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50 K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单元评估一
测试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 6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当希
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
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
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A )
A.社会的剧烈变动 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解析:公元前 6 世纪至前 3 世纪大致相当于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
期,礼崩乐坏的剧烈社会动荡使得士人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
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希望被统治者采纳,达
到天下太平,因此 A 项正确。
2.古代有学者主张,“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
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把他们固定在土地上,安居
乐业,他们才不会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这位学者最有可能是
( C )
A.墨子 B.老子
C.孟子 D.韩非子
解析:孟子主张统治者应该给农民一定土地,以满足农民的基本
物质生活需要,这是统治者实行仁政的前提,故选 C 项。
3.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
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 D )
A.孟子 B.韩非子
C.墨子 D.荀子
解析:材料既崇尚礼制,又注重法治,即“隆礼重法”,这是荀
子思想的重要特征。故选 D 项。
4.董仲舒将人的资质分为三等,指出“圣人”不经教化便可从
善,“斗筲”之人天生性恶,虽经教化不能为善,占多数的“中民”
须经教化后方可为善。这一学说( D )
A.实现了儒学发展的思辨化
B.主张以德治为先刑罚为辅
C.迎合了汉初无为而治政策
D.为九品中正制提供思想借鉴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可知,与董仲舒将人分为三等这一做
法有关的是将人才按照等级划分的九品中正制,前者为后者奠定了思
想基础。答案为 D。
5.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
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
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A )
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解析: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6.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取依赖于天命和
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
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D )
A.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上天和百姓的授予
B.董仲舒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
C.黄宗羲的主张体现了民本色彩
D.他们都质疑君主权力的正当性
解析:三人之中只有黄宗羲质疑君主权力的正当性,故 D 项错
误,符合题意。A、B、C 三项说法均正确,故排除。
7.隋唐时期,宗教文化政策一直是朝野上下争论不休的政治问
题之一。但总的来说,隋唐帝王对儒、道、佛三教采取兼收并蓄、严
密控制的政策。这说明( C )
A.宗教已经成为国家意识形态
B.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C.帝王力图借助三教巩固统治
D.宗教信徒众多影响社会安定
解析:由材料“隋唐帝王对儒、道、佛三教采取兼收并蓄、严密
控制的政策”可知,帝王力图借助三教巩固统治,C 项正确。
8.《宋刑统·斗讼律》规定:“诸殴兄姊者,徒二年半,伤者徒
三年……若殴杀弟妹及兄弟之子孙、外孙者,徒三年。”这一材料体
现了( A )
A.儒家思想的法典化 B.法家思想的具体化
C.道家思想的合理性 D.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解析:据所学可知宋代统治思想是理学,但题干信息强调利用法
家思想治理国家,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法典化,故 A 项正确;题干无
法体现法家思想的具体化,故 B 项错误;道家思想是无为而治,材
料体现的不是无为,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加强君权的措施,
故 D 项错误。
9.据《明史·儒林传序》记载,嘉靖以后百余年间,“笃信程朱,
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B )
A.李贽挑战儒家价值标准和权威地位
B.王阳明的心学成为显学
C.明朝国内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
D.“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
解析:材料中“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说明当时
儒家思想发展到理学阶段,程朱理学被确立为官方统治思想,明朝王
阳明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所以 B 项正确。
10.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专论李贽说:“社会环境把个人
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
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C )
A.“社会环境”:儒学家提倡“三教合归儒”
B.“个人理智”:强调三纲五常以巩固君权
C.“廉洁和诚信”:挑战正统的思想和主张
D.“形成丛林”: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
解析:材料说明了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严重禁锢了
个人的思想自由以及创新发展,而李贽则对此作出了大胆的批判,所
以答案选 C 项。A、D 两项分别发生在隋唐和西汉时期,B 项说法与
题意正好相反。
11.“他们竭力思索、探究前朝悲剧性的结局,将明朝皇帝的失
败归咎于他们的专制统治和作为专制统治意识形态支柱的新儒家程
朱学派。……将这群学者冠名为‘启蒙哲人’是完全合理的。”下列
学者中可以被冠名为“启蒙哲人”的是( D )
A.朱熹 B.程颐
C.王阳明 D.黄宗羲
解析:A、B 两项是宋代的理学家,与题意不符;C 项是陆王心
学的集大成者,故与题意不符;D 项符合题意,故应选 D 项。
12.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
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
去之弥远也。”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 D )
