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1.50 K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22讲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伴随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经济区域化也明显加快。继欧共体成立之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北美贸易组织等先后出现。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是考查频率较高的区域,尤其是对欧洲一体化的考查,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欧洲一体化的特点及影响、欧元的作用、欧盟扩大。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及社会热点来看,重点反思世界经济区域化存在的问题,“退群”成瘾的美国总统也会对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走向有着重大的影响,值得重点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是考查频率较高的区域,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也兼有一定数量的非选择题;内容涉及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格局的关系、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化的举措及影响、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影响、世界贸易组织、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举措仍将是关注的重点。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2)美国企图凭借其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建立受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
(3)吸取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
2.建立
- 17 -
(1)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①1944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
②通过《布雷顿森林协议》,内容有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2)建立国际金融机构
①世界银行:1945年建立,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贷款,以促进该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年成立,宗旨是稳定国际汇兑、协助建立多边支付制度;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平衡。
3.影响
(1)确立了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2)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
二、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以外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2)美国为了扩大商品输出,积极倡导建立国际贸易组织。
(3)“布雷顿森林体系”消除了阻碍国际贸易的外汇管制。
2.形成
(1)标志:1947年,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
(2)宗旨:缔约方通过相互削减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促进自由贸易。
3.影响
(1)体现了自由贸易精神,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2)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3)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4)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
三、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一)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
1.发展
(1)1967年,西欧六国建立欧洲共同体。
(2)1991年12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使欧共体朝经济和政治一体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3)1993年11月1日,欧洲联盟成立。
(4)2007年由12国发展至27国,并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5)1999年欧元问世,2002年进入流通领域。
2.评价
(1)欧盟在经济建设领域成就巨大,与美国、日本并立为世界经济三强。
(2)欧盟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有着重要影响。
- 17 -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
1.原因:西欧和日本的崛起对美国的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战。
2.形成
(1)1992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正式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2)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
3.特点: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4.影响:对三国经济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加强了本区域经济的优势。
(三)亚太经合组织
1.背景
(1)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2)北美自由贸易区已显雏形。
(3)亚洲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上升。
2.演变
(1)1989年,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韩时提出。
(2)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正式问世。
(3)1991年,中国与中国台北、中国香港一起加入。
3.活动:召开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1)1993年在美国西雅图举行首次会议,发表《经济展望声明》,提出亚太经合组织大家庭精神。
(2)2001年在中国上海举办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4.意义:适应了亚太地区的发展要求,有利于促进本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大计。
四、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和中国的加入
(一)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1.背景:作为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关贸总协定难以适应时代潮流。
2.建立
(1)1995年1月1日,正式建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2)截至2008年7月,共有153个成员。
3.宗旨和原则
(1)与关贸总协定基本相同。
(2)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的实施,达到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
4.历史意义
(1)标志: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开始
①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规范化。
②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构筑起来。
(2)世界贸易自由化将在相互妥协、互相监督、尽量有序的基础上进行。
(3)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背景
- 17 -
(1)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
(2)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世界和中国相互需要。
2.加入
(1)1986年开始的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地位的谈判无果而终。
(2)1995年11月,中国由“复关”谈判转为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
(3)2001年11月10日,多哈会议正式批准中国加入,使中国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三)世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发展问题
