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08 M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①作用: 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的矛盾,有利于缓和国际局势,成为20世纪20年代资
本主义相对繁荣的基本前提;
②不稳定性:
未能根除矛盾,无法长久地维持世界和平,反而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
——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帝国主义与苏联的矛盾
宰割战败国
分赃不均
奴役弱小民族
敌视社会主义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评价
“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法军元帅福煦
“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列宁
法西斯(拉丁语fasces的译音)原指中间插着一
把斧头的“束棒”,为古罗马执法官吏的权力标
志。现对内象征强权、暴力、恐怖统治,对外侵
略掠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极端独裁形式。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极端民族主义(基本特征)
法西斯主义特征
极端民族主义亦称大民族主义或民族沙文主义。
极端民族主义以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和排他意识为
特征,鼓吹民族歧视,煽动民族仇恨。极端民族
主义的实质是把本民族的利益置于其他民族的利
益之上,以各种方式侵犯其他民族的利益。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意大利、德国和日本产生了法西斯组织。
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
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
对外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开始时间 主要事件
意大利
德国
日本
1919
1920
1921
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后更名
为“国家法西斯党”。1922年建立法西斯政权。
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
称“纳粹党”。
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
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
近卫文麿宣称,日本为了自己的生存也应该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那样,要求打
破现状,并且“从我们自己的前途出发建立新的国际和平秩序”。
——[日]矢部贞治《近卫文麿》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意大利、德国、日本建立了法西斯组织
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徽
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美国
华尔街股票暴跌、市场崩溃。
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弊端)
1929年经济大危机
20世纪20年代,美国生产的小汽车占全世界总量的85%,平均5人就拥
有一辆。1924年,美国的黄金占世界总量的1/2;1928年美国的经济总
量超过整个欧洲。
1928年新当选的胡佛总统自信地说:“我们对国家的未来毫不忧虑,
它光辉灿烂,充满希望!”
1 —1929年 相对和平的十年 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过度信贷消费、股票投机活动造成虚假繁荣。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
工业
下降
46.2% 40.6% 28.4% 16.5% 8.4% 1/3
外贸
缩减
70% 69.1% 50% 46% 50% 2/3
失业
人数
1700万 600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3000万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最严重的的一次经济大危机,其
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剧烈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以上。此
后,资本主义世界又出现了五年左右的持续萧条。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展开了关税战、贸易战、货币战以争夺国际市场
(它们提高关税,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实行货币贬值,让本国商品打入别国市场),出现各种货
币集团和经济集团,国际货币经济秩序遭到破坏,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加深了危机,国际关
系日趋恶化。
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
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阿诺德·汤因比(英国历史学家)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使各国经济陷入低谷,并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1.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背景:
日本法西斯分子认为,摆脱危机的出路是对外扩张,他们声称“满蒙是日本的生命
线”,妄图把中国东北变成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进而征服中国,最终征服世
界。
过程:
①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扶植建立伪满洲国。
②标志:1936年,(受日本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
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军部” 一词最初只指独立于政府、拥有军令大权的
国家军事机关,后来逐渐成为当时日本庞大军事官僚
机构的总称。军部不对议会负责,直属于天皇。在控
制了国家政权后,以军部为核心的日本法西斯势力对
进步活动实行残酷镇压,并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将
全部国家机器纳入战争轨道。
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929—1936)
2.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②纳粹党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强烈不满,煽动民族复仇主义,种族狂热和
对外扩张得到了广泛支持。
背景:
①经济大危机使德国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经济落入低谷,社会各阶层普遍对政府失
去信任,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
1936年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后,获得德国承认。10
月25日,德国和意大利达成协调外交政策的协定。11
月1日,墨索里尼声称:“从柏林到罗马的这一条垂
直线不是区分线,而是一个轴心,所有怀着合作与和
