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2.00 K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44讲 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形成
(1)过程
①提出:1905年,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②阐发:在《民报·发刊词》上,纲领被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2)内容
①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②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③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革命后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3)评价
①进步性: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②局限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
(4)实践
①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②《临时约法》:1912年,孙中山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捍卫共和:孙中山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
2.发展
(1)标志: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内容
①民族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3)评价
①
进步性: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②局限性: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不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易错提醒] “平均地权”≠“平分土地”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实行资产阶级土地国有,由国民共享。平均地权的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要求。
[归纳总结] 新三民主义的特点
(1)内容新
①新民族主义中明确提出了反帝要求,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新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③新民生主义中提出了要“节制资本”、颁布劳工法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谋求改善工人与农民的生活。
(2)思想新: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二、毛泽东思想
1.形成
阶段
时间
著作
内容
萌芽
国民
革命
时期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形成
土地
革命
时期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
成熟
抗日
战争
时期
《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
发展
解放
战争
时期
《论人民民主专政》
①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以及党的基本政策和总任务
②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
新中
国成
立后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2.地位与影响
(1)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2)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易错提醒] 正确区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个人的正确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部分。
(2)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其错误的思想认识,因此不能因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而否定毛泽东的伟大功绩和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指导地位。
[轻巧识记] 毛泽东思想可归纳为“一、三、三、三、四”
一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三个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大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理论。
三项实践: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指导社会主义革命、指导社会主义建设。
四个阶段:萌芽、形成、成熟、新发展。
三、邓小平理论
1.背景
(1)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促进了思想解放。
(2)1978年底,邓小平发表讲话,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3)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过程
阶段
时间
内容
明确提出
1982年中共十二大
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系统概括
1987年中共十三大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走向成熟
1992年南方谈话
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三个有利于”的判断工作是非标准
形成体系
1992年中共十四大
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最终形成
1997年中共十五大
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3.地位: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地位:在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特别提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1)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共同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图示总结]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辩证关系
主题一 孙中山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史料一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①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②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孙中山选集》
社会问题在欧美是积重难返,在中国却还在幼稚时代,但是将来总会发生的。……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世界。……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③定地价的法。——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
社会的国家》(1906年12月2日)
解读 史料一阐述了孙中山的旧民族、民权和民生主义思想。第一段史料阐述了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第二段史料阐述了社会革命。①②处划线部分说明革命者打倒清政府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即“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③处划线部分体现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主张。
史料二 国民党一大宣言通过后,孙中山作了《对于国民党宣言旨趣之说明》,指出通过这个宣言“是本党成立以来破天荒的举动”,“
表明以后革命与从前不同。前几次革命,均因路上与军阀官僚相妥协,相调和,以致革命成功之后,仍不免于失败”。……④对内“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对外“要反抗帝国主义,将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来联络一致,共同动作,互相扶助,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都来解放”。
——李时岳《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
解读 史料二反映了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主张及其特点。注意史料中省略号的分层作用。④处划线部分说明了孙中山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
史料运用
(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应如何理解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者之间的关系?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认为宣言的通过“是本党成立以来破天荒的举动”的原因。
答案 (1)①民族主义是前提。民族主义的重点是解决国家的独立自主和生存发展问题,是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实现的政治前提。
②民权主义是核心。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③民生主义是基础。民生主义要解决人民的贫困、国家的富强问题,能够巩固前两个革命的成果,是三民主义的基础。
(2)宣言中首次体现了国民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说明国民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宣言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思想,国民党吸收了新鲜血液,顺利实现了改组。
1.多角度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
(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
(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
(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2.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名称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统治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由不反帝到反帝;由反满到民族平等(联俄、联共)
民权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到平民共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联共)
民生
平均地权
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
更加关注工农的利益(扶助农工)
主题二 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
史料一 第一,它的发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的国家,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必然是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第二,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①所以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更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
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
史料二 ②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978年邓小平《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解读
史料
主旨
史料一: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史料二:肯定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意义
