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2.03 KB
  • 2021-08-25 发布

2016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三第二次模拟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 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三第二次模拟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2.“理性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下列中外思想家的观点能促进人类理性化的有 ①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②康德—“人非他人的工具” ③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④董仲舒—“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肯定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符合题意, 故①正确;康德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道出启蒙运动的真谛是“思想自由”,符合题意,故②正确;普罗 塔戈拉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人的价值,符合题意,故③正确;“灾者, 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意思为“天人感应”,主张客观唯心主义,不符合题意,故④错误,选择 A 项符合题意。 答案:A 13.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 B.活字印刷技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C.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并发明了转轮排字盘 D.清代使用铜活字印制了《古今图书集成》 解析:《金刚经》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故 A 项错误,符合题意;宋代毕昇创 造了活字印刷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元代王祯创制了木活字,又发明 了转轮排字盘,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清代时用铜活字印刷的最大的一部书是《古今图书集成》,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A 14.下图是中国古代一城市在某一时期的行政及商业功能分布图(局部),这一时期是 A.西汉 B.南宋 C.唐朝 D.元朝 解析:西汉时期,城市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城市中“市”受到严格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未出现娱乐 场所瓦肆等,故 A 项错误;南宋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唐朝的市坊界限,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出现 了娱乐性场所瓦肆,故 B 项正确;唐朝时期的城市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实行严格的市坊制,故 C 项错误; 根据图片可以看出是南宋的都城临安,故 D 项错误。 答案:B 15.比较汉、宋关于商人做官的相关规定,从其变化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汉代 “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宋代 “身是工、商杂类及曾为僧、道者并不得取。” “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 A.科举制度比察举制封闭 B.宋代抑商政策事实上已放弃 C.社会阶层身份日益固化 D.商人受歧视的情形发生转变 解析:题目讨论的是工商阶层入仕做官的规定,与科举制和察举制无关,故 A 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 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故 B 项错误;根据题目,汉代时商人及其后代不准做官,实行严格的抑商政策,中唐 以来特别是宋代,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商人可以弃商从政,社会阶层有所流动,故 C 项错误;宋代时允许商 人弃商从政,显示了商人受歧视的情形在宋代有所改变,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6.下图所示是文物市场上出现的明代监察御史王忬的象牙虎纹腰牌。但文物鉴定者认定此物纯属伪造。理 由是:虎纹是武官所用,而监察御史是文官,与制度不符。据此,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A.当今文物市场上真品已难找到 B.古代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 C.文物作伪者必须提高史学素养 D.制度史是文物鉴定的重要依据 解析: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鉴定者鉴定文物的依据是历史事实,而政治制度 是历史事实的重要部分,由于近代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大量文物流落海内外,故 A 项错误;古代监察 官员属于皇帝个人意愿的耳目,但这与题干中提到的虎纹腰牌是否属伪造的问题无关,故 B 项错误;我们应 严厉打击文物作伪行为,增强文物保护意识,故 C 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文物鉴定者的鉴别依据,故 D 项正 确。 答案:D 17.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传统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这些现象不包括 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已经出现 ②自行车成为人们主要的代步工具 ③中国人开始自己创办近代报刊 ④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解体,近代民族工业诞生,买办和买办化商人出现,故 ①正确,不符合题意;自行车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是在建国以来,故②错误,符合题意;19 世纪 70 年代开 始中国进入国人办报时期,1873 年《昭文新报》是国人自办的第一份报纸,故③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 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发生在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时间不符,故④错误,符合题意,选择 B 项符合题意。 答案:B 18.有学者指出:某事变无洋不反,凡外皆仇,以中国(实际上是以华北、东北甚至是以京津一隅)对抗各 国,致成了一个小型的“世界大战”。结果京师再陷,朝廷狼狈出亡。该“事变”是 A.义和团运动 B.九一八事变 C.一二·九运动 D.