平愿望的欧洲国家都可以围绕这个轴心运转。”后来
常说的“轴心国” 一词,即来源于此。
过程:1933年,希特勒出任总理,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
极扩军备战。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在亚洲和欧洲形成了两个战争策源地。
1936年,德国和意大利建立“柏林——罗马轴心”
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意日建立法西斯专政,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
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
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更加助长
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慕尼黑协定》签字现场
一下飞机,张伯伦就得意地宣称:“我
带来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
温斯顿·丘吉尔则评价: “让你在战争
与耻辱之间作一抉择,你选择了耻辱,而你
将来还得进行战争。”
英、法大国的绥靖政策助长法西斯侵略气焰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具体原因:
1.(历史原因)德、意、日等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力图摆脱其
束缚,加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2.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使各国经济陷入低谷,并激化了帝国主义国
家之间的矛盾;
3.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意日建立法西斯专政,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形成;
4.英、法大国的绥靖政策助长法西斯侵略气焰。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所谓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的,帝国
主义列强完成了一次对世界的重新瓜分。这个划分适应于当时的实力对比。但是,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变化得很快,它们打破了
战后形成的相对均势,重新瓜分世界的问题必然要再次提上日程。德国实力的迅
速恢复是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表现。德国的实力虽然因为战
败而被严重地削弱了,但它还是个欧洲大国,拥有6000多万人口,而且德国科学
技术仍然高度发展,其经济潜力依然巨大。
——姚丽《二 全史》
一战后“凡尔
赛—华盛顿”
体系建立
战胜国与战
败国之间矛
盾加深
1929—1933年
经济危机
德日意走上法西斯
道路,积极向外侵
略扩张
二战全面爆发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美国罗斯福新政
政稳定资本主义
国际政治、经济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潜伏着各种矛盾。
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
二战可分为五大战场: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西欧战场、苏德战场、北非战场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在亚洲: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
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
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局
部抗战。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
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
族抗战,这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
亚洲爆发的标志。
意义: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 团结抗日,开辟了对日本法西
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局部战争
1.日本侵华:二战拉开序幕、局部爆发
2.德国闪击波兰,全面爆发
在欧洲:1939年9月,
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
兰,英法被迫对徳宣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德国东突西进,迅速
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法
国败降,英国坚持抵抗。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
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
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
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3.规模扩大——全球战争
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时间8日),日本动用
60多艘舰船和423架舰载飞机,对美国太平洋舰队所
在地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击沉击伤美军大量军舰。
同时出动五路陆军,向东南亚各国和西南太平洋岛
屿发动进攻。日本在袭击珍珠港后一小时,正式向
美、英宣战。同日,美、英对日宣战,以后荷兰、
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哥斯达黎加等
近20个国家相继对日宣战。
——选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
界反法西斯同盟。从此,同盟国家协同作战,在以后近三年半的时间里,相继打败意
大利、德国和日本。
4.反法西斯联盟成立
(一)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
的全部资源同与之处于战争
状态的轴心国及其仆从国家
作战;
(二)相互合作,不与敌国单
独缔结停战协定和和约。
——《联合国家宣言》
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
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942年阿拉曼战役是非洲战场
转折点;
1942年中途岛战役是亚洲战场
转折点。
5.战争转折
1942.6.4-6.7中途岛战役
是美国海军以少胜多的著
名战役。中途岛战役于
1942年6月4日展开,美国
海军在这次战役中成功击
退日本海军对中途岛环礁
的攻击,日军在海战中大
败。
1942.10—11阿拉曼战役,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
场上,轴心国德国司令隆
美尔所指挥的非洲装甲军
团与英国·蒙哥马利将军
统领之英联邦军队在埃及
阿拉曼进行之战役。这场
战争以英国为首的盟军的
胜利而告终。
这场战役的胜利彻底扭转
了北非战场的形势。盟军
在阿拉曼的胜利致使纳粹
德国和意大利王国欲占领
埃及、控制苏伊士运河,
占有战略资源丰富的中东
的希望破灭。这场战役结
束了非洲装甲军团的攻势,
此场战役后轴心国于北非
战场转入战略撤退运作。
1943.2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是以
美军小型登陆战为开始,随后日
军为夺回岛屿而逐次增兵,并在
海上、陆地、空中展开了空前的