(1)原因
①二战后,存在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起主导作用,掠夺和剥削发展中国家。
③发展中国家国内政局动荡,债台高筑,饥荒不断。
(2)问题:使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严重恶化,使世界经济面临大规模动荡的危险。
(3)对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全球性问题
(1)问题: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影响全人类的根本利益。
(2)对策: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辨析比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贷款主要用于稳定国际汇率,保证各国汇率的稳定,是一“救急”性的调节机构;而世界银行提供的贷款主要是用于促进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是一“救贫”性的发展机构。
知识拓展
关贸总协定实际上是一个“组织”,是一个关于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多边国际协定和组织,其规定对成员并无严格的法律约束,也没有真正实现贸易自由化的目标,这也是后来被世贸组织取代的原因。
归纳总结
知识图解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 17 -
知识图解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
易错混错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欧洲各国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联系的需要,而不是美苏“冷战”的威胁。
知识拓展
(1)欧盟是当今世界合作水平最高的区域集团化组织。欧盟合作领域最广泛,一体化程度最高,其成员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也更紧密。
(2)欧元纸币正面图案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门和窗,象征着欧盟推崇的合作和坦诚精神,反面是各类桥梁,象征着欧洲与其他国家之间联系的纽带。
(3)北美自由贸易区中“水平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反映了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和竞争”反映了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和发展中国家墨西哥之间的合作和竞争。美国:扩大出口市场。加拿大:转移夕阳产业。墨西哥:吸引资金和技术。
(4)区域经济合作并不只是享受利益,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发展中国家应在经济区域一体化大潮中学会如何趋利避害。
- 17 -
教材补缺
亚太经合组织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基础上,各成员在自愿的基础上协商一致,以声明宣告的形式作出承诺,推动合作。这种承诺,各成员没有义务和责任去履行,因为它不是立法式的或指令性的硬性规定,对成员不具有强制性。
易错易混
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仅指经济方面的发展趋势,全球一体化还有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内容,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辨析比较
经济多极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标志着世界经济进入多极化发展时代,西方经济关系由美、西欧、日三足鼎立代替了美国独霸,美、日、西欧在经济领域里展开了激烈竞争,为了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它们都加强了与邻近区域的经济合作,区域性经济集团应运而生。因此,世界经济多极化是区域经济集团化出现的基础,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多极化的表现形式。
热考主题一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历史概念]
1.金本位
金本位即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来决定。金本位制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盛行。在历史上,曾有过三种形式的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其中金币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就狭义来说,金本位制即指该种货币制度。
2.固定汇率制度
指一国货币与美元或其他货币保持固定汇率的制度。固定汇率制是在金本位制度下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通行的汇率制度,这种制度规定本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维持一个固定比率,汇率波动只能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由官方干预来保证汇率的稳定。
- 17 -
[史料实证]
[史料一]
读史 史料一反映出美元获得了“等同黄金”的地位,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得以确立。
[史料二] 表面看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是美元的灾难,动摇了美元的地位,是美国全球霸权衰落的象征。其实相反,美元从此获得了黄金的生命,而不是和黄金共享生命……美国依靠独步全球的经济总量,垄断了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刺杀了黄金,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建立了全球美元经济独裁……美国购买全世界的资源仅需要用美国的印钞机印出来的一张纸(美元)。
——谭智元《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
读史 史料二信息“美国依靠独步全球的经济总量,垄断了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反映了其经济霸主的地位。
[史料三] 一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领土时,在关于产品的国内销售、兜售、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条例和规定方面,所享受的待遇应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读史 史料三中“所享受的待遇应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可以看出关贸总协定倡导的是一个非歧视宽松自由的贸易环境,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史料四] 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协定”,一个准国际组织。在解决国际贸易纠纷方面,关贸总协定的主要手段是协商,最后只是缔约方的联合行动,至今仍没有法律约束性的强制手段。这也是许多重大国际贸易争端无法真正解决的重要原因。美日贸易战旷日持久,美欧农产品之争相持不下,而总协定对此却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其局限性也可窥见一斑。
——《关贸总协定知识读本》
- 17 -
读史 史料四中“主要手段是协商”“没有法律约束性”,反映了关贸总协定的不足,所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各国贸易的纠纷。
[史料五] 有人曾形象地如此比喻:各国到世界市场来做生意,GATT为这个市场建立了一个做生意的基本准则,IMF解决了双方货币认可汇率问题,保证公平交易,如果出现支付困难,那就请世界银行帮助贷款,WB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读史 由史料五中的形象比喻可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个世界一直是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的原因。它有何积极作用?
提示:原因: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作用:促进了贸易自由,有利于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2.根据史料一、二,指出二战以后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关系发生的变化。概括影响美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变化:美元与黄金从挂钩到脱钩。
主要因素:美国经济实力,对外经济政策。
3.结合当时经济状况,分析史料三规定当时对哪国最有利?反映了当时经济体系的何种特征?
提示:“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膨胀,产品需要输出,因此协定对美国最有利。特征: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4.根据史料四,关贸总协定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其最终归宿如何?
