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9.00 KB
  • 2021-08-25 发布

2019版历史人教版必修1训练:阶段检测二(三、四单元)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阶段检测二(三、四单元)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1689 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 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 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 A.天赋人权 B.民主共和 C.君主立宪 D.权力制衡 解析:题干材料“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表明世袭的国王的权力受到法律 的限制,体现君主立宪的政治理念,故 C 项正确。 答案:C 2.18 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 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 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 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解析:题干材料“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 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说明国王保留了某些权力。“没有哪位明 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表明国王的上述权力只是名义上的,故 D 项符 合题意。国王与议会的这种关系与光荣革命的成果——限制王权及议会主权基本 一致,故 A 项错误;材料中的现象说明王权受到限制,而非专权,故 B 项错误;材料未涉 及内阁与国王的关系,故 C 项错误。 答案:D 3.1874 年美国选举之后,民主党控制了众议院,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 腐败的资料,总统格兰特的许多内阁成员因此被迫辞职。由此可知,当时美国( ) A.总统享有的权力受到限制 B.两党秉持不同阶级立场 C.议会开始成为权力的中心 D.两党制体现了制衡原则 解析:根据材料“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可知内阁成员是因为 腐败而被迫辞职,与总统享有的权力受到限制无关,故 A 项错误;两党都是资产阶级 政党,秉持相同的阶级立场,故 B 项错误;当时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议会并非权力 的中心,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民主党控制了众议院,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 党腐败的资料”,可知当时美国民主党利用控制的众议院制衡共和党,两党制体现了 制衡原则,故 D 项正确。 答案:D 4.依据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的政体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这部宪法 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是( ) A.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B.德意志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 C.联邦议会主席职位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D.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答案:D 5.1875 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 迭频繁。1958 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 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 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解析:1875 年法国确立的是共和制,总统权力较小,结果政局动荡。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法国吸取历史教训,赋予了总统更多的权力,从而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故 A 项正 确。1875 年宪法就已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故 B 项错误。议会的主要权力是 立法权,法国政体的演变并没有剥夺议会的立法权,故 C 项错误。法国实行多党制, 不是两党制,故 D 项错误。 答案:A 6.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 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 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讲道、设堂”“北京……的公使”等,可 知该条约是《北京条约》。《南京条约》没有外国人在中国内地传教、外国公使 进驻北京的规定,排除 A 项。 C、D 两项并非签订于拿破仑三世执政时期,故排除。 答案:B 7.19 世纪 70 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 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 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并没有反映日本借助西方列强 侵害中国权益,故 A 项错误;从题干来看,琉球国依然向中国进贡,这表明传统的朝贡 体系并没有解体,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地方督抚维护琉球国向中国进贡 的传统朝贡体系,并没有干预朝廷的外交事务,故 C 项错误;从材料来看,地方督抚提 出要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来评说日本行为的曲直,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外交受到了 西方近代外交观念的影响,故 D 项正确。 答案:D 8.“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 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中国近代主张这种土地制 度的是( ) A.太平天国 B.清政府 C.北洋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答案:A 9.下图所示为 1917 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 于说明( )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问题。由时间 1917 年可以排除 A、D 两项,维 新变法发生于 1898 年,国民革命发生于 1924—1927 年;由题意,可知新县长仍然有旧 官僚的行为,而且教育会副会长也认为“可望其布泽于民”,即持赞同态度,这反映了 辛亥革命不彻底,即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故 B 项为正确答案,C 项错误。 答案:B 10.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 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 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 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解析:题干对比了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中国和日本的舆论宣传,在日本刻意“包装”,误 导欧美舆论的情况下,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说明清朝政府没有充分发挥外交的功 能,故 C 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的进程取决于战争双方,欧美舆论无法左右,故 A 项错 误;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利用舆论进行包装是为了掩盖其侵华罪行,不是为了变更 中国的君主政体,故 B 项错误;材料主旨之一是强调西方媒体认可日本的宣传,支持 日本侵华,并非鼓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故 D 项错误。 答案:C 11.近代某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获准成立后,上呈公文,请求将北京原用于科举考 试的贡院改为其办公地。公文中有“仰慕天恩,准予改拨”等语。该公文应出现于 (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预备立宪”时期 D.中华民国初期 解析:本题考查“预备立宪”。洋务运动未涉及政治改革,因此与材料中的“近代某全国 性咨询议政机构”不符,故 A 项错误。维新派仅仅是提出废除八股考试的主张,也与 材料中的科举考试废除无关,故 B 项错误。材料中的“仰慕天恩,准予改拨”说明皇帝 制度仍然存在,而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故 D 项错误。“预备立宪”时期成立 了咨政院,并作为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故选 C 项。 答案:C 12.1930 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 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 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解析: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革命。1930 年正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极大地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导致了题干中所说的粮食产量增加的现象,故 A 项 正确。水稻产量的增加不是靠军事保护可以取得的,故 B 项错误。国共十年对峙时 期根据地政府的任务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主要精力用于武装斗争, 故 C 项错误。题干未涉及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故 D 项错误。 答案:A 13.1933 年到 1937 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 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 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解析:本题考查国民政府的抗日政策。根据材料内容,可知 1933 年至 1937 年上半年, 南京国民政府在中国沿海沿江和长城沿线建立军事防御体系,构建“要塞区的建设”, 又大规模构筑了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的防御工事。