A.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
B.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
C.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
D.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
解析:从材料“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可以看出顾炎武
特别强调人的道德的作用,认为以无德之人讲学,与圣人相去甚远,
D 项正确;A 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有学问的人应该有道德;B、
C 两项错误,材料并非说的是治学问的方法问题。
13.《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
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
—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一时期( A )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儒家思想趋向新启蒙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土阶层崛起,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
的“君舟民水”与题干中“突出人的地位”“强调民的作用”相符,
故 A 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强调君主的地位,
与题干主旨不符,故 B 项错误;两宋时期的程朱理学侧重对人性的
思考,强化了伦理纲常对人性的束缚,与题干主旨不符,故 C 项错
误;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潮强调限制君权,但是这种思潮不是当时
社会的主流,故 D 项错误。
14.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
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
相处。由此可见,道家( D )
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 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
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 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
解析:“反对掠夺,拯民疾苦”是墨家的主张,故 A 项错误;
道家并不主张追求平等,故 B 项错误;道家虽然消极处世,但绝不
是与世完全无争,而是要缓和斗争,在“无为”的前提下达到统治的
目标,故 C 项错误;根据“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知道
家遵循规律,和谐处世,故 D 项正确。
15.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
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
于夫”。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 C )
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 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
解析:“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表明君臣、父
子、夫妻之间关系的相互性,具有一定的辩证意识,故 C 项正确。
16.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其相
同点是( D )
A.强化儒家伦理道德 B.禁绝其他思想学派
C.激起社会强烈反抗 D.解决意识形态问题
解析:秦代焚书坑儒,没有强化儒家,故 A 项错误;汉代罢黜
百家,但其实汉武帝实行外儒内法剂之以道,而非禁绝,故 B 项错
误;汉代罢黜百家没有激起社会反抗,故 C 项错误;都是为了巩固
统治,与材料中“在思想文化方面”相符,故 D 项正确。
17.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
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
可不知。”朱熹意在( B )
A.适应皇权的需要 B.倡导重德修身
C.宣传“存天理,灭人欲” D.维护纲常名教
解析:材料中朱熹强调人们德行方面的修养,与皇权并无关系,
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朱熹观点强调的是德孝礼等个人素养,故 B 项
正确;“存天理,灭人欲”主张控制人欲,材料中强调的是倡导知礼
仪,故 C 项错误;“纲常名教”可以理解为三纲五常,讲求等级秩
序,与材料中强调个人修养不符,故 D 项错误。
18.王守仁认为,“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王守仁的话( D )
A.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B.反映了因果报应源于良知
C.体现了“格物致知”的实践论
D.体现了天理良知自在人心
解析:材料未体现“行”的一面,故 A 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
因果报应,故 B 项错误;“格物致知”属于程朱理学,故 C 项错误;
根据材料“故良知即天理”“心自然会知”可知,天理良知是人内心
本来具有的,故 D 项正确。
19.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
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
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
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出现这种“转变”理解不正确的是
( D )
A.这种转变表现为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
B.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这种转变的根源
C.明清学术思想的发展受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
D.明清儒学彻底冲破了宋明理学的弊端
解析: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反映了明清之
际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这种转变
实质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反映,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清代
传统经学的出现正是因为受到了这种政治环境的影响,故 C 项正确,
不符合题意;明清儒学没有彻底冲破宋明理学的弊端,故 D 项错误,
符合题意。
20.《论语·先进》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
知死?”《论语·述而》曰:“子不语怪、力、乱、神。”上述思想
蕴含的主张是( D )
A.以民为本 B.关注民生
C.人性向善 D.关注现实
解析:题干中材料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对如何与人相处都不清
楚的话、连现实生活都无法正确对待的话,又如何能够处理与虚幻的
鬼神以及死亡的关系,概括地说就是要求人们首先要注重现实,故 D
项正确。