卢沟桥事变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无洋不反,凡外皆仇”、“以中国(实际上是以华北、东北甚至是以京津一隅) 对抗各国”“朝廷”可以得知是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以及对抗八国联军,故 A 项正确;九一八事变是 发生在 1931 年中国军队对抗日本的入侵,与题意不符,故 B 项错误;一二九运动是发生在 1935 年中国各 地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与题意不符,故 C 项错误;卢沟桥事变发生在 1937 年,是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对 抗的是日本,不是各国,当时的政府是南京国民政府,不是朝廷,故 D 项错误。 答案:A 19.“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各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 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上述文字出自 A.光绪帝变法诏书 B.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C.宣统帝退位诏书 D.陈独秀《敬告青年》 解析:光绪帝的变法发生在 1898 年,主张“君主立宪”,与题意不符,故 A 项错误;孙中山《民报》发刊 词阐述的是“三民主义”,时间是 1905 年,与题意不符,故 B 项错误;依据材料“多倾向共和……予亦何 忍以一姓之尊荣”得出,辛亥革命后君主专制政体结束,由此可知是宣统帝的退位诏书,故 C 项正确;陈独 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主张民主与科学,不符合题意,故 D 项错误。 答案:C 20.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把科教事业摆在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位置。下列正确反映我国科 教事业发展历程的是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②“863 计划”的制订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④“向科学进军”热潮掀起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解析:“科教兴国”战略是 1995 年提出;“863 计划”的制订于 20 世纪 80 年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的提出是在 1988 年由邓小平提出;“向科学进军”热潮掀起是在 1956 年;根据前面的分析,正确的顺 序是④②③①,选择 D 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1.“这个大战的结果,在海外方面,是英国的成为北美和印度的主人翁,为英国他日雄飞于世界立下一个 基础。”材料中的“大战”指 A.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B.三次英荷战争 C.英法七年战争 D.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1588 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西班牙的霸主地位衰落,继而崛起的是以造船业发达的荷 兰,西班牙的殖民地主要在中南美洲,与题意不符,故 A 项错误;三次英荷战争使英国夺得了荷兰在非洲东 西海岸的殖民据点,与题意不符,故 B 项错误;英法七年战争使英国从法国手中夺取北美和印度的殖民地, 建立了海上殖民霸权地位,故 C 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北美早已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建立美 利坚合众国,故 D 项错误。 答案:C 22.某文学家被称为“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他创作了“20 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该作品是 A.《红与黑》 B.《战争与和平》 C.《约翰•克利斯朵夫》 D.《丧钟为谁而鸣》 解析:《红与黑》是 19 世纪 30 年代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作品,与题目中的 20 世纪不符,故 A 项错误;《战 争与和平》是 19 世纪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作品,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约翰·克利斯朵夫》 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作品,被评为“20 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和“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 座桥梁”,符合题意,故 C 项正确;《丧钟为谁而鸣》是现代主义作家海明威的作品,不属于现实主义,故 D 项错误。 答案:C 23.有学者认为某一事件“不仅证实了希特勒对中欧东部所怀有的野心,而且更令人不安的是,它还表明了 西方不准备反对这样的野心,并且确实愿意把德国的力量转移到东面更远的地方去。”这一事件是 A.签署《慕尼黑协议》 B.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C.建立“东方战线” D.实施“巴巴罗萨计划” 解析:1938 年,英、法、德、意签订《慕尼黑协议》,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给德国,英法的绥靖 政策达到顶峰,与题目中“西方不准备反对这样的野心,并且确实愿意把德国的力量转移到东面更远的地方 去”相符,故 A 项正确;1939 年,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防止德国的东扩,与题意不符,故 B 项 错误;“东方站线”是苏联为预防德国的东侵而设立的,与题目中“表明了西方不准备反对这样的野心”不 符,故 C 项错误;“巴巴罗萨计划”是二战期间德国制定的入侵苏联的计划,此时英法已经抛弃绥靖政策, 进行战争,故 D 项错误。 答案:A 二、综合题 38.(26 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各民族形成了休戚与共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一 公元前 221 年,秦王政结束了战国以来封建诸侯长期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一个以咸阳为首都的幅员 辽阔的国家。这个国家的疆域,东至海,西至陇西,南至岭南,北至河套、阴山、辽东。有效统治范围大大 超出周代。 ——据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等 材料二 在统治大一统国家的民族地区方面,清朝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其重要的是采取“修其教不易其 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特点的行政管理。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史简编》 材料三 尽管在旧的社会制度下各民族之间不可能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平等关系……但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不断增进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向心力和认同感。 (1840 年以来)在国家四分五裂、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御外侮,为维护 国家主权统一、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各民族进一步联合 起来,同仇敌忾,抗击侵略,保家卫国。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2005 年)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是如何扩大有效统治范围的。