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5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背景
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⑵它们竞相奉行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亚洲诸国很快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非洲被瓜分殆尽;
⑶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
(二)欧洲列强之间的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
形成与表现
实质
地位或影响
英德矛盾(主要矛盾)
⑴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⑵后起而强大的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在世界的领导地位
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
帝国主义之间最主要的矛盾
法德矛盾
⑴普法战争后,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
⑵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北非殖民地
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
德俄矛盾
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
—
—
俄奥矛盾
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
争夺巴尔干地区
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桶”
(三)20世纪初,欧洲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形成:
“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
“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导致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五)1914 年6 月28 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性质: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二)大战进程
主要战线
第一阶段
(1914年)
第二阶段
(1915—1916年)
第三阶段
(1917—1918年)
西线
(英法军队↔德军)——决定性战场
⑴1914年德军进攻法国;
⑵9月,双方在马恩河激战,德军战败。
⑴1916年,在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中,双方均伤亡惨重,两大战役分别被称为“绞肉机”和“地狱”;
⑵1916年,英德在日德兰海战中,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⑴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⑵1918年11月11日德、奥(匈)投降
东线
(德奥联军↔俄军)
—
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
俄国在十月革命后,于1918年退出战争
南线(奥军↔
俄军、塞军)
战局演变
(总体态势)
德军失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
战争处于胶着状态,德奥未能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
同盟国走向失败
一战结束:
1、1914年,对德宣战的日本占领了德国在山东半岛的租借地,1915年,提出“
二十一条”,企图灭亡中国。
2、1917年,中国和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
俄国在十月革命后退出一战
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
一战的影响:
1、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2.(促进民族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3.(开始改变国际格局)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4.(改变人们观念)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建立(构成):“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
性质: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体系的主要内容:
①《凡尔赛条约》:德国及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②华盛顿会议及《九国公约》: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保留了诸多特权;列强同意“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3)国际联盟
①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②评价:国联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
原则,使其失去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英、法则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因此,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1)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社会矛盾:沙皇专制统治却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阶级基础: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4)思想基础: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5)组织基础: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共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2、内容:(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3、意义:(1)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创造性的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背景(必然性):(1)物质基础:俄国1861年改革,使俄国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
(2)发展落后、矛盾尖锐:到20世纪初,俄国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社会矛盾尖锐。
(3)直接原因/催化剂:一战的爆发,使沙俄的落后于腐朽充分暴露出来,推动了革命的发生。
(4)最成熟的主观条件:坚定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2、过程:四件大事: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 革 命现曙光。
(1)二月革命: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俄国爆发二月革命,胜利后俄国无产阶级尚无能力管理国家,便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它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一直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并镇压人民的反抗。
(2)《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当时主张和平夺权)。
(3)七月事件的影响: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证明和平道路行不通,布尔什维克党确立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4)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次日,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这次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3、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2)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3)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的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4)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列宁):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 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他们通过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之中。
(2)目的: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胜利。
(3)主要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和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4)评价:余粮征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是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1921—1927列宁):
(1)主要内容:新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和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2)评价: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苏联模式”(20世纪30年代确立):
(1)确立过程:1924年列宁逝世,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实现了“工业化”目标。
(2)主要表现/特征: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政治上表现为权利的高度集中。
(3) 评价:
积极: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数量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消极:但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取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1、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族运动的深入开展。
2、亚洲民族民主运动高潮表现
地区
民主解放运动
特点
结果
东亚
中国的北伐战争
第一次国共合作
收回汉口、九江等英租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
西亚
伊拉克 、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
/
/
东南亚
印尼 共产党发动了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
第一阶段1920年由印尼共产党领导,武装起义;1927年第二阶段由 苏加诺 等 人成立的民族党 领导,采取不合作政策,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掌握 独立运动的领导权。
武装起义遭镇压,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深表同情。
越南掀起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
/
南亚
甘地和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领导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
甘地和国大党重要领导人遭逮捕,运动陷入低潮.
3、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非暴力不合作思想
甘地提出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的自治和独立;通过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的思想。
<2>第一阶段
①时间:1920--1922年
②斗争形式(内容):“阿姆利则惨案”发生后,甘地号召印度人民通过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和名誉地位,罢课、离职、抵制法院和立法机关,恢复手工纺织和不买英国布,以及抗税等手段,与英印当局斗争.
