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 MB
  • 2021-08-25 发布

山东省烟台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模块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模块检测 高二历史试题 第 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 1 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八十七载:“洪武元年,始备六尚书,皆正三品,而侍郎正四 品,郎中以下品秩有差,而皆隶中书省,一仍元旧。十三年,丞相胡惟庸以专擅蒙蔽诛,分 其职于吏户礼兵刑工,又分大都督府为五,升尚书正二品,左右侍郎正三品,虽并称政府而 名位不极,事权不专。”材料本质上说明当时 A. 丞相权力受限更多 B. 政令畅通得到保证 C. 六部地位显著提高 D. 极权统治得到强化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十三年,丞相胡惟庸以专擅蒙蔽诛”这一信息可知,丞相被废除了,而不是“丞 相权力受限更多”,故可排除 A;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央官制的变化,没有涉及“政令畅通得到 保证”的问题,故可排除 B;依据“虽并称政府而名位不极,事权不专”可知,六部地位并没 有得到显著的提高,故可排除 C;材料主要反映了明初废除丞相等中央官制的变化,这些变化 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君主专制,故选 D。 2. 古希腊用于支撑房顶的柱子通常雕有女性塑像,因而被称为女像柱。这实际上体现了当时希 腊人对女性所持的观念,即良好的妇女应待在家庭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古代希腊 A. 建筑艺术崇尚家庭观念 B. 人文精神影响女像柱塑像 C. 城邦体制制约社会观念 D. 追求房屋柱式的装饰美观 【答案】C 【解析】 【详解】古希腊通过用女像柱建房,宣扬良好的妇女应待在家庭中,反映了古代希腊公民社 会特点和父权思想的盛行,说明古代希腊城邦体制制约社会观念,C 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建 筑艺术崇尚“家庭”观念,A 项错误;人文精神影响女像柱塑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 项错误; - 2 - 追求房屋柱式的装饰美观与“良好的妇女应待在家庭中”不符,D 项错误。 3. 下图为法国宪政之路进程示意图。据此可知,法国式宪政道路的基本特征是 A. 宪法行二百年而基本体制不变 B. 无成文宪法却有稳定的宪政制度 C. 启蒙思想影响下宪政坚决彻底 D. 在各种政治力量角逐中曲折前进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观察法国宪政之路进程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近百年的政体探索过程 中,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反复更替,反映出法国宪政在各种政治力量角逐中曲折前进,D 项正确; 法国“基本体制不变”与图中信息、相关史实均不符合,A 项错误;法国“无成文”宪法,“有稳定 的宪政制度”与法国先后颁布多部宪法,政体几经变化的史实不符,B 项错误;启蒙思想影响 下宪政“坚决彻底”与图中法国先后建立两个帝国,三个共和国和多次实行君主立宪制等不符, C 项错误。 4.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建立过不同政权形式,而对地主阶级态度差别最 大的两种政权形式是 A. 工农民主政权与苏维埃政权 B. 工农民主政权与三三制政权 C. 人民民主专政与苏维埃政权 D. 工农民主政权与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地主阶级态度差别最大的两种政权形 式是国内战争时期推行土地革命的工农民主政权和抗日战争时期联合地主抗日的三三制政 权,B 项正确;工农民主政权与苏维埃政权都主张消灭地主阶级,A 项错误;人民民主专政与 苏维埃政权都反对地主和封建剥削,C 项错误;工农民主政权与人民民主专政都对地主阶级实 行革命和专政,D 项错误。 - 3 - 5.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系统共有副部长以上干部 500 名,其中非共产党员人士约 1/3 以上,而在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委员,及一些部委中,非共产党员 人士占到 1/2 或 1/2 以上。这个高级领导干部的阵容( ) A. 反映了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特点 B. 说明政协是协商国家大政方针的机构 C.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D. 体现了政权机构的运行机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 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中央人民政府系统,非共产党员 人士约 1/3 以上”、“非共产党员人士占到 1/2 或 1/2 以上”等,本题实际上考查现代中国民主政 治制度建设相关内容——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 项具有 片面性,基本政治制度还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 项,题干材料无从体 现“政协运作”。进一步可知,C 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6. 下表为唐代士族、寒族登科对比表,此表反映出 A. 科举考试选拔程序不公 B. 世家大族仍有巨大优势 C. 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 D. 科举成为选官主要途径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代科举制度的理解和认识。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士族 出身的人数仍然是远远高于寒族出身的人数,故 B 项说法正确;表格中的数据体现不了选拔 的程序问题,故 A 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表格中的数据不能反映出阶层分化日益严重,故 C 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题中并未对选官方式进行比较,看不出科举制的地位,故 D 项说 - 4 - 法不合题意,排除。 7. 下表是中国农村家庭年平均收入(元)变化情况 农村家庭收入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C. 基层民主不断加强、扩大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基本建立。而 1978-2001 年,农村家庭收入逐渐提高,是因为这一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不断深入,故 A 项错误。