信息
解读
史料一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的原因。省略号分层是解读本史料的切入点。①处划线部分表明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寻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史料二阐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本段史料的第一句话是核心语句。②处划线部分表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教条主义的枷锁对全党的束缚,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史料运用
1.据史料一,概括毛泽东提出的思想、依据及特点。
答案 思想:明确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依据:中国红色政权的存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种矛盾尖锐化的产物。红色政权存在的基础,一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二是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这两个必要条件。
特点: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2.据史料二,概括邓小平提出的观点。结合所学说明其产生的影响。
答案 观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从本本出发”,机械照搬马克思主义,认为这将会导致“亡党亡国”。
影响: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
3.综合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答案 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本质特征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思想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着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探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
②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③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
(2)重要意义
①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获得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面貌,并将长期影响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②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
③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卷Ⅱ)T29,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015年
——
2016年
——
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答案 C
解析 结合史实可知,各界军阀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军阀自保凭借的是武力,标榜主义仅是为了迎合社会民众需求,以粉饰名声减少矛盾,故B项错误;从各界军阀标榜的主义都体现了爱民、民权、人权等内容可知,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故C项正确;其他军阀是自己制定的主义,不是解释的三民主义,没有体现对三民主义的理解,故D项错误。
2.(2014·海南单科·17)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
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
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答案 C
解析 材料显示是向俄国学习,不是“摒弃党国体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私人资本”的信息,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以俄为师”“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说明孙中山主张有选择的学习苏俄,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耕者有其田”的信息,故D项错误。
3.(2014·广东文综·17)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 )
A.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B.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C.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D.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答案 C
解析 毛泽东说我们的同志在对待资本主义经济上过急了,即要求可以在一段时期内保留资本主义经济,故A项错误。中共七大于1945年春召开,而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故B项错误。题干与革命道路没有关系,故排除D项。材料中毛泽东的话是1945年针对中国仍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提出的,故C项正确。
4.(2013·安徽文综)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 )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
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答案 C
解析 社会问题即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材料强调民生主义的目标“谋人民全体之福利”。
5.(2013·天津文综)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 )
A.民主主义国家 B.新民主主义国家
C.资本主义国家 D.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 B
解析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可能建立资本主义的民主主义国家,排除A、C两项;当时的中国只能建立既有资本主义因素又有社会主义因素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的社会,其前途是社会主义社会。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6·珠海一模)20世纪初,中国翻译出版的书籍有《政治学》《经济通论》《美国独立战争史》《万国宪法比较》《法国革命史》等;同期近代中国的文献中多次使用“维新”“革命”等词汇,这反映出当时( )
A.欧洲启蒙思想已经控制中国舆论界
B.民主革命力量完全超过改良势力
C.革命思想逐步成为近代思想界主流
D.资产阶级政体之争仍然持续进行
答案 C
解析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宣扬学习欧洲启蒙思想来救亡图存,但在20世纪初传统思想在舆论领域仍占主流,“已经控制中国舆论界”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民主革命力量超过改良势力的内容,故B项错误;从“《美国独立战争史》”“《法国革命史》”“同期近代中国的文献中多次使用‘维新’‘革命’等词汇”,可知当时中国思想界中民主革命思想兴起,逐渐成为主流,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建立何种资产阶级政体的争论,故D项错误。
2.孙中山在《布告国民消融意见蠲除畛域文》中说:“中华民国之建设,专为拥护亿兆国民之自由权利,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相与和衷共济,丕兴实业,促进教育……”该材料反映了( )
A.孙中山形成了平等的民族观
B.辛亥革命有助于建立民主政治
C.民国之时中国境内民族较少
D.西方民主共和思想已深入人心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相与和衷共济,丕兴实业,促进教育……”得出当时孙中山主张各民族平等,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各民族的关系,未涉及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五个主要民族,并不是说明当时民族多少,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故D项错误。
3.孙中山说:“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由此可以表明( )
A.实现民主政治为革命派政治目标
B.孙中山三民主义顺应了时代潮流
C.革命派对三民主义做了全新解释
D.民族革命是辛亥革命的首要任务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孙中山强调国家是国民的国家,政治是国民的政治,权利是国民的权利,说明孙中山是在强调在国家中国民的主体地位,要建立民主政治,故A项正确;题干主要是在强调国民在国家中的地位,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但是没有涉及到三民主义的其他内容,也没有涉及到三民主义和世界思潮的比较,不能得出三民主义顺应了世界潮流,故B项错误;题干中强调国民的主体地位,是孙中山民权主义的内容,不是革命派对三民主义的全新解释,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到推翻清王朝,没有涉及到民族革命,故D项错误。
4.(2016·遂宁期末)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答案 D
解析 材料并未强调民族独立,故A项错误;国计民生的产业由国家经营,并未反映出国营经济的扩张,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对私有资本的限制,并未强调国家垄断,故C项错误;国家经营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反映出节制资本,防止私人垄断带来的弊端,故D项正确。
5.(2016·潍坊期中)1917年11月11日,中华革命党人主办的《民国日报》报道说:“俄京激烈分子突起骚扰推倒克伦斯基政府……仅为一时之现象。由此以观俄国大局,断不致因此次之改变而根本上之动摇也。”1918年6月17日,《民国日报》的社论却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民国日报》报道的变化表明中华革命党( )
A.认为彼得格勒的胜利只是暂时现象
B.认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符合国情
C.希望借助苏俄的力量进行革命斗争
D.认为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暴乱
答案 C
解析 认为彼得格勒的胜利只是暂时现象是前篇报道的观点,与报道的变化无关,故A项错误;该报道没有涉及认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符合国情,故B项错误;中华革命党转而称俄国为“民主友邦”,寄希望借助苏俄的力量进行革命斗争,故C项正确;前篇报道认为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暴乱,与报道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
6.下图为油画《毛主席在井冈山》,反映了毛主席思考中国革命道路的历史场景。他当时思索的是( )
A.如何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B.如何把苏联的革命指导落到实处
C.如何尽快建立新统一战线
D.如何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
答案 A
解析 1927年,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材料意思相符,故A项正确。
7.(2017·银川模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毛泽东同志通过一系列文章表达了他对中国革命及其建设的主要观点。以下言论出自抗战时期的是( )
A.“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
B.“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又必须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C.“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D.“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
答案 B