21.孟子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
友有信。”这一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 D )
A.阐发以柔克刚的方法论
B.促进天人关系的体系形成
C.希望利用道德改造自然
D.将人际关系的规范义理化
解析:孟子的这些话是对人际关系的说明,不是阐发以柔克刚的
方法,故 A 项错误;也不是关于天人关系的说明,故 B 项错误;也
不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故 C 项错误;这段话中涉及父子、君臣、
夫妇、长幼、朋友等,说明处理的是人际关系,同时希望把人际关系
处理的更加规范,其途径是用义理规范,故 D 项正确。
22.汉武帝曾经告诫人臣们:“在位上,而不能进贤者;不举孝,
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也,当免。”材料主要说明西汉( C )
A.选官与任官的制度开始确立
B.加强了对文官队伍的监察
C.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官僚制度
D.形成了完善的官员考核制度
解析: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在夏商周时期就有了,故 A 项错误;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汉武帝对官员们提的要求,并没有提到对官员的监
察,故 B 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的是汉武帝对官员们提的要求,没
有体现官员的考核制度,故 D 项错误。
23.唐末五代,对关羽的信仰主要限于民间,故其社会地位并不
高。入宋以后,宋朝皇帝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与宋对峙的金朝也
下令重修关庙。关羽神灵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这反映出( A )
A.时代精神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B.小说繁荣促进关羽形象普及
C.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D.民族融合推动了民间信仰变革
解析:宋金对抗的时代要求借助民间信仰,融合理学对人格的塑
造,使对关羽的信仰在民间和官方地位迅速提升,故 A 项正确。
24.顾炎武认为儒学的本旨,“其行在孝悌忠信,其职在洒扫应
对……其用之身在出处、辞受、取与,其施之天下在政令、教化、刑
法”“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这折射出顾炎武
( B )
A.对理学和心学的彻底否定
B.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
C.对传统儒学的考证辨伪
D.以孔孟儒学来维护君主专制
解析:本题考查顾炎武思想。理学和心学仍然强调孝悌忠信、政
令教化,故 A 项错误;顾炎武重申儒学的本质,认为“今传于世者,
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体现了其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
故 B 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考证和辨伪,故 C 项错误;顾炎武反对
君主专制,故 D 项错误。
25.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镠作《钱氏家训》,提出“能
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信交朋友,惠普乡邻”“利在一
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的治家思想。《钱氏家训》的上述内
容( D )
A.受到程朱理学的深远影响 B.体现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
C.彰显学优则仕的理想追求 D.蕴含儒家学说的思想精华
解析:根据材料“蓄道德则福报厚”“信交朋友”“利在天下”
等信息可判断《钱氏家训》蕴含了儒家的“德”“信”等思想精华,
故 D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26 题 14 分,第 27 题 20 分,
第 28 题 16 分,共 50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儒学发展史上,唐宋转型无疑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隋唐以来,儒、释、道三教鼎立,但在斗争中它们彼此融合、相互渗
透。面对三教并存,尤其是佛教的异军突起和势力膨胀,儒学内部就
如何应对佛教的挑战,存在着分歧。一派以韩愈为代表,他认为佛老
不讲君臣礼仪、伦理纲常,破坏了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夫妻关系,
扰乱了封建的等级秩序,故力主建立儒家道统,排除异学;另一派以
柳宗元为代表,主张以儒学为主体,兼容各家之长,以开放的思维使
儒家获得新生。唐代的思想论争开启了宋学的新局面。
——摘编自李伏清《唐宋思想转型与
宋明儒学复兴的先驱》
材料二 近代以来,传统儒学在西学的日益逼近之下出现了前所
未有的合法性危机。现代新儒学自 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开展了针锋相
对的抗争,并谋划着中国儒学的现代化发展。牟宗三主张儒学必须接
纳西方科学与民主等观念,使儒学“开无限的未来”。杜维明主张
“儒学传统的文明对话”,他相信儒学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东亚
和世界。在儒学复兴道路上,如何为儒学打开通向现代文明的转化渠
道则成为时代发展的突出问题。
——摘编自沈小勇《现代新儒家
儒学现代化思想论衡》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愈、柳宗元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二者思想产生的相似背景。(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儒学与近代儒学
处境的异同。(6 分)
答案:(1)思想主张:韩愈:排除异学,建立儒家道统,重新确
立儒学独尊地位。
柳宗元:以儒学为主体,兼采各家所长,重新塑造儒家。
背景: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封建统治者崇佛信道,儒学遭到
冷落;传统伦理(道统)思想出现混乱。
(2)同:遭到外来思想的冲击;面临思想文化转型;儒家正统地
位受到严重冲击。(答出两点即可)
异:近代儒学遭受西学的冲击更大;唐宋儒学面临国内儒、佛、
道融合问题,近代儒学则面临与西方民主思想融合问题。(答出一点
不同即可)
解析:(1)二者的主张可结合材料信息概括。韩愈的主张是“建
立儒家道统,排除异学”;柳宗元的主张是“以儒学为主体,兼容各
家之长”。背景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2)唐宋儒学与近代儒学都
面临转型和外来思想冲击,而后者面临的冲击更大。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
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材料二 孔子被古代帝王奉为圣人,对孔子的追封自鲁哀公始
(公元前 479 年),直至清朝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材料三 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
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正其义则
利自在……专去计较利害,定未必有利”。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
