-08-256页
- 2019-2020学年度高中历史必修三人2021-08-254页
-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2021-08-253页
-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2021-08-259页
-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2021-08-258页
- 2020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第142021-08-25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