提示: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多边组织,规则不严密,不具有法律约束性。其局限性决定了它终将被世界贸易组织所替代。
[系统认知]
1.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
- 17 -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及其原因
(1)体系的瓦解
①1968年,美国宣布实行“黄金双价制”: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经济相对衰落,美元的地位发生动摇。各国纷纷抛售美元抢购黄金,使美国黄金储备急剧减少,金价暴涨。美国宣布仅对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按官价兑换黄金,而市场金价则自由浮动。
②1971年8月,尼克松政府宣布放弃按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金本位制”。美元与黄金脱钩,支撑国际货币制度的两大支柱倒塌其中之一,布雷顿森林体系名存实亡。
③1973年3月,欧洲共同市场达成协议,联邦德国、法国等国彼此之间实行固定汇率,而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至此,支撑国际货币制度的另一支柱即固定汇率制度也完全垮台,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解体。(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两大国际金融机构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2)瓦解的原因
①体系自身存在缺陷。只有美国长期贸易逆差,才能使其他国家获得充足的美元供应;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性逆差,美元则会丧失其中心地位,引起美元危机。固定汇率制度限制了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
- 17 -
②美元危机。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越南战争,使美国国际收支连年逆差,黄金储备大量外流。石油提价、经济危机,美国财政赤字庞大。政府大量发行货币造成通货膨胀,严重冲击了美元的信誉。各国纷纷抛售美元兑换黄金,使美国黄金储备急剧减少。
③世界经济出现多极化趋势。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日本等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开始与美国分庭抗衡,美国的经济竞争力相对削弱。
[素养落实]
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1.下表反映的是美国的官方黄金持有量和对外美元债务情况(单位:十亿美元)。表格中数据的变化说明( C )
年份
世界黄金持有量
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
美国尚未偿付的外国银行债务
1951
33.5
22.9
8.9
1968
38.7
10.9
38.5
A.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丧失
B.美国政府积极对外输出黄金和美元
C.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危机
D.“双挂钩”机制有利于美国经济扩张
解析:材料体现出美国的官方黄金持有量减少,美国政府会积极输入黄金,当时美国仍然是世界经济霸主,故A、B两项错误;材料中美国的官方黄金持有量减少,债务增多,这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危机,故C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双挂钩”原则在二战后初期有利于美国经济扩张,但是随着西欧、日本的崛起以及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危机,“双挂钩”机制制约了美国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
2.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元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使美元在海外不断沉淀而导致美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即美国必须保持长期的贸易顺差,这就是著名的“特里芬难题”。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提升各国清偿能力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途径
B.“双挂钩”原则使美元处于有利境地
C.美元具有美国货币和世界货币的双重职能
D.该难题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根本原因
解析: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双挂钩”原则使美元不仅是一国货币,也是世界货币,此举有利有弊,B项错误,C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下降,D项错误。
“特里芬难题”——辩证看待“布雷顿森林体系”
- 17 -
上面两题考查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弊端和存在的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重建了国际货币体系,实行以美元为中心的可调整固定汇率的制度,大大降低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汇率风险,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缓解了各国国际收支的困难,维持了各国经济稳定、高速的发展态势;等等。可以说,布雷顿森林体系支撑了战后20年资本主义世界的高速增长,因此有人把这段时期称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个“黄金时代”。但布雷顿森林体系由于内在缺陷,最终还是崩溃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弊端即所谓的“特里芬难题”,是指“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国际收支来说就会发生长期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这就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国际贸易收支长期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这一内在矛盾称为“特里芬难题”。
热考主题二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历史概念]
1.关税同盟
关税同盟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签订协定,相互间免征关税和取消其他壁垒,并对非同盟国家实行统一的关税率而缔结的同盟。结盟的目的在于使参加国的商品在统一关税之内的市场上处于有利的地位,排除非同盟国商品的竞争,它开始带有超国家的性质。如欧洲经济共同体实行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就是关税同盟。
2.二十国集团(G20)
二十国集团(G20)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最初由美国等七个工业化国家于1999年提出,目的是防止类似亚洲金融风暴的重演,让有关国家就国际经济、货币政策举行非正式对话,以利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内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机制。随着中国、巴西、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加入,构成了二十国集团。
[史料实证]
[史料一] 西欧……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次演说
读史 史料一信息“西欧……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说明经济区域集团化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导致国际竞争加剧。
- 17 -
[史料二] 自《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以来,美国对墨西哥的产品进口关税平均下降84%,而墨西哥对美国的产品进口关税只下降43%;墨西哥在肉、奶制品、玉米等竞争力较弱的产品方面,有较长的过渡期。同时,一些缺乏竞争力的产品部门有10~15年的缓冲期。
读史 史料二信息综合反映出墨西哥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国家竞争力方面与美国均存在较大差距,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虽有利于墨西哥打开美国市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但在双方贸易中处于不利局面。
[史料三]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升级的。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一些地理相近的国家或地区间通过加强经济合作,为谋求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形成了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或国家集团。
读史 史料三的核心句是第一句话,主要说明了区域经济集团化出现的原因。