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而孔子则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
于利”。
材料四 十五六世纪以后,儒学思想逐渐出现所谓“坐标转位”
或“基调转换”的重大变化……若干学者也指出,这股思潮转向绝非
单纯的哲学思辨的结果,而是和时代脉动的重大变迁——如商业化与
都市化的急剧发展——互通声息、与时推移的产物,并影响到当代的
宗教、文学以及新兴都会中的庶民文化、商人文化与女性文化的发展。
由此可见,儒学思想的转向实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其历史意义也不
可不谓深远重大。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时期儒学受到压
制,而其他时期却又加封孔子的原因。(4 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孔子与朱熹义利观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理学产生的背景。(8 分)
(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儒家思想转向的深厚社
会基础。(8 分)
答案:(1)受压制的原因:秦朝时期,儒生非议郡县制,以古非
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阻碍历史的前进,必然会遭到
压制。追封的原因:董仲舒提出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加以改造的新
儒学开始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演变为统治者的统治
工具。
(2)不同:孔子主张“重义轻利”,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
性;朱熹则强调“以义取利”,体现了义利观念的进步。背景:宋朝
时,儒学不能适应中国封建统治的需要,加之儒学受到佛教和道教思
想的冲击,于是,理学在继承发展儒学的基础上,融合佛道思想,把
“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
系。
(3)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壮大;传统儒
学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第(1)问,儒
学在秦朝受压制主要从当时某些儒生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
面、非议郡县制等方面概括;其他时期加封孔子从新儒学的提出、统
治的需要等方面加以概括。第(2)问,不同从孔子“轻利”(“利”是
小人所为)、朱熹主张“以义取利”(并不排斥利,强调要取之有道)
回答;背景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去思考。第(3)问,
思想转向与明清时期专制主义强化、新经济因素产生等因素有关。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皇汉武统一中国,建立南北统一的文化,以《诗经》
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和以楚辞为代表的长江文化互相融合为一,构成我
们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主体,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
家文化进一步系统化,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经过长期的积累、
叠加、发展而成为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着我们民族精神状况的内
容和活动方向。到了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
交融是依赖于政治的统一不同,佛学的传入则是纯粹的文化运动。它
与汉文化区别如此之大,以致从佛教与儒家的冲突直到合一,其间经
历了近千年。
材料二 20 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中心主义被
彻底击溃,西欧、北美总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灵感,找到救世良方。
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传统的基础。
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予经济发展以
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
和生命存在形态。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政府和财团,投入大量资金用
于对东方文化的研究。东方文化带给西方的不再是彼岸世界的传奇故
事,而是使西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某些根本变化的运动。
——以上材料均摘自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1)材料一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两次文化融合?两次文化融合的
结果有何不同?(6 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的原因。并
说明现代欧美国家借鉴儒家文化的理由。(6 分)
(3)据上述材料,说明当今人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处
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4 分)
答案:(1)融合: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佛教与儒家融合。
结果: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儒家文化;佛教与儒家的融合形成了理学。
(2)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打击;经济危机的冲击。理由:儒
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予经济发展以内在动
力的精神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
存在形态;变革西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需要。
(3)对待:批判继承。处理:相互学习借鉴,平等对待,共同发
展。(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南北统一的文化”“黄河文
化”“长江文化”“互相融合为一”判断第一次文化融合;依据“佛
教与儒家的冲突直到合一”等信息判断第二次文化融合。第(2)问,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20 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
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方面
分析;第二小问依据“中国人的精神支柱”“传统的基础”“可以与
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予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不仅是历史现
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等信息说明。第(3)问,为开放
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