由“1978”年可知中国农村土地改革,而表格中农村家庭收入不断 增长的原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故 B 项正确。 表格谈及的是农村经济问 题,与基层民主问题无关,故 C 项错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 一部分,说法过于片面,故 D 项错误。 8. 罗马的民法体系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确立了个人财产所有权和签订合同的自由权, 对买主和卖主、债权人和债务人、契约、债务等作出了“无比明确的规定”。据此可知, 该体系 A. 消除了贵族与平民间的斗争 B.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 确立了近代社会的契约精神 D. 化解了帝国境内的民族矛盾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罗马法中确立了个人财产所有权和签订合同的自由权,对买主和卖主、债权人和债 务人、契约、债务等作出了“无比明确的规定”,这都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同时减少经济 活动中的纠纷,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B 正确;题干涉及的是经济立法相关内容,与平 - 5 - 民和贵族的斗争无关,排除 A;题干涉及的是经济相关内容,而且近代契约精神不可能在古罗 马确立,排除 C;D 表述绝对,排除。 9. 新一轮疫情纾困方案立法迟迟无果,美国总统特朗普 2020 年 8 月 8 日签署四份行政文件, 以延长部分过期的财政救助措施。但此举被认为突破了白宫的行政权限,是对国会立法和监督 权的挑战。这反映了 A. 总统权力至高无上 B. 特朗普违背了宪法的规定 C. 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D. 美国分权制衡体制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总统特朗普绕过国会,用签署行政文件的方式,延长财政 救助,被认为是对国会立法和监督权的挑战,是因为国会有权对政府的财政预算和支出行使 立法和监督程序,反映了美国分权制衡体制的特点,D 项正确;美国宪法至上而非总统权力至 高无上,A 项错误;特朗普签署行政文件并未违背宪法规定,B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美国国 会处于权力中心,C 项错误。 10.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 1982 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 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 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 C. 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 D. 标志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立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从 1954 年到 1982 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都是落后的生产力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 化需要间的矛盾,并没有发生变化,故排除 A 项;1954 年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1982 年 宪法则构建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没有改变基本的法律架构,故排除 B 项;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是我国建设的目标,这两部宪法都没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建立,故排除 D 项;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无论是 1954 年宪法,还是修订后的 1982 年宪法,都适应了当时社会经 - 6 - 济发展的需要,故选 C。 【点睛】对宪法的修订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1982 年宪法适应了我国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后对外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是我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1. 1980 年 8 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 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 不能犯法。这表明新时期中国 A. 法制建设不断完善 B. 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 C. 以法律作为反腐工具 D. 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时期的法制建设。材料“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 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推进以法治国的坚定决心,B 项正确;材料 没有反映法制建设的完善,排除 A 项;材料没有说明以法律作为反腐的工具,排除 C 项;材 料探讨的是守法而不是立法问题,排除 D 项。 12. 观察下表,①到②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人文主义发展使宗教仪式简化 B. 婚姻习俗逐渐摆脱宗教影 C. 社会进步使结婚程序更加规范 D. 世俗权力日益高于教会权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宗教改革,从①到②,用世俗仪式取代宗 教仪式,婚姻从不需家长和封建主同意到强调“家长”“政府”认可、要求家长参加婚礼和证婚人 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世俗权力日益高于教会权力,D 项正确;新教的《婚姻法》并未使宗教 仪式简化,A 项错误;婚姻习俗逐渐摆脱宗教影响与②即“新教的《婚姻法》”不符,B 项错误; - 7 - 结婚程序更加规范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C 项错误。 13. 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国际交通线。中国的丝绸、茶、瓷器等沿着这条路传往世界各地,世 界各国的香料、珠宝、药材等相继传人中国,天文历法、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 来宗教也传播到了中国。这说明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 A. 物种交流之路 B. 