1.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欧洲一体化进程带来的深远影响。
提示:强化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挑战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强化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
2.有学者认为,经济区域集团化具有排他性,是一场反全球化潮流。结合史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初级阶段,经济全球化是区域集团化的必然结果,二者在性质上是一致的。
[系统认知]
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①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分工扩大。
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推动。
③国际局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国际斗争的重点逐渐转向了经济和科技领域。
④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2)特点
①组建方式是在地缘化的基础上由小到大。
②区域经济集团是一个开放与封闭相统一的,以开放为主的体系。
③区域经济集团以市场一体化为开端,以实现经济一体化乃至政治、安全、军事一体化为目标。
④在区域经济集团的内部,往往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发挥主导作用。
⑤区域经济集团对内、对外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 17 -
[素养落实]
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
1.某同学把区域性合作组织几种模式的特点做了如下归纳。下列模式对应组织,正确的是( D )
模式1
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
模式2
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大国主导
模式3
共同兴趣、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
模式4
结伴而不结盟、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
A.模式1——亚太经合组织
B.模式2——欧洲联盟
C.模式3——北美自由贸易区
D.模式4——上海合作组织
解析:根据模式1中“货币……统一”可推断出是欧盟,故A项错误;根据模式2中“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大国主导”可推断出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故B项错误;各成员差异较大,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自主自愿原则的组织是亚太经合组织,故C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开创了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区域合作关系,故D项正确。
2.亚太经合组织地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成员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和历史差异。亚太经合组织与欧盟的不同在于( C )
A.范围更大,体现全球化发展趋势
B.合作原则开放灵活,体现贸易伙伴关系
C.成员成分复杂,体现求同存异
D.地域相近,体现睦邻友好
解析:欧盟成员大多数为发达国家,文化和历史差异较小,而亚太经合组织成员之间的差异较大,因此亚太各地区之间要想加强经济方面的合作就必须做到求同存异。故C项正确。
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比较
上述两题均立足于时空观念,从比较角度入手考查三大区域集团。现将三者的比较归纳如下:
欧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合组织
成立时间
1993年
1994年
1989年
性质
经济、政治联盟
区域性经济组织
区域性经济合作论坛
主要合
作领域
经济、政治
经济
经济
特点
- 17 -
是由发达国家组成的区域性经济政治组织,合作程度较高
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属于论坛性的经济组织,合作程度较低
热考主题三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
[历史概念]
1.国际经济旧秩序
指以不合理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以不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以国际垄断占据支配地位的国际金融体系,以及受少数发达国家控制的国际经济机构,即资本主义在国际生产和流通领域里的垄断。
2.国际经济新秩序
所谓国际经济新秩序是指在当今的世界经济环境中为促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进步,对反映旧国际经济秩序的现行国际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改变所形成的,能真正体现公平互利,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并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济机制。
[史料实证]
[史料一] 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
读史 史料一反映了经济全球化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均衡发展。
[史料二] 1996年,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达2 85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7.5%。而且投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私人资本在1990~1996年的6年中增加了6倍。
读史 史料二说明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机遇,如吸引外资。
[史料三] 2008年9月至2009年10月,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各国股市受到重创,巨幅下跌,冰岛、巴基斯坦濒临国家破产,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此情况又引发了人们对全球化的再思考。
读史 史料三说明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表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威胁世界经济安全。
1.结合史料一分析为什么经济全球化更有利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提示:发达国家在商品、劳务、技术和资本上占据主导和领先地位。
- 17 -
2.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发展中国家应如何看待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大潮。
提示: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机遇,如吸引外资,但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负面影响,如南北贫富差距和经济安全问题。
[系统认知]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存在的问题
①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艰难。
挑战和压力增大。当今世界处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工业发展处于不同水平的国家将面对同样的全球化环境,执行同样的“游戏规则”,承担基本相同的国际责任和履行基本一致的义务。故那些经济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市场发育欠完善的发展中国家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经济运行风险提高。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普遍增大,更容易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上资本规模大、流速快、投机性强,金融风险日益突出。
最不发达国家有可能被边缘化。
②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日益突出,影响全人类的根本利益,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对策: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等等。
[素养落实]
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1.下图反映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是( C )
A.西方发挥主导作用 B.世界市场不断扩大
C.从自由无序到有序 D.全球化不断加强
解析:从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出现,到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都实行自由贸易,没有统一有序的管理机制,二战之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贸易组织出现,体现出世界经济逐渐向制度化和体系化有序发展,故C项正确。