<3>第二阶段
①时间:1930--1934
②斗争形式(内容):甘地向英印当局提出降低地税、废除食盐专卖、取消盐税、实行关税保护、释放政治犯等要求遭到拒绝后,进行 “食盐进军“,亲自到海滨取海水制盐。
③成就:甘地的行动引发了各地的抗税斗争,迫使当局答应了他的部分要求。
<4>第三阶段
①时间:1940-1942
②斗争形式(内容):甘地发动了要求英国立即撤离的“退出印度 “行动。
③结果:殖民当局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重要领导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谷。
<5>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评价
积极影响:
①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局限性:
将革命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形式,束缚了人民的手脚,影响了革命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二、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1、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北非和东非国家的民族独立意识觉醒。
2、非洲独立意识觉醒的表现
(1)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①开始时间:1918年
②斗争形式:以扎格鲁尔为首的华夫脱党领导埃及人民,通过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以及进行街垒战等方式斗争。
③结果:迫使英国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但英国保留了在埃及驻军、控制苏伊士运河、领事裁判权等特权。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国家,次年颁布第一部宪法。以后,扎格鲁尔又领导华夫脱党进行了12年的护宪运动,要求英国放弃特权,但未获完全成功。
(2)摩洛哥的反殖斗争
酋长克里姆领导摩洛哥里夫地区的人民,多次打败西班牙和法国侵略军。1923年,建立里夫共和国。1926年,共和国被西、法殖民军扼杀。
(3)埃塞俄比亚的反法西斯斗争
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侵略埃塞俄比亚,一度得逞,墨索里尼宣布兼并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游击战争,最终与反法西斯同盟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
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20世纪二三十年代)
民族解放运动
特点
阿根廷的民族民主革命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甚至筑起街垒与警察战斗
智利的反法西斯斗争
左派力量团结其他社会阶层,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
尼加拉瓜桑地诺的抗美斗争
桑地诺领导反对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的武装斗争,以“把侵略者赶出国土”为目标,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桑地诺被誉为“人民的良心”和“美洲自由的标志”,后遭当局刺杀。
墨西哥卡德纳斯的改革
卡德纳斯任总统期间,对内推行土地改革,改组国民革命党,发展教育,限制教会,遏制军人势力,确立总统一任制度,对外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四、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大地上的民族民主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法西斯主义
1.建立:
①意大利: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②德国:1920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德国法西斯运动开始。
③日本: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2.基本特征:
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二)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原因
①德、意、日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不满。
②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德日受到沉重打击。
③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法西斯国家通过战争寻找出路,转嫁危机。
2.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①日本法西斯分子妄图把中国东北变成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进而征服中国,最终征服世界。
②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③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3.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①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
②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③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3.《慕尼黑协定》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实行绥靖政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4.绥靖政策:西方大国对法西斯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以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代价,满足侵略者的欲望,避免自己卷入战争,同时企图祸水东引的政策。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二战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尖锐
②直接原因: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及对外侵略扩张
③具体原因: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各自为战,没有配合;绥靖政策或中立自保政策的推动;德日意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满。
2.二战的概况
(1)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
①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②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日,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③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④德国东突西进,迅速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法国败降,英国坚持抵抗。
⑤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⑥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2)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从此,同盟国家协同作战,相继打败意大利、德国和日本。
(3)二战结束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雅尔塔体系
(1)含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2)主要内容
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国单独占领;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②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③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④成立联合国。
联合国
a.时间:1945年10月24日成立,是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二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b.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C.原则: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3)评价
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但是,它也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2.二战的影响
(1)欧洲衰落
在二战中欧洲各国国力受到严重消耗。
(2)美国霸权地位确立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战后初期,拥有全球财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核武器。
(3)苏联政治影响力提升
苏联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亦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贏得很高威望。
(4)国际格局的变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相关文档
-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19-22021-08-269页
- 2018-2019学年四川省宜宾县第一中2021-08-265页
- 【历史】福建省泉州第十六中学20192021-08-2613页
- 高考历史一轮讲义—92021-08-267页
- 2018-2019学年河北省蠡县中学高二92021-08-2634页
- 2017-2018学年天津市部分区县高二2021-08-2611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2021-08-269页
- 2017-2018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2021-08-2620页
- 2017-2018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2021-08-2610页
- 河北省承德市高中2021届高三历史上2021-08-2610页