(8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1840 年前)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上述经 验。(6 分) (3)写出两支著名的少数民族抗日武装队伍名称。参考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2 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这个国家的疆域,东至海,西至陇西,南至岭南,北至河套、阴山、辽东”得出秦朝扩大 统治范围的措施:平定岭南,在此置郡,使该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收回河套,实施有效统治;在“西南 夷”地区开辟“五尺道”,任命官吏,使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 (2)第一小问经验,根据材料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 特点的行政管理”得出:“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因地制宜。第二小问举例,结合所学知识, 可以从中央(理藩院的设立)、地方(改土归流)的角度进行作答。 (3)第一小问名称,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做答即可;第二小问评价,可以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性质、适合中 国国情、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角度进行作答。 答案: (1)简述:平定岭南,在此置郡(或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使该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3 分)收回河 套,实施有效统治。(2 分)在“西南夷”地区开辟“五尺道”,任命官吏,使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 (3 分) (2)经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因地制宜。(2 分) 举例:对蒙古、西藏和新疆地区,在中央设与六部平级的理藩院管理,(2 分)取得显著成果。(2 分)(或在西 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2 分)强化中央政府的统治。(2 分)) (3)名称:蒙古抗日游击队和回民支队。(2 分) 评价: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既符合了统一多民族国家长期存在的国情,又尊重了近代以来各民族共御外 侮,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历史;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 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0 分) 39.(26 分)21 世纪以来,美国提出“重返亚太”战略。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美国与东亚关系的理解。 材料一 这时,美国对自己的经济发展能力已有充分的估计和信心,希望通过竞争的方法在世界市场上扩大 自己的势力。因此,孤立主义政策招致舆论的责骂和大公司的反对。已离任的驻华公使田贝在当时说:“在 我们面前有着灿烂的前景,这将使太平洋比起大西洋来对我们更显得重要。”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德、俄等 六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摘编自项立岭《中美关系史全编》 材料二 美国“区域遏制”的集大成之作是 1921—1922 年的华盛顿会议。它实现了以国际条约体系从军事和 经济等方面遏制日本在远东太平洋扩张的战略目标, 重新确立了远东的“门户开放”。 ——据金卫星《“门户开放”:20 世纪上半叶美国扩张战略的历史轨迹》改编 材料三 东亚的经济增长率名列世界前茅。克林顿总统上台后,积极推行“国家出口战略”。90 年代以来, 美国与以东亚为主的亚洲国家之间每年的双向贸易额超过 3600 亿美元,是 15 年前的 4 倍多,比美、欧之 间的双向贸易额高出近 40%。 ——刘克《美国的亚洲经济新战略——利用亚太经合组织,促使亚太市场开放》 (1)写出美国开始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时间。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提出该政策的背景。(10 分) (2)任选材料二中的一方面,简述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是如何遏制日本的。(只选方面,不简述不得分)(6 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与以东亚为主的亚洲国家贸易的特点。结合材料三和时代背景,简析形成以上特 点的原因。(10 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时间,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做答即可;第二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美国对自己的经济发展能力 已有充分的估计和信心”得出:美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根据材料一“希望通过竞争的方法在世界市场上扩 大自己的势力”得出:美国希望通过竞争扩大势力;根据材料一“孤立主义政策招致舆论的责骂和大公司的 反对”得出:孤立主义政策招致反对;根据材料一“在我们面前有着灿烂的前景,这将使太平洋比起大西洋 来对我们更显得重要”得出:美国意识到太平洋地区的重要性。 (2)结合所学知识,从军事(《五国条约》)、经济(《九国公约》)两个角度任选其一进行做答即可。 (3)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三“东亚的经济增长率名列世界前茅”得出:贸易增长速度快;根据材料三“美 国与以东亚为主的亚洲国家之间每年的双向贸易额超过 3600 亿美元,是 15 年前的 4 倍多,比美、欧之间 的双向贸易额高出近 40%”得出:增幅超过美欧贸易。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东亚(经济增长速 度、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美国(“新经济时代”和“国家出口战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角度进行作答 即可。 答案: (1)时间:1899 年。(或 19 世纪末)(2 分) 背景:美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美国希望通过竞争扩大势力;孤立主义政策招致反对;美国意识到太平洋地 区的重要性。(8 分) (2)遏制:①选择军事方面。(2 分)签订《五国条约》,限制了日本海军的扩张。(4 分) ②选择经济方面。(2 分)签订《九国公约》,规定维持各国在中国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打破了日本 对中国的独占。(4 分) (3)特点:贸易增长速度快;增幅超过美欧贸易。(2 分) 原因: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加快;克林顿时期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推行“国家出口战略”;东亚经 济增长迅速;亚太经合组织运行加强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任答 4 点给 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