- 17 -
2.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才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B )
A.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推动
B.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
C.全球范围内对市场经济的普遍认可
D.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
解析: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也是推动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故B项正确。全球范围内对市场经济的普遍认可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外部环境,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条件,不是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
运用唯物史观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应该运用唯物史观,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与生产关系的关系中去加以理解和把握。
(1)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是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世界各国都不可能离开这一进程而获得独立发展。
(2)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超越国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促进全球经济不断增长的方式。在这一进程中,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市场这个纽带,逐步推动国内市场向全球市场过渡,最终形成具有规范各经济实体经济行为的全球统一规则,并建立起全球经济运行机制,从而极大地促进全球产业结构的新一轮调整,加速全球经济的增长。
(3)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全球经济市场化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之所以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新一轮浪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选择。
热考主题四 考点综合拓展
综合拓展(一) 经济全球化的阶段特征
1.探险时代(1500~1750年)
(1)经济上出现商业革命。商品种类及商贸中心转移,商贸制度创新,世界市场雏形初现并扩展。
(2)国际关系上一个以近代欧洲国家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开始形成但不具有全球性。
(3)全球化的跨文化传播体系逐渐出现。宗教、革命等思想在新旧大陆之间传播。
(4)全球联系主要限于贸易层次,全球性交往的紧密性和普遍性较低。
2.殖民时代(1750~1870年)
(1)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工业革命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结构,增强了资本主义的扩张实力。国际分工、通信交通进一步发展;商品数量种类增加;工业品成为国际贸易的大宗;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在世界市场中占据主要地位;经济互相依赖程度加深。
(2)世界性政治体系出现。维也纳体系是全球化时代第一个世界性的政治体系。
(3)文化全球化形态初步形成。西方文化依靠近代大众传播媒介及自身的优越性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如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 17 -
(4)全球性交往加强但仍然有限。西方列强依靠坚船利炮建立庞大的殖民地,全球性交往程度加强,但全球性关系的制度化和正规化有限。
3.帝国时代(1870~1945年)
(1)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笫二次工业革命全面推进了现代化进程,垄断组织成为向外扩张的核心动力,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的掠夺方式,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确立。同时苏联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具有封闭性,对全球化推动有限。
(2)国际社会初露端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建立,其成员具有世界性,标志着国际社会的初步形成。
(3)文化全球化加强。随着近代交通通信工具发展,人员流动频繁,科技与文艺等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4.网络时代(1945年至今)
(1)以高科技为特征的时代。科学技术对贸易全球化、生产、金融、消费的全球化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2)经济全球化空前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从关贸总协定到世贸组织,世界经济朝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3)全球政治体系由统治转向治理。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调整,各种国际组织出现,国家间利益调整通过协商解决,遵守制度安排。
(4)网络社会迅速崛起。进入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化,力度空前加强。
综合拓展(二) 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影响及其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1.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成员国经济的发展,缩小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差距。
②对国际资本、技术、人才和商品的流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
③各个区域的和平与稳定,进一步增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2)消极影响
①由于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排他性,使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导致国际竞争加剧。
②经济区域集团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因此使南北差距、南南差距加大,国家间的不平衡加剧。
2.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1)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发展中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2)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或初级形态,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们在性质上是一致的,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区别;实际上,全球化有时更多地表现为区域化,并由区域化所带动。
(3)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但总体上看利大于弊。
- 17 -
相关文档
-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32021-08-2515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复2021-08-254页
- 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1课2021-08-2511页
- 2019—2020学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2021-08-2510页
- 2020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2021-08-256页
- 2020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第242021-08-2517页
- 【历史】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2019-22021-08-2513页
- 青海省2020年7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2021-08-2514页
- 2020高中历史 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 2021-08-258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2021-08-2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