争夺,从而演化成了日本与盟军
的决战。双方历时半年多的争夺,
均损耗了大量的战舰、飞机,而
日本的人员伤亡也远超美军。最
终美军最终完全占据瓜岛,尔后
夺取了所罗门群岛,是整个南太
平洋地区的制海权,美军因此开
始进行战略反攻。
6.战争反攻
1944.6诺曼底登陆:代号
“霸王行动”,是第二次
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
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
攻势。接近三百万士兵渡
过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诺
曼底。诺曼底战役是目前
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
上登陆作战,使第二次世
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
根本性的变化。
1944年苏
联反攻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中国抗战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意大利签署停战协定
(1943年9月)
日本在无条件投降书
上签字
7.战争结束
亚洲战场 欧洲战场 非洲战场
局部阶段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7年七七事变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
克提出领土要求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
比亚
全面爆发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战争扩大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成为抗击纳粹德国的主要战场 )
1941年12月,( 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 )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战争转折
1942年中途岛战役是亚洲战场转
折点
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
次世界大战转折点
1942年阿拉曼战役是非洲
战场转折点
战争反攻
1943年2月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结
束后
1944苏联反攻;
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
1943年5月,非洲战场结束
战争结束
1945年9月2日,( 日本签署无
条件投降书 )标志着第二次世界
大战结束
1945年5月8日,( 德国投降 )标志着
欧洲战场的结束
1943年5月,非洲战场结束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具体原因:
1.(历史原因)德、意、日等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力图摆脱其
束缚,加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2.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使各国经济陷入低谷,并激化了帝国主义国
家之间的矛盾;
3.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意日建立法西斯专政,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形成;
4.英、法大国的绥靖政策助长法西斯侵略气焰。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所谓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的,帝国
主义列强完成了一次对世界的重新瓜分。这个划分适应于当时的实力对比。但是,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变化得很快,它们打破了
战后形成的相对均势,重新瓜分世界的问题必然要再次提上日程。德国实力的迅
速恢复是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表现。德国的实力虽然因为战
败而被严重地削弱了,但它还是个欧洲大国,拥有6000多万人口,而且德国科学
技术仍然高度发展,其经济潜力依然巨大。
——姚丽《二战全史》
含义:二战中后期,同盟国在雅尔塔等地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
立了以美、苏战胜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德黑兰会议开罗会议 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会议
(一)雅尔塔体系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会议名称 时间 内容 作用
开罗会议
(美、英、中)
1943年11月22—26 《开罗宣言》宣告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
明确中国收复失地的神圣
权利(法律依据)
德黑兰会议
(苏、美、英)
1943年11月28—12
月1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及商谈战后处置德国和成立国际组
织等问题
维护、巩固反法西斯联盟
的团结,加速战争的胜利
雅尔塔会议
(苏、美、英)
1945年2月4—11
商谈对德政策(占领、军国主义、赔款)、苏联对日
作战和安排战后世界事宜(波兰问题、联合国)
雅尔塔体系建立奠定基础
波茨坦会议
(苏、美、英)
1945年7月17—8月2
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并以中、美、
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波茨坦公告》,重申了《开罗
宣言》的主要内容
加速日本法西斯的灭亡
雅尔塔体系,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雅尔塔体系
其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
冷战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上的瓦
解,也象征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
雅尔塔体系——具体内容
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
由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归还侵占中国的领土,承认朝鲜独立;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
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
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
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
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
归还中华民国;
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
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
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鲜
自由与独立。
——《开罗宣言》德国领土变化与分区占领
②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纽伦堡审判 东京审判
同为战争罪犯,纳粹德国的汉斯·弗兰克在临刑前忏悔:“千年易过,德国罪孽
难消。”
日本的东条英机却在就刑前高呼“天皇陛下万岁!”