解析 “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是土地革命时期的观点,故A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又必须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是抗战时期的观点,故B项正确;“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1949年解放战争末期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的观点,故C项错误;“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是社会主义十年建设时期关于《论十大关系》的观点,故D项错误。
8.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这个报告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这是因为该报告( )
A.是在三大改造胜利完成的情况下提出的
B.主要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C.总结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D.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答案 C
解析
三大改造胜利完成是在1956年底,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论十大关系》没有涉及学习苏联的内容,故B项错误;《论十大关系》是在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中,得出需要正确处理的十对主要矛盾,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故C项正确;《论十大关系》是党的工作的指导思想,涉及到各个方面,不会直接起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的作用,故D项错误。
9.(2016·全国名校大联考第二次联考)1985年6月,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根据对世界大势的这些分析,以及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分析,我们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急迫的看法。”小平同志作出以上“世界大势”的判断,其主要目的是( )
A.更好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集中精力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迎合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需要
D.缓和与苏联持续紧张的外交关系
答案 B
解析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主要目的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故B项正确;迎合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为了发展经济的需要,故C项错误;缓和与苏联持续紧张的外交关系与材料和史实都不符,故D项错误。
10.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B.“摸着石头过河”
C.“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
D.“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了邓小平对改革的态度,没有谈及市场经济的问题,故A项错误;“看对了,搞一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说明邓小平主张改革要摸着石头过河,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左”和右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讲对待改革的态度,没有涉及改革的实质,故D项错误。
11.(2016·日照期末)邓小平说:“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 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是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邓小平的这段话( )
A.奠定了拨乱反正的思想基础
B.提供了进一步解放思想的依据
C.阐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设想
D.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是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得出这一时期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解放人们的思想,故B项正确。
12.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立即率领中央抗震救灾小组赴鲁甸县地震灾区察看灾情,指导抗震救灾工作。该现象主要体现了( )
A.中共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B.中共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中共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中共执政能力的增强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没有涉及生产力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灾区的关心,说明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利益,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文化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积极救灾,没有强调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6·三明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冲突中被动产生,又在吸收西方民族主义精要与本土思想精华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完善的。特别是在义和团运动失败之后,排外主义的传统民族思想影响式微,而以民族国家观念和主权意识为基调的近代民族主义则逐渐流行,成为反抗西方入侵的新的思想资源。
——摘自张鸿石《论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材料二 (1906年)“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1912年)“国家之本, 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1919年)“现在说五族共和,实在这五族的名词很不切当。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见,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为一个中华民族,并要把中华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然后民族主义乃为完了”……“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以诚,合为一炉而治之……融合我们中国所有各族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摘自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摘自毛泽东《祭黄帝陵文》
1937年4月5日清明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观的发展历程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答案 (1)原因:西方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经验的不断积累;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和中国古代民族思想的影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广泛宣传;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2)历程:排满兴汉→五族共和→中华民族。
核心思想:民族融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建设一个文明的中华民族。
(3)作用:促进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各民族、各阶层、各种力量,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解析 (1)根据材料信息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人民斗争经验、中外民族思潮的影响等角度归纳;结合所学,还可以从知识分子的宣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等角度归纳。
(2)第一小问历程,根据材料信息“排满”“五族共和”“民族大融合”归纳;第二小问核心思想,从材料信息“民族融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等方面归纳。
(3)根据材料信息,从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胜利等角度归纳分析。
14.(2016·唐山二模)近代中国,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各自的救国方案。
材料
方案一: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
“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夫共和主义岂平手而可得,余以此一事而直有革命之责任者也。”
——1897年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的谈话
方案二:张謇的实业救国论
“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根本则在实业。若骛其花与果之灿烂甘美而忘其本,不知花与果将何附而何自生。”
——张謇《对于救国储金之感言》
方案三:陈独秀的民主科学救国论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评述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救国论的观点。
(要求:选择材料中的任意一种观点加以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一: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时提出的一种救国方案,其爱国性是值得肯定的;借鉴了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顺应了世界民主共和的历史潮流,具有历史进步性;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开展,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在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
示例二:张謇提出的“实业救国论”,是民族资本家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提出的一种救国方案,其爱国性是值得肯定的;这种救国思想在民族资本家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抵制外来经济侵略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
示例三:陈独秀提出“民主与科学救国论”的思想,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积极探索,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他们以此作为向封建主义进行斗争的武器,具有进步意义,应予以充分肯定;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是陈独秀所说的“民主”,照搬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
解析 从背景和影响两个方面分析近代中国三种救国论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它们都出现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借鉴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指导了辛亥革命和民国的建立,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张謇提出的“实业救国论”,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陈独秀提出“民主与科学救国论”的思想,推动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但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三种救国论都无法从根本上拯救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