联系所学知识,1931 年日本发动 九一八事变后占领了中国东北,进而进攻华北,并试图从海上侵略中国,由此可判断 材料中南京国民政府的所作所为是出于防止日本侵略的战略需要,故选 B 项。20 世 纪 30 年代初,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混战已基本结束,因此根据时间可排除 A、D 两 项;当时的红军主要集中在南方或陕北,与题干涉及的两个区域不相符,故排除 C 项。 答案:B 14.抗日战争爆发后,原先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纷纷请缨杀敌,电报如雪片般地飞 向南京。抗战期间,川军、滇军、晋军、桂军等地方部队奋战在抗日前线,撑起了抗 日战争的半边天。这反映了( ) A.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B.全民族抗战局面正式形成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D.中国的民族意识空前加强 解析:1928 年底东北易帜后,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1937 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 日战争开始,故 A 项错误;1937 年 9 月,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国共领导的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建立,全民族抗战局面正式形成,而材料没有体现,故 B、C 两项错误;原先割据 一方的地方军阀奋勇参加抗战,表明他们以民族利益为重,中国的民族意识空前增 强,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5.1948—1949 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 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 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 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欧美国家试探中国共产党的外交 政策。中共中央的态度有两层信息:一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二是按照自己 的需要确定建交的时间,两层信息的共同点就是独立自主,故 A 项正确;当时西方国 家包括美国只是试探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尚未放弃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也未形成 具体的针对即将成立的新政权的外交政策,故 B、C 两项错误;新政府需要国际社会 的认可和支持,只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故 D 项错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16 题 12 分,第 17 题 14 分,第 18 题 14 分,共 40 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 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利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 历程。 材料二 法国之所以采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 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 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 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 1870 年后,法国模式突 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 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材料三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 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 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 并掌握现代化的领导权,在随后短短 30 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 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的灾难。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1)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 19 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 权利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4 分) (2)材料二中,1870 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法国能够采取这种 方式确立民主制度的根源何在?(2 分) (3)材料三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指什么?这种“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 来怎样的影响?(4 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现代化模式的看法。(2 分) 参考答案:(1)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 世纪中期形成责 任制内阁,国王“统而不治”。 (2)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强大。 (3)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影响:德国由皇帝和宰相掌握国家 最高权力,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4)各国国情不同决定了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本党(中国共产党)纲领如下:(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 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2)承认无产阶级专 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3)消灭资本私有制,没收机器、 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1921 年 7 月) 材料二 陈独秀说:“中国的经济现状,军阀阶级与资产阶级显然分开,而资产阶级与 无产阶级之分化尚未到截然分离之程度。……中国最大多数的工人,还没有自己阶 级的政治争斗与可能,而且连一般的政治争斗之需要甚至于连自己阶级的经济争斗 之需要都不曾感觉的工人(如手工业者),也并不是少数。……中国国民党目前的使命 及进行的正轨应该是:统帅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 民主革命。”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 (1)评价材料一的主要内容。(6 分) (2)材料二的观点和材料一相比有哪些变化?有什么严重的缺陷?(6 分)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2 分) 参考答案:(1)提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要求推翻资产阶级在中国的统治,单纯 地强调工人运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正确反映了党的奋斗目标;强调推翻资产阶级 统治,表明对中国国情认识不清。 (2)变化:认识到资产阶级不是反动的阶级,中国革命的性质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认识到工人阶级力量不够强大。缺陷:片面夸大了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没有提 出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权。 (3)对中国国情的认识逐渐深入;中国共产党仍处在幼稚时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 够成熟。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1840—1842 年鸦片战争 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851 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6—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4 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 世纪 60—70 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 世纪 60—90 年代洋务运动 1894—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 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 世纪 90 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898 年戊戌变法 1900 年,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 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 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宣统退位 1915 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6 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7 年,张勋复辟失败 1919 年,护法运动开始 上面大事年表能够反映中国近代前期社会发展的诸多历史。提取其中一项信息并 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14 分) 参考答案:示例一 信息:列强侵华不断加剧,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说 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和封建统治的腐朽等。 示例二 信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曲折发展。说明: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等。 示例三 信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说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统治者 政策的调整;民众爱国思想的推动;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