③对徳、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
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苏联的利益比例 协定草案 最后方案
匈牙利 50 80%
南斯拉夫 50% 50%
保加利亚 75% 80%
罗马尼亚 90% 90%
希腊 10% 10%
巴尔干“百分比协定”
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对
1904年由于日本背信攻击(日俄战争)所受侵害的
帝俄旧有权利,应予恢复如左:库页岛南部及其
邻近的一切岛屿均须归还苏俄;维护苏俄在大连
商港的优先权益,并使该港国际化;同时恢复旅
顺港口俄国海军基地的租借权;中苏设立公司共
同经营合办中东铁路、南满铁路,并保障苏俄的
优先利益。同时维护中华民国在满洲完整的主权。
千岛群岛让与苏联。
——《雅尔塔协定》
国际托管制度,是指依《联合国宪章》建立的将有关非自治领土置于联合国管理和监督之下的制
度。旨在促进该领土居民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教育进步并最终实现自治或独立。
④成立联合国;等等。
根据托管协定而置于托管制度下的领土共有
11处。它们是:英国管理的多哥、喀麦隆和
坦噶尼喀,法国管理的多哥和喀麦隆,比利
时管理的卢旺达-乌隆迪,新西兰管理的西
萨摩亚,澳大利亚管理的新几内亚,澳、新、
英管理的秘鲁,意大利管理的索马里,以及
美国管理的太平洋若干岛屿。由于托管领土
人民坚持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联
合国的最后一个托管领土是美国管理的太平
洋岛屿,美国已经宣布于1981年正式结束托
管。
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联合国
性质:作为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
社会发展。
铸
剑
为
犁
打
结
的
手
枪
——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签署
原则: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
意义: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联合国会徽
雅尔塔体系
评价:
积极: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
的共处与合作。
消极:但是,它也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
一些国家的利益。
一战后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欧洲中心
二战后
雅尔塔体系
美苏中心
②国际格局:
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国力受到严重消耗。
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它拥有全球财富的50%左右,掌握
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核武器。
苏联: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亦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
的巨大贡献而贏得很高威望。
总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
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丘吉尔
【课堂探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
比较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不
同
点
建立基础
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必
然随着德国等国的崛起而破产
体现意志 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
协调关系 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国际格局
国际格局 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
主要矛盾 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作用影响 未能维持和平;维护战胜国意志;全体一致
相同点
体现了美、苏两个国家的意志
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两个战胜国间的妥协
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①都是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②都是大战根据一系列国际会议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③都是为了避免战争,并建立了主权国家的国际政治组织;
④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并且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
起到维护世界和平;不同社会制度和平
共处;大国一致
课堂总结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与
战
后
国
际
秩
序
的
形
成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
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法西斯运动的开端
法西斯主义的特征
世界经济危机与战
争策源地的形成
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纳粹德国的扩张与英法绥靖政策
局部战争
全球战争
二战的结束
二战的影响
二战发生的亚洲阶段(1931-1938)
二战发展的欧洲阶段(1939-1941)
太平洋战争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雅尔塔体系
建立
主要内容
评价:积极性、消极性
联合国:成立、宗旨、原则、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这次战争直接涉
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
大洋,把61个国家和地区卷入战争,按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
亡9000余万,死亡者达5500万,是历次战争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
其中有一半是无辜的平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日法西斯在国内和占领区建立起
法西斯恐怖统治,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希特勒上台后;立即将其
种族主义理论付诸行动。1941年底,希特勒下达了“彻底解决犹太人”
的命令,德国法西斯对欧洲占领区1100万犹太人进行有计划的种族灭
绝性的大屠杀。
日本军国主义在占领区所犯下的罪行更是罄竹难书。1937年12月,
日本侵略军侵占中国首都南京后,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无辜居民和放
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进行了长达六个多星期的血腥大屠杀,遇难者总数
达30万人以上。日军在中国东北成立了代号为“731”的细菌部队,
大量生产鼠疫、霍乱、伤寒、炭疽等传染病菌。为了迅速有效地研制
出细菌武器,竟惨无人道地在活人身上进行各种细菌试验,残酷杀害
无辜生灵。从1939年到1945年,就以细菌试验的方法残杀了三千多人。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
一次战争,给人类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
位于南京江东门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
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万人坑”一遗址。
奥斯维辛集中营毒气室,
布满了指甲抓痕的墙壁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③造成了德国、朝鲜的分裂和欧洲的分裂,导致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出现,世界分
裂为两大阵营,进入“冷战”状态,成为战后国际局势紧张、局部战争的根源。
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是一个
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旧
金山签订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
联合国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人权及实现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大常任理事国有:美苏英法中。
联合国安理会实行大国一致原则,在这种制度下,只要一
个常任理事国对某一决定投反对票,即使安理会其他所有
14个理事国都投赞成票,该项决议也不能通过。
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
区冲突方面,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