商贸流通之路 C. 文明交流之路 D. 政治交往之路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从材料“中国的丝绸、茶、瓷器等沿着这条路传往世界各地”、“世界各国的香料、 珠宝、药材等相继传入中国,天文历法,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也传播到 了中国”可以得出,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文明交流之路,C 项正确;A、B 两项说法片面,排 除;D 项材料不涉及,排除。故选 C。 14. 文艺复兴时期,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以托斯卡方言进行写作。很多作家在作品中拥 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写作语言也从拉丁文转向本民族语言。由此可以看出 A.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 B. 近代民族国家意识正在形成 C. 其目标是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D. 这些作品属于浪漫主义风格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很多作家在作品中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写作语言也从拉丁文转向 本民族语言”突出的是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兴起,这主要和当时资本主义发展有关,B 正确; 人文主义强调的是对人性的肯定和人的价值重视,材料未涉及,A 排除;C 是启蒙运动的目标, 排除;浪漫主义注重对人的主观感情的抒发,材料未涉及,D 排除。故选 B。 15. 以下为周恩来和邓小平对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解读。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周恩来:“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的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自力更生的立场。即 使对于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依赖之心。 邓小平:“一边倒,愈早表现于行动则对我愈有利,内部政策强调认真的从自力更生打算,而且 认真着手做。”“一边倒和自力更生,不但可以立于坚固的基础之上,而且才有可能迫使帝国 - 8 - 主义就我之范。” A. 外交政策已经走向成熟 B. 外交政策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 一 C. 从革命外交向民族外交转变 D. 致力于打破美国对华的外交封锁 【答案】B 【解析】 【详解】周恩来强调对苏联等国也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邓小平指出立足于自力更生 的“一边倒”越早推行,对中国越有利,两人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行的“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解读, 说明新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将原则性与灵活性进行了有机统一,B 项正确;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 标志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是一边倒,A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国外交从革命外交向民族 外交转变,C 项错误;中国致力于打破美国对华的外交封锁只是对材料部分信息的分析,没有 体现材料的主旨,D 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5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第 16 题 14 分;第 17 题 12 分;第 18 题 16 分,第 19 题 13 分,共 55 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邦建国”虽然以姬姓贵族为主,但是为了稳定大局,也分封一些异姓贵族… 姬姓诸侯国的封国沿着殷周交通路线分布,大体与黄河流域主要农业生产区相吻合。异姓诸侯 国封地集中在边远地区,控制东、北、南三方的戎狄蛮夷部落。周朝也分封了一些旁系姬姓贵 族到较远地区,深入到原来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时期分封制的特点。 材料二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 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它职,不得 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郡县制的主要内容。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掌、右丞、左丞、 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 - 9 - 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 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 高级演化形态”。 【答案】(1)特点:以姬姓贵族 为主,异姓贵族为辅;姬姓贵族封国分布于交通要道和黄河 流域;异姓贵族封国集中于边远地区,部分旁系姬姓贵族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 (2)主要内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级官员分工负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 定期实行分级考核。 (3)说明: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中央寄部分权力 于行省,借行省集权中央;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以姬姓贵族为主”“分封一些异姓贵族”可知,以姬姓贵 族为主,异姓贵族为辅;根据“姬姓诸侯国的封国沿着殷周交通路线分布,大体与黄河流域主 要农业生产区相吻合”可知,姬姓贵族封国分布于交通要道和黄河流域;根据“异姓诸侯国 封地集中在边远地区”可知,异姓贵族封国集中于边远地区,根据“周朝也分封了一些旁系 姬姓贵族到较远地区,深入到原来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可知,部分旁系姬姓贵族深入到少数 民族地区。 (2)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二中“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 央”可知,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根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可知, 郡级官员分工负责;根据“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可知,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 一调动;根据“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可知,定期实行分级考 核。 (3)说明:根据材料三中“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可知,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 体议事;根据“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 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可知,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借行省集权 中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作为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表现还包括,行省 拥有大权,受中央节制,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文官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是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断发展而逐步建立 - 10 - 和发展起来的。1833 年英国政府各部门开始实行官职的考试补缺制度。1853 年英国议会派遣 麦克莱等 3 人组成委员会调查东印度公司的用人制度。该委员会在调查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 摒弃用人制度上的“恩赐”主义,实行考试任用制度。1854 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查理 斯·屈威廉和斯坦福·罗斯科特对英国文官进行全面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 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 提拔优秀文官考试等等。1870 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第二号枢密院令,对文官的考试、录用、 等级结构等重要原则做了进一步的确定和完善。至此,世界近代史上的第一个文官制度在英国 正式建立。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经历了和英国大体相同的情况。 ——马桦《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 19 世纪中后期英国任用官员制度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官制度的特征,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1)变化:由政治恩赐制到考试录用制。背景:原官僚体系紊乱,政府管理低效; 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国家管理的现实需要;社会 分工更为复杂,要求官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文化素养。 (2)特征: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政治中立,忠诚本职;以年资和成绩加以考核;职务常任, 待遇优厚。作用:有利政局稳定和社会管理;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扩大选材范围,提 高行政效率。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中“摒弃用人制度上的‘恩赐’主义,实行考试任用制度”可知,由政 治恩赐制到考试录用制。背景:根据材料中“(1870 年)世界近代史上的第一个文官制度在英 国正式建立”,结合所学知识,从旧体制弊端、19 世纪英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需要等方面分析可知,英国推行文官制度的背景为,原官僚体系紊乱,政府管理低效,工业 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国家管理的现实需要,社会分工 更为复杂,要求官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文化素养。 (2)特征:根据材料中“实行考试任用制度”可知,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根据“1870 年,英国 政府又颁布了第二号枢密院令,对文官的考试、录用、等级结构等重要原则做了进一步的确定 和完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主要有,要求官员政治中立,忠诚本职, 以年资和成绩加以考核,职务常任,待遇优厚。作用: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 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有利政局稳定和社会管理,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 - 11 - 发展,扩大选材范围,提高行政效率。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它集中体现了初唐法制指导思想的基本 精神,是唐朝开国三十多年来法制建设经验的总结。德,这里主要是指君主要以“宽仁治天 下”;礼,主要是指以封建纲常对臣民进行教化。 ——张思远《浅谈唐朝法律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初唐法制指导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并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宋法制因唐敕、令、格、式而随时损益因有编敕,一司一路一州一县又别有敕” 宋人毕仲游对此评价说:“建隆编敕不过数百条,而天圣编敕,则倍于建隆;庆历编敕又倍于天 圣:嘉祐编敕,复倍庆历,至于熙宁、元丰之敕,乃益增于嘉祐几千条,而引用此例以相附著者, 至不可胜计。”宋仁宗天圣年间,开始设置详定编敕所,简称敕局,掌将历年所颁敕令统整理, 删编成册,使之成为正式法令。 ——摘编自李敏昌《论宋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概括宋代法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答案】(1)精神:德主刑辅,礼法并用(或以德礼为主,法治为辅)。背景:唐朝总结隋朝 灭亡的教训,励精图治,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措施;唐初社会稳定,政治、经济、 文化蓬勃发展,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各种封建社会关系需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调整;秦 汉以来的封建统治和法制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儒家思想的影响。 (2)特点:以唐律为蓝本;编敕大量出现,以敕代律。风貌:皇权和中央集权加强;重文轻 武,文人阶层壮大;商品经济发展,经济繁荣,社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显现。 【解析】 【详解】(1)精神:根据材料一中“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知,德主刑辅,礼 法并用(或以德礼为主,法治为辅)。背景:根据“唐朝开国三十多年来法制建设经验的总结”, 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和思想等方面分析可知,唐朝法制精神形成的时 代背景有,唐初社会稳定,政治、经济、文化蓬勃发展,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各种封建 社会关系需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调整,统治者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励精图治,采取加强中 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措施,借鉴秦汉以来封建统治和法制建设的经验,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宋法制因唐敕、令、格、式而随时损益因有编敕”可知,以唐律 为蓝本;根据“建隆编敕不过数百条,而天圣编敕,则倍于建隆;庆历编敕又倍于天圣:嘉祐编 敕,复倍庆历,至于熙宁、元丰之敕,乃益增于嘉祐几千条”可知,编敕大量出现,以敕代律。 - 12 - 风貌: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分析可知,宋代法制发展体现的时代风貌 主要有,皇权和中央集权加强,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商品经济发展,经济繁荣,社会 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显现。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 世纪初期,掌握欧洲政治中枢的基督教势力彻底瓦解,从而破坏了中世纪欧洲 统一的根基。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又日益频繁和复杂,1618~1648 年的“三十年战争”使 欧洲陷入可怕的厮杀而被撕裂,国际格局孕育着变化。正是在这样新旧交替的激荡时代,格劳 秀斯撰写了“法学三步曲”:《论捕获法》、《海洋自由论》和 1625 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 三卷集。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的一些基本原则,例如,与会各国,不论宗教信仰、政体、国家大 小都一律视为具有独立、平等的主权地位等,都体现了格劳秀斯的法律思想。 ——摘编自《<战争与和平法>:从战争中寻找通向和平之路》 (1)根据材料指出格劳秀斯撰写《战争与和平法》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自 1840 年鴉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封闭大门被迫打开,晚清中国逐渐卷入以英美为 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中国渐渐萌生了主动加入世 界体系的愿望,而要融入国际社会,就必须了解和熟知国际社会成员之间业已形成的一套规范 制度。在此背景下,以西方《国际法原理》著作为蓝本翻译而成的中国首部国际法著作《万国 公法》应运而生,在晚清政府的对外关系、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等方向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形 响近代中国时代发展的知名外文翻译著作之一。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万国公法》应运而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 【答案】(1)背景:宗教改革瓦解了基督教势力,欧洲分裂;国家主权意识加强;国家间的 利益纷争加剧。 影响: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 的基础。 (2)原因: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日益;中国希望融入国际 社会。 作用:有利于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中“ 17 世纪初期,掌握欧洲政治中枢的基督教势力彻底瓦解, 从而破坏了中世纪欧洲统一的根基”可知,宗教改革瓦解了基督教势力,欧洲分裂;根据“各 - 13 - 国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又日益频繁和复杂”“‘三十年战争’使欧洲陷入可怕的厮杀而被撕 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 世纪的欧洲国家主权意识加强,国家间的利益纷争加剧。影响: 根据材料一中“(1648 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的一些基本原则,例如,与会各国,不论 宗教信仰、政体、国家大小都一律视为具有独立、平等的主权地位等,都体现了格劳秀斯的法 律思想”,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可知,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出君主应该制 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中国逐渐卷入以英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可知,中国逐 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根据“经过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中国渐渐萌生了主动 加入世界体系的愿望”可知,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日益,中国希望融入国际社会。作用:根 据“(《万国公法》)在晚清政府的对外关系、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等方向占有一席之地,成为 形响近代中国时代发展的知名外文翻译著作之一”,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外 交流等方面分析可知,《万国公法》的发行有利于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传播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