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方面,都发挥着相当积极的作用。
④成立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联合国
二战后,世界历史进入当代史时期。当代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亚洲、非洲、
拉丁美洲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运动空前高涨,并取得广泛胜利。首先在亚洲爆
发,接着转向非洲和拉丁美洲,从4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形成了亚非拉民族独立
国家体系,成为世界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截至1990年,全世界180多个国家中,有近100个国家是在二战后宣
布独立的,其中亚洲27个,非洲48个,拉丁美洲10个,大洋洲11个,欧洲1个。在
短短的45年间,如此众多的国家挣脱殖民枷锁,登上世界历史舞台,其规模之大,
影响之深远,是世界近代民族独立运动所不能比拟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这
是当代世界历史的一个突出特点。
⑤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社会主义从一
国扩展到多国,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
阵营,包括欧洲东部的苏联、波兰、民主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
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和
亚洲东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人民共和国、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
国等13个社会主义国家,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
展的伟大力量。⑥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
美国民众欢庆结束定量•配给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美英等
国实行食品供应配给制度,保证民众的基本需要。随着二
战的结束,国家政策进行调整,定量配给制度被取消。图
为1945年,在美国一家肉店里,人们欢庆结束定量配给制
度。图中的白色纸板上写着:明天结束定量配给。
⑦促使政府机构调整了职能,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促使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战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启,初期的科技成就以军事技术为主,但随着战
后世界形势的发展,科技研究领域开始向社会需要转变。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
的新科学技术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代表,还包
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这次科技革命被称为“第三次
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既是由于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一定的物质、
技术基础的形成,也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各国对高科技迫切需要的结果。
⑧二战成为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催化剂,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给人类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
②国际格局:
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国力受到严重消耗。
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它拥有全球财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
核武器。
苏联: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亦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贏得很高威望。
总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③造成了德国、朝鲜的分裂和欧洲的分裂,导致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出现,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进入“冷战”状
态,成为战后国际局势紧张、局部战争的根源。
④成立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联合国
⑤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
⑥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
⑦促使政府机构调整了职能,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⑧二战成为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催化剂,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课堂探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
比较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不
同
点
体现意志 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
协调关系 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国际格局
国际格局 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
建立基础
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
必然随着德国等国的崛起而破产
主要矛盾 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相同点
体现了美苏两个国家的意志
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两个战胜国间的妥协
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①都是在原有的世界体系被破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②都是根据一系列国际会议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③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并且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
课堂总结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与
战
后
国
际
秩
序
的
形
成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
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法西斯运动的开端
法西斯主义的特征
世界经济危机与战
争策源地的形成
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纳粹德国的扩张与英法绥靖政策
局部战争
全球战争
二战的结束
二战的影响
二战发生的亚洲阶段(1931-1938)
二战发展的欧洲阶段(1939-1941)
太平洋战争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雅尔塔体系
建立
主要内容
评价:积极性、消极性
联合国:成立、宗旨、原则、作用
相关文档
- 【历史】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019-22021-08-2614页
- 2017-2018学年福建省长泰县第一中2021-08-269页
-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专题2021-08-268页
- 河北省曲阳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2021-08-2610页
- 新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2021-08-264页
- 2017-2018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1-08-2619页
- 浙江省绍兴市2020届高三4月高考科2021-08-2613页
-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专题2021-08-266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单元评估第2021-08-